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简明实用中医学

简明实用中医学

作者:王道瑞,申好贞编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6-01

ISBN:9787800896132

定价:¥5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学习、研究中医的入门书。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基础理论,其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尤其对阴阳五行之认识,颇有见地,极易学诵。中篇为中药方剂学,介绍了常用中药350余种,常用名方300余首,突出辨证施用,对方解多有灼见。下篇为治疗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切合临床实用。本书适合临床各科医师、初学中医者及医学院校学生参阅。
作者简介
暂缺《简明实用中医学》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二)中国医药学的形成
    (三)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四)中国医药学的新发展
    二、中国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附:心包络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肾
    附:命门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
    二、脏与腑
    三、腑与腑
    第五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说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三、经络的作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走行规律
    二、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阳跷脉与阳跷脉
    六、阴维脉与阳维脉
    第四节 十五别络
    第五节 经络病理
    一、十二经脉病理
    二、奇经八脉病理
   第四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一、风
    二、寒
    三、暑
    四、湿
    五、燥
    六、火
    第二节 七情
    第三节 其它病因
    一、疫疠
    二、饮食
    三、劳倦
    四、外伤及虫兽伤
    五、虫积
    六、痰饮
    七、瘀血
   第五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五官
    五、望皮肤
    六、望舌
    附:望小儿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头身
    四、问饮食
    五、问二便
    六、问睡眠
    七、问经带
    八、问小儿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辨证
    二、肝与胆辨证
    三、脾与胃辨证
    四、肺与大肠辨证
    五、肾与膀胱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第六节 三焦辨证
    一、上焦湿热
    二、中焦湿热
    三、下焦湿热
   第七章 治则
    第一节 治疗原则
    一、治未病
    二、治病求本
    三、扶正祛邪
    四、协调阴阳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补法
    八、消法
    中篇 中药方剂学
   第一章 中药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归经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二、禁忌
    三、中药的用量
    四、中药煎服法
    第三节 中药炮制
   第二章 常用中药
    第一节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麻黄(附:麻黄根)桂枝 荆芥 防风 羌
    活 紫苏叶(附:苏梗)白芷 细辛 藁本
    辛夷 香薷 生姜
    二、辛凉解表药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附:野菊花)
    柴胡 葛根 升麻 蝉蜕 浮萍 淡豆鼓
    蔓荆子 木贼草
    第二节 涌吐药
    瓜蒂 胆矾 藜芦
    第三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栀子 竹叶(附:竹叶卷心)
    芦根 夏枯草 决明子 青葙子 谷精草
    密蒙花
    二、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附:连翘心)
    大青叶(附:板蓝根 青黛)蒲公英 紫花
    地丁 败酱草 白头翁 鱼腥草 马齿苋
    红藤 漏芦 山慈菇 射干 山豆根 重楼
    白花蛇舌草 黄药子 虎杖
    三、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秦皮
    白鲜皮 胡黄连
    四、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地骨
    皮 地骨皮 银柴胡 白薇 犀角
    五、清热解暑药
    青蒿 荷叶(附:莲子、莲心、莲须) 西瓜
    (附:西瓜翠衣) 绿豆(附:绿豆衣)
    第四节 泻下药
    一、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二、润下药
    郁李仁 火麻仁
    三、逐水药
    大戟 芜花 甘遂 牵牛子 巴豆 商陆
    续随子 泽漆
    第五节 祛湿药
    一、化湿燥湿药
    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 白豆蔻
    草豆蔻 草果
    二、淡渗利湿药
    获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萆薢
    三、清热利湿药
    茵陈蒿 木通 车前子(附:车前草)滑石
    冬瓜子(附:冬瓜皮) 通草 瞿麦 萹蓄
    石韦 海金砂 金钱草 地肤子 冬葵子
    半边莲 赤小豆
    第六节 祛风湿药
    独活 秦艽 威灵仙 五加皮 木瓜 防己
    海桐皮 豨莶草 海风藤 千年健 络石藤
    苍耳子 桑寄生 白花蛇(附:乌梢蛇)
    第七节 消导药
    山楂 麦芽 神曲 莱菔子 谷芽 鸡内金
    第八节 祛痰止咳药
    一、清化热痰药
    前胡 瓜蒌(附:天花粉)贝母 葶苈子
    天竺黄 竹茹(附:竹沥)礞石 胖大海
    海浮石 昆布 海藻
    二、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附:胆南星)白附子 白芥
    子 皂角(附:皂角刺)旋覆花(附:金沸
    草) 白前 桔梗
    三、止咳平喘药
    杏仁 苏子 紫菀 款冬花 马兜铃(附:天
    仙藤)桑白皮(附:桑枝 桑椹子)百部
    批把叶
    第九节 温里药
    附子(附:乌头、天雄) 肉桂 干姜 高良
    姜 吴茱萸 花椒(附:椒目)丁香 荜茇
    小茴香
    第十节 理气药
    陈皮(附:橘叶、橘核、橘红、橘络)青皮
    枳实(附:积壳)香附 木香 乌药 檀香
    沉香 薤白 大腹皮(附:槟榔) 苦楝子
    (附:苦楝皮)香橼 甘松 柿蒂(附:柿
    霜)
    第十一节 理血药
    一、活血药
    川芎 丹参 郁金 姜黄 延胡索 红花
    (附:藏红花) 益母草(附:茺蔚子) 乳
    香 没药 三棱 莪术 桃仁 鸡血藤 泽
    兰 五灵脂 苏木 刘寄奴 牛膝 王不留
    行 穿山甲 急性子(附:凤仙花)水蛭
    虻虫 庶虫
    二、止血药
    蒲黄 仙鹤草 三七 白及 茜草 地榆
    侧柏叶 白茅根 大蓟(附:小蓟) 槐花
    (附:槐实)藕节 棕榈炭 艾叶 伏龙肝
    第十二节 补益药
    一、补气药
    人参 党参 太子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黄精 扁豆(附:扁豆衣 扁豆花)甘草
    大枣
    二、补血药
    熟地黄 何首乌(附:夜交藤)当归 白芍
    龙眼肉 阿胶
    三、滋阴药
    沙参 西洋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石斛 玉
    竹 百合 枸杞子 女贞子 旱莲草 胡麻
    仁 龟板(附:龟板胶) 鳖甲
    四、补阳药
    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
    仙茅 巴戟天 肉苁蓉 锁阳 补骨脂 菟
    丝子 杜仲 续断 狗脊 骨碎补 益智仁
    蛇床子 胡芦巴 沙苑子 冬虫夏草 韭子
    胡桃(附:分心木)蛤蚧 海狗肾 阳起石
    第十三节 平肝熄风药
    石决明 钩藤 天麻 白蒺藜 代赭石 玳
    瑁 羚羊角 地龙 僵蚕 全蝎 蜈蚣
    第十四节 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龙骨(附:龙齿)牡蛎 珍珠
    (附:珍珠母) 琥珀 紫石英
    二、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合欢皮(附:合欢
    花)
    第十五节 开窍药
    麝香 冰片 牛黄 苏合香 安息香 菖蒲
    第十六节 固涩药
    山茱萸 五味子 乌梅 肉豆蔻 金樱子
    覆盆子 芡实 诃子 银杏 罂粟壳 桑螵
    蛸 乌贼骨 赤石脂 五倍子
    第十七节 驱虫药
    使君子 鹤虱 芜荑 雷丸 榧子 贯众
    石榴根皮 南瓜子 鸦胆子
    第十八节 外用药
    硫黄 雄黄 轻粉 铅丹 硼砂 炉甘石
    白矾 砒石 斑蝥 蟾酥 露蜂房 血竭
    孩儿茶 马钱子 木鳖子 羊蹄 木槿皮
    (附:木槿花)
   第三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第二节 方剂的加减变化
    第三节 方剂剂型
    第四节 方剂与治法
    第五节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常用方剂
    第一节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附:三拗汤、华盖散、麻杏薏甘汤、大青龙
    汤
    桂枝汤
    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
    建中汤
    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
    附:香苏葱鼓汤
    三物香薷饮
    附:新加香薷饮
    二、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附:越婢汤
    柴葛解肌汤
    三、扶正解表剂
    人参败毒散
    附:荆防败毒散、参苏饮、银翘败毒散
    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麻黄附子甘草汤
    加减萎蕤汤
    第二节 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
    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
    三物备急丸
    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
    附:五仁丸
    四、逐水剂
    十枣汤
    附:控涎丹
    舟车丸
    附:疏凿饮子
    五、攻补兼施剂
    黄龙汤
    附: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第三节 涌吐剂
    瓜蒂散
    盐汤探吐方
    第四节 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附: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
    苍术汤、玉女煎、化斑汤
    竹叶石膏汤
    二、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
    附:清宫汤
    犀角地黄汤
    三、清热解毒剂
    黄连解毒汤
    附:泻心汤、清瘟败毒饮
    普济消毒饮
    四、清脏腑热剂
    凉膈散
    导赤散
    龙胆泻肝汤
    附:当归龙荟丸、泻青丸
    泻白散
    清胃散
    泻黄散
    芍药汤
    附:黄芩汤、葛根芩连汤
    白头翁汤
    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五、清热解暑剂
    清暑益气汤
    附:清暑益气汤
    六一散
    附:碧玉散、益元散 鸡苏散
    六、清热养阴剂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附:秦艽鳖甲散
    第五节 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附: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理
    中化痰丸、枳实理中丸
    吴茱萸汤
    附:大建中汤
    厚朴温中汤
    二、回阳救逆汤
    四逆汤
    附: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参附汤、芪附汤、术附汤
    真武汤
    附:附子汤
    黑锡丹
    三、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
    物汤
    第六节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
    附:菊花茶调散 苍耳子散
    消风散
    玉真散
    附:五虎追风散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附:三痹汤、蠲痹汤、程氏蠲痹汤
    二、平熄内风剂
    镇肝熄风汤
    羚角钩藤汤
    附:天麻钩藤饮
    大定风珠
    附:阿胶鸡子黄汤
    地黄饮子
    第七节 祛湿剂
    一、芳香化湿剂
    平胃散
    附:不换金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
    二、清热利湿剂
    茵陈蒿汤
    附: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三仁汤
    附: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
    甘露消毒丹
    八正散
    二妙散
    附:三妙丸
    三、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附:胃苓汤、茵陈五苓散、四苓汤、猪苓汤
    五皮饮
    防己黄芪汤
    附:防己获苓汤
    四、温化水湿剂
    实脾散
    苓桂术甘汤
    附:甘草干姜获苓白术汤
    第八节 治燥剂
    一、轻宣外燥剂
    杏苏散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
    附:沙参麦门冬汤
    二、滋润内燥剂
    养阴清肺汤
    百合固金汤
    麦门冬汤
    第九节 消导剂
    保和丸
    附:大安丸
    健脾丸
    枳实导滞丸
    附:枳术丸、木香槟榔丸
    枳实消痞丸
    第十节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附:柴平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
    蒿芩清胆汤
    二、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
    附: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
    附:丹栀逍遥散 痛泻要方
    三、调和肠胃剂
    半夏泻心汤
    附: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旋
    覆代赭汤
    四、治疟剂
    截疟七宝饮
    附:达原饮
    第十一节 祛痰剂
    一、燥湿化痰剂
    二陈汤
    附:温胆汤、导痰汤、涤痰汤、金水
    六君煎
    二、清热化痰剂
    清气化痰丸
    附:小陷胸汤
    滚痰丸
    三、润燥化痰剂
    贝母瓜蒌散
    四、温化寒痰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附:小青龙汤
    三子养亲汤
    附:苏子降气汤
    五、治风化痰剂
    止嗽散
    半夏白术天麻汤
    第十二节 理气剂
    一、行气剂
    越鞠丸
    附:良附丸
    半夏厚朴汤
    附:四七汤、四磨饮
    天台乌药散
    附:导气汤、暖肝煎
    二、降气剂
    定喘汤
    附:射干麻黄汤
    橘皮竹茹汤
    附:济生橘皮竹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小
    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丁香柿蒂汤
    附:柿蒂汤、柿钱散
    第十三节 理血剂
    一、止血剂
    十灰散
    四生丸
    附:咳血方
    槐花散
    附:槐角丸
    黄土汤
    小蓟饮子
    胶艾汤
    二、活血祛瘀剂
    桃核承气汤
    附:抵当汤、下瘀血汤 桂枝获苓丸
    血府逐瘀汤
    附: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复元活血汤
    附:七厘散
    温经汤
    生化汤
    附:失笑散、丹参饮、活络效灵丹
    第十四节 补益剂
    一、补气剂
    四君子汤
    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加
    减四君子汤、保元汤、七味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附:资生丸
    补中益气汤
    附: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升陷汤
    生脉散
    二、补血剂
    四物汤
    附:八珍汤、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补汤、人
    参养荣汤 泰山磐石散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三、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
    附:都气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
    柏地黄丸、耳聋左慈丸、左归饮 左归丸
    一贯煎
    附:二至丸
    大补阴丸
    附:通关丸
    虎潜丸
    炙甘草汤
    附:加减复脉汤
    四、补阳剂
    肾气丸
    附:加味肾气丸、十补丸、右归饮、右归丸
    第十五节 表里双解剂
    一、解表攻里剂
    厚朴七物汤
    防风通圣散
    二、解表清里剂
    石膏汤
    三、解表温里剂
    五积散
    第十六节 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磁朱丸
    附:生铁落饮
    二、滋养安神剂
    酸枣仁汤
    天王补心丹
    第十七节 开窍剂
    一、凉开剂
    安宫牛黄丸
    附:牛黄清心丸、牛黄承气丸
    紫雪丹
    至宝丹
    二、温开剂
    苏合香丸
    附:通关散、冠心苏合丸
    第十八节 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剂
    牡蛎散
    玉屏风散
    当归六黄汤
    二、涩精止遗剂
    桑螵蛸散
    附:缩泉丸
    金锁固精丸
    附:水陆二仙丹
    三、涩肠固脱剂
    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四、固崩止带剂
    固冲汤
    完带汤
    附:易黄汤、清带汤
    第十九节 驱虫剂
    乌梅丸
    化虫丸
    布袋丸
    附:肥儿丸
    第二十节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犀黄丸
    透脓散
    消瘰丸
    苇茎汤
    薏苡附子败酱散
    附:红藤煎
    阳和汤
    小金丹
    下篇 治疗学
   第一章 内科
    第一节 外感病证
    感冒
    风温
    暑温
    湿温
    秋燥
    第二节 内伤杂病病证
    咳嗽
    哮喘
    肺痨
    肺痈
    肺痿
    失音
    呕吐
    胃脘痛 附:吐酸、嘈杂
    腹痛
    呢逆
    噎膈 附:反胃
    泄泻
    痢疾
    便秘
    惊悸、怔忡
    心痛
    不寐 附:多寐、健忘
    癫狂
    癫痫
    眩晕
    中风 附:口僻
    黄疸
    臌胀
    胁痛
    疝气
    淋证 附:尿浊
    癃闭
    遗尿、小便不禁
    遗精
    阳痿 附:阳强
    腰痛
    郁证
    厥证
    水肿
    痰饮
    消渴
    癓积 附:瘕聚
    虚劳
    血证
    痹证
    痿证
    头痛
    疟疾
    虫证
   第二章 外科
    第一节 概述
    一、病因病机
    二、外科疾病分类
    三、外科疾病辨证
    四、外科疾病治疗
    第二节 常见病证
    痈
    疖
    疔 附:疔疮走黄
    有头疽 附:三陷证
    无头疽
    流注
    瘰疬
    乳痈 附:乳漏
    乳疬
    瘿
    瘤
    脱疽
    痔疮 附:肛裂、肛痈、肛瘘
    臁疮
    风疹
    水痘
    丹毒
    湿疹 附:黄水疮
    风隐疹 附:痒疹、全身性皮肤瘙痒病
    牛皮癣
    白疕
    天疱疮
    粉刺
    白癜风
    破伤风
    烧伤
    冻伤
   第三章 妇科
    第一节 概述
    一、妇女生理特点
    二、妇女病理特点
    三、辨证
    四、防治
    第二节 月经病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
    经期延长
    痛经
    闭经
    崩漏
    经行发热
    经行头痛
    经行吐衄
    经行浮肿
    经行情志异常
    断经前后证候
    第三节 带下病
    第四节 妊娠病
    (二)顶区
    (三)颞区
    (四)枕区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症
    (二)禁忌症
    三、操作方法
    (一)体位
    (二)进针
    (三)运针
    (四)出针
    第六节 针灸治疗概述
    一、治疗原则
    (一)整体论治
    (二)协调阴阳
    (三)标本缓急
    (四)补虚泻实
    二、八纲辨证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三、选穴与配穴
    (一)选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四、关于特定穴的应用
    第七节 常见病证治疗
    一、内科病证
    感冒
    中暑
    咳嗽
    哮喘
    胃痛
    呕吐
    泄泻
    痢疾
    黄疸
    脱肛
    胸痹
    失眠
    癫狂
    痫证
    头痛
    眩晕
    中风 附:面瘫
    水肿
    遗尿
    尿闭
    遗精
    阳瘦
    腰痛
    痹证
    痿证
    二、妇产科病证
    痛经
    闭经
    带下
    滞产 附:胎位不正、胞衣不下
    阴挺
    乳少
    三、儿科病证
    急惊风
    疳积
    四、外科病证
    乳痈
    肠痈
    扭挫伤
    风隐疹
    五、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
    耳鸣、耳聋
    鼻衄
    鼻渊
    咽喉肿痛
    牙痛
   附:方剂索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