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编年史鲍勃·迪伦历时三年,鲍勃?迪伦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了这部回忆录——《编年史》。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把自己人生中种种非凡的经历录入其中:对音乐的痴迷与执着、对心灵的坚守与追寻、初到纽约时的迷惘、遭遇瓶颈时的求索,还有爱情、友谊……他用灵感的火花点燃生命,点燃时代,最终把民谣唱成一部不朽的传奇,他本人的创作历程也成为美国音乐发展史的缩影。
-
逐梦岁月覃世松本书是一部个人传记,讲述了一位贫穷的农村知识青年从大山里走出来,从穷乡僻壤走向繁华都市,从一个农民儿子成长为实业家的人生历程。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串起作者“少年寻梦”“高考造梦”“事业追梦”“右江奔梦”“从头圆梦”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几十年来社会变革前进的种种细节。主人公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充满艰难险阻,但也闪现着追求梦想、乐观向上的辉光。
-
新时代的奋斗者百杰画传编写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非公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宣传民营经济发展巨大成就,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在全国工商联宣传的支持和领导下,特组编本书。本书以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宣传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为基础,收录了37位杰出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历程,以画传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入选的杰出民营企业家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风貌。他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自觉践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社会影响广泛,示范作用突出,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
张横渠传马苏彬本书亦诗亦歌亦故事的用“七言古风史诗体”来讲述圣人张载传奇的一生。包括张载为官从政的一面、精通“易学”的一面,以及精研熟读、长于思考、文学修养极其丰富的一面。让读者对于张载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
金碚学术自传金碚本书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中的一册。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经济学家无论是建言还是建功,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是其中一个分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碚,围绕其研究的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等研究领域,阐述研究过程,展现研究成果、影响及其学术贡献。 \n
-
我的港澳情怀陈佐洱“政协委员文库”丛书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点图书项目,旨在宣传人民政协、宣传政协委员。《我的港澳情怀:走过的路和思考》即为此书之一种。 \n在书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陈佐洱对自己从事三十余年的港澳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思考:讲述了在香港回归前夕,参与中英谈判的历历往事;回忆了姬鹏飞、鲁平、李后等老一辈从事港澳工作的点点滴滴;记述了港澳回归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港澳形势及工作的与时俱进,同时还对“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 \n本书对港澳局势的解读,既高屋建瓴,又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展现了一位资深港澳工作者对国家对港澳深沉的爱、炙热的情,对职责对使命的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n
-
朱元璋传吴晗本书由吴晗先生在1948年写定。当时作者思想自由,文思活泼,语言生动,正当盛年。在他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一个英勇睿智、气度恢宏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帝王,这些复杂矛盾的形象活灵活现,共同构成了朱元璋的多面人生
-
王安石传梁启超王安石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在变法、学问、人格各侧面均有所抵牾;同时代的苏轼、司马光更在不同时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系统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政局、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活动、新法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著作不下百部,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并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孔。本书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
章太炎传许寿裳本书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革命家章太炎的传记。章太炎身处中国社会和文化近代化的转折时期,是民族、民主的辛亥革命的理论家和领袖之一,又是卓有建树的朴学大师,有学者兼革命家的双重品格。本书一方面尽力把握和开掘太炎先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与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努力探寻太炎先生学者品格和革命家品格的契合点,力图准确而生动地展示太炎先生的伟大人格。
-
李鸿章传梁启超《李鸿章传》是由梁启超所著的书籍,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