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金寿山学术评传张镜源 主编《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本集记载了金寿山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
金世元学术评传张镜源 主编《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本集记载了金世元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
刘志明学术评传张镜源 主编《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刘志明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
《魏书·高句丽传》研究张芳 著《研究》从《魏书·高句丽传》史料研究角度探讨高句丽民族起源、王系传承、基本概况以及它与中原王朝关系等高句丽史相关热点问题,从而揭示该文献具有的神话学、考古学以及史料学价值。此外,张芳对《魏书·高句丽传》中记载的高句丽官制、都城、疆域、人口等方面的研究也颇有独到之处。
-
《新唐书·地理志》研究赵庶洋 著《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州县地理建置沿革,多至肃宗之乾元、上元时期,如关内道银州总序载其沿革至“乾元元年,复为银州”止,夏州至“乾元元年,复为夏州”止,河南道兖州至“乾元元年,复为兖州”止。偶有一些州县的记载到代宗永泰、德宗建中、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文宗大和开成时期,如关内道盐州总序叙其沿革至“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为都督府。元和八年,隶夏州”止,宥州至“长庆四年,夏州节度使李佑复置”止,河南道许州至“长庆三年,废淀州为郾城县,属许州”止,汴州至“建中二年,筑其罗城”止,河南道郓州平阴县至“大和六年,并人东阿县。赵庶洋编*的《研究》以《新唐书·地理志》及其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
努尔哈赤传林树森努尔哈赤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他以13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落;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及与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励精图治,革故鼎新,成为威震辽东的一代铁血汗王。他以八旗制度为纽带,将整个社会成员组织成一个整体,集军事、生产与政治于一个组织之内,并且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为冲决明朝辽东政治军事堤坝提供了制胜的法宝。他缔造的八旗军,“野战则克,攻城则取”,“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是当时世界上攻击力较强的一支骑兵。他亲自指挥了11次重大战役,十胜一负,堪称一位杰出的统帅。他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加上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了大清帝国的开国皇帝。正本清源,还原历史事实,再现特定时期、特殊背景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为读者奉上一个传奇、一段史诗。
-
桥之自辑家谱区桥之暂缺简介...
-
燕史[明] 郭造卿 著;邱居里 校本书是为《燕史》的点校本,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系《燕史》存本十记三十四卷的点校本,以首都图书馆藏清抄本为底本,以福建省图书馆藏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两种清抄本为校本;下编为辑录部分,从《海岳山房存稿》中辑录《燕史》叙五十三篇、辨三篇、论二十一篇,从《海岳山房别稿》中辑录《燕史》论六十八篇;并辅以《永平府志序》《卢龙塞略叙》《海岳郭先生墓志铭》等篇著述序跋、传记资料方面的附录内容。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燕史》的规模和编撰思路,以及郭造卿的个人生平及史学观点。
-
三国志[西晋] 陈寿 著;[南朝宋] 裴松之 注三国,指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时期;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这段历史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叙事精炼,取材严谨,史实准确,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一起被称为“前四史”。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生于蜀国后主建兴十一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少年好学,师从蜀国学者谯周(约201―270),后在蜀国任观阁令史;因为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屡遭遣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搜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此书以三国并列,实属首创。“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此外,还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在陈寿撰写《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已有官修史书,即王沈(?―266)编修的《魏书》、韦昭(204―273)编修的《吴书》;此外,还有鱼豢(生卒年不详)私撰的《魏略》。上面这三部史书,是陈寿修史的主要依据。然而,蜀国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所以,蜀国的史料只能由陈寿自己去直接搜集。陈寿本是蜀人,又师事谯周,在蜀时就留心蜀事,后来又用心搜集,约经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了《蜀书》。不过,即使如此,《蜀书》的内容也较其他两国的少很多。同时,《三国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史料不足,《三国志》没有设置表、志。表,指年表,既能以较小篇幅罗列出各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以便于查阅,又可补充纪、传中不便明言但又不可或缺的内容;志,主要是记录各朝各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其次,陈寿见到的史料有限,又对所参考的史书删削过多,导致《三国志》失之于简略。正因为如此,裴松之为《三国志》进行了作注补缺。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市)人,南朝宋代史学家,曾任国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职。宋文帝(407―453)认为《三国志》伤于简略,便令裴松之兼采众书以作注补缺。却说,东晋以后发现的史料逐渐多了起来,所以裴松之才得以广泛采择。元嘉六年(429年),裴松之完成了作注工作,并上呈《上〈三国志注〉表》。“裴注”不同于以往的训诂注法,而是侧重于史料的补充和考订,力求做到补缺、正讹和存异。宋文帝看后称赞说“此为不朽矣”(《宋书·裴松之传》)。“裴注”补充的史料相当丰富,甚至导致后人多批其繁芜。但是,“裴注”所引材料比较完整,而且这些史料的原本现今已经基本亡佚,所以,从保存史料的角度看,“裴注”的价值相当高。
-
弦音回声乐玫《弦音回声——社会、媒体心中的音乐人蒋雄达》,汇集了几十年来社会、媒体对蒋先生在音乐事业(包括演奏、指挥、创作、教学、著书)等各个领域所做出成就的反响与评价,而更多的是报道其在音乐普及教育上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作用,有些故事鲜为人知,有些访谈深切感人,从社会、媒体心中对这样一位求真务实、鞠躬尽瘁的音乐人的关注与推崇,无疑将对关心社会变革的人们有所感悟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