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针灸腧穴疗法
作者:李平华主编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1-01
ISBN:9787800135682
定价:¥19.20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论述腧穴的专著,共十三章。第一章绪论概括地介绍了腧穴的概念、分类、归经、五行归属、寒热性、多能性、特定穴和主治规律。二至十三章对功能不同腧穴的共性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并将每个腧穴分别从命名、类属、定位、局部解剖、功效、主治、穴解、刺灸法、针感、参考文献等10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了论述。该书首次从腧穴的性能、穴解、功能分类诸方面加以论述,内容新颖翔实,可读性强,是一部临床实用的重要参考书之一,适宜针灸、中医、西学中及广大基层医务人员选读。
作者简介
暂缺《针灸腧穴疗法》作者简介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腧穴概念命名与分类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命名
三、腧穴的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性能
一、腧穴的归经
二、腧穴的五行属性
三、腧穴的寒热性
四、腧穴的多能性
第三节 特定穴
一、五腧穴
二、原穴与络穴
三、俞穴与募穴
四、郄穴
五、八会穴
六、八脉交会穴
七、下合穴
八、交会穴
第四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第二章 解表穴
1.合谷
2.大椎
3.曲池
4.风池
5.太阳
6.迎香
7.风门
8.风府
9.印堂
10.上星
11.头维
12.支正
13.天柱
14.大杼
15.曲差
16.承光
17.通天
18.玉枕
19.陶道
20.上迎香
21.禾髎
22.阳溪
23.崇骨
24.承灵
25.浮白
26.青灵
27.前顶
28.囟会
29.昆仑
30.飞扬
第三章 清热穴
一、清热解毒穴
1.少商
2.商阳
3.金津 玉液
4.灵台
5.龈交
6.温溜
7.二间
8.三间
9.阳谷
10.天容
11.阑尾穴
12.胆囊穴
13.百虫窝
14.肘尖
15.角孙
16.八邪
17.八风
18.耳尖
二、清热泻火穴
1.鱼际
2.内庭
3解溪
4.大都
5.行间
6.侠溪
7.地五会
8.阳辅
9.中渚
10.液门
11.外关
12.支沟
13.四渎
14.足窍阴
15.光明
16.睛明
17.攒竹
18.承泣
19.四白
20.丝竹空
21.瞳子髎
22.阳白
23.头临泣
24.目窗
25.球后
26.养老
27.悬颅
28.悬厘
29.鱼腰
30.内迎香
31.会宗
32.清冷渊
33.颊里
34.听宫
35.三阳络
36.耳门
37.气舍
38.天鼎
39.至阴
40.拳尖
41.丅廉
42.小海
43.天牗
44.头窍阴
45.前谷
46.腕骨
47.天窗
48.阳池
49.瘈脉
50.颔厌
51.足通谷
52.廉泉
三、清热凉血穴
1.孔最
2.血海
3.委中
4.郄门
第四章 化痰止咳平喘穴
1.中府
2.肺俞
3.云门
4尺泽
5.列缺
6.经渠
7.太渊
8.天府
9.侠白
10.扶突
11.缺盆
12.气户
13.肩中俞
14.魄户
15.譩譆
16.神封
17.灵墟
18.或中
19.俞府
20.玉堂
21.紫宫
22.华盖
23.璇玑
24.天突
25.神藏
26.步廊
27.水突
28.库房
29.屋翳
30.膺窗
31.神堂
32.丰隆
33.定喘
34.身柱
第五章 理气穴
一、宽胸理气穴
1.膻中
2.巨阙
3.鸠尾
4.中庭
5.人迎
6.胸乡
7.大包
8.周荣
9.督俞
10.天池
11.天泉
12.天溪
13.乳根
14.巨阙俞
二、调理肠胃穴
1.天枢
2.上巨虚
3.下巨虚
4.梁丘
5.公孙
6.中脘
7.上脘
8.下脘
9.建里
10.梁门
11.四缝
12.胃仓
13.盲俞
14.商曲
15.石关
16.大肠俞
17.阴都
18.腹通谷
19.幽门
20.腹结
21.大横
22.腹哀
23.不容
24.承满
25.关门
26.外陵
27.接脊
28.滑肉门
29.府舍
30.冲门
31.膈关
32.中注
三、疏理肝胆穴
1.期门
2.章门
3.肝俞
4.胆俞
5.日月
6.急脉
7.蠡沟
8.辄筋
9.阳交
10.足临泣
11.气冲
12.食窦
13.魂门
14.外丘
15.丘墟
16.至阳
17.中都
18.乳中
第六章 安神穴
1.神门
2.心俞
3.厥阴俞
4.通里
5.灵道
6.少海
7.少府
8.内关
9.间侠
10.大陵
11.曲泽
12.申脉
13.神道
14.神庭
15.四神聪
16.安眠
17.筑宾
第七章 开窍穴
1.百会
2水沟
3.厉兑
4.少冲
5.少泽
6.中冲
7.涌泉
8.劳宫
9.关冲
10.兑端
11.素髎
12.十宣
第八章 平熄内风穴
1.太冲
2.巨髎
3.地仓
4.大迎
5.听会
6.上关
7.下关
8.脑空
9.率谷
10.曲鬓
11.天冲
12.完骨
13.本神
14.正营
15.承浆
16.哑门
17.强间
18.后顶
19.颅息
20.翳风
21.天井
22.和髎
23.眉冲
24.金门
25.京骨
26.束骨
27.脑户
28.颧髎
29.五处
30.络却
31.颊车
32.筋缩
第九章 祛湿利水穴
1.阴陵泉
2.水分
3.三焦俞
4.水道
5.膀胱俞
6.小肠俞
7.漏谷
8.箕门
9.京门
10.偏历
11.陷谷
12.曲泉
13.商丘
14.阳纲
15.中封
16.委阳
17.会阴
18.足五里
19.长强
第十章 理血穴
1.膈俞
2.水泉
3.交信
4.四满
5.阴廉
6.五枢
7.极泉
8.渊液
9.盲门
10.痞根
11.气海俞
12.大敦
13.阴包
14.带脉
15.维道
第十一章 祛风湿止痹痛穴
1.环跳
2.阳陵泉
3.承山
4.肩髃
5.后溪
6.手三里
7.臂臑
8.犊鼻
9.肘髎
10.巨骨
11.风市
12.夹脊
13.髀关
14.伏兔
15.阴市
16.条口
17.肩贞
18.秉风
19.臑俞
20.天宗
21.曲垣
22.肩外俞
23.秩边
24.承扶
25.殷门
26.浮郄
27.附分
28.承筋
29.合阳
30.悬钟
31.跗阳
32.仆参
33.臑会
34.肩髎
35.天髎
36.消泺
37.膝关
38.居髎
39.中渎
40.颈臂
41.肩前
42.膝眼
43.陵后
44.外劳宫
45.鹤顶
46.膝阳关
47.手五里
48.上廉
49.肩井
第十二章 补益穴
一、补气血穴
1.足三里
2.脾俞
3.胃俞
4.三阴交
5.隐白
6.冲阳
7.太白
8.胃上
9.地机
10.太乙
11.意舍
二、补阴阳穴
1.肾俞
2.关元
3.太溪
4.气海
5.中极
6志室
7.照海
8.阴交
9.然谷
10.大钟
11.复溜
12.曲骨
13.阴谷
14.大赫
15.气穴
16.石门
17.关元俞
18.横骨
19.阴郄
20.大巨
21.会阳
22.胞盲
23.腰俞
24.悬枢
25.上髎
26.次髎
27中髎
28.下髎
29.脊中
30.中枢
31.膏盲俞
32.百劳
33.腰眼
34.中膂俞
35.白环俞
36.十七椎穴
37.子宫穴
38.提托
第十三章 温里穴
1.神阙
2.归来
3.命门
4.腰阳关
5.三角灸
6.脐中四边
附 经脉与腧穴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腧穴概念命名与分类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命名
三、腧穴的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性能
一、腧穴的归经
二、腧穴的五行属性
三、腧穴的寒热性
四、腧穴的多能性
第三节 特定穴
一、五腧穴
二、原穴与络穴
三、俞穴与募穴
四、郄穴
五、八会穴
六、八脉交会穴
七、下合穴
八、交会穴
第四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第二章 解表穴
1.合谷
2.大椎
3.曲池
4.风池
5.太阳
6.迎香
7.风门
8.风府
9.印堂
10.上星
11.头维
12.支正
13.天柱
14.大杼
15.曲差
16.承光
17.通天
18.玉枕
19.陶道
20.上迎香
21.禾髎
22.阳溪
23.崇骨
24.承灵
25.浮白
26.青灵
27.前顶
28.囟会
29.昆仑
30.飞扬
第三章 清热穴
一、清热解毒穴
1.少商
2.商阳
3.金津 玉液
4.灵台
5.龈交
6.温溜
7.二间
8.三间
9.阳谷
10.天容
11.阑尾穴
12.胆囊穴
13.百虫窝
14.肘尖
15.角孙
16.八邪
17.八风
18.耳尖
二、清热泻火穴
1.鱼际
2.内庭
3解溪
4.大都
5.行间
6.侠溪
7.地五会
8.阳辅
9.中渚
10.液门
11.外关
12.支沟
13.四渎
14.足窍阴
15.光明
16.睛明
17.攒竹
18.承泣
19.四白
20.丝竹空
21.瞳子髎
22.阳白
23.头临泣
24.目窗
25.球后
26.养老
27.悬颅
28.悬厘
29.鱼腰
30.内迎香
31.会宗
32.清冷渊
33.颊里
34.听宫
35.三阳络
36.耳门
37.气舍
38.天鼎
39.至阴
40.拳尖
41.丅廉
42.小海
43.天牗
44.头窍阴
45.前谷
46.腕骨
47.天窗
48.阳池
49.瘈脉
50.颔厌
51.足通谷
52.廉泉
三、清热凉血穴
1.孔最
2.血海
3.委中
4.郄门
第四章 化痰止咳平喘穴
1.中府
2.肺俞
3.云门
4尺泽
5.列缺
6.经渠
7.太渊
8.天府
9.侠白
10.扶突
11.缺盆
12.气户
13.肩中俞
14.魄户
15.譩譆
16.神封
17.灵墟
18.或中
19.俞府
20.玉堂
21.紫宫
22.华盖
23.璇玑
24.天突
25.神藏
26.步廊
27.水突
28.库房
29.屋翳
30.膺窗
31.神堂
32.丰隆
33.定喘
34.身柱
第五章 理气穴
一、宽胸理气穴
1.膻中
2.巨阙
3.鸠尾
4.中庭
5.人迎
6.胸乡
7.大包
8.周荣
9.督俞
10.天池
11.天泉
12.天溪
13.乳根
14.巨阙俞
二、调理肠胃穴
1.天枢
2.上巨虚
3.下巨虚
4.梁丘
5.公孙
6.中脘
7.上脘
8.下脘
9.建里
10.梁门
11.四缝
12.胃仓
13.盲俞
14.商曲
15.石关
16.大肠俞
17.阴都
18.腹通谷
19.幽门
20.腹结
21.大横
22.腹哀
23.不容
24.承满
25.关门
26.外陵
27.接脊
28.滑肉门
29.府舍
30.冲门
31.膈关
32.中注
三、疏理肝胆穴
1.期门
2.章门
3.肝俞
4.胆俞
5.日月
6.急脉
7.蠡沟
8.辄筋
9.阳交
10.足临泣
11.气冲
12.食窦
13.魂门
14.外丘
15.丘墟
16.至阳
17.中都
18.乳中
第六章 安神穴
1.神门
2.心俞
3.厥阴俞
4.通里
5.灵道
6.少海
7.少府
8.内关
9.间侠
10.大陵
11.曲泽
12.申脉
13.神道
14.神庭
15.四神聪
16.安眠
17.筑宾
第七章 开窍穴
1.百会
2水沟
3.厉兑
4.少冲
5.少泽
6.中冲
7.涌泉
8.劳宫
9.关冲
10.兑端
11.素髎
12.十宣
第八章 平熄内风穴
1.太冲
2.巨髎
3.地仓
4.大迎
5.听会
6.上关
7.下关
8.脑空
9.率谷
10.曲鬓
11.天冲
12.完骨
13.本神
14.正营
15.承浆
16.哑门
17.强间
18.后顶
19.颅息
20.翳风
21.天井
22.和髎
23.眉冲
24.金门
25.京骨
26.束骨
27.脑户
28.颧髎
29.五处
30.络却
31.颊车
32.筋缩
第九章 祛湿利水穴
1.阴陵泉
2.水分
3.三焦俞
4.水道
5.膀胱俞
6.小肠俞
7.漏谷
8.箕门
9.京门
10.偏历
11.陷谷
12.曲泉
13.商丘
14.阳纲
15.中封
16.委阳
17.会阴
18.足五里
19.长强
第十章 理血穴
1.膈俞
2.水泉
3.交信
4.四满
5.阴廉
6.五枢
7.极泉
8.渊液
9.盲门
10.痞根
11.气海俞
12.大敦
13.阴包
14.带脉
15.维道
第十一章 祛风湿止痹痛穴
1.环跳
2.阳陵泉
3.承山
4.肩髃
5.后溪
6.手三里
7.臂臑
8.犊鼻
9.肘髎
10.巨骨
11.风市
12.夹脊
13.髀关
14.伏兔
15.阴市
16.条口
17.肩贞
18.秉风
19.臑俞
20.天宗
21.曲垣
22.肩外俞
23.秩边
24.承扶
25.殷门
26.浮郄
27.附分
28.承筋
29.合阳
30.悬钟
31.跗阳
32.仆参
33.臑会
34.肩髎
35.天髎
36.消泺
37.膝关
38.居髎
39.中渎
40.颈臂
41.肩前
42.膝眼
43.陵后
44.外劳宫
45.鹤顶
46.膝阳关
47.手五里
48.上廉
49.肩井
第十二章 补益穴
一、补气血穴
1.足三里
2.脾俞
3.胃俞
4.三阴交
5.隐白
6.冲阳
7.太白
8.胃上
9.地机
10.太乙
11.意舍
二、补阴阳穴
1.肾俞
2.关元
3.太溪
4.气海
5.中极
6志室
7.照海
8.阴交
9.然谷
10.大钟
11.复溜
12.曲骨
13.阴谷
14.大赫
15.气穴
16.石门
17.关元俞
18.横骨
19.阴郄
20.大巨
21.会阳
22.胞盲
23.腰俞
24.悬枢
25.上髎
26.次髎
27中髎
28.下髎
29.脊中
30.中枢
31.膏盲俞
32.百劳
33.腰眼
34.中膂俞
35.白环俞
36.十七椎穴
37.子宫穴
38.提托
第十三章 温里穴
1.神阙
2.归来
3.命门
4.腰阳关
5.三角灸
6.脐中四边
附 经脉与腧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