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
-
黄河向东流玉米 著黄河沿岸的济民县,土地耀沃,自然资源丰富,但以黑老三为代表的黑氏家族倚仗权势,横行乡里,严重阻碍了当地发展。为了彻查济民县的问题,山川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康清泉被紧急调任济民县县委书记。他上任后,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积极做好扶贫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与黑氏家族及其保护伞——市长朱尔、县长马初生等斗智斗勇。其间,他数次被算计、陷害,险象环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书记赵开来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打掉了黑氏家旗及其保护伞。深藏在济民县的这个“毒瘤”被拔除后,济民其风清气正,经济发展蒸蒸日上。黄河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向东奔流……
-
偷窥一百二十天蔡骏 著《偷窥一百二十天》 黑天鹅般迷人的崔善,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二十层烂尾楼的楼顶露天围墙里,逃脱不得又求救无门。计算着被囚禁的日子,她想尽办法要活下去。第十五天,饥寒索命,一场暴雨又夺走她腹中的胎儿。奄息绝望之际,她发现一位拒绝现身的神秘人X在偷窥自己…… 《偷窥一百二十天》 在这座几千万人口的巨大城市,在鲜有人注目的空中废墟,被偷窥者,正实施着不能自已的连环谋杀,而偷窥者X,正在用残生仅有的记忆,烛照黑暗已久的爱之天堂。从X偷窥的那一天开始,通天塔上的爱人,已经没有黑白之分! 《偷窥一百二十天》 乍看匪夷所思的故事、虚妄猎奇的人物,其实现实生活中早有踪迹。小说中提到的几个案件,都很容易从旧闻中找到原型。作者引导读者去思索的,并不只是疑案迷踪,还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入地思索发问。
-
锦西卫周建新 著《锦西卫》是抗战题材非常重要的作晶,用一种向历史致敬的态度,书写了惨烈的、史诗性的抗战场景,用作品支撑了十四年抗战这个历史认识,还原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
-
看不见的高山龙威凤 著即将而立的小编剧游信宏的新作被某制片人看中,可让他意外的是,制片人的助理竟是十八年未见的青梅竹马陈梦。故人重逢,复杂的情愫下、互诉的过程中,埋藏在游信宏心中的“结”若隐若现。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游信宏与发小黄仲仁等友人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三十而立的洗礼,游信宏是否能够承受住这场“宿命狂想曲”呢?多年来,他心中执着找寻的那个谜题的答案又是什么?三十岁,愿或不愿,一切,都已悄然改变。
-
花腔李洱 著《花腔》是李洱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2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以寻找主人公葛任为基本线索,以破解葛任的生死之谜为结构核心,描写了葛任短短一生的生活境遇、政治追求及爱情经历,讲述了个人在历史动荡中的命运。书中众多的人物性情不同、身份各异,以不同的腔调来叙述这桩历史谜案,显得意味深长。它出版后得到热烈评价,被批评界普遍认为是2001―2002年度*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与莫言的《檀香刑》一起获得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并入围第6届茅盾文学奖。
-
诗经吴广平,彭安湘,何桂芬 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据《史记》等记载,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其说。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调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对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
柳河东集[唐] 柳宗元 著《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五卷《遗文》一卷,四部要籍选刊·集部之一种,唐柳宗元撰,明蒋之翘辑注,据上海图书馆藏明崇祯六年(一六三三)蒋氏三径草堂刻本影印。蒋之翘对《柳河东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新的校注,其注本为清代以来的文献家所推崇,今以蒋之翘三径草堂刻本为底本进行影印。
-
古文观止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阙勋吾,张孝美,许凌云,曹日升 著,陈蒲清 校《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为私塾教学而编选的古文选本,收录从先秦至明末的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古文观止》选文,全面而有重点,虽兼及各朝,但突出先秦和唐宋;重点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突出的作品;同一体裁的作品,则从不同角度着眼进行选录,避免雷同;入选的文章篇幅短小,极具特色,广受读喜爱。《古文观止》自付梓以来,广受好评,堪称初学文言文的必读课本。
-
王维集校注《山西文华》编纂委员会 编,陈铁民 校《王维集校注(套装共3册)/山西文华》为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标志性工程“山西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之一,山西永济人,其作品是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维集校注(套装共3册)/山西文华》收录王维诗308目376首,文70篇,校勘选择赵殿成本为底本,注释详明,并附录有《王维年谱》的内容。
-
梁巘全集吴磊 编几千年文明史代不绝人,书法理论史还是在潜移默化中悄无声息地成长起来了。而到了清代,时势替易,竞成了书法技法理论大发展大总结的时代:汉唐人称“书”是书写,更是书札尺牍。于技法也是平行而生,并无特别的关照。六朝至唐,称“书道”:书一日一为“道”则寄情抒怀,在精神上通于天地鬼神。这只要看一下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序》即可了然。但宋元以后,基于五体书发育基本成熟,和以楷书为文字之准的社会文化认知风气的形成,又由于印刷术作为物质参照的走向前台广为传播,书法开始向书写艺术风格表现转向,当然在社会一般文化交流过程中,仍然有无所不在的大量实用书写。但看看赵孟頫的六体兼善,尤其是徐渭、王铎那种大开大合的夸张,又可以看出时至晚近,书法急于超出写字的那种焦躁与激进。但另一方面,明代台阁体的出现,又使我们看到了讲究书写技法规整以希望与印刷术匹配或雁行的技能化要求。而清代馆阁体更是把实用书写进而看作是一种欣赏趣味类型,渗入了“艺”的许多因素。这一点,只要看看清代多少大臣,不管是督抚还是状元、翰林,其传世之作都有大量楷行书对联,都是清一色的正楷、行楷书,恭敬端严,遵从“乌方光”的原则,就知道它已经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审美类型,形成一种庙堂趣味了——就这样,在实用和趣味两个视角上都依仗工整书写(应用),又以十分普及的木刻本印刷体为参照,书写的“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成为清代书法理论的支柱性话题,从而成就了梁巘在技法理论上杰出的时代地位。如果是在汉时的“书”和唐时的“书道”时代,像梁巘这样的努力是不会受到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