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

作者:赵家祥等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3-01

ISBN:9787301018545

定价:¥16.0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该书是我社曾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新编本。作者吸收了学术界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篇章结构和内容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与充实。该书系统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并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深入探讨,拓宽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围,提出了一些新的范畴和观点,如“技术社会形态”、“社会的运筹性因素”等,均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该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教材,又可供理论工作者和党政干部研究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概 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
    一 人类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
    三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第二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问题的正确解决
    三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根源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一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
    三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
    四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一编 人·自然·社会
   第一章 人和自然
    第一节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 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
    三 自然概念的层次性及自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一 人掌握自然的实践方式
    二 人掌握自然的理论认识方式
    三 人掌握自然的实践精神方式
    四 人掌握自然的价值方式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共同进化
    一 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二 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特征
   第二章 人和社会
    第一节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统一
    一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二 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
    一 历史过程的主体
    二 历史过程的客体
    第三节 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
    一 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二 人与环境的双向运动
    三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第三章 实践一人,自然、社会统一的基础
    第一节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一 实践概念的规定
    二 实践的基本特征
    三 实践的基本形式
    四 实践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和实践基础
    一 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性的基本涵义和内容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社会性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社会性
    第二编 社 会 生 产
   第四章 社会的物质生产
    第一节 生产力系统
    一 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二 生产力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生产关系体系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二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三 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社会生产方式
    一 生产方式概念的多义性
    二 从多义到一义的转变
    第四节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五章 社会的人口生产
    第一节 人口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一 人口生产的本质
    二 人口生产的特点
    第二节 人口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口状况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
    二 人口生产作用的性质
    第三节 人口生产的发展规律
    一 人口生产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 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
   
   第六章 社会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一 精神生产的涵义
    二 精神生产的本质和特征
    三 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精神生产的结构、活动机制和发展规律
    一 精神生产的要素
    二 精神生产的社会条件
    三 精神生产的活动机制
    四 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
    五 精神生产的历史形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
    一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性质和目的
    二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原则
    三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意义
   第七章 社会生产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社会生产的整体结构
    一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
    二 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
    三 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关系
    第二节 三种生产统一的基础和整体功能
    一 三种生产统一的基础
    二 三种生产的整体功能
    第三编 社 会 结 构
   第八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一节 经济基础
    一 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
   
    二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上层建筑
    一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二 上层建筑两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
    规律
    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九章 人 祥共同体的历史形式
    第一节 家庭
    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 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氏族与部落
    一 氏族和部落的性质与特征
    二 氏族和部落的发展与消亡
    第三节 民族
    一 民族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二 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章 阶级和国家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 阶级的起源
    二 阶级的实质
    三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一 国家的起源
    二 国家的特征
    三 国家的职能
    四 国体和政体
   
    第三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的必由之路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一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二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三 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四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五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社会意识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四节 社会意识形态的诸种形式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二 道德
    三 艺术
    四 宗教
    五 哲学
    第五节 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编 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发展动力
   第十二章 需要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需要的实质和发展机制
    一 需要是人的“内在必然性”
    二 需要的实质及特征
    三 需要的种类和发展机制
    第二节 利益的实质和实现过程
    一 利益的构成及实质
    二 利益的种类
    三 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第三节 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 需要和利益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分工的本质和结构
    一 分工的本质
    二 分工的结构
    第二节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
    一 分工的起源
    二 分工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分工的社会作用
    一 分工与生产力
    二 分工与生产关系
    三 分工与阶级划分
    四 分工与上层建筑
    五 分工与人自身的发展
   
    六 分工与社会发展动力
    第四节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 消灭自发分工的社会条件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半自觉分工
    三 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
   第十四章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革命
    一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作用
    二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三 革命的形式和道路
    第二节 社会改革
    一 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二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第十五章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一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二 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第二节 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 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 物质生产为科学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
    三 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四 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节 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途径
    一 自然科学物化为生产工具
    二 科学变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三 自然科学物化为劳动对象
    四 科学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第四节 新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一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标志
   
    二 世界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新技术革命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两种历史观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 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 群众观点
    二 群众路线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一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和提出
    二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二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
    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一致性
    三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特殊性
    四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和自我调节功能
    第五编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过程
   第十八章 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一节 经济社会形态
   
    一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二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三 三形态划分法与五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第二节 技术社会形态和信息社会
    一 技术社会形态的涵义
    二 提出技术社会形态概念的意义
    三 对国外学者信息社会理论的评价
   第十九章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节 自然历史过程的涵义
    一 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二 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
    第二节 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 克服机械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两种倾向
    二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
    三 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第二十章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一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一 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
    二 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
    第二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一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特点
    二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典型性
    三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多样性
    四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社会形态的复杂性
    第三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一 历史时代的划分及其意义
    二 历史发展中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 要防止两种片面性
   
    第六编 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第二十一章 人与人道主义
    第一节 人道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的兴起
    二 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理论的形成
    三 德国古典哲学对人道主义的发展
    四 中国人道思想的特殊性
    第二节 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一 人的本质
    二 人的现实性
    三 人的社会性
    第三节 人的异化
    一 异化概念的含义
    二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
    三 异化劳动理论和唯物史观
    四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
   第二十二章 人的价值和人生观
    第一节 人的价值
    一 价值的一般本质
    二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人生观的含义
    二 人生观的阶级性
    三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第二十三章 社会进步及人的解放
    第一节 社会进步
    一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
   
    二 社会进步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三 社会进步的标准
    第二节 人的自由
    一 人的自由和意志自由的实质
    二 自由与必然、意志自由和历史必然的辩证统一
    三 阶级社会中自由的阶级性
    第三节 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
    一 共产主义是个历史过程
    二 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
    第七编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西方历史哲学
   第一十四章 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西方历史哲学的渊源
    一 英雄史观
    二 道德史观
    三 神学史观
    四 理性史观
    第二节 历史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
    一 历史哲学的兴起
    二 历史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发展
    第三节 实证主义历史观与史学观
    一 孔德的实证主义历史哲学
    二 兰克的实证主义史学观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历史哲学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思辨历史哲学的继承与批判
    二 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史学观的本质区别
   第二十五章 文明形态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汤因比文明形态历史观述略
   
    一 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社会
    二 一切文明社会在哲学上都是同时代的和
    同等价值的
    三 文明社会经历的阶段
    四 文明兴衰的动因是“挑战一应战”机制
    五 文明社会解体的类型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历史观问题
    一 社会结构的基础问题
    二 社会结构的历史性问题
    三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四 文明社会与社会个体
   第二十六章 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 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述略
    一 历史是什么
    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 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历史理论问题
    一 历史有无规律
    二 理论与史实
    三 有益的启示:历史认识论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