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水文地球化学热力学
作者:李宽良著
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05-01
ISBN:9787502206987
定价:¥3.7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本书概括了国外辐射事故的最新资料,结合国内辐射事故医学救治经验和有关的科研成果,着重介绍了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处理和防治知识。全书共分十六章,简明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辐射事故概况及其基本特点和防护措施;阐述了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的管理与分级救治、核辐射事故时的辐射监测和对人员受照剂量的估算以及电离辐射损伤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某些因素的影响;论述了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经过、诊断和治疗、辐射防护剂、核事故时主要放射性核素的毒理学及体内污染的医学处理、皮肤放射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放射性物质污染皮肤及伤口的处理、放射复合伤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小剂量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与处理原则以及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本书系教学参考书。全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叙述了基本理论,又介绍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具体经验。本书可供高等医学院校的放射医学、放射卫生学等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可供参加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医务工作者、辐射防护工作人员参考。对制定核事故医学应急计划或对公众采取干预措施时也可作为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水文地球化学热力学》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一些常用概念
2.1体系与环境
2.2相、组分
2.3状态、状态变量、状态方程
2.4化学位(μ)
2.5 自由能
一、自由能概念
二、吉布斯(Gibbs)自由能(G)
三、亥姆霍兹(Helmholtz)自由能
四、自由能的特性
2.6化学位与自由能的关系
2.7焓和热容
2.8熵(S)
2.9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式
2.10标准状态及数据表
2.11H、S和G与温度的关系
一、焓与温度的关系
二、熵与温度的关系
三、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2.12自由能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
一、ΔG与压力的关系
二、ΔG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
2.13自由能函数应用——计算反应的边界
一、I-I价电解质
二、多价电解质
三、混合电解质
四、混合电解质的离子强度
3.10确定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方法
一、实验值
二、理论计算
第四章 电动势与化学平衡
4.1自由能与电动势的关系
4.2电动势方程式
4.3电动势加和规则及电极电位
4.4标准电极电位序表及其应用
4.5电动势与化学平衡
第五章 水-岩溶解平衡原理
5.1化学平衡与质量作用定律
5.2溶解度及溶度积常数
一、溶解度原理
二、溶度积常数
5.3影响矿物溶解度的因素
一、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
二、盐效应
三、同离子效应
四、温度的影响
5.4气体的溶解度方程式
5.6饱和度
第六章 水化学平衡模式
6.1元素的化学形态
6.2平衡模式原理
一、平衡模式概念
二、模拟原理及平衡计算原则
6.3模式举例
一、碳酸水溶液平衡模式
二、碳酸水溶液-大气平衡体系
三、液相-固相体系
四、气-液-固三相体系
五、体系
六、铀矿水化学模式应用
6.4水溶质数值模拟通论
一、导言
二、化学热力学平衡模拟归纳
三、溶质迁移动力学模拟概念
四、平衡模式与动力学模式的区别
五、速度、平衡及反应类型
第七章 Eh和pH 理论与应用
7.1pH
一、酸和碱的本性
二、酸或碱的强度——pHe标度
三、形成天然水pH值的物质来源
四、pH测量
7.2Eh
一、天然水是一种氧化还原体系
二、再谈天然水的Eh概念
三、电子迁移的自由能(ΔGe)级图
7.3氧化还原平衡计算
7.4氧化还原平衡组成图解
一、平衡组成的计算
二、编制Fe3+-Fe2+体系的pC-pE图
三、天然水的氧化还原稳定场
四、硫体系的氧化还原平衡图
7.5PE(Eh)-pH图
7.6Eh-pH图的应用——研究矿物的溶解与生成条件
7.7Eh-pH-pco2立体图
7.8温度对H2O的pH、Eh的影响
一、温度对HzO的pH值的影响
二、温度对Eh(或pE)值的影响
7.9Eh测井原理及要点
第八章 地下水成矿研究中的热力学分析(以铀为例)
8.1引言
8.2概述
8.3确定含铀水组成的简化模式
8.4温度对铀氧化程度的影响
一、UO2-O2-U3O3体系的温度效应
二、对于UO2-O2-UO3体系
三、溶解态铀的氧化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四、UO2-O2-CO2体系的温度效应
8.5温度对UO3-H2O体系的影响
8.6温度对UO2(OH)2-H2O体系的影响
8.7温度对UO3,UO2(OH)2-CO2-H2O体系的影响
一、UO3CO2-H2O体系
二、UO2(OH)2-CO2-H2O体系
8.8压力对铀矿物可溶性的影响
8.9铀在地下热水中的搬运问题
一、迁移的可能性
二、U(IV)氟化物迁移形式讨论
8.10热水中U(Iv)硫酸盐、氢氧化物的迁移形式讨论
一、与温度的关系
二、U(IV)氢氧化物形式
8.11铀矿化类型分析
一、沥青铀矿-赤铁矿
二、沥青铀矿-黄铁矿
三、沥青铀矿-硅化-萤石
四、粉末状晶质铀矿化
五、单一铀矿化
8.12某些围岩蚀变矿物的成因分析
一、硅化
二、萤石化
三、黄铁矿化
四、赤铁矿化与褐铁矿化
五、高岭土化
六、碳酸盐化
8.13 简要归纳
第九章 喀斯特水化学中的热力学分析
9.1喀斯特水化学作用原理
9.2钙、镁碳酸盐的水溶态
9.3钙、镁碳酸盐的可溶性分析
9.4CO2(g)的溶解度方程式
9.5方解石在天然水中的饱和度
9.6水质分析检验
第十章 热力学分析在环境水化学中的应用
10.1环境元素化学形态研究的某些成果
一、汞的平衡模式
二、镉、铜等多金属-多配位体平衡模式
三、缺氧水中微量金属的化学形态
10.2水文地球化学实验条件的确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I:SI制单位,某些换算系数及物理常数
附录Ⅱ:某些化合物的溶度积(25℃)
附录Ⅲ:某些溶解平衡常数(25℃)
附录Ⅳ:化学热力学数据表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一些常用概念
2.1体系与环境
2.2相、组分
2.3状态、状态变量、状态方程
2.4化学位(μ)
2.5 自由能
一、自由能概念
二、吉布斯(Gibbs)自由能(G)
三、亥姆霍兹(Helmholtz)自由能
四、自由能的特性
2.6化学位与自由能的关系
2.7焓和热容
2.8熵(S)
2.9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式
2.10标准状态及数据表
2.11H、S和G与温度的关系
一、焓与温度的关系
二、熵与温度的关系
三、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2.12自由能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
一、ΔG与压力的关系
二、ΔG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
2.13自由能函数应用——计算反应的边界
一、I-I价电解质
二、多价电解质
三、混合电解质
四、混合电解质的离子强度
3.10确定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方法
一、实验值
二、理论计算
第四章 电动势与化学平衡
4.1自由能与电动势的关系
4.2电动势方程式
4.3电动势加和规则及电极电位
4.4标准电极电位序表及其应用
4.5电动势与化学平衡
第五章 水-岩溶解平衡原理
5.1化学平衡与质量作用定律
5.2溶解度及溶度积常数
一、溶解度原理
二、溶度积常数
5.3影响矿物溶解度的因素
一、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
二、盐效应
三、同离子效应
四、温度的影响
5.4气体的溶解度方程式
5.6饱和度
第六章 水化学平衡模式
6.1元素的化学形态
6.2平衡模式原理
一、平衡模式概念
二、模拟原理及平衡计算原则
6.3模式举例
一、碳酸水溶液平衡模式
二、碳酸水溶液-大气平衡体系
三、液相-固相体系
四、气-液-固三相体系
五、体系
六、铀矿水化学模式应用
6.4水溶质数值模拟通论
一、导言
二、化学热力学平衡模拟归纳
三、溶质迁移动力学模拟概念
四、平衡模式与动力学模式的区别
五、速度、平衡及反应类型
第七章 Eh和pH 理论与应用
7.1pH
一、酸和碱的本性
二、酸或碱的强度——pHe标度
三、形成天然水pH值的物质来源
四、pH测量
7.2Eh
一、天然水是一种氧化还原体系
二、再谈天然水的Eh概念
三、电子迁移的自由能(ΔGe)级图
7.3氧化还原平衡计算
7.4氧化还原平衡组成图解
一、平衡组成的计算
二、编制Fe3+-Fe2+体系的pC-pE图
三、天然水的氧化还原稳定场
四、硫体系的氧化还原平衡图
7.5PE(Eh)-pH图
7.6Eh-pH图的应用——研究矿物的溶解与生成条件
7.7Eh-pH-pco2立体图
7.8温度对H2O的pH、Eh的影响
一、温度对HzO的pH值的影响
二、温度对Eh(或pE)值的影响
7.9Eh测井原理及要点
第八章 地下水成矿研究中的热力学分析(以铀为例)
8.1引言
8.2概述
8.3确定含铀水组成的简化模式
8.4温度对铀氧化程度的影响
一、UO2-O2-U3O3体系的温度效应
二、对于UO2-O2-UO3体系
三、溶解态铀的氧化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四、UO2-O2-CO2体系的温度效应
8.5温度对UO3-H2O体系的影响
8.6温度对UO2(OH)2-H2O体系的影响
8.7温度对UO3,UO2(OH)2-CO2-H2O体系的影响
一、UO3CO2-H2O体系
二、UO2(OH)2-CO2-H2O体系
8.8压力对铀矿物可溶性的影响
8.9铀在地下热水中的搬运问题
一、迁移的可能性
二、U(IV)氟化物迁移形式讨论
8.10热水中U(Iv)硫酸盐、氢氧化物的迁移形式讨论
一、与温度的关系
二、U(IV)氢氧化物形式
8.11铀矿化类型分析
一、沥青铀矿-赤铁矿
二、沥青铀矿-黄铁矿
三、沥青铀矿-硅化-萤石
四、粉末状晶质铀矿化
五、单一铀矿化
8.12某些围岩蚀变矿物的成因分析
一、硅化
二、萤石化
三、黄铁矿化
四、赤铁矿化与褐铁矿化
五、高岭土化
六、碳酸盐化
8.13 简要归纳
第九章 喀斯特水化学中的热力学分析
9.1喀斯特水化学作用原理
9.2钙、镁碳酸盐的水溶态
9.3钙、镁碳酸盐的可溶性分析
9.4CO2(g)的溶解度方程式
9.5方解石在天然水中的饱和度
9.6水质分析检验
第十章 热力学分析在环境水化学中的应用
10.1环境元素化学形态研究的某些成果
一、汞的平衡模式
二、镉、铜等多金属-多配位体平衡模式
三、缺氧水中微量金属的化学形态
10.2水文地球化学实验条件的确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I:SI制单位,某些换算系数及物理常数
附录Ⅱ:某些化合物的溶度积(25℃)
附录Ⅲ:某些溶解平衡常数(25℃)
附录Ⅳ:化学热力学数据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