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武英殿仿相台岳氏本五经·礼记陆德明音义 著,[汉] 郑玄 注清高宗乾隆帝得元代岳浚刊刻《易》、《书》、《诗》、《礼记》、《左传》五经,依照原样摹刻,故又称作《相台五经》,对研究我国古代的经文、经义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原本毁于昭仁殿大火。此为其中《礼记》经注本,今据上海图书馆藏本影印。
-
诗经礼伯文 著本书以准确、生动、优美的图文对《诗经》进行了诠释,为广大读者消除了阅读障碍,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徜徉在载誉千古的经典之作中,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诗经》还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法国、德国、英国、俄国等,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化!
-
孝经正义[汉]郑玄,陈壁生在《孝经》学史上,zui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zui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
-
尚书核诂杨筠如尚书核诂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尚书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国维先生特焉撰序,以之与历史上的孔传、蔡传相比,认为其书“博采诸家,文约义尽,亦时出己见,不愧作者。其于近三百年之说,亦如汉魏诸家之有孔传,宋人之有蔡传。其优于蔡传,亦犹蔡传之优于孔传。”这无疑是非常高的学术评价。核诂的作者杨筠如先生,湖南常德人,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王国维是当时的导师。他听王国维讲授尚书,于是选取核诂为研究题目。在那屈同学中,以经学为题目的只有他和杜钢百(原名百炼),杜氏治经学史,致力经注的惟杨筠如先生一人。如核诂自序所述,他在清华期间草成了核诂四卷的初稿。毕业后到南方福建。一九二七年将书的修订稿寄回清华,王国维加批作序。这里应该说明,尚书核诂序大约是王国维最后一篇著作,文末署“丁卯四月”,即一九二七年五月。到六月二日,王国维就在昆明湖自沉了。这篇序又收进观堂别集,文字和核诂书前所印有不少出入,当系王国维自留底稿。看来序文曾经推敲修改,绝非草率应酬之作。
-
诗经今注今译马持盈 著本丛书由出版大家王云五先生主编,严选国学经史子集各部中的名家名典,力邀一批学风严谨、学术缜密的文化名家(如南怀瑾、毛子水、杨亮功等)进行注、译、释,博采历代注本,旁搜学界新知,是国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出版至今再版二十余次,深得学界赞誉。 《诗经今注今译》由马持盈先生注译,历时数年,反复打磨,改正坊间流行版本的讹误。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无需古文基础,也能轻松读懂。
-
话说周易王万顺,袁建国 编本书由《话说(周易)》电视专题纪录片解说词与《周易》电影纪录片解说词组成,讲述了《周易》对华夏文明的深刻浸润和对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方便读者客观地了解《周易》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人生智慧。
-
写给孩子的诗经陈伯仲 著暂缺简介...
-
孟子注解褚大庆 编作为“四书”之一的儒学经典《孟子》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主要内容由《孟子》原文、注释及解析等三部分构成。注释部分博采古注与今注之长,当繁则繁,该简则简;解析部分首先收录孙奭疏的《孟子注疏》,因为它是解说《孟子》文本的“元文本”。笔者的解析力求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努力追求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
-
论语微言王建华,俞晓群,施麟麒 编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携其弟子在《论语》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劝学名言。《论语微言·为学(AR版)》从《论语》中提炼出12个有关学习的主题,不仅对各个主题所在的原文段落做了依循权威(杨伯峻《论语译注》)的翻译和解读,而且配合12个有趣的原创故事来加深孩子对经典的理解。全书以小兔子妮妮为主角,以现代校园生活为背景,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为己之学》《学贵诚实》《学习三态》《学而时习》《思而不学》《学而不思》《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三人有师》《不耻下问》《小道恐泥》《不问鬼神》12个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有关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阐释儒家传统中的为学之道,既饱含文化意蕴,又充满了生活智慧。相信孩子认真通读了本书,一定会对为学之道产生基础而丰富的体认。
-
《诗经》及其婚恋习俗研究罗翠梅 著《及其婚恋习俗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关于《诗经》,主要梳理了二千多年来《诗经》研究的焦点和结论,包括《诗经》的来源、分类和艺术手法、产生的时代和地域、在春秋时代的应用、孔子与《诗经》的关系以及从文本角度对《诗经》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解读。下编围绕《诗经》婚恋诗,探讨了诗经时代的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后这一过程中的种种习俗及成因,从中可了解诗经时代的政治、经济、伦理、社会人际、风俗嬗递等;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更好的认识两性差异,构建和谐两性关系提供历史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