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计算机局域网
作者:胡道元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1-01
ISBN:9787302023364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本书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角度对计算机局域网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协议和典型系统的应用作了全面阐述。全书以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和IEEE802局域网参考模型为主线,按层次概念阐述。对网络底层,重点论述了局域网的特性、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及相应的网络协议,并对高速网络ATM技术也作了阐述。对网络高层,重点讲述了计算机网络高层的结构和协议、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网络操作系统及分布式计算环境。最后专门对全球最大的互连网Internet的发展、体系结构及应用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本书为工科电子类专业全国统编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主要读者对象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数据通信专业的师生和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者、制造者、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也是一本基本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计算机局域网》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1章 引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1.1 历史的回顾
1.1.2 推动计算机发展的两大动力
1.1.3 局部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1.4 90年代的网络
1.2 资源共享
1.2.1 资源分配和共享
1.2.2 资源共享定理
1.3 网络分类
1.3.1 分类
1.3.2 局部网的定义及特性
1.3.3 局部网的分类
1.4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1.4.1 协议和体系结构
1.4.2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1.4.3 LAN协议结构
1.5 内容提要
主要参考资料
第2章 物理层
2.1 传输介质
2.1.1 双绞线
2.1.2 同轴电缆
2.1.3 光导纤维
2.1.4 无线介质
2.1.5 传输介质的选择
2.2 数据通信技术
2.2.1 模拟数据通信和数字数据通信
2.2.2 数据编码技术
2.2.3 多路复用
2.2.4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2.3 数据交换技术
2.3.1 线路交换
2.3.2 报文交换
2.3.3 分组交换
2.3.4 交换技术的比较
2.4 物理层接口及协议
2.4.1 物理层的特性
2.4.2 物理层接口标准
2.4.3 差错检测和校正
主要参考资料
第3章 串行通信
3.1 数据传送方式
3.1.1 并行输入/输出
3.1.2 串行输入/输出
3.1.3 串行双工结构
3.1.4 串行数据传输的速度
3.2 异步串行数据通信
3.2.1 异步串行通信
3.2.2 异步通信的速度匹配
3.3 通信硬件
3.3.1 调制解调器
3.3.2 RS-232标准
3.3.3 通信适配器
3.4 通信软件功能
3.5 终端仿真和文件传输协议
3.5.1 终端仿真
3.5.2 文件传输协议
3.6 PC串行通信
3.6.1 用户级的PC通信
3.6.2 DOS和BIOS级的PC通信
3.6.3 UART
3.6.4 系统级的PC通信
主要参考资料
第4章 局域网拓扑结构及网络特性
4.1 拓扑结构
4.1.1 星形拓扑
4.1.2 总线拓扑结构
4.1.3 环型拓扑
4.1.4 树型拓扑
4.1.5 星型环拓扑
4.2 环型网
4.2.1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
4.2.2 时间片分割环介质访问控制
4.2.3 寄存器插入环介质访问控制
4.3 总线/树型网络
4.3.1 基带系统
4.3.2 宽带系统
4.3.3 基带系统和宽带系统的比较
4.4 光纤局域网
4.4.1 无源星形结构
4.4.2 有源星型结构
4.4.3 光纤环网结构
4.4.4 光纤总线网结构
主要参考资料
第5章 介质访问控制
5.1 争用协议
5.1.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SMA)
5.1.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5.1.3 退避算法
5.1.4 争用协议的比较
5.2 标记环(t0kenring)介质访问控制
5.2.1 标记环操作原理
5.2.2 优先级策略
5.3 标记总线(T0kenBus)访问控制
5.4 时间片分隔环访问控制(slottedring)
5.5 寄存器插入环访问控制
5.6 无冲突介质访问控制
5.6.1 时分多重访问(TDMA)
5.6.2 位映象介质访问控制(Bit-Map)
5.6.3 小时间片轮换优先权介质访问控制
5.6.4 多级多重访问介质访问控制(MLMA)
5.7 有限争用介质访问控制
5.7.1 可变树形搜索介质访问控制
5.7.2 “缸”介质访问控制
5.8 ANSX3T9.5介质访问控制
5.8.1 算法目标
5.8.2 访问控制算法
5.8.3 参量定义
5.8.4 算法的操作
5.9 模型(M0delling)和性能评价
5.9.1 目的
5.9.2 两种基本方法
5.9.3 局域网特性
5.9.4 单服务器队列
5.9.5 排队网络模型
5.9.6 基本结果
5.10 LAN的性能评价
5.10.1 基本参量
5.10.2 传播延迟和数据率的效应
5.10.3 吞吐率特性
5.10.4 最大数据率的计算
5.10.5 延迟特性
5.10.6 延迟—吞吐率特性
主要参考资料
第6章 局域网LAN协议
6.1 LAN参考模型
6.2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
6.2.1 网络层/LL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2.2 LLC子层/MA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2.3 LLC协议数据单元结构PDU
6.2.4 LLC协议的型和类
6.2.5 LLC协议的元素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3.1 MAC服务规范
6.3.2 介质访问控制的帧结构
6.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3.4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形式描述
6.3.5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邻近层的接口
6.4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4.1 MAC服务规范
6.4.2 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
6.4.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4.4 MAC有限状态机
6.5 标记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5.1 MAC帧格式
6.5.2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5.3 MAC层内部结构
6.5.4 访问控制机(ACM)的状态
6.6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
6.6.1 数据编码
6.6.2 时钟偏移
6.6.3 可靠性
6.6.4 FDDI帧格式
6.6.5 容量分配
主要参考资料
第7章 高速网络技术
7.1 高速局域网技术
7.1.1 发展高速局域网的驱动因素
7.1.2 100MbpsEthernet系列
7.1.3 FDDI系列
7.1.4 交换式LAN(SwitchedLAN)
7.1.5 全双工以太网(FullDuplexEthernet)
7.1.6 等时以太网(IsochronousEthernet)
7.2 高速广域网技术
7.2.1 发展高速广域网的驱动因素
7.2.2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
7.2.3 帧中继FrameRelay
7.2.4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7.2.5 异步转移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Mode,简称ATM)
7.3 从窄带到宽带ISDN
7.3.1 传送模式的概念
7.3.2 服务的发展
7.3.3 网络的进展
74异步转移模式ATM
74.1ATM基本原理
7.4.2ATM交换和控制
7.5ATM协议参考模型
7.5.1ATM协议参考模型图
7.5.2ATM层
7.5.3物理层
7.5.4ATM适配器
主要参考资料
第8章 网络互连
8.1 网络互连的要求和结构方案
8.1.1 网络互连的要求
8.1.2 结构方案
8.2 桥
8.2.1 局域网互连的需要
8.2.2 桥的工作原理
8.2.3 路径选择算法
8.2.4 性能评价
8.3 X.75协议
8.4 网间协议IP
8.4.1 IP操作
8.4.2 网间协议——IP
8.5 协议转换
8.6 IEEE802互连网络规范
8.6.1 单个局部网络
8.6.2 两个局部网络互连
8.6.3 局部网络和远程网络互连
8.6.4 两个局部网通过远程网互连
主要参考资料
第9章 传送层和高层协议
9.1 传送层服务及协议
9.1.1 传送层服务
9.1.2 传送层协议机制
9.2 ISO传送层标准
9.2.1 传送服务
9.2.2 协议格式
9.2.3 协议机制
9.3 传输控制协议TCP(the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9.3.1 TCP服务
9.3.2 格式定义
9.3.3 TCP协议机制
9.4 会话层服务及协议
9.4.1 会话服务
9.4.2 会话层协议
9.5 表示层服务及协议
9.5.1 表示层功能
9.5.2 表示服务
9.5.3 表示协议
9.5.4 抽象语法表示法及其编码规则
9.6 应用层服务及协议
9.6.1 应用层模型
9.6.2 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
9.6.3 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
主要参考资料
第10章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10.1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
10.1.1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0.1.2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0.1.3 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出现
10.2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0.2.1 客户机的特点
10.2.2 服务器的特点
10.2.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0.3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优点
10.4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中间件(middle-ware)
10.4.1 中间件产生的背景
10.4.2 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
10.5 客户机/服务器类型
10.6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所要求的通信环境——一致通信环境
10.6.1 一致通信环境简介
10.6.2 跨平台的一致通信的重要性
10.7 一致通信环境的形式
10.7.1 基于开放系统环境的一致通信
10.7.2 路由器对一致通信环境的影响
10.7.3 一致通信环境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资料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及分布式计算环境
11.1 操作系统概述及其发展
11.2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及其特点
11.2.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2.2 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
11.3.1 WindowsNT的系统结构
11.3.2 UNIX的系统结构
11.3.3 NetWare的系统结构
11.4 网络操作系统的内核
11.4.1 WindowsNT的内核
11.4.2 UNIX的内核
11.5 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11.5.1 WindowSNT的网络功能
11.5.2 UNIX的网络功能
11.5.3 NetWare的网络功能
11.6 网络计算——分布式计算环境DCE
11.6.1 DCE的定义
11.6.2 DCE的特征
11.6.3 DCE提供的服务
11.6.4 线程服务
11.6.5 RPC
11.6.6 安全性
主要参考资料
第12章 局域网的应用
12.1 网络服务器
12.1.1 打印服务器(PS)
12.1.2 终端服务器
12.1.3 磁盘服务器
12.2 文件服务器
12.2.1 文件服务器接口
12.2.2 设计文件服务器的若干问题
12.3 分布系统
12.3.1 分布系统的构造方案
12.3.2 分布操作系统的结构
12.3.3 分布操作系统的若干问题
12.4 局域网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12.4.1 办公室通信
12.4.2 IBM制定的文本结构
12.4.3 X.400报文处理系统
12.5 局域网在工厂自动化中的应用——MAP/TOP网
12.6 局域网在校园中的应用——校园网
12.6.1 CarnegieMellon大学校园网
12.6.2 MIT校园网
12.6.3 Stanford大学校园网
主要参考资料
第13章 CBX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13.1 线路交换技术
13.1.1 空分交换
13.1.2 时分交换
13.2 计算机交换分机CBX
13.2.1 CBX的发展
13.2.2 CBX的结构
13.2.3 CBX与LAN的对比
13.3 CBX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3.3.1 使用CBX将终端和主计算机连接
13.3.2 数据呼叫处理软件
13.3.3 用户连接到远程计算机
13.3.4 协议转换和网络间通信
13.3.5 处理器之间通信
13.3.6 综合声音/数据服务
13.4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13.4.1 什么是ISDN
13.4.2 ISDN系统结构
13.4.3 ISDN协议参考模型
13.4.4 ISDN交换系统
13.4.5 ISDN联网技术
13.4.6 ISDN展望
主要参考资料
第14章 Internet
14.1 Interne的形成和发展
14.1.1 Internet的定义
14.1.2 Internet的形成
14.1.3 Internet的发展
14.2 Internet体系结构
14.2.1 Internet体系结构框架
14.2.2 TCP/IP协议概述
14.2.3 TCP/IP协议组
14.3 Internet名字和地址
14.4 连接Internet的方法
14.4.1 通过局域网直接连接
14.4.2 通过电话拨号直接连接
14.4.3 通过电话拨号间接连接
14.4.4用户选择连接方法的考虑因素
14.5 Internet应用和工具
14.5.1 1nternet应用和服务
14.5.2 1nternet的基本工具
14.5.3 环球信息网WWW
14.6 1nternet展望
14.6.1 Internet发展预测
14.6.2 Internet走向GII的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第1章 引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1.1 历史的回顾
1.1.2 推动计算机发展的两大动力
1.1.3 局部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1.4 90年代的网络
1.2 资源共享
1.2.1 资源分配和共享
1.2.2 资源共享定理
1.3 网络分类
1.3.1 分类
1.3.2 局部网的定义及特性
1.3.3 局部网的分类
1.4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1.4.1 协议和体系结构
1.4.2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1.4.3 LAN协议结构
1.5 内容提要
主要参考资料
第2章 物理层
2.1 传输介质
2.1.1 双绞线
2.1.2 同轴电缆
2.1.3 光导纤维
2.1.4 无线介质
2.1.5 传输介质的选择
2.2 数据通信技术
2.2.1 模拟数据通信和数字数据通信
2.2.2 数据编码技术
2.2.3 多路复用
2.2.4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2.3 数据交换技术
2.3.1 线路交换
2.3.2 报文交换
2.3.3 分组交换
2.3.4 交换技术的比较
2.4 物理层接口及协议
2.4.1 物理层的特性
2.4.2 物理层接口标准
2.4.3 差错检测和校正
主要参考资料
第3章 串行通信
3.1 数据传送方式
3.1.1 并行输入/输出
3.1.2 串行输入/输出
3.1.3 串行双工结构
3.1.4 串行数据传输的速度
3.2 异步串行数据通信
3.2.1 异步串行通信
3.2.2 异步通信的速度匹配
3.3 通信硬件
3.3.1 调制解调器
3.3.2 RS-232标准
3.3.3 通信适配器
3.4 通信软件功能
3.5 终端仿真和文件传输协议
3.5.1 终端仿真
3.5.2 文件传输协议
3.6 PC串行通信
3.6.1 用户级的PC通信
3.6.2 DOS和BIOS级的PC通信
3.6.3 UART
3.6.4 系统级的PC通信
主要参考资料
第4章 局域网拓扑结构及网络特性
4.1 拓扑结构
4.1.1 星形拓扑
4.1.2 总线拓扑结构
4.1.3 环型拓扑
4.1.4 树型拓扑
4.1.5 星型环拓扑
4.2 环型网
4.2.1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
4.2.2 时间片分割环介质访问控制
4.2.3 寄存器插入环介质访问控制
4.3 总线/树型网络
4.3.1 基带系统
4.3.2 宽带系统
4.3.3 基带系统和宽带系统的比较
4.4 光纤局域网
4.4.1 无源星形结构
4.4.2 有源星型结构
4.4.3 光纤环网结构
4.4.4 光纤总线网结构
主要参考资料
第5章 介质访问控制
5.1 争用协议
5.1.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SMA)
5.1.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5.1.3 退避算法
5.1.4 争用协议的比较
5.2 标记环(t0kenring)介质访问控制
5.2.1 标记环操作原理
5.2.2 优先级策略
5.3 标记总线(T0kenBus)访问控制
5.4 时间片分隔环访问控制(slottedring)
5.5 寄存器插入环访问控制
5.6 无冲突介质访问控制
5.6.1 时分多重访问(TDMA)
5.6.2 位映象介质访问控制(Bit-Map)
5.6.3 小时间片轮换优先权介质访问控制
5.6.4 多级多重访问介质访问控制(MLMA)
5.7 有限争用介质访问控制
5.7.1 可变树形搜索介质访问控制
5.7.2 “缸”介质访问控制
5.8 ANSX3T9.5介质访问控制
5.8.1 算法目标
5.8.2 访问控制算法
5.8.3 参量定义
5.8.4 算法的操作
5.9 模型(M0delling)和性能评价
5.9.1 目的
5.9.2 两种基本方法
5.9.3 局域网特性
5.9.4 单服务器队列
5.9.5 排队网络模型
5.9.6 基本结果
5.10 LAN的性能评价
5.10.1 基本参量
5.10.2 传播延迟和数据率的效应
5.10.3 吞吐率特性
5.10.4 最大数据率的计算
5.10.5 延迟特性
5.10.6 延迟—吞吐率特性
主要参考资料
第6章 局域网LAN协议
6.1 LAN参考模型
6.2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
6.2.1 网络层/LL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2.2 LLC子层/MA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2.3 LLC协议数据单元结构PDU
6.2.4 LLC协议的型和类
6.2.5 LLC协议的元素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3.1 MAC服务规范
6.3.2 介质访问控制的帧结构
6.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3.4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形式描述
6.3.5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邻近层的接口
6.4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4.1 MAC服务规范
6.4.2 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
6.4.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4.4 MAC有限状态机
6.5 标记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5.1 MAC帧格式
6.5.2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5.3 MAC层内部结构
6.5.4 访问控制机(ACM)的状态
6.6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
6.6.1 数据编码
6.6.2 时钟偏移
6.6.3 可靠性
6.6.4 FDDI帧格式
6.6.5 容量分配
主要参考资料
第7章 高速网络技术
7.1 高速局域网技术
7.1.1 发展高速局域网的驱动因素
7.1.2 100MbpsEthernet系列
7.1.3 FDDI系列
7.1.4 交换式LAN(SwitchedLAN)
7.1.5 全双工以太网(FullDuplexEthernet)
7.1.6 等时以太网(IsochronousEthernet)
7.2 高速广域网技术
7.2.1 发展高速广域网的驱动因素
7.2.2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
7.2.3 帧中继FrameRelay
7.2.4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7.2.5 异步转移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Mode,简称ATM)
7.3 从窄带到宽带ISDN
7.3.1 传送模式的概念
7.3.2 服务的发展
7.3.3 网络的进展
74异步转移模式ATM
74.1ATM基本原理
7.4.2ATM交换和控制
7.5ATM协议参考模型
7.5.1ATM协议参考模型图
7.5.2ATM层
7.5.3物理层
7.5.4ATM适配器
主要参考资料
第8章 网络互连
8.1 网络互连的要求和结构方案
8.1.1 网络互连的要求
8.1.2 结构方案
8.2 桥
8.2.1 局域网互连的需要
8.2.2 桥的工作原理
8.2.3 路径选择算法
8.2.4 性能评价
8.3 X.75协议
8.4 网间协议IP
8.4.1 IP操作
8.4.2 网间协议——IP
8.5 协议转换
8.6 IEEE802互连网络规范
8.6.1 单个局部网络
8.6.2 两个局部网络互连
8.6.3 局部网络和远程网络互连
8.6.4 两个局部网通过远程网互连
主要参考资料
第9章 传送层和高层协议
9.1 传送层服务及协议
9.1.1 传送层服务
9.1.2 传送层协议机制
9.2 ISO传送层标准
9.2.1 传送服务
9.2.2 协议格式
9.2.3 协议机制
9.3 传输控制协议TCP(the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9.3.1 TCP服务
9.3.2 格式定义
9.3.3 TCP协议机制
9.4 会话层服务及协议
9.4.1 会话服务
9.4.2 会话层协议
9.5 表示层服务及协议
9.5.1 表示层功能
9.5.2 表示服务
9.5.3 表示协议
9.5.4 抽象语法表示法及其编码规则
9.6 应用层服务及协议
9.6.1 应用层模型
9.6.2 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
9.6.3 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
主要参考资料
第10章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10.1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
10.1.1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0.1.2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0.1.3 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出现
10.2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0.2.1 客户机的特点
10.2.2 服务器的特点
10.2.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0.3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优点
10.4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中间件(middle-ware)
10.4.1 中间件产生的背景
10.4.2 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
10.5 客户机/服务器类型
10.6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所要求的通信环境——一致通信环境
10.6.1 一致通信环境简介
10.6.2 跨平台的一致通信的重要性
10.7 一致通信环境的形式
10.7.1 基于开放系统环境的一致通信
10.7.2 路由器对一致通信环境的影响
10.7.3 一致通信环境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资料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及分布式计算环境
11.1 操作系统概述及其发展
11.2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及其特点
11.2.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2.2 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
11.3.1 WindowsNT的系统结构
11.3.2 UNIX的系统结构
11.3.3 NetWare的系统结构
11.4 网络操作系统的内核
11.4.1 WindowsNT的内核
11.4.2 UNIX的内核
11.5 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11.5.1 WindowSNT的网络功能
11.5.2 UNIX的网络功能
11.5.3 NetWare的网络功能
11.6 网络计算——分布式计算环境DCE
11.6.1 DCE的定义
11.6.2 DCE的特征
11.6.3 DCE提供的服务
11.6.4 线程服务
11.6.5 RPC
11.6.6 安全性
主要参考资料
第12章 局域网的应用
12.1 网络服务器
12.1.1 打印服务器(PS)
12.1.2 终端服务器
12.1.3 磁盘服务器
12.2 文件服务器
12.2.1 文件服务器接口
12.2.2 设计文件服务器的若干问题
12.3 分布系统
12.3.1 分布系统的构造方案
12.3.2 分布操作系统的结构
12.3.3 分布操作系统的若干问题
12.4 局域网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12.4.1 办公室通信
12.4.2 IBM制定的文本结构
12.4.3 X.400报文处理系统
12.5 局域网在工厂自动化中的应用——MAP/TOP网
12.6 局域网在校园中的应用——校园网
12.6.1 CarnegieMellon大学校园网
12.6.2 MIT校园网
12.6.3 Stanford大学校园网
主要参考资料
第13章 CBX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13.1 线路交换技术
13.1.1 空分交换
13.1.2 时分交换
13.2 计算机交换分机CBX
13.2.1 CBX的发展
13.2.2 CBX的结构
13.2.3 CBX与LAN的对比
13.3 CBX在数据通信中的应用
13.3.1 使用CBX将终端和主计算机连接
13.3.2 数据呼叫处理软件
13.3.3 用户连接到远程计算机
13.3.4 协议转换和网络间通信
13.3.5 处理器之间通信
13.3.6 综合声音/数据服务
13.4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13.4.1 什么是ISDN
13.4.2 ISDN系统结构
13.4.3 ISDN协议参考模型
13.4.4 ISDN交换系统
13.4.5 ISDN联网技术
13.4.6 ISDN展望
主要参考资料
第14章 Internet
14.1 Interne的形成和发展
14.1.1 Internet的定义
14.1.2 Internet的形成
14.1.3 Internet的发展
14.2 Internet体系结构
14.2.1 Internet体系结构框架
14.2.2 TCP/IP协议概述
14.2.3 TCP/IP协议组
14.3 Internet名字和地址
14.4 连接Internet的方法
14.4.1 通过局域网直接连接
14.4.2 通过电话拨号直接连接
14.4.3 通过电话拨号间接连接
14.4.4用户选择连接方法的考虑因素
14.5 Internet应用和工具
14.5.1 1nternet应用和服务
14.5.2 1nternet的基本工具
14.5.3 环球信息网WWW
14.6 1nternet展望
14.6.1 Internet发展预测
14.6.2 Internet走向GII的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