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史记暂缺作者《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很罕见的。 《史记》自东汉始就有人为之作注,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旧注有三家:南朝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史记》的事理与研究,是历代文士的重要课题。精代张文虎为《史记》的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也有相当的地位。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现代陈直的《史记新证》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工作。本书主要讲述了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考武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候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候年表第五、高祖功臣候者年表第六、惠景间候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候者年表第八、建元已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管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等。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著《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 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著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书按内容分为17门,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于史学,则辑录史料翔实可靠,又有很多记述为其它史籍所无,或较其它史籍记载更为翔实。这些记载,或弥补史料之缺陷,或考证史料之错讹。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
-
人物志·冰鉴(三国)刘邵,(清)曾国藩 著,乙力 编《人物志》又名《鉴人智源》,其作者为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刘劭,刘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曾在魏国担任多种官职,官拜散骑常侍,后来,他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死后追赠风禄大夫,刘勋思虑玄远,博才多学,特别擅长品评、鉴别人才。《人物志》上中下三卷,共十篇,其篇名为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全书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是一部以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业和政治融于一体的科学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人才学的基础理论框架。《人物志》融诸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融会贯通,用来品评人物,物色人才。《人物志》以人君为核心,以各类人才为主导,将不同人才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巧妙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件多维结构的理论珍品,构思精巧,表达精美。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认人、用人,有助人于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清)傅恒、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至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摛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又把《荟要》运到台湾。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500册由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四库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
横渠易说·东坡易传(宋)张载 撰、(宋)苏轼 撰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37 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于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十余年,共抄出七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责成王际华、于敏中负责此项事务。至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搞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嗣后,大江南北兵祸连绵,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以及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相继遭劫。七阁《全书》仅有三部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另有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毁而未尽,得以据它本补足。而藏于搞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硕果仅存的世间孤本。搞藻堂位于乾清宫北,本为皇帝个人休息之所,他人根本无从涉足其地,所以,人们对于《荟要》所知甚少。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又把《荟要》裹到台湾。 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五百册。由于《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荟要》有着《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首先,书品精美,质量上乘。如前所述,《荟要》几经战火,已经是天壤间硕果仅存的珍品,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部丛书的编纂费用全部由清廷承担,修书务求精美而不计资费,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 界。据目睹此书的台湾学者说,《四库全书荟要》“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世界书局的影印本中得到证实。其次,选编精审,卷帙精约。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佚书,其结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检玩为难”,而《荟要》的编纂却是为了供皇帝一人御览,故其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四库全书荟要》的体例一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图书数量却仅为《全书》的七分之一,计四百六十三种,其中,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一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总计二万零二百八十八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于清代久享盛名的图书精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再次,内容真实,少经删篡。自康熙时兴起的文字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统计,仅乾隆一朝,文字狱便有一百三十余起。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便是图书文献中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诋毁满人的文字。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乾隆帝在诏令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同时敕令对图书的内容严加审查,收入《四库全书》图书中有关华夷之别的思想言论,均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在这一意义上,清修《四库全书》,虽对于保留、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贡献,但与此同时,《四库全书》中也有相当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四库全书荟要》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其所收图书在内容上也就务求完整,至少没有大量删改的必要。由于这一原因,《荟要》收入图书种类虽然仅仅是《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却近乎《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在原本保存、内容真实方面,《荟要》确实远远胜于《全书》。第四,校勘翔实,版本珍贵。《荟要》编纂过程中据以缮写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府刊刻本,这些刻本主要来自于清内府图书刊刻机构武英殿,二是内府藏历代善本和钞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后在民间征求到的佚书,在内府藏本和民间奉献的遗书中自然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再由于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识,他们缮写精细,校勘、核对精审,从而使得《四库全书荟要》绝少错谬之处。据统计,《四库全书荟要》用来校勘的图书达五百余种,其中宋本六十二种,金元刊本六十三种,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种,清刻本五十种,此外还有《水乐大典》本十八种,仿宋钞本七种,稿本一种。时至今日,《荟要》据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更显得《荟要》版本的珍贵。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因此,吉林出版集团对《荟要》的影印出版,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
惜馀春铁事、扬州访旧录杜召棠 著《惜馀春轶事》和《扬州访旧录》是民国年间扬州著名文化学者杜召棠介绍家乡文史掌故的怀旧之作。杜召棠(1891年—1983),原名发恩,字鎏辉,笔名负翁、扬州小杜,扬州人。工诗文,尤精于制联,为近代扬州著名诗社“冶春后社”和“竹西后社”成员。1949年后旅居台湾,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蜗涎集》《负翁联话》《负翁诗存》等。《扬州访旧录》则是作者在扬州访求古迹、搜讨遗闻、考证故实的记载,原稿篇首标有“第一卷新城”字样,表明作者原先是拟按地域多卷来构思本书的,后来因区读另一扬州文化学者董玉书的《芜城怀旧录》,有不谋而合之感,遂放弃了原定写作计划,因此读者看到的只是这一卷两万余字的未完稿。而其中内容仍然十分丰富,举凡扬州新城的街巷变迁、风俗掌故、人物事迹,都有较详细的描述,足资参考。
-
擢贤管窥录张志明 著本书是作者在工作中,一是对碰到的一些情况、问题,总想从理论上、方法上和措施上加以说明和研究;二是对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也觉得有必要加以总结;三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水平,感觉尤有必要在理论上作些探讨,摸索出新的经验。工作之余,写了一些思考和总结之类的小文,自1982年以来,慢慢积累了31篇文稿。现将其汇集成这本小册子。也是对自己几十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小册子收录的文稿,是作者从1982年12月至2004年9月写的,其中,大多数是1988年以后写的。编排是以公开发表的时间顺序为序,除了对几篇文章做了个别修订和更改了个别重复的标题外,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均保留了发表时的原貌。小册子收录的文稿,系作者本人撰写或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合作的部分文稿,均在文本加注说明,并借此向合作的同志致谢。小册收录的文稿,时间跨度长达22年之久,再加之由于本人认识水平有限,不妥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
-
前四史(南朝)范晔 等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五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二十五史中的精华。《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汉书》记载从刘邦随陈胜、吴广之后起事反秦,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即西汉皇朝从创建到衰亡这230年的一部史书。分书共100卷120篇,约81万字。《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195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邢晋朝的司马彪。《三国志》——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基本属于纪传体的史书。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本套丛书对前四史进行详细而科学地整理,原文及详注的结合有助于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普及,能够引导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及学生更好地阅读中国古籍,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提高阅读古籍的兴趣与能力。
-
宋子文传王松他是中国第一代哈佛留学生。他是“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共产党将其列入“必须立即动手逮捕”的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战犯。蒋介石将其圈定为仅次于孔祥熙的第二位应开除中国国民党党籍的人。他在宦海中,时沉时浮。同蒋介石的关系,时分时合。风云变幻,数度兴衰。近年,他的日记在美国解密,引起广泛关注。他在日记中说了些什么呢?宋子文,中国第一代哈佛学子,被称为“国民政府著名的理财家”。在民国政坛上风云一时。本书记录宋子文在美国求学、在民国政府任职及最后葬身美国的人生经历,书中援引了最新开放的宋子文档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