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现代穴位疗法大全
作者:吴绪平,喻国雄,李万瑶主编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2-01
ISBN:9787506716932
定价:¥74.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汇萃了现代针灸临床应用的穴位刺灸疗法42种,每种疗法列有概述、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简明扼要。下篇收集整理了80年代以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针灸临床学术论文5000余篇,按常见中医病证、传染病、内科、神经精神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肿瘤以及其他,分门别类,计162种病证。每种病证列有概述、各种穴位疗法、按语及参考文献等内容。疗法丰富多样,操作介绍详尽,疗效确切可靠,反映了现阶段针灸临床研究的新成果,融实用性、科学性、学术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珍藏价值。实乃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之重要参考书。片断:①针具消毒有条件时,可用汽锅消毒,即将所用的针刺用具,分别用纱布包好,置于高压蒸汽锅内消毒,在15磅气压、120℃高温下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若用煮沸消毒时,可将针刺用具,用纱布包好,放入清水锅中,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煮15~20分钟,亦可达消毒目的。也可以将针具置于75%酒精内,浸泡30分钟,取出拭干应用。②医者双手的消毒在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③针刺部位的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部位消毒时,可用75%酒精棉球拭擦即可。在擦拭时应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当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二)进针方法进针是将针刺入皮肤,并刺向深层的过程。操作时,右手持针施术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为“押手”。刺手以拇、食、中三指扶持针柄,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再捻转刺向深层。押手固定穴位,夹持针身,重切肌肤,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常用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1.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2.双手进针法双手配合,协同进针。临床常用以下4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②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长针的进针。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配合行针。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3.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选用平柄或管柄的毫针,从管中拍入或弹入穴位内,进针后将套管或进针器抽出。(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1.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分下列3种角度。①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宜于人体大部分腧穴。②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③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原则的介绍。①体质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②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③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④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内有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也应予以重视。(四)行针与得气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较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金针赋》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因此,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这样再次行针时,一般即可得气。少数患者在采取了各种措施后仍不得气,为脏腑机能衰退的表现,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治疗。行针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1.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①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②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至于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该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应用。2.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本书前言前言穴位疗法,就是应用针刺、艾灸等作用于人体穴位,用以通经活络、调气和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而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几千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也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信赖。近30余年来,随着高新科技和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穴位疗法在继承发扬、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已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现代穴位疗法。她不仅包括在传统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许多新的施术方法,如穴位激光照射疗法、穴位电离子透入疗法、穴位声波电针疗法、穴位磁疗法及微波针灸疗法等,还包括不断完善的特殊部位针刺法,如耳针疗法、头针疗法、眼针疗法、鼻针疗法、面针疗法、舌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手针疗法、足针疗法等。所有这些,拓宽了针灸适应病证,提高了针灸临床疗效,为针灸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然而,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治疗疾病的大量临床文献,均散载于各期刊杂志及针灸医籍中,这些文献都是针灸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选择一定的病例,科学诊断,系统观察,全面分析,认真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如何将这些宝贵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去粗取精,以反映现代穴位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的况状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已受到广大针灸工作者的关注。笔者有鉴于此,组织了海内外30余位针灸研究工作者,历时3载,潜心翻阅资料,对80年代以来,发表在100多种医学期刊及针灸医籍中的大量临床文献进行了收集,对所有1万余篇文献做了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献分析,确定以162种病证为经线,精选5000余篇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写成综述,汇编成书。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广泛性与真实性本书上篇介绍了42种穴位刺灸疗法,下篇综述了162种病证,涉及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有中风、面瘫、痹证等传统适宜病证,又有白细胞减少症、截瘫、震颤麻痹及肿瘤等部分疑难病证,也有戒烟、减肥、美容、延缓衰老及戒毒等新兴热门病证。本书中各篇综述所选录的论文都是以原始文献为依据,所引内容尽可能反映作者的原意。所介绍的方法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疗效显著。每篇之末,特设按语一栏,是笔者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精选出了治疗该病的最佳穴位及刺灸方法。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了认真剖析,对疾病的预后判定及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以供读者学习和运用时借鉴。2.学术性与实用性本书中各篇综述在尽量全面反映有关文献面貌的同时,避免材料堆砌,对所选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归纳、整理,突出反映现阶段应用穴位刺灸疗法治疗这些病证的施术方法、临床疗效及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一部对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亦对针灸专业的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具有指导作用。3.继承性与启发性本书以反映现代穴位疗法的总体水平为宗旨,以总结临床经验为出发点,可以说是现阶段(1980~1996年底)针灸临床学术水平的阶段性总结。力求反映80年代以来应用各种穴位刺灸疗法治疗这些病证的临床疗效及研究现状,为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了解信息、吸收方法、开阔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42种临床常用穴位刺灸疗法,每种疗法按概述、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进行编写,语言精炼,重点突出,宜于掌握。下篇综述了162种病证,病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神经精神、眼、耳鼻喉、皮肤、肿瘤及其他等各科疾病。每个病证按概述、各种穴位疗法(为文章主体)、按语及参考文献体例编写。在撰写过程中,对每一病证同一疗法的多篇文章进行筛选,力求精选出高质量、有代表性的临床研究论文作为主体内容,尽量将其方法介绍详细,以便读者直接选用,力求突出实用之特色。所列参考文献均采用温哥华标准格式标注。在传统针灸学急待发展、临床经验急需提高的今天,本书将以全新的形式反映现代穴位疗法的研究成果及整体水平,启迪后来而付梓,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无疑,她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国杰教授的直接指导,并审阅全书;本书承蒙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主席、中国中医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王雪苔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中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六通教授,日本北海道东洋医学会会长、日本旭川医科大学教授小川秀道医学博士,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王子谟教授为本书题词;南京中医药大学杨兆民教授作序;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张智德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崇高的谢意!《现代穴位疗法大全》编写委员会1997年8月2日
作者简介
暂缺《现代穴位疗法大全》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上篇 穴位刺灸疗法
一、毫针疗法
二、艾灸疗法
三、拔罐疗法
四、三棱针疗法
五、皮肤针疗法
六、皮内针疗法
七、芒针疗法
八、粗针疗法
九、电针疗法
十、温针疗法
十一、火针疗法
十二、冷针疗法
十三、锋钩针疗法
十四、小宽针疗法
十五、小针刀疗法
十六、指针疗法
十七、耳针疗法
十八、头皮针疗法
十九、焦氏头针疗法
二十、眼针疗法
二十一、鼻针疗法
二十二、面针疗法
二十三、口针疗法
二十四、舌针疗法
二十五、腕踝针疗法
二十六、手针疗法
二十七、足针疗法
二十八、刮痧疗法
二十九、穴位注射疗法
三十、穴位贴敷疗法
三十一、穴位埋线疗法
三十二、穴位挑治疗法
三十三、穴位割治疗法
三十四、穴位结扎疗法
三十五、穴位磁疗法
三十六、穴位激光照射疗法
三十七 穴位红外线照射疗法
三十八、穴位电离子透入疗法
三十九、穴位电兴奋疗法
四十、共鸣火花电疗法
四十一、声波电针疗法
四十二、微波针灸疗法
下篇 穴位临床治疗
常见中医病证
一、感冒
二、中风
三、头痛
四、痹证
五、落枕
六、腰腿痛
七、眩晕
八、不寐
九、梅核气
十、咳嗽
十一、咯血
十二、呃逆
十三、呕吐
十四、胃痛
十五、腹痛
十六、腹泻
十七、便秘
十八、足跟痛
十九、疖
二十、男性不育症
二十一、阳萎
二十二、射精不能症
二十三、阴缩症
二十四、不孕症
二十五、月经不调
二十六、痛经
二十七、闭经
二十八、带下
二十九、缺乳
三十、耳鸣
三十一、耳聋
三十二、鼻衄
三十三、牙痛
传染病
一、百日咳
二、疟疾
三、细菌性痢疾
四、流行性腮腺炎
五、脊髓灰质炎
六、病毒性肝炎
七、肺结核
八、颈淋巴结核
内科疾病
一、偏头痛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支气管哮喘
四、慢性胃炎
五、胃下垂
六、消化性溃疡
七、急性胃肠炎
八、溃疡性结肠炎
九、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十、糖尿病
十一、高血压病
十二、高脂血症
十三、冠心病
十四、心律失常
十五、白细胞减少症
十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十七、失语症
神经精神科疾病
一、神经性头痛
二、三叉神经痛
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四、面肌痉挛
五、枕神经痛
六、肋间神经痛
七、坐骨神经痛
八、臀上皮神经炎
九、股外侧皮神经炎
十、多发性神经炎
十一、格林—巴利综合征
十二、不安腿综合征
十三、截瘫
十四、震颤麻痹
十五、假性球麻痹
十六、癔病
十七、神经衰弱
十八、神经官能症
十九、精神分裂症
二十、发作性睡病
二十一、老年痴呆症
二十二、癫痫
外科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
二、乳房囊性增生病
三、麻痹性肠梗阻
四、胃扭转
五、胆绞痛
六、胆道蛔虫症
七、胆石症
八、阑尾炎
九、肾绞痛
十、泌尿系结石
十一、慢性前列腺炎
十二、尿潴留
十三、尿失禁
十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十五、痔疮
十六、肛裂
十七、脱肛
骨伤科疾病
一、颈椎病
二、肩关节周围炎
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四 肢骨外上髁炎
五、腱鞘囊肿
六、骨质增生症
七、急性腰扭伤
八、梨状肌综合征
九 风湿性关节炎
十、类风湿性关节炎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十二、踝关节扭伤
妇科疾病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
二、慢性盆腔炎
三、女阴白色病变
四、更年期综合征
五、人流综合征
六、胎位异常症
七、难产
儿科疾病
一、小儿惊厥
二、小儿疳积
三、小儿厌食
四、小儿遗尿
五、小儿泄泻
六、乙脑后遗症
七、儿童多动症
八、儿童智能低下症
眼科疾病
一、近视
二、急性结膜炎
三、电光性眼炎
四、麻痹性斜视
五、中心性视网膜炎
六、视神经萎缩
七、色盲
八、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九、白内障
十、眼睑下垂
十一、麦粒肿
耳鼻喉科疾病
一、化脓性中耳炎
二、美尼尔氏综合征
三、慢性鼻炎
四、过敏性鼻炎
五、慢性咽炎
六、扁桃体炎
七、口疮
皮肤科疾病
一、带状疱疹
二、荨麻疹
三、神经性皮炎
四、黄褐斑
五、银屑病
六、瘙痒症
七、扁平疣
八、白癜风
九、痤疮
十、湿疹
十一、斑秃
十二、鸡眼
肿瘤
一、良性肿瘤
二、恶性肿瘤
其他
一、急症
二、针灸戒烟
三、针灸减肥
四、针灸美容
五、针灸延缓衰老
六、针灸戒毒
附:主要参考书籍
上篇 穴位刺灸疗法
一、毫针疗法
二、艾灸疗法
三、拔罐疗法
四、三棱针疗法
五、皮肤针疗法
六、皮内针疗法
七、芒针疗法
八、粗针疗法
九、电针疗法
十、温针疗法
十一、火针疗法
十二、冷针疗法
十三、锋钩针疗法
十四、小宽针疗法
十五、小针刀疗法
十六、指针疗法
十七、耳针疗法
十八、头皮针疗法
十九、焦氏头针疗法
二十、眼针疗法
二十一、鼻针疗法
二十二、面针疗法
二十三、口针疗法
二十四、舌针疗法
二十五、腕踝针疗法
二十六、手针疗法
二十七、足针疗法
二十八、刮痧疗法
二十九、穴位注射疗法
三十、穴位贴敷疗法
三十一、穴位埋线疗法
三十二、穴位挑治疗法
三十三、穴位割治疗法
三十四、穴位结扎疗法
三十五、穴位磁疗法
三十六、穴位激光照射疗法
三十七 穴位红外线照射疗法
三十八、穴位电离子透入疗法
三十九、穴位电兴奋疗法
四十、共鸣火花电疗法
四十一、声波电针疗法
四十二、微波针灸疗法
下篇 穴位临床治疗
常见中医病证
一、感冒
二、中风
三、头痛
四、痹证
五、落枕
六、腰腿痛
七、眩晕
八、不寐
九、梅核气
十、咳嗽
十一、咯血
十二、呃逆
十三、呕吐
十四、胃痛
十五、腹痛
十六、腹泻
十七、便秘
十八、足跟痛
十九、疖
二十、男性不育症
二十一、阳萎
二十二、射精不能症
二十三、阴缩症
二十四、不孕症
二十五、月经不调
二十六、痛经
二十七、闭经
二十八、带下
二十九、缺乳
三十、耳鸣
三十一、耳聋
三十二、鼻衄
三十三、牙痛
传染病
一、百日咳
二、疟疾
三、细菌性痢疾
四、流行性腮腺炎
五、脊髓灰质炎
六、病毒性肝炎
七、肺结核
八、颈淋巴结核
内科疾病
一、偏头痛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支气管哮喘
四、慢性胃炎
五、胃下垂
六、消化性溃疡
七、急性胃肠炎
八、溃疡性结肠炎
九、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十、糖尿病
十一、高血压病
十二、高脂血症
十三、冠心病
十四、心律失常
十五、白细胞减少症
十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十七、失语症
神经精神科疾病
一、神经性头痛
二、三叉神经痛
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四、面肌痉挛
五、枕神经痛
六、肋间神经痛
七、坐骨神经痛
八、臀上皮神经炎
九、股外侧皮神经炎
十、多发性神经炎
十一、格林—巴利综合征
十二、不安腿综合征
十三、截瘫
十四、震颤麻痹
十五、假性球麻痹
十六、癔病
十七、神经衰弱
十八、神经官能症
十九、精神分裂症
二十、发作性睡病
二十一、老年痴呆症
二十二、癫痫
外科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
二、乳房囊性增生病
三、麻痹性肠梗阻
四、胃扭转
五、胆绞痛
六、胆道蛔虫症
七、胆石症
八、阑尾炎
九、肾绞痛
十、泌尿系结石
十一、慢性前列腺炎
十二、尿潴留
十三、尿失禁
十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十五、痔疮
十六、肛裂
十七、脱肛
骨伤科疾病
一、颈椎病
二、肩关节周围炎
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四 肢骨外上髁炎
五、腱鞘囊肿
六、骨质增生症
七、急性腰扭伤
八、梨状肌综合征
九 风湿性关节炎
十、类风湿性关节炎
十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十二、踝关节扭伤
妇科疾病
一、功能性子宫出血
二、慢性盆腔炎
三、女阴白色病变
四、更年期综合征
五、人流综合征
六、胎位异常症
七、难产
儿科疾病
一、小儿惊厥
二、小儿疳积
三、小儿厌食
四、小儿遗尿
五、小儿泄泻
六、乙脑后遗症
七、儿童多动症
八、儿童智能低下症
眼科疾病
一、近视
二、急性结膜炎
三、电光性眼炎
四、麻痹性斜视
五、中心性视网膜炎
六、视神经萎缩
七、色盲
八、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九、白内障
十、眼睑下垂
十一、麦粒肿
耳鼻喉科疾病
一、化脓性中耳炎
二、美尼尔氏综合征
三、慢性鼻炎
四、过敏性鼻炎
五、慢性咽炎
六、扁桃体炎
七、口疮
皮肤科疾病
一、带状疱疹
二、荨麻疹
三、神经性皮炎
四、黄褐斑
五、银屑病
六、瘙痒症
七、扁平疣
八、白癜风
九、痤疮
十、湿疹
十一、斑秃
十二、鸡眼
肿瘤
一、良性肿瘤
二、恶性肿瘤
其他
一、急症
二、针灸戒烟
三、针灸减肥
四、针灸美容
五、针灸延缓衰老
六、针灸戒毒
附:主要参考书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