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冯契文集
作者:冯契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6-01
ISBN:9787561714782
定价:¥30.3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暂缺《冯契文集》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冯契文集》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智慧说三篇>导论》
一、时代的问题
1.“古今、中西”之争
2.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3.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时代意义
二、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前进
1.毛泽东著作的启发
2.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
3.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三、从比较哲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近代中西哲学的冲撞、会通及哲学革命的不足之处
3.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比较中西哲学传统
四、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
1.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2.思维由抽象到具体
3.转识成智的飞跃
五、《智慧说三篇》的基本思想
1.《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2.《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3.《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第一章 心物、知行关系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心物、知行之辩
第二节 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来考察心物、知行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形和神、能和所的关系
三、主体的能动性
第三节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认识论的主要问题以及认识过程的主要环节
二、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三、“通古今之变”
第四节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一、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考察人类认识史
二、在造就自我中认识自己
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第二章 感性直观
第一节 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一、对常识和唯物论的责难
二、实践经验给予对象的实在感
三、所与是客观的呈现
第二节 感性经验的分析
一、当前的直接经验
二、劳动促进感觉的发展
三、感性经验中的主体能动性
第三节 对事物的知觉
一、知觉的实体感
二、知觉是对个体的识别和对事实的感知
三、知觉中的时空关系
第四节 对感性经验的超越和复归
一、感性经验是知识和智慧大厦的基础
二、博学和心斋
第三章 理论思维
第一节 抽象作用
一、由具体意象到抽象思维
二、语言与抽象作用
三、科学的抽象和形而上学的抽象
第二节 摹写和规范
一、概念对所与的双重作用
二、化所与为事实
三、后验性和先验性
第三节 思维内容和思维活动
一、思维内容
二、思维活动
三、意识的综合统一性
第四节 理论和实践、思维和观察的统一
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思维和观察的交互作用
三、认识运动的总秩序
第四章 科学知识和逻辑
第一节 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何以可能
一、科学知识的特点
二、休谟、康德的问题
三、本书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和见解
第二节 时空形式和逻辑范畴
一、关于时空形式
二、关于逻辑范畴
三、思维模式
第三节 形式逻辑的原则和接受总则
一、形式逻辑的原则
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接受总则
三、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
第四节 逻辑思维的主体
一、统觉和逻辑
二、行动模式先于思维的逻辑
三、反思和自我意识
第五章 一致而百虑
第一节 问题和意见的矛盾
一、关于问题
二、关于意见的矛盾
三、“一致而百虑”的思维矛盾运动
第二节 观点的斗争
一、观点的涵义
二、实事求是和主观盲目性
三、全面观点和解蔽
四、以道观之
第三节 认识论中的群己之辩
一、群己之辩与心物之辩
二、观点的社会意识性质
三、群体意识与个别精神
第四节 理论的体系化
一、百虑一致和理论体系
二、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
三、民族传统中兼容并包的精神
四、理论的生命力
第六章 具体真理和辩证思维
第一节 关于真理
一、命题的真假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检验
四、逻辑论证和科学发现
第二节 言、意能否把握道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辩
二、辩证法的否定原理
三、《易传》提出的对立统一原理
四、破的方法和立的方法
第三节 逻辑思维如何把握具体真理
一、从康德到黑格尔
二、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
三、真理的具体性
四、辩证思维的形式
第四节 辩证法是过程
一、朴素的辩证法和自觉的辩证法
二、由外在的考察到内在的揭示,把握具体存在和本质联系
三、在天人交互作用中转识成智
第七章 自然界及其秩序
第一节 作为为我之物的自然界
一、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
二、世界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
三、自然界的秩序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道观的主要论争
一、天人之辩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原理
二、有无(动静)之辩与体用不二说
三、理气(道器)之辩与理一分殊说
第三节 事实界及其规律性联系
一、关于事实界
二、现实并行不悖
三、现实的矛盾发展
四、理和事,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第四节 可能界与可能的实现过程
一、关于可能界
二、现实的可能性
三、可能的实现
第五节 价值界与人化的自然
一、关于价值界
二、人化自然的秩序和人道的自然化
三、终极关怀问题
第八章 心灵与人性
第一节 心、性和认识自己
一、心
二、性
三、心与性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心性论
一、先秦:人性善恶之争,复性、成性之辩
二、汉魏到隋唐:性自然说与性觉说
三、宋明到清代:性即理说、心即理说与性日生日成说
四、近代:心性论随历史观而演变发展
第三节 主体意识与人的类本质
一、主体意识
二、人的类本质
三、天性与德性
第四节 社会意识与人的社会本质
一、主体的社会意识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劳动的异化与恶的历史作用问题
第五节 自由意识与德性的全面发展
一、自由意识
二、凝道成德,显性弘道
三、德性之知与价值原则
第九章 智慧和自由
第一节“转识成智’
一、知识和智慧
二、科学与哲学
三、转识成智的飞跃
第二节 理性的直觉
一、理性的直觉并不神秘
二、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
三、理性直觉中的破和立
第三节 辩证的综合
一、元学理念与辩证综合
二、从抽象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三、哲学和哲学史
第四节 德性的自证
一、主体如何自证德性的真诚
二、历史地考察德性的自证
三、自明、自主和自得
附录一 冯契传略
附录二 索引
整理后记
《<智慧说三篇>导论》
一、时代的问题
1.“古今、中西”之争
2.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3.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时代意义
二、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前进
1.毛泽东著作的启发
2.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
3.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三、从比较哲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近代中西哲学的冲撞、会通及哲学革命的不足之处
3.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比较中西哲学传统
四、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
1.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2.思维由抽象到具体
3.转识成智的飞跃
五、《智慧说三篇》的基本思想
1.《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2.《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3.《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第一章 心物、知行关系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心物、知行之辩
第二节 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来考察心物、知行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形和神、能和所的关系
三、主体的能动性
第三节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认识论的主要问题以及认识过程的主要环节
二、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三、“通古今之变”
第四节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一、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考察人类认识史
二、在造就自我中认识自己
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第二章 感性直观
第一节 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一、对常识和唯物论的责难
二、实践经验给予对象的实在感
三、所与是客观的呈现
第二节 感性经验的分析
一、当前的直接经验
二、劳动促进感觉的发展
三、感性经验中的主体能动性
第三节 对事物的知觉
一、知觉的实体感
二、知觉是对个体的识别和对事实的感知
三、知觉中的时空关系
第四节 对感性经验的超越和复归
一、感性经验是知识和智慧大厦的基础
二、博学和心斋
第三章 理论思维
第一节 抽象作用
一、由具体意象到抽象思维
二、语言与抽象作用
三、科学的抽象和形而上学的抽象
第二节 摹写和规范
一、概念对所与的双重作用
二、化所与为事实
三、后验性和先验性
第三节 思维内容和思维活动
一、思维内容
二、思维活动
三、意识的综合统一性
第四节 理论和实践、思维和观察的统一
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思维和观察的交互作用
三、认识运动的总秩序
第四章 科学知识和逻辑
第一节 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何以可能
一、科学知识的特点
二、休谟、康德的问题
三、本书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和见解
第二节 时空形式和逻辑范畴
一、关于时空形式
二、关于逻辑范畴
三、思维模式
第三节 形式逻辑的原则和接受总则
一、形式逻辑的原则
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接受总则
三、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
第四节 逻辑思维的主体
一、统觉和逻辑
二、行动模式先于思维的逻辑
三、反思和自我意识
第五章 一致而百虑
第一节 问题和意见的矛盾
一、关于问题
二、关于意见的矛盾
三、“一致而百虑”的思维矛盾运动
第二节 观点的斗争
一、观点的涵义
二、实事求是和主观盲目性
三、全面观点和解蔽
四、以道观之
第三节 认识论中的群己之辩
一、群己之辩与心物之辩
二、观点的社会意识性质
三、群体意识与个别精神
第四节 理论的体系化
一、百虑一致和理论体系
二、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
三、民族传统中兼容并包的精神
四、理论的生命力
第六章 具体真理和辩证思维
第一节 关于真理
一、命题的真假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检验
四、逻辑论证和科学发现
第二节 言、意能否把握道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辩
二、辩证法的否定原理
三、《易传》提出的对立统一原理
四、破的方法和立的方法
第三节 逻辑思维如何把握具体真理
一、从康德到黑格尔
二、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
三、真理的具体性
四、辩证思维的形式
第四节 辩证法是过程
一、朴素的辩证法和自觉的辩证法
二、由外在的考察到内在的揭示,把握具体存在和本质联系
三、在天人交互作用中转识成智
第七章 自然界及其秩序
第一节 作为为我之物的自然界
一、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
二、世界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
三、自然界的秩序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道观的主要论争
一、天人之辩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原理
二、有无(动静)之辩与体用不二说
三、理气(道器)之辩与理一分殊说
第三节 事实界及其规律性联系
一、关于事实界
二、现实并行不悖
三、现实的矛盾发展
四、理和事,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第四节 可能界与可能的实现过程
一、关于可能界
二、现实的可能性
三、可能的实现
第五节 价值界与人化的自然
一、关于价值界
二、人化自然的秩序和人道的自然化
三、终极关怀问题
第八章 心灵与人性
第一节 心、性和认识自己
一、心
二、性
三、心与性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心性论
一、先秦:人性善恶之争,复性、成性之辩
二、汉魏到隋唐:性自然说与性觉说
三、宋明到清代:性即理说、心即理说与性日生日成说
四、近代:心性论随历史观而演变发展
第三节 主体意识与人的类本质
一、主体意识
二、人的类本质
三、天性与德性
第四节 社会意识与人的社会本质
一、主体的社会意识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劳动的异化与恶的历史作用问题
第五节 自由意识与德性的全面发展
一、自由意识
二、凝道成德,显性弘道
三、德性之知与价值原则
第九章 智慧和自由
第一节“转识成智’
一、知识和智慧
二、科学与哲学
三、转识成智的飞跃
第二节 理性的直觉
一、理性的直觉并不神秘
二、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
三、理性直觉中的破和立
第三节 辩证的综合
一、元学理念与辩证综合
二、从抽象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三、哲学和哲学史
第四节 德性的自证
一、主体如何自证德性的真诚
二、历史地考察德性的自证
三、自明、自主和自得
附录一 冯契传略
附录二 索引
整理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