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
作者:于语和,庾良辰主编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6-01
ISBN:9787544010955
定价:¥9.60
内容简介
暂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引 言
一 文化及文化学的概念
二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结构特点
三 西方文化及其特点
四 中西文化的主要区别
第一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一 欧洲传教士大批东来
二 利玛窦以后的传教事业
三 清初天主教传教事业
四 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东学西传”
一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的西传
二 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第二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原因
第三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第一节 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
一 实用科学的传入
二 社会政治学说的传播
三 各种学术思想的传播
四 基督教新教入华
第二节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途径
一 留学生对西学的传播
二 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翻译
三 近代报刊对西学的传播
四 新式学校对西学的传播
第三节 近代的“东学西传”
一 中国文化的西传
二 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
第四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节 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
第二节 中国近代处于文化“入超”的不利地位
第三节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第五章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论争
第一节 全盘拒绝与盲目排外
第二节 “援西入中”
第三节 “中体西用”
第四节 “全盘西化”的提出
第五节 近代的反洋教斗争与中西文化冲突
第六章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 政治影响
二 经济影响
三 文教事业的影响
四 风俗习惯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观念及思维方法的影响
一 从“崇古薄今”到“后胜于今”
二 从“家庭本位”到“人格独立’
三 从“重人事”到“重科学”
四 从“重义轻利”到“义利统一”
五 从“重农抑商”到“商业富国’
六 从“模糊”到“科学”
附录一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人物传略
后记
引 言
一 文化及文化学的概念
二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结构特点
三 西方文化及其特点
四 中西文化的主要区别
第一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第一节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一 欧洲传教士大批东来
二 利玛窦以后的传教事业
三 清初天主教传教事业
四 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东学西传”
一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的西传
二 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第二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原因
第三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第一节 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
一 实用科学的传入
二 社会政治学说的传播
三 各种学术思想的传播
四 基督教新教入华
第二节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途径
一 留学生对西学的传播
二 西学传播的重要途径——翻译
三 近代报刊对西学的传播
四 新式学校对西学的传播
第三节 近代的“东学西传”
一 中国文化的西传
二 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
第四章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节 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
第二节 中国近代处于文化“入超”的不利地位
第三节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第五章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论争
第一节 全盘拒绝与盲目排外
第二节 “援西入中”
第三节 “中体西用”
第四节 “全盘西化”的提出
第五节 近代的反洋教斗争与中西文化冲突
第六章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 政治影响
二 经济影响
三 文教事业的影响
四 风俗习惯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观念及思维方法的影响
一 从“崇古薄今”到“后胜于今”
二 从“家庭本位”到“人格独立’
三 从“重人事”到“重科学”
四 从“重义轻利”到“义利统一”
五 从“重农抑商”到“商业富国’
六 从“模糊”到“科学”
附录一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人物传略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