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接入网
作者:韦乐平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01-01
ISBN:9787115063991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讲述接入网概念、网络环境和结构以及各种系统技术的专著。内容以代表发展方向的光纤入网为主,并适当讲述了其他各种接入网的传输技术、相关系统技术和元器件技术。全书共分15章,第一章介绍了接入网概念、特点和以展背景;第二章简要介绍与接入网有关的各种系统技术;第三章介绍接入网功能结构和网络结构;第四、五、六章分别介绍光接入网中所用的光纤光缆、光有源器件和光无源器件;第七章详细讲述各种光接入网技术及其新发展方向;第八章重点介绍ISDN/B-ISDN接入技术;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简要介绍局域网和用户驻地网;第十一章介绍各种无线接入技术,重点是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第十二章重介绍了CATV/HFC网及其发展;第十三、十四、十五章则分别讲述,多络性能、网络管理和网络规划。全书内容系统全面,材料充实丰富,反映了国际上接入网领域从标准到技术各方面的最新时展,可供从事接入网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维护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接入网》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接入网概述 1
1.1 接入网概念 1
1.2 接入网的发展历史 3
1.3 接入网的特点 4
1.4 接入网业务需求 8
1.5 接入网的市场 11
1.6 接入网向宽带方向的发展 17
参考文献 18
第二章 系统技术 19
2.1 数字交换技术 19
2.1.1 STM交换技术 19
2.1.2 STM交换技术的发展 20
2.1.3 ATM交换技术 23
2.2 光纤传输技术 26
2.2.1 基本原理和特点 26
2.2.2 光纤数字传输技术 29
2.2.3 光纤模拟传输技术 34
2.2.4 光复用技术 36
2.2.5 双向传输技术 43
2.2.6 新型传输技术 47
2.3 无线传输技术 55
2.4 铜缆传输技术 61
2.4.1 概述 61
2.4.2 用户线对增容技术 62
2.4.3 HDSL技术 65
2.4.4 ADSL和VDSL技术 68
2.5 数字复用体系统 77
2.5.1 准同步数字复用体系 77
2.5.2 同步数字复用体系 79
参考文献 85
第三章 接入网结构 87
3.1 接入网环境 87
3.2 用户接入概貌 89
3.3 功能结构 90
3.4 接口 96
3.5 接入类型 102
3.6 传送能力 103
3.7 物理参考模型 104
3.8 网络拓扑和结构 110
参考文献 119
第四章 光纤和光缆 121
4.1 光纤 121
4.1.1 光纤的种类 121
4.1.2 光纤的主要参数 126
4.1.3 主要参数的规范 134
4.1.4 光纤的非线性 138
4.1.5 塑料光纤 142
4.2 光缆 143
4.2.1 光缆的设计原则 143
4.2.2 光缆的结构 144
4.2.3 光缆的种类 147
4.2.4 高密度用户光缆 153
4.2.5 连接技术 154
参考文献 155
第五章 光有源器件 156
5.1 光源 156
5.1.1 半导体激光器 156
5.1.2 非半导体激光器 171
5.1.3 发光二极管 172
5.2 光检测器 177
5.2.1 光检测器的主要特性 177
5.2.2 PIN管 184
5.2.3 APD管 187
5.3 光电集成电路 191
5.3.1 基本原理与发展方向 191
5.3.2 OEIC的元件 193
5.3.3 OEIC的技术 194
5.3.4 OEIC的应用与主要问题 195
参考文献 197
第六章 光无源器件 198
6.1 3端口和4端口光纤耦合器 198
6.2 星形耦合器 205
6.3 波分复用器件 209
6.4 光纤活动连接器 223
参考文献 229
第七章 光接入网 231
7.1 光接入网的概念和分类 231
7.1.1 基本概念和应用环境 231
7.1.2 系统接入方式 234
7.2 参考配置和应用类型 236
7.2.1 功能参考配置 236
7.2.2 功能结构 238
7.2.3 应用类型 238
7.2.4 业务支持能力 243
7.2.5 配置结构的选择 244
7.3 OAN系统总体要求 246
7.3.1 工作波长范围 246
7.3.2 光纤类型 248
7.3.3 双向传输技术 249
7.3.4 OAN容量和ONU类型 253
7.3.5 逻辑传输距离 254
7.3.6 ONU功能规定 255
7.3.7 OLT功能规定 256
7.3.8 信号传输延时 258
7.4 ODN结构和功能 259
7.4.1 ODN组成 259
7.4.2 ODN结构 260
7.4.3 保护配置 263
7.4.4 ODN模型 264
7.4.5 光通道损耗类型 269
7.4.6 ODN的反射 270
7.5 定时与同步 271
7.5.1 同步结构 271
7.5.2 同步保护和ONU定时 272
7.5.3 用于传送同步业务的网络侧接口 273
7.5.4 用于传送同步业务的用户侧接口 274
7.6 操作管理维护 275
7.6.1 操作管理维护功能 275
7.6.2 ON的安全 279
7.6.3 供电 282
7.7 TDMA帧结构和测距机理 285
7.7.1 多址接入技术 285
7.7.2 TDMA帧结构 286
7.7.3 测距机理 291
7.7.4 间插方式的选择 293
7.8 可靠性和可用性 294
7.8.1 基本概念 294
7.8.2 光接入网的可用性 295
7.9 OAN的升级和演进 298
7.9.1 OAB升级的一般考虑 298
7.9.2 PON传送宽带图像业务 300
7.9.3 以PON为基础的SDV业务和应用 305
7.9.4 SDH应用于接入网 309
7.9.5 以ATM为基础的BPON(APON) 315
7.9.6 PON与其他现有传输技术的经济比较 318
7.10 实际系统简介 321
7.10.1 采用TDM/TDMA的双纤单工PON系统 321
7.10.2 采用TDM/TDMA的单纤TCM双工PON系统 324
7.10.3 采用TDM/SCMA的单纤双工PON系统 327
7.10.4 AON系统 330
7.10.5 以BPON为基础的SDV业务 334
参考文献 337
第八章 ISDN和B-ISDN接入技术 340
8.1 ISDN接入技术 340
8.1.1 ISDN基本概念 340
8.1.2 ISDN网络结构模型 343
8.1.3 ISDN协议参考模型 352
8.1.4 ISDN标准通路 354
8.1.5 ISDN用户线数字传输技术 356
8.1.6 ISDN接入数字段 358
8.1.7 ISDN业务 362
8.1.8 ISDN呼叫处理 364
8.1.9 D通路争用 366
8.1.10 No.7信令系统 367
8.1.11 ISDN的演进 368
8.2 B- ISDN接入技术 369
8.2.1 B- ISDN基本概念 369
8.2.2 B- ISDN分层原理 373
8.2.3 B- ISDN网络结构模型 378
8.2.4 B- ISDN协议参考模型 384
8.2.5 B- ISDN物理层特性和功能 390
8.2.6 B- ISDN接入数字段 395
8.2.7 B- ISDN业务 397
8.2.8 B- ISDN信令 401
8.2.9 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409
8.2.10 网络性能和业务质量 411
8.2.11 B- ISDN网络管理和OAM原则 419
8.2.12 B- ISDN的演进 424
参考文献 429
第九章 城域网 431
9.1 城域网的基本概念 431
9.2 功能结构 435
9.2.1 MAN的通用结构 435
9.2.2 MAN的参考配置和功能 436
9.2.3 接入设施 439
9.2.4 MAN交换系统 439
9.3 协议参考模型 440
9.3.1 通用协议参考模型 440
9.3.2 分层协议参考模型 440
9.4 物理层 442
9.5 寻址原理 443
9.6 网络管理 444
9.7 拓扑结构和演进 445
9.8 交换式多兆比特数据业务(SMDS) 446
第十章 用户驻地网 450
10.1 用户驻地的基本概念 450
10.2 基本CPN的参考模型 452
10.3 网络结构 453
10.4 规划和设计 456
10.5 用于CPN的光元件 458
10.6 CPN的应用 459
10.7 CPN的演进 461
10.8 未来CPN的要求 464
参考文献 465
第十一章 无线接入技术 466
11.1 无线接入技术基本概念 466
11.2 无线本地环结构 468
11.3 无线接入工程的设计 474
11.4 多址接入 478
11.5 无线本地环系统 481
11.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488
11.6.1 蜂窝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488
11.6.2 无线接入应用的要求 491
11.6.3 TDMA蜂窝移动通信 493
11.6.4 CDMA蜂窝移动通信 498
11.6.5 不同技术体制系统参数的比较 504
11.7 无绳通信系统 505
11.7.1 公用CT2系统结构 506
11.7.2 公共空中接口(CAI) 508
11.7.3 新一代无绳通信系统——DECT 508
11.8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511
11.8.1 “铱”系统 512
11.8.2 全球星系统 514
11.9 个人通信和个人通信网 517
11.9.1 PCN的网络结构 519
11.9.2 个人的移动性 521
11.9.3 个人通信的技术关键 523
参考文献 524
第十二章 CATV和HFC网 527
12.1 CATV网结构及其演进 527
12.2 CATV网的业务需求和趋势 530
12.3 CATV传输系统的性能参数 532
12.3.1 信号质量参数 532
12.3.2 非线性畸变 536
12.4 CATV光纤传输系统 538
12.4.1 光纤VSB-AM传输系统 538
12.4.2 光纤FM传输系统 540
12.4.3 数字图像传输系统 540
12.4.4 传输链路光功率预算 545
12.4.5 对关键器件的技术要求 547
12.4.6 实际光纤CATV系统简介 550
12.5 HFC网 554
12.5.1 网络结构 555
12.5.2 传输媒质 558
12.5.3 频谱安排 561
12.5.4 双向通信 563
12.5.5 供电问题 565
12.5.6 关键设备的功能 566
12.5.7 新业务和全业务网 567
12.5.8 网络管理 568
12.5.9 实际HFC系统简介 569
12.5.10 HFC的发展方向 573
12.6 电缆PCS系统 576
12.7 VOD业务和网络结构 579
参考文献 581
第十三章 网络性能 584
13.1 误码特性 584
13.1.1 误码的概念和影响 584
13.1.2 误码的产生和分布 585
13.1.3 误码性能的规范 587
13.2 抖动特性 595
13.2.1 抖动的概念和影响 595
13.2.2 抖动的产生 596
13.2.3 抖动性能的规范 599
13.3 漂移特性 604
13.3.1 瘭移的概念和影响 604
13.3.2 漂移的产生 606
13.3.3 漂移性能的规范 606
13.4 延时特性 609
13.4.1 延时的概念和影响 609
13.4.2 延时的产生 610
13.4.3 延时性能的规范 614
参考文献 615
第十四章 网络管理 617
14.1 TMN的基本概念 617
14.2 TMN的结构 618
14.2.1 TMN功能结构 619
14.2.2 TMN信息结构 622
14.2.3 TMN物理结构 626
14.3 TMN的功能 630
14.4 面向目标的方法 631
14.5 接入网管理 635
参考文献 637
第十五章 网络规划 639
15.1 接入网演进的战略规划 639
15.1.1 电话公司的战略 639
15.1.2 有线电视公司的战略 642
15.1.3 加速接入网的光纤化 644
15.2 网络规划过程 645
15.2.1 新技术和网络规划 645
15.2.2 发展规划 647
15.2.3 业务需求和业务量预测 649
15.2.4 设备选择 651
15.2.5 网络规划的新概念 652
15.2.6 总结 656
参考文献 656
附录:术语 658
1.1 接入网概念 1
1.2 接入网的发展历史 3
1.3 接入网的特点 4
1.4 接入网业务需求 8
1.5 接入网的市场 11
1.6 接入网向宽带方向的发展 17
参考文献 18
第二章 系统技术 19
2.1 数字交换技术 19
2.1.1 STM交换技术 19
2.1.2 STM交换技术的发展 20
2.1.3 ATM交换技术 23
2.2 光纤传输技术 26
2.2.1 基本原理和特点 26
2.2.2 光纤数字传输技术 29
2.2.3 光纤模拟传输技术 34
2.2.4 光复用技术 36
2.2.5 双向传输技术 43
2.2.6 新型传输技术 47
2.3 无线传输技术 55
2.4 铜缆传输技术 61
2.4.1 概述 61
2.4.2 用户线对增容技术 62
2.4.3 HDSL技术 65
2.4.4 ADSL和VDSL技术 68
2.5 数字复用体系统 77
2.5.1 准同步数字复用体系 77
2.5.2 同步数字复用体系 79
参考文献 85
第三章 接入网结构 87
3.1 接入网环境 87
3.2 用户接入概貌 89
3.3 功能结构 90
3.4 接口 96
3.5 接入类型 102
3.6 传送能力 103
3.7 物理参考模型 104
3.8 网络拓扑和结构 110
参考文献 119
第四章 光纤和光缆 121
4.1 光纤 121
4.1.1 光纤的种类 121
4.1.2 光纤的主要参数 126
4.1.3 主要参数的规范 134
4.1.4 光纤的非线性 138
4.1.5 塑料光纤 142
4.2 光缆 143
4.2.1 光缆的设计原则 143
4.2.2 光缆的结构 144
4.2.3 光缆的种类 147
4.2.4 高密度用户光缆 153
4.2.5 连接技术 154
参考文献 155
第五章 光有源器件 156
5.1 光源 156
5.1.1 半导体激光器 156
5.1.2 非半导体激光器 171
5.1.3 发光二极管 172
5.2 光检测器 177
5.2.1 光检测器的主要特性 177
5.2.2 PIN管 184
5.2.3 APD管 187
5.3 光电集成电路 191
5.3.1 基本原理与发展方向 191
5.3.2 OEIC的元件 193
5.3.3 OEIC的技术 194
5.3.4 OEIC的应用与主要问题 195
参考文献 197
第六章 光无源器件 198
6.1 3端口和4端口光纤耦合器 198
6.2 星形耦合器 205
6.3 波分复用器件 209
6.4 光纤活动连接器 223
参考文献 229
第七章 光接入网 231
7.1 光接入网的概念和分类 231
7.1.1 基本概念和应用环境 231
7.1.2 系统接入方式 234
7.2 参考配置和应用类型 236
7.2.1 功能参考配置 236
7.2.2 功能结构 238
7.2.3 应用类型 238
7.2.4 业务支持能力 243
7.2.5 配置结构的选择 244
7.3 OAN系统总体要求 246
7.3.1 工作波长范围 246
7.3.2 光纤类型 248
7.3.3 双向传输技术 249
7.3.4 OAN容量和ONU类型 253
7.3.5 逻辑传输距离 254
7.3.6 ONU功能规定 255
7.3.7 OLT功能规定 256
7.3.8 信号传输延时 258
7.4 ODN结构和功能 259
7.4.1 ODN组成 259
7.4.2 ODN结构 260
7.4.3 保护配置 263
7.4.4 ODN模型 264
7.4.5 光通道损耗类型 269
7.4.6 ODN的反射 270
7.5 定时与同步 271
7.5.1 同步结构 271
7.5.2 同步保护和ONU定时 272
7.5.3 用于传送同步业务的网络侧接口 273
7.5.4 用于传送同步业务的用户侧接口 274
7.6 操作管理维护 275
7.6.1 操作管理维护功能 275
7.6.2 ON的安全 279
7.6.3 供电 282
7.7 TDMA帧结构和测距机理 285
7.7.1 多址接入技术 285
7.7.2 TDMA帧结构 286
7.7.3 测距机理 291
7.7.4 间插方式的选择 293
7.8 可靠性和可用性 294
7.8.1 基本概念 294
7.8.2 光接入网的可用性 295
7.9 OAN的升级和演进 298
7.9.1 OAB升级的一般考虑 298
7.9.2 PON传送宽带图像业务 300
7.9.3 以PON为基础的SDV业务和应用 305
7.9.4 SDH应用于接入网 309
7.9.5 以ATM为基础的BPON(APON) 315
7.9.6 PON与其他现有传输技术的经济比较 318
7.10 实际系统简介 321
7.10.1 采用TDM/TDMA的双纤单工PON系统 321
7.10.2 采用TDM/TDMA的单纤TCM双工PON系统 324
7.10.3 采用TDM/SCMA的单纤双工PON系统 327
7.10.4 AON系统 330
7.10.5 以BPON为基础的SDV业务 334
参考文献 337
第八章 ISDN和B-ISDN接入技术 340
8.1 ISDN接入技术 340
8.1.1 ISDN基本概念 340
8.1.2 ISDN网络结构模型 343
8.1.3 ISDN协议参考模型 352
8.1.4 ISDN标准通路 354
8.1.5 ISDN用户线数字传输技术 356
8.1.6 ISDN接入数字段 358
8.1.7 ISDN业务 362
8.1.8 ISDN呼叫处理 364
8.1.9 D通路争用 366
8.1.10 No.7信令系统 367
8.1.11 ISDN的演进 368
8.2 B- ISDN接入技术 369
8.2.1 B- ISDN基本概念 369
8.2.2 B- ISDN分层原理 373
8.2.3 B- ISDN网络结构模型 378
8.2.4 B- ISDN协议参考模型 384
8.2.5 B- ISDN物理层特性和功能 390
8.2.6 B- ISDN接入数字段 395
8.2.7 B- ISDN业务 397
8.2.8 B- ISDN信令 401
8.2.9 业务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409
8.2.10 网络性能和业务质量 411
8.2.11 B- ISDN网络管理和OAM原则 419
8.2.12 B- ISDN的演进 424
参考文献 429
第九章 城域网 431
9.1 城域网的基本概念 431
9.2 功能结构 435
9.2.1 MAN的通用结构 435
9.2.2 MAN的参考配置和功能 436
9.2.3 接入设施 439
9.2.4 MAN交换系统 439
9.3 协议参考模型 440
9.3.1 通用协议参考模型 440
9.3.2 分层协议参考模型 440
9.4 物理层 442
9.5 寻址原理 443
9.6 网络管理 444
9.7 拓扑结构和演进 445
9.8 交换式多兆比特数据业务(SMDS) 446
第十章 用户驻地网 450
10.1 用户驻地的基本概念 450
10.2 基本CPN的参考模型 452
10.3 网络结构 453
10.4 规划和设计 456
10.5 用于CPN的光元件 458
10.6 CPN的应用 459
10.7 CPN的演进 461
10.8 未来CPN的要求 464
参考文献 465
第十一章 无线接入技术 466
11.1 无线接入技术基本概念 466
11.2 无线本地环结构 468
11.3 无线接入工程的设计 474
11.4 多址接入 478
11.5 无线本地环系统 481
11.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488
11.6.1 蜂窝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488
11.6.2 无线接入应用的要求 491
11.6.3 TDMA蜂窝移动通信 493
11.6.4 CDMA蜂窝移动通信 498
11.6.5 不同技术体制系统参数的比较 504
11.7 无绳通信系统 505
11.7.1 公用CT2系统结构 506
11.7.2 公共空中接口(CAI) 508
11.7.3 新一代无绳通信系统——DECT 508
11.8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511
11.8.1 “铱”系统 512
11.8.2 全球星系统 514
11.9 个人通信和个人通信网 517
11.9.1 PCN的网络结构 519
11.9.2 个人的移动性 521
11.9.3 个人通信的技术关键 523
参考文献 524
第十二章 CATV和HFC网 527
12.1 CATV网结构及其演进 527
12.2 CATV网的业务需求和趋势 530
12.3 CATV传输系统的性能参数 532
12.3.1 信号质量参数 532
12.3.2 非线性畸变 536
12.4 CATV光纤传输系统 538
12.4.1 光纤VSB-AM传输系统 538
12.4.2 光纤FM传输系统 540
12.4.3 数字图像传输系统 540
12.4.4 传输链路光功率预算 545
12.4.5 对关键器件的技术要求 547
12.4.6 实际光纤CATV系统简介 550
12.5 HFC网 554
12.5.1 网络结构 555
12.5.2 传输媒质 558
12.5.3 频谱安排 561
12.5.4 双向通信 563
12.5.5 供电问题 565
12.5.6 关键设备的功能 566
12.5.7 新业务和全业务网 567
12.5.8 网络管理 568
12.5.9 实际HFC系统简介 569
12.5.10 HFC的发展方向 573
12.6 电缆PCS系统 576
12.7 VOD业务和网络结构 579
参考文献 581
第十三章 网络性能 584
13.1 误码特性 584
13.1.1 误码的概念和影响 584
13.1.2 误码的产生和分布 585
13.1.3 误码性能的规范 587
13.2 抖动特性 595
13.2.1 抖动的概念和影响 595
13.2.2 抖动的产生 596
13.2.3 抖动性能的规范 599
13.3 漂移特性 604
13.3.1 瘭移的概念和影响 604
13.3.2 漂移的产生 606
13.3.3 漂移性能的规范 606
13.4 延时特性 609
13.4.1 延时的概念和影响 609
13.4.2 延时的产生 610
13.4.3 延时性能的规范 614
参考文献 615
第十四章 网络管理 617
14.1 TMN的基本概念 617
14.2 TMN的结构 618
14.2.1 TMN功能结构 619
14.2.2 TMN信息结构 622
14.2.3 TMN物理结构 626
14.3 TMN的功能 630
14.4 面向目标的方法 631
14.5 接入网管理 635
参考文献 637
第十五章 网络规划 639
15.1 接入网演进的战略规划 639
15.1.1 电话公司的战略 639
15.1.2 有线电视公司的战略 642
15.1.3 加速接入网的光纤化 644
15.2 网络规划过程 645
15.2.1 新技术和网络规划 645
15.2.2 发展规划 647
15.2.3 业务需求和业务量预测 649
15.2.4 设备选择 651
15.2.5 网络规划的新概念 652
15.2.6 总结 656
参考文献 656
附录:术语 65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