正史类
-
北史(全十册)(唐)李延寿著暂缺简介...
-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本套书共63册,记录了上迄秦汉下至明清的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社会风貌。该书篇幅巨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具有较多的史料性及艺术性,本书不仅是一套史书,同时也是一套文笔优美的作品集,读者从中不仅可对中国二千余年文明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
史记(汉)司马迁著《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方面,作了大胆,深刻的揭露。如《酷吏列传》反映官史的残暴,《魏其武安侯列传》提示外戚的弄权和相互倾轧,都写得很出色。即使是封建帝王身上的劣质,如汉高祖的无赖和权诈、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也都用不加讳饰的笔调给予尖锐抨击,是难能可贵的。书中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有广泛而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对于下层人民的才智功德作了鲜明的肯定和表彰。《陈涉世家》专门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传,高度评价了他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的“首事”之功。《刺客列传》歌颂荆轲、聂政等刺客的抗暴精神。《魏公子列传》里着重赞扬了侯嬴、朱亥这些市井之民的才智和侠义。《货殖列传》则通过商贾活动的描述,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古代经济史料。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游侠、倡优、医者、卜者各类人物都在书中留下栩栩如生的剪影,构成色彩斑烂的巨幅社会生活画卷,加上作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态度,是《史记》的思想价值高出于后来一切官修史书之所在。当然,《史记》也有其局限性。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仍是唯心主义的,有些记载对个人的历史作用作了不适当的夸大,有关封建迷信的神异传闻未能完全剔除,宿命论的思想也时有流露。
-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清史稿》是由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缀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民国三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纇”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清史稿》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的原始资料。当时的主要史料有:《清实录》,从太祖到宣统凡十二朝,共四千四百卷;《清国史》,纪、传、志、表俱全,清亡前,清朝国史馆已编成七百五十四卷;清诏书,又称《圣训》,共一千六百二十四卷;清典志四千九百三十八卷;清朝人物传记、名人年谱等二千多卷;清纪事史书《东华录》等干卷以上。此外,官方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纪略,私人记某一事件的始末,更是数不胜数。总之,《清史稿》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清史稿》集中并系统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溢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
史记(汉)司马迁著《史记》自东汉始就有人为之作注,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旧注有三家:南朝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史记》的事理与研究,是历代文士的重要课题。精代张文虎为《史记》的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也有相当的地位。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现代陈直的《史记新证》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书主要讲述了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考武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候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候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候者年表第六、惠景间候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候者年表第八、建元已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