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类
-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附校勘记。
-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廖名春,陈明整理本书以清《十三经注疏》为底本,整理工作包括标点、文字处理、校勘和吸收研究成果。全书共二十卷。
-
尚书(春秋)孔子著;罗庆云,戴红贤译注《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又称《书》。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
尚书(春秋)孔子著;周秉钧注译《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反映了上古华夏文化的各个不同的侧面,是学习和研究我国上古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尚书》最早只叫做《书》,汉代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后来,儒家把《尚书》尊奉为经,所以又称《书经》。本书是“国学基本丛书”中的《尚书》分册,该书除收入了《尚书》的全文外,还附有详尽的注释及通俗易懂的白话译文。该书内容丰富,注释细致全面,较好地反映了原著的思想内涵。该书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理解这部古代国学经典,对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经典古藉的作用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
先秦两汉典籍引《尚书》资料汇编陈雄根,何志华 编著1.本书所列《尚书》经文,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尚书逐字索引》为底本。《尚书》经文之标点,问或不从《尚书逐字索引》,而参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或其它《尚书》注本酌予修订,修改处不逐一加注说明。2.本书校录先秦两汉典籍所见《尚书》异文,是按《尚书》篇名次序分句或语段罗列,异文所据版本及卷页参见本书“征引书目”。3.每条经文下所列诸书异文,是按《四库全书总目》所列书序分经、史、子,集依次排列,详见本书“征引典籍次序表”。4.如某条经文的异文于某书出现超过一次的,相同的异文便按其所在该书的篇章或卷数先后排序。5.如某条经文的异文前后的内容分别见于某书,则见于该书异文的前后内容,便按其在经文的先后位置排序。6.某书所录异文,如与经文相同的,则以“同”字表示,不另录异文内容。7.下列典籍虽成书于两汉以后,惟因所收材料珍贵,破格收录:《十三经注疏》中汉以后部分;《急就篇》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国语》韦昭《注》:《水经注》;《楚辞》洪兴祖《补注》。
-
东坡书传书纂言(宋)苏轼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万二千二百三十七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六千七百五十二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著作。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
尚书(春秋)孔子著;徐奇堂译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做过删改整理工作,因而至汉朝儒学独尊时,被尊称为《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三百零五首。其最后编定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诗”最初都是乐歌,故按乐调《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风土之音,即各地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这些诗大部分是民间乐歌,抒写民众的喜怒哀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大部分是西周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其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多为歌颂始祖和先王的业绩以及宴享活动等;小雅共七十四篇,多作于西周晚期,其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及地位卑微者,多怨刺之作。颂,即宗庙祭祀时演唱的祭歌,分为周、鲁、商颂,共四十篇。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婚爱、战争、燕飨等永恒主题。《诗经》的产生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它流传千载而历久弥新,衣被后世而风雅不绝,不愧为中国古典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辉煌起点。我们在选编时以抒情性、艺术性较强且内容具有代表性为原则进行炊遴选,在忠实原诗、讲求出处的基础上,以准确、生动、优美的文辞对这一上古诗歌进行译注,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读者能突破古奥生涩的文学语言的迷障,自由徜徉于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获得美的愉悦。
-
尚书孔传参正(清)王先谦 撰,何晋 点校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礼书通故既非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礼记训纂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选。大戴礼记不在十三经之内,但它与礼记《小戴礼记》是同类型的书,因此也收进去。对收入的书,均按统一的体例加以点校。
-
太炎先生尚书说章太炎 著,诸祖 整理太炎先生耽酝《尚书》,老而弥笃。自言已通百之八九十。胜於清儒。晚以全书亲授及门诸子。余参末座,备闻其详,有闻必录,积累成册。凡先生所说《尚书》,具於是矣。《太炎先生尚书说》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今文《尚书》文系年注析唐旭东 撰本书采用编年体例,全面考察今文《尚书》中所存各类作者的各类文体的散文作品,力求辑录的穷尽性和使用的针对性,以达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本书分为导言、正文、附录三部分。正文编撰体例为:1.纪年;2.纪人;3.纪事;4.录文;5.注释;6.简析。具体编撰原则有三:1.辑录全面;2.注释精慎;3.简析扼要。附录包括《纪年表》、《作者篇名分类表》、《主要参考文献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