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
作者:孙培青,李国钧主编;孙培青本卷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11-01
ISBN:9787561713457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国家教委文科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端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传说
第二节 夏代的教育观念
第三节 伊尹、傅说的教育观
一、甲骨文字与教育认识水平
二、伊尹的教育观
三、傅说的教育观
第四节 《易经》中的教育思想
一、“涣其躬”与“涣其群”——对教育作用与目的的阐述
二、“谦谦君子”——对培养目标的描绘
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对教育教学原则的理解
四、“童蒙,吉”——对早期教育的提倡
五、“闲有家,悔亡”——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第五节 姬旦的教育思想
一、“明德慎罚”“作新民”——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二、“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对帝王贵胄教育的认识
三、“德裕乃身”——对道德教育的认识
第六节“六艺”教育与西周贵族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儒与儒家学派
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庶、富、教”——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自身的
发展规律
第三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大丈夫”——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四、“深造自得”——治学与教人方法
第四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长迁而不反其初”——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明分使群”——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始而为士,终而为圣人”——教育的目标
四、“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教、学思想
第五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
二、《中庸》
三、《学记》
四、《乐记》
第六节 《易传》中的教育思想
一、生生不息的社会与教育
二、“睽”与“感”的教育方法论意义
第七节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影响
第三章 墨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墨翟与墨家集团
第二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兼士”——教育目标
三、“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教育内容
四、“虽不扣必鸣”——教育方法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教育理论贡献
一、自然科学教育和成就
二、教育理论贡献
第四节 墨家教育思想的特点、意义与启示
第四章 先秦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道家学派
第二节 老聃的教育思想
一、“道法自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为道日损”——对学习与求知的要求
三、“反者道之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
第三节 庄周的教育思想
一、“无以人灭天”——对教育与人关系的思考
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格理想
三、“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论学习与求知
第四节 道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价值和局限
第五章 兵、农、名、杂诸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兵家的教育思想
一、“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战争与教育的关系
二、“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军事教育诸问题
第二节 农家的教育思想
一、许行的“并耕而食”论
二、《吕氏春秋》中的农为“本教”论
第三节 名家的教育思想
一、名辩的教育价值
二、名辩的社会价值
三、名辩对教育的启示
第四节 杂家的教育思想
一、“利人莫大于教”——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
二、“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论教师
三、“达师之教”—— 论教法
四、“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论学
第六章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法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早期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管仲的“四民分业”论
二、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
第三节 商鞅的教育思想
一、“壹教”——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燔诗书而明法令”——教育内容之一
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教育内容之二
第四节 韩非的教育思想
一、“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教育与人
二、禁“二心私学”——文教政策
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治教育
四、“力多则人朝”——“耕战”教育
五、“以功用为之的鷇”——培养“智法”之士
第五节 法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历史地位与教训
第七章 秦代的法治教育思想
第一节 秦代法治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专制主义文教
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秦简等文献中的教育思想
一、《语书》所反映的“以法为教”的思想
二、《为吏之道》与对法治人才的基本人格要求
第八章 汉代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汉初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
一、“无为”政治与“黄老之学”的流行
二、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一、以尊重人性自然价值为基础的教育作用论
二、教育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 汉代道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九章 汉初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陆贾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地位论
二、人格修养论
第二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
一、建立在民本、礼治思想上的教育社会作用论
二、论胎教
三、论早期教育
四、论品德修养
五、论教学方法与教师
第三节 韩婴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论和养生论
二、注重教化的思想
三、道德教育思想
第十章 儒家教育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与今文经学的
兴盛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提出三大文教政策
二、强调德治与教化的作用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关系
四、论道德教育
五、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兴盛及其谶纬化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今文经学的兴盛及其谶纬化
二、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刘向的教育思想
一、刘向整理文献工作的意义
二、论教育为立国之本
三、论学为立身之本
第十一章 古文经学派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崛起及其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扬雄的教育思想
一、政治理想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二、人性论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人格修养论
四、学习论
五、论教师
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士人的类别和理想人才的模式
三、论学习
第十二章 今古文经学融合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今古文经学融合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郑玄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王符、荀悦、徐幹的教育思想
一、王符的教育思想
二、荀悦的教育思想
三、徐幹的教育思想
第十三章 玄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刘劭的教育思想
一、材性论
二、论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三、教育心理论
四、道德教育论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教育思想
一、以“道”为本的性情论
二、论以“道”为核心的教育本质和价值
三、对世俗教育的批判
四、循“道”而设的理想的教育主张
第三节 嵇康的教育思想
一、矛盾的人的本质观和教育起源论
二、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批判
三、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四、论音乐教育
第四节 向秀、郭象的教育思想
一、“天然”的人的本质观和“自行”的教育本质论
二、论“任性”、“足性”的教育价值
三、对世俗教育和传统教育理论的批判
四、理想的教育主张及其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的双重本质和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价值论
三、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批判
四、德威相济的理想德育论
五、人才教育规划论
第二节 刘勰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和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价值论和方法论
三、论作家的才能培养
四、论文学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刘昼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和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价值论
三、立法施教的政治教育主张
四、道德修养论
五、论学习心理及相应的教学原则
六、论农业、军事和音乐教育
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批判
二、儿童教育论
三、学习理论
第十五章 道教佛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道教、佛教的发展及其教育思想
第二节 葛洪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
二、论仙可学致的教育价值、目的及过程
三、对世俗教育的批判
四、理想的道教教育主张
五、论选举、考试与教育
第三节 慧远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和教育的本质
二、论教育的价值
三、理想的佛教教育主张及其教育方法
第十六章 隋及初唐王道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道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隋代兴儒学行礼教
二、初唐崇儒兴学
第二节 王通的教育思想
一、王道的政治理想
二、论教育的作用
三、培养君子的道德教育
四、续编“六经”为教材并论其教育价值
五、因材施教的方法
六、“度德而师”的师道观
第三节 孔颖达的教育思想
一、编撰《五经正义》
二、论教育的作用
三、论学与教
四、论道德教育
第四节 李世民的教育思想
一、重视教育的原因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政治基础
三、教育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
四、李世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十七章 隋唐佛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隋唐佛教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一、隋代扶植佛教发展
二、唐代佛教发展的起伏
三、在佛教宗派学说形成的同时佛教教育思想也在发展
第二节 天台宗的教育思想
一、天台宗的创立和发展
二、“无情有性”的人性论
三、“止观并重”的修养说
四、“八教”的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禅宗的教育思想
一、禅宗的建立和发展
二、佛性论是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观心”“识心”是修养的根本宗旨
四、服务于顿悟的方式方法
五、制定清规
第十八章 隋唐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道教的发展和道教教育
一、道教的发展
二、道教的教育
第二节 司马承祯的教育观
一、教育的目标
二、修道的阶次
第三节 吴筠的教育观
一、教化人民
二、修心止静
三、神仙可学
第十九章唐后期复兴儒学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唐后期复兴儒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 维护中央集权需提高儒学的地位
二、复兴儒学从经学文学发动
三、复兴儒学逐渐造成声势
第二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复兴儒学,反对佛老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
四、论道德修养
五、论教学
六、论师道
第三节 李翱的教育思想
一、尊圣人之道而反佛
二、性善情恶的“复性说”
三、论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四、论德行修养
五、文学教学主张
第四节 皮日休的教育思想
一、民本政治思想
二、复兴儒道
三、重视教化
四、整顿学校
五、修养道德
六、礼教移风
第二十章 三教调和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三教调和与教育思想
一、隋代重佛轻儒条件下调和思想的产生
二、唐代三教调和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主张儒道佛三教调和
二、教育的目的在培养行道的君子
三、学习内容要在“五经”的基础上扩大
四、修养德行
五、自然主义的教育法
六、论师道
第三节 白居易的教育思想
一、从尊儒排佛到三教调和的转变
二、“性由习分”的人性理论
三、“由教不由时”的教化作用论
四、“君子不器”的理想人格论
五、“动静交相养”的修养论
六、整顿学校教学以救学者之失
后记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端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传说
第二节 夏代的教育观念
第三节 伊尹、傅说的教育观
一、甲骨文字与教育认识水平
二、伊尹的教育观
三、傅说的教育观
第四节 《易经》中的教育思想
一、“涣其躬”与“涣其群”——对教育作用与目的的阐述
二、“谦谦君子”——对培养目标的描绘
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对教育教学原则的理解
四、“童蒙,吉”——对早期教育的提倡
五、“闲有家,悔亡”——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第五节 姬旦的教育思想
一、“明德慎罚”“作新民”——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二、“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对帝王贵胄教育的认识
三、“德裕乃身”——对道德教育的认识
第六节“六艺”教育与西周贵族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儒与儒家学派
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庶、富、教”——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自身的
发展规律
第三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大丈夫”——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四、“深造自得”——治学与教人方法
第四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长迁而不反其初”——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明分使群”——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始而为士,终而为圣人”——教育的目标
四、“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教、学思想
第五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
二、《中庸》
三、《学记》
四、《乐记》
第六节 《易传》中的教育思想
一、生生不息的社会与教育
二、“睽”与“感”的教育方法论意义
第七节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影响
第三章 墨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墨翟与墨家集团
第二节 墨翟的教育思想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兼士”——教育目标
三、“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教育内容
四、“虽不扣必鸣”——教育方法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教育理论贡献
一、自然科学教育和成就
二、教育理论贡献
第四节 墨家教育思想的特点、意义与启示
第四章 先秦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道家学派
第二节 老聃的教育思想
一、“道法自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为道日损”——对学习与求知的要求
三、“反者道之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
第三节 庄周的教育思想
一、“无以人灭天”——对教育与人关系的思考
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格理想
三、“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论学习与求知
第四节 道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价值和局限
第五章 兵、农、名、杂诸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兵家的教育思想
一、“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战争与教育的关系
二、“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军事教育诸问题
第二节 农家的教育思想
一、许行的“并耕而食”论
二、《吕氏春秋》中的农为“本教”论
第三节 名家的教育思想
一、名辩的教育价值
二、名辩的社会价值
三、名辩对教育的启示
第四节 杂家的教育思想
一、“利人莫大于教”——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
二、“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论教师
三、“达师之教”—— 论教法
四、“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论学
第六章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法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早期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管仲的“四民分业”论
二、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
第三节 商鞅的教育思想
一、“壹教”——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燔诗书而明法令”——教育内容之一
三、“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教育内容之二
第四节 韩非的教育思想
一、“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教育与人
二、禁“二心私学”——文教政策
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治教育
四、“力多则人朝”——“耕战”教育
五、“以功用为之的鷇”——培养“智法”之士
第五节 法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历史地位与教训
第七章 秦代的法治教育思想
第一节 秦代法治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专制主义文教
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秦简等文献中的教育思想
一、《语书》所反映的“以法为教”的思想
二、《为吏之道》与对法治人才的基本人格要求
第八章 汉代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汉初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
一、“无为”政治与“黄老之学”的流行
二、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淮南子》的教育思想
一、以尊重人性自然价值为基础的教育作用论
二、教育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 汉代道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九章 汉初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陆贾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地位论
二、人格修养论
第二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
一、建立在民本、礼治思想上的教育社会作用论
二、论胎教
三、论早期教育
四、论品德修养
五、论教学方法与教师
第三节 韩婴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论和养生论
二、注重教化的思想
三、道德教育思想
第十章 儒家教育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与今文经学的
兴盛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提出三大文教政策
二、强调德治与教化的作用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关系
四、论道德教育
五、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兴盛及其谶纬化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今文经学的兴盛及其谶纬化
二、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刘向的教育思想
一、刘向整理文献工作的意义
二、论教育为立国之本
三、论学为立身之本
第十一章 古文经学派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崛起及其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扬雄的教育思想
一、政治理想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二、人性论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人格修养论
四、学习论
五、论教师
第三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士人的类别和理想人才的模式
三、论学习
第十二章 今古文经学融合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今古文经学融合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郑玄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王符、荀悦、徐幹的教育思想
一、王符的教育思想
二、荀悦的教育思想
三、徐幹的教育思想
第十三章 玄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刘劭的教育思想
一、材性论
二、论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三、教育心理论
四、道德教育论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教育思想
一、以“道”为本的性情论
二、论以“道”为核心的教育本质和价值
三、对世俗教育的批判
四、循“道”而设的理想的教育主张
第三节 嵇康的教育思想
一、矛盾的人的本质观和教育起源论
二、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批判
三、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四、论音乐教育
第四节 向秀、郭象的教育思想
一、“天然”的人的本质观和“自行”的教育本质论
二、论“任性”、“足性”的教育价值
三、对世俗教育和传统教育理论的批判
四、理想的教育主张及其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的双重本质和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价值论
三、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批判
四、德威相济的理想德育论
五、人才教育规划论
第二节 刘勰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和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价值论和方法论
三、论作家的才能培养
四、论文学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刘昼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和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价值论
三、立法施教的政治教育主张
四、道德修养论
五、论学习心理及相应的教学原则
六、论农业、军事和音乐教育
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批判
二、儿童教育论
三、学习理论
第十五章 道教佛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道教、佛教的发展及其教育思想
第二节 葛洪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
二、论仙可学致的教育价值、目的及过程
三、对世俗教育的批判
四、理想的道教教育主张
五、论选举、考试与教育
第三节 慧远的教育思想
一、论人和教育的本质
二、论教育的价值
三、理想的佛教教育主张及其教育方法
第十六章 隋及初唐王道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道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隋代兴儒学行礼教
二、初唐崇儒兴学
第二节 王通的教育思想
一、王道的政治理想
二、论教育的作用
三、培养君子的道德教育
四、续编“六经”为教材并论其教育价值
五、因材施教的方法
六、“度德而师”的师道观
第三节 孔颖达的教育思想
一、编撰《五经正义》
二、论教育的作用
三、论学与教
四、论道德教育
第四节 李世民的教育思想
一、重视教育的原因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政治基础
三、教育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
四、李世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十七章 隋唐佛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隋唐佛教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一、隋代扶植佛教发展
二、唐代佛教发展的起伏
三、在佛教宗派学说形成的同时佛教教育思想也在发展
第二节 天台宗的教育思想
一、天台宗的创立和发展
二、“无情有性”的人性论
三、“止观并重”的修养说
四、“八教”的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禅宗的教育思想
一、禅宗的建立和发展
二、佛性论是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观心”“识心”是修养的根本宗旨
四、服务于顿悟的方式方法
五、制定清规
第十八章 隋唐道教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道教的发展和道教教育
一、道教的发展
二、道教的教育
第二节 司马承祯的教育观
一、教育的目标
二、修道的阶次
第三节 吴筠的教育观
一、教化人民
二、修心止静
三、神仙可学
第十九章唐后期复兴儒学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唐后期复兴儒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 维护中央集权需提高儒学的地位
二、复兴儒学从经学文学发动
三、复兴儒学逐渐造成声势
第二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复兴儒学,反对佛老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
四、论道德修养
五、论教学
六、论师道
第三节 李翱的教育思想
一、尊圣人之道而反佛
二、性善情恶的“复性说”
三、论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四、论德行修养
五、文学教学主张
第四节 皮日休的教育思想
一、民本政治思想
二、复兴儒道
三、重视教化
四、整顿学校
五、修养道德
六、礼教移风
第二十章 三教调和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三教调和与教育思想
一、隋代重佛轻儒条件下调和思想的产生
二、唐代三教调和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主张儒道佛三教调和
二、教育的目的在培养行道的君子
三、学习内容要在“五经”的基础上扩大
四、修养德行
五、自然主义的教育法
六、论师道
第三节 白居易的教育思想
一、从尊儒排佛到三教调和的转变
二、“性由习分”的人性理论
三、“由教不由时”的教化作用论
四、“君子不器”的理想人格论
五、“动静交相养”的修养论
六、整顿学校教学以救学者之失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