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
仪礼注阙海 著,[东汉] 郑玄 注,阙海 整理《仪礼》,秦汉时代称《礼》《礼经》,是关于早期中国政治社会生活各方面礼仪的典籍,涉及贵族(主要是士)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早期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核心典籍,也是当今文史哲研究的基础经典之一。《仪礼》注家众多,而皆宗郑玄,郑注是今天研究《仪礼》者最重要和最权威的参考。本次整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以覆宋严州本、张敦仁本为校本,并参考了阮刻《十三经注疏》。同时,对《仪礼》进行了分段标识,标注章义,使阅读更加方便。
-
孟子章句[东汉] 赵岐,章句 著,陆杰 整理孟子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宋以后与孔子并称,有“亚圣”之誉。《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由其弟子编定而成,其中个别篇目由孟子审定。东汉以前无注《孟子》者,现今可知的东汉注《孟子》者有程曾、郑玄、赵岐、高诱和刘熙五家。除赵岐《孟子章句》外,其余四家均已亡佚。赵岐《孟子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此书逐字逐章对文本进行诠解,不仅对文字进行训诂释义,也对文意进行串讲分析,每章后的《章指》概括全章旨意,对《孟子》一书的理解有极大的价值。本次点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赵岐《孟子章句》为底本,并参校元旴郡覆宋本《孟子章句》及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经典的《孟子》古注本。
-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东汉] 何休,解诂 著,吴迎龙 整理《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为汉末何休所作,何氏精研六经,世儒无及,为著《解诂》,覃思十七年不窥门,而终成此《公羊》学最权威之读本。考虑到《公羊》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诸多影响,《解诂》也就成了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必读书目,甚至是伦理修身层面外,理解孔子的重要途径。本次整理以余仁仲本与抚州本为主,参考了诸多校勘及研究成果,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最清晰可靠的读本。
-
论语昭军 著《论语》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艺术魅力上讲,《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论语》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要详尽,译文通俗易懂,编校精良,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
孝经注[西汉] 孔安国 著,[东汉] 郑玄,[唐] 李隆基 注,陆一 整理《孝经》是一篇集中阐述与“孝”相关主题的文章,以对话为基本体式,问答的双方是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本次整理《孝经注》收录了孔安国传、郑玄注以及唐玄宗注。孔传《古文孝经》以《知不足斋丛书》翻刻太宰纯《古文孝经孔传》为底本,郑注《孝经》以日本天明七年(1787)《群书治要》所收录的郑注《孝经》为底本,李隆基注《孝经》以唐开元六年(718)所刻的石台《孝经》为底本。本次整理三注并收,是目前收录最完整的本子。
-
周礼注石瑊 著,[东汉] 郑玄 注,石瑊 整理《周礼注》,东汉郑玄撰。“三礼”之一的《周礼》在内容上偏重于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王权政治中职官体系和行政运作的一种理想化设计。东汉郑玄网罗众家之说,博收约取,择善而从,撰《周礼注》十二卷,是汉代《周礼》研究之集大成者。本次整理,底本选用《四部丛刊》初编《周礼注》影印本,删去《释音》及句读,而施以现代标点。又取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周礼注》通校,并参考殿本及阮刻《十三经注疏》的相关校勘成果。
-
周礼方苞 集注,金晓东 校《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西周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
十三经导读姜海军 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直是经学,也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本书即以这十三部儒家经典为对象,对它们进行阐释和导读,梳理它们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与流变,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依据篇幅和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介绍的是《周易》《诗经》《尚书》和三礼,下卷介绍《春秋》三传和《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
十三经导读姜海军 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直是经学,也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本书即以这十三部儒家经典为对象,对它们进行阐释和导读,梳理它们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与流变,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依据篇幅和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介绍的是《周易》《诗经》《尚书》和三礼,下卷介绍《春秋》三传和《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
《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夏含夷 著,蒋文 译《〈周易〉的起源和早期演变》(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Zhou Changes)这部著作是夏教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结合出土文献,几经修改,编写而成。全书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周易》传世和早期文本、古代中国的**哲学、龟卜、蓍草**、《周易》文本与蓍草**和诗性的想象(主要结合《诗经》)。此书第二部分从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别探讨了卦画、卦辞、爻辞、卦爻之间的结构与关系,以及卦序和《易》之卜筮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