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最新法医病理学

最新法医病理学

作者:徐英含主编;石秋念等编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1996-01-01

ISBN:9787506229333

定价:¥62.00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法医病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完善法制建设、打击犯罪活动等有着积极作用。全书共11章,内容包括尸体现象、生活反应、各种暴力损伤的形态特征、暴力存在的鉴定、猝死的理论和鉴定等,特别对当前法医病理学中的热点,诸如交通事故、涉枪事件、药物损伤及医源性疾病、中毒谱变化、性病及吸毒、环境致癌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反映了法医病理学的最新进展。
作者简介
暂缺《最新法医病理学》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1.1 法医病理学的概论
    1.1.2 法医病理学在法医学中的地位
    1.1.3 法医病理学与一般病理学及其他医学的关系
    1.1.4 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
    1.1.5 法医病理学的任务
    1.2 法医病理学的发展史及今后的发展趋向
    1.2.1 法医病理学的发展史
    1.2.2 现代新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
    1.3 法医病理学鉴定
    1.3.1 绪言
    1.3.2 案情
    1.3.3 检验
    1.3.4 说明
    1.3.5 鉴定结论
   第2章 死亡与死因
    2.1 死亡的诊断标准
    2.1.1 传统的死亡诊断标准
    2.1.2 脑死亡
    2.2 死亡过程
    2.2.1 濒死期
    2.2.2 临床死亡期
    2.2.3 生物学死亡期
    2.3 近似死亡的状态
    2.3.1 产生近似死亡状态的原因
    2.3.2 诊断死亡的检查方法
    2.4 死因分析
    2.4.1 死因、死亡机理与死亡方式
    2.4.2 死因分析的步骤
    2.4.3 死因分析中较难解决的问题
    附录:死因分析范例
   第3章 尸体现象与死亡时间的推断
    3.1 早期尸体现象
    3.1.1 肌肉松弛
    3.1.2 尸冷
    3.1.3 尸斑
    3.1.4 皮革样化
    3.1.5 角膜混浊
    3.1.6 尸僵
    3.1.7 尸体痉挛
    3.1.8 自溶
    3.1.9 自体消化
    3.2 晚期尸体现象
    3.2.1 腐败
    3.2.2 白骨化
    3.3 异常尸体现象
    3.3.1 干尸
    3.3.2 尸蜡
    3.3.3 泥炭鞣尸
    3.4 死亡时间的推断
    3.4.1 从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3.4.2 从尸体直肠温度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3.4.3 从尸体蝇蛆发育推断死亡时间
    3.4.4 死后生化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
    3.4.5 利用胃内容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第4章 生活反应
    4.1 出血
    4.1.1 出血的鉴别
    4.1.2 出血时间的推断
    4.1.3 出血的死后变化
    4.2 外伤后的止血反应
    4.2.1 血栓形成
    4.2.2 血栓的形态和分类
    4.2.3 血栓的演变
    4.2.4 血栓的解剖检查
    4.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3.1 病理变化
    4.3.2 常见引起DIC的情况
    4.4 栓塞
    4.4.1 血栓栓塞
    4.4.2 脂肪栓塞
    4.4.3 空气栓塞
    4.4.4 羊水栓塞
    4.4.5 其他栓塞
    4.5 炎症
    4.5.1 血管反应
    4.5.2 渗出
    4.5.3 变质
    4.5.4 增生
    4.6 创伤愈合
    4.6.1 肉芽组织形成
    4.6.2 上皮的再生
    4.6.3 创口收缩与疤痕
    4.7 吸人、吸收、咽人
    4.7.1 吸人
    4.7.2 吸收
    4.7.3 咽人
    4.8 应激反应
    4.8.1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变化
    4.8.2 应激时物质代谢改变
    4.8.3 应激时细胞转录功能的变化
   第5章 机械性损伤病理学
    5.1 概论
    5.1.1 机械性损伤鉴定中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
    5.1.2 机械性损伤形成的物理学原则
    5.1.3 机械性损伤的致伤物
    5.1.4 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
    5.2 钝器伤
    5.2.1 徒手伤
    5.2.2 棍棒伤
    5.2.3 斧背伤 锤击伤
    5.2.4 砖石伤
    5.2.5 咬伤
    5.2.6 坠落伤
    5.2.7 广泛皮肤及软组织损伤
    5.2.8 交通事故所致损伤
    5.3 锐器伤
    5.3.1 切创
    5.3.2 砍创
    5.3.3 刺创
    5.3.4 剪刀创
    5.4 火器伤
    5.4.1 枪弹创
    5.4.2 散弹创
    5.4.3 爆炸伤
    5.5 神经系统机械性损伤
    5.5.1 创伤性脑膜出血
    5.5.2 创伤性脑损伤
    5.5.3 产伤
    5.5.4 脑损伤并发症
    5.5.5 脊髓损伤
    5.5.6 中枢神经系统枪弹伤
    5.6 心血管系统机械性损伤
    5.6.1 心脏挫伤
    5.6.2 心脏震荡
    5.6.3 心脏和心包的刺创
    5.6.4 动脉的机械性损伤
    5.6.5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5.6.6 外伤性动静脉瘘
    5.6.7 外伤性动脉瘤
    5.6.8 动脉创伤的修复
    5.6.9 静脉的机械性损伤
    5.7 呼吸系统机械性损伤
    5.7.1 气管—支气管损伤
    5.7.2 肋骨断端对肺的刺创
    5.7.3 肺挫伤
    5.7.4 剧烈呼吸运动所致肺损伤
    5.7.5 爆炸气浪所致肺损伤
    5.7.6 胸腔刺创
    5.7.7 肺与胸膜机械性损伤的并发症
    5.7.8 横膈损伤
    5.8 消化系统机械性损伤
    5.8.1 食管机械性损伤
    5.8.2 胃及十二指肠的机械性损伤
    5.8.3 肠管机械性损伤
    5.8.4 阑尾损伤
    5.9 肝、胆囊、胆道 胰、脾的机械性损伤
    5.9.1 肝的损伤
    5.9.2 胆囊与胆管损伤
    5.9.3 胰腺损伤
    5.9.4 脾的损伤
    5.10 泌尿系统机械性损伤
    5.10.1 肾损伤
    5.10.2 膀胱损伤
    5.10.3 外伤后膀胱神经源性障碍
    5.10.4 尿道损伤
    5.10.5 身体他处损伤后继发性尿路感染
    5.11 生殖系统机械性损伤
    5.11.1 阴茎损伤
    5.11.2 阴囊和睾丸损伤
    5.11.3 女性生殖道损伤
    5.12 骨骼肌肉系统机械性损伤
    5.12.1 骨折
    5.12.2 关节损伤
    5.12.3 滑囊损伤
    5.12.4 腱膜和肌腱损伤
    5.12.5 骨骼肌损伤
    5.13 机械性损伤与感染
    5.13.1 感染的恶化
    5.13.2 创的感染
    5.13.3 外伤组织的迟发感染
    5.14 机械性损伤的死因分析
    5.14.1 致命伤与非致命伤
    5.14.1 2损伤的死亡机理与直接死因
    5.14.3 致命伤后行为能力
    5.15 损伤时间的推断
    5.15.1 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
    5.15.2 伤后存活时间的推断
    5.16 致伤物的推断
    5.16.1 从损伤形态推断致伤物
    5.16.2 根据创内残留物对致伤物的推断
    5.16.3 从衣服上痕迹推断致伤物
    5.16.4 致伤物的认定
    5.17 损伤案件性质判定
    5.17.1 自杀的基本特点
    5.17.1 2他杀伤的基本特点
    5.17.3 灾害损伤特点
   第6章 机械性窒息病理学
    6.1 窒息的分类
    6.1.1 按原因分类
    6.1.2 按性质分类
    6.2 机械性窒息的分类
    6.3 机械性窒息时的功能变化
    6.4 机械性窒息的发展过程
    6.5 影响机械性窒息发展过程的因素
    6.6 机械性窒息的尸体征象
    6.6.1 尸表征象
    6.6.2 内部征象
    6.6.3.组织学改变
    6.7 机械性窒息的法医学鉴定
    6.8 缢死
    6.8.1 缢死的工具
    6.8.2 缢死的类型
    6.8.3 缢死的机理
    6.8.4 缢吊症状和后遗症
    6.8.5 缢死的尸体征象
    6.8.6 缢死的法医学鉴定
    6.9 勒死
    6.9.1 勒死的机理及经过
    6.9.2 勒死的尸体征象
    6.9.3 勒死的法医学鉴定
    6.10 扼死
    6.10.1 扼死的机理
    6.10.2 扼死的尸体征象
    6.10.3 扼死的法医学鉴定
    6.11 闷死
    6.12 堵死
    6.13 胸腹部受压所致的窒息
    6.14 溺死
    6.14.1 溺死经过
    6.14.2 溺死的机理
    6.14.3 溺死的尸体征象
    6.14.4 溺死的化验检查
    6.14.5 溺死的法医学鉴定
    6.15 性窒息
   第7章 物理性损伤病理学
    7.1 烧伤(死)
    7.1.1 烧伤(死)的病理改变
    7.1.2 烧伤的功能变化
    7.1.3 烧死的机理
    7.1.4 大火中烧死的尸体征象
    7.1.5 烧死的法医学鉴定
    7.2 全身高温损伤
    7.2.1 正常体温调节
    7.2.2 热射病、日射病
    7.2.3 热衰竭和热痉挛
    7.3 低温损伤
    7.3.1 病因和发病机理
    7.3.2 临床表现
    7.3.3 冻死的尸体征象
    7.3.4 冻死的法医学鉴定
    7.4 电击伤
    7.4.1 影响触电后果的因素
    7.4.2 电击死的死因及死亡机理
    7.4.3 电击伤的病理改变
    7.4.4 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
    7.5 雷电击伤
    7.6 放射性损伤
    7.6.1 电离辐射的形式
    7.6.2 放射性损伤的场合
    7.6.3 电离辐射原发作用的基本方式
    7.6.4 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
    7.6.5 细胞损伤效应
    7.6.6 影响放射性损伤的因素
    7.6.7 放射性损伤所致的器官病变
    7.6.8 急性放射综合征
    7.6.9 迟发性放射性损伤
    7.6.10 法医学鉴定
    7.7 其他物理性损伤
    7.7.1 气压损伤
    7.7.2 激光损伤
    7.7.3 高频、微波损伤
    7.7.4 超声波损伤
   第8章 中毒病理学
    8.1 中毒概论
    8.1.1 中毒原因
    8.1.2 毒物作用
    8.1.3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8.1.4 中毒症状
    8.1.5 中毒病理变化
    8.1.6 检材的采取
    8.2 药物损伤与医源性疾病
    8.2.1 抗生素
    8.2.2 皮质固醇类
    8.2.3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
    8.2.4 抗高血压药物
    8.2.5 抗甲状腺药物
    8.2.6 抗糖尿病药——口服降血糖药
    8.2.7 抗结核病药
    8.2.8 麻醉药
    8.2.9 抗痉药
    8.2.10 强心甙
    8.2.11 氧
    8.2.12 解热镇痛抗炎药
    8.2.13 抗肿瘤药
    8.2.14 免疫抑制剂
    8.2.15 氯化钾
    8.3 窒息性毒物中毒
    8.3.1 氰化物中毒
    8.3.2 一氧化碳中毒
    8.3.3 硫化氢中毒
    8.3.4 光气中毒
    8.4 抽搐性毒物中毒
    8.4.1 乌头中毒
    8.4.2 阿托品中毒
    8.4.3 士的宁中毒
    8.4.4 烟碱中毒
    8.5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毒
    8.5.1 巴比妥类
    8.5.2 吩噻嗪类药物中毒
    8.5.3 副醛和水合氯醛中毒
    8.5.4 氯仿中毒
    8.5.5 四氯化碳中毒
    8.5.6 乙醇中毒
    8.5.7 甲醇中毒
    8.6 作用于周围神经的毒物中毒
    8.6.1 肉毒中毒
    8.6.2 箭毒中毒
    8.6.3 毒扁豆碱中毒
    8.6.4 毛果芸香碱中毒
    8.7 血液及造血系统毒物中毒
    8.7.1 苯中毒
    8.7.2 亚硝酸盐中毒
    8.7.3 砷化氢中毒
    8.8 金属毒物中毒
    8.8.1 砷中毒
    8.8.2 汞中毒
    8.8.3 铅中毒
    8.8.4 钡中毒
    8.8.5 锌中毒
    8.8.6 镉中毒
    8.8.7 锑中毒
    8.8.8 铬中毒
    8.9 毒鼠药和农药中毒
    8.9.1 磷化锌中毒
    8.9.2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8.9.3 有机汞杀虫剂中毒
    8.9.4 有机氯杀虫剂中毒
    8.9.5 氟化物及有机氟中毒
    8.10 腐蚀性毒物中毒
    8.10.1 硫酸中毒
    8.10.2 盐酸中毒
    8.10.3 硝酸中毒
    8.10.4 氢氧化钾(钠)中毒
    8.10.5 氢氧化胺中毒
    8.10.6 酚中毒
    8.11 动植物源性毒物中毒
    8.11.1 蛇毒中毒
    8.11.2 河豚中毒
    8.11.3 斑蝥中毒
    8.11.4 蟾蜍中毒
    8.11.5 鱼胆中毒
    8.11.6 毒蕈中毒
    8.11.7 雷公藤中毒
    9.8.1 睡眠中猝死
    9.8.2 婴幼儿猝死综合征
    9.8.3 抑制死
    9.8.4 胸腺淋巴体质
   第10章 性传播病病理学
    10.1 淋病
    10.1.1 病原和传播途径
    10.1.2 病理学
    10.2 梅毒
    10.2.1 病原和传播途径
    10.2.2 梅毒免疫
    10.2.3 后天性梅毒病理学
    10.2.4 先天性梅毒病理学
    10.3 尖锐湿疣
    10.4 艾滋病
    10.4.1 AIDS研究的历史沿革
    10.4.2 病因和发病机理
    10.4.3 AIDS的传播途径
    10.4.4 HIV感染的法律和伦理学问题
    10.4.5 HIV感染的自然史和临床分期
    10.4.6 免疫功能异常特征
    10.4.7 AIDS的病理学改变
   第11章 法医学尸体检查
    11.1 目的和意义
    11.2 法医学尸体检查的原则和术前准备
    11.3 尸表检查
    11.4 内部检查
    11.5 各个脏器检查
    11.6 特殊类型尸体检查
    11.7 尸体剖验后的处理
    11.8 有关检材的提取和收集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