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宽带IP接入技术
作者:韩永魁等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ISBN:9787115108258
定价:¥27.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宽带IP接入网的技术基础、系统结构、组网方式、实际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全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IP网络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分类等。第2章介绍吉比特以太网接入技术。第3章介绍DSL技术,包括技术基础、ADSL、HDSL和VDSL技术等。第4章介绍混合光纤同轴网(HFC)技术,这是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发展起来的宽带接入方式。第5章介绍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技术。第6章介绍无线IP接入技术。第7章介绍智能小区技术等,对宽带网络在未来的小区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内容翔实,材料丰富,反映国际上宽带网络接入技术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可供电信业与计算机工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暂缺《宽带IP接入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IP网络接入技术基础知识 1
1.1 IP网络技术 1
1.1.1 IP网络技术的发展 1
1.1.2 IP网络的体系结构 3
1.1.3 宽带IP网络技术 5
1.2 接入网概述 7
1.2.1 接入网技术的发展 7
1.2.2 接入网技术的基本概念 8
1.2.3 接入网技术的分层 10
1.2.4 接入网技术的拓扑结构 10
1.3 接入网技术分类 14
1.3.1 有线接入 14
1.3.2 无线接入 23
1.3.3 有线无线混合接入 26
小结 27
参考文献 27
第2章 吉比特以太网 28
2.1 以太网概述 28
2.1.1 以太网的发展 28
2.1.2 以太网技术基础 29
2.2 全双工以太网 30
2.2.1 实现全双工的必要因素 30
2.2.2 全双工以太网 31
2.2.3 全双工操作的意义 33
2.2.4 全双工的应用环境 34
2.2.5 全双工模式在吉比特以太网中的应用 35
2.3 以太网流量控制 36
2.3.1 以太网流量控制需求 36
2.3.2 MAC控制 39
2.3.3 流量控制的实现 40
2.3.4 流量控制的对称性 41
2.4 自动配置 42
2.4.1 产生自动配置的原因 42
2.4.2 UTP系统上的自动协商 43
2.4.3 自动协商范围 44
2.4.4 自动协商原理 44
2.4.5 自动协商操作 45
2.4.6 光纤上的自动协商 46
2.5 吉比特以太网标准 47
2.5.1 吉比特以太网标准历史回顾 47
2.5.2 快速以太网和IEEE802.3u标准 48
2.5.3 IEEE802.3z介绍 49
2.5.4 IEEE802.3ab介绍 51
2.6 吉比特以太网技术 52
2.6.1 体系结构 52
2.6.2 高层软件和接口 53
2.6.3 MAC操作和流量控制 53
2.6.4 信号编码 54
2.6.5 物理介质和信令 55
2.6.6 拓扑结构 56
2.6.7 介质无关接口 57
2.6.8 自动协商 57
2.7 物理层技术 58
2.7.1 物理层体系结构 58
2.7.2 块编码和线路编码 59
2.7.3 1000Base-X的块编码和线路编码 61
2.7.4 1000Base-X的物理层接口和物理介质 64
2.7.5 1000Base-X的自动配置 68
2.7.6 1000Base-T 70
2.7.7 物理层设计准则 72
2.8 介质访问控制 73
2.8.1 以太网是CSMA/CD 74
2.8.2 为什么使用MAC 74
2.8.3 半双工MAC 75
2.8.4 半双工以太网MAC操作 75
2.8.5 半双工操作的限制 76
2.8.6 载波扩展 78
2.8.7 帧突发 79
2.8.8 吉比特以太网半双工操作参数 81
2.8.9 全双工MAC 83
2.8.10 半双工和全双工吉比特以太网的基本原理和目标应用 84
2.9 吉比特以太网设备 86
2.9.1 集线器 86
2.9.2 网桥 87
2.9.3 交换机 88
2.9.4 路由器 90
2.9.5 桥式路由器 92
2.10 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 92
2.10.1 VLAN简介 92
2.10.2 常用VLAN技术 93
2.10.3 基于端口的VLAN 93
2.10.4 由MAC地址组合的VLAN 93
2.10.5 基于协议的VLAN 94
2.10.6 基于IP的VLAN 94
2.10.7 混合型VLAN 96
2.10.8 基于策略的VLAN 96
2.10.9 VLAN的应用 98
2.11 吉比特以太网的应用 98
2.11.1 局域网互联 98
小结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3章 DSL技术 103
3.1 DSL技术基础 103
3.1.1 铜线接入技术介绍 103
3.1.2 DSL结构简介 106
3.1.3 xDSL系列 107
3.2 DSL体系结构 108
3.2.1 ADSL技术概述 108
3.2.2 ADSL系统参考模型 109
3.2.3 ADSL传输方式 112
3.2.4 ADSL调制方案 114
3.2.5 ADSL帧结构 116
3.2.6 ADSL实现宽带接入 118
3.2.7 ADSL的现状 121
3.3 HDSL技术 122
3.3.1 概述 122
3.3.2 HDSL体系结构 122
3.3.3 HDSL帧结构 124
3.3.4 调制方案 126
3.3.5 HDSL技术当前状况 127
3.3.6 HDSL的应用 128
3.4 VDSL技术 128
3.4.1 概述 128
3.4.2 VDSL标准概况 129
3.4.3 VDSL技术当前状况 130
3.4.4 VDSL的应用 135
小结 135
参考文献 135
第4章 混合光纤同轴网(HFC) 137
4.1 HFC技术简介 138
4.1.1 HFC技术的提出 138
4.1.2 传输介质 139
4.1.3 HFC的分类 140
4.1.4 HFC技术的发展 141
4.1.5 计算机通信网络和HFC网络的区别 142
4.2 HFC系统结构 143
4.2.1 服务区的概念 144
4.2.2 馈线网 144
4.2.3 配线网 144
4.2.4 用户引入线 145
4.2.5 网络组成 145
4.2.6 用户终端 146
4.2.7 宽带上网原理 146
4.3 HFC传输方式 147
4.3.1 共纤方式 147
4.3.2 分纤方式 148
4.4 HFC频谱分配 149
4.5 调制与多点接入 150
4.5.1 频分复用的(FDM)调制方式 151
4.5.2 副载波调制方式 151
4.5.3 HFC对信号的调制方式 152
4.5.4 HFC的多点接入 152
4.6 标准化工作 153
4.6.1 CableLabs的HFC网络结构 153
4.6.2 IEEE802.14参考模型 154
4.6.3 住宅宽带参考配置模型 154
4.6.4 DAVIC的HFC参考模型 155
4.6.5 标准的协调性工作 155
4.7 HFC的特点与应用 155
4.7.1 HFC技术特点 155
4.7.2 业务支持能力 157
4.7.3 典型HFC系统介绍 158
小结 162
参考文献 162
第5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163
5.1 B-ISDN简介 163
5.1.1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163
5.1.2 B-ISDN的产生 166
5.2 B-ISDN业务 167
5.2.1 B-ISDN业务的分类 167
5.2.2 B-ISDN业务的网络特性 168
5.3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170
5.3.1 物理层 171
5.3.2 ATM层 172
5.3.3 AAL层 172
5.4 B-ISDN信令 174
5.4.1 B-ISDN信令简介 174
5.4.2 B-ISDN信令类型 174
5.4.3 B-ISDN信令通路 175
5.4.4 B-ISDN信令能力 175
5.4.5 B-ISDN信令传送 176
5.5 B-ISDN网络管理与流量控制 177
5.5.1 网络管理 177
5.5.2 流量控制 180
小结 182
参考文献 183
第6章 无线接入技术 184
6.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184
6.2 LMDS 184
6.2.1 LMDS的发展及现状 185
6.2.2 频率分配 186
6.2.3 系统描述 187
6.2.4 LMDS多址访问方法. 调制方法 187
6.2.5 LMDS系统的MAC协议 188
6.2.6 LMDS小结 190
6.3 IEEE 802.11系列协议 190
6.3.1 IEEE 802.11简介及发展 191
6.3.2 IEEE 802.11的组网结构 192
6.3.3 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物理层协议 192
6.3.4 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MAC层 194
6.3.5 IEEE 802.11的安全性 196
6.3.6 漫游管理和移动接入 197
6.3.7 IEEE802.11小结 197
6.4 蓝牙技术 197
6.4.1 概述 197
6.4.2 蓝牙的系统结构 198
6.4.3 蓝牙协议栈 199
6.4.4 蓝牙的使用模型和协议 202
6.4.5 蓝牙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比较 203
6.4.6 蓝牙技术的优势 203
6.4.7 蓝牙小结 204
参考文献 204
第7章 智能小区 205
7.1 智能住宅与智能小区的定义 205
7.1.1 智能住宅的定义 205
7.1.2 智能小区的定义 205
7.1.3 智能小区的发展情况 205
7.2 智能小区的系统构成 207
7.2.1 智能小区的功能和特性 207
7.2.2 智能小区各系统分述 209
7.3 智能小区的网络技术与总线技术 217
7.3.1 有线接入技术概览 217
7.3.2 无线接入网络 219
7.3.3 智能小区网络组建技术 220
7.3.4 综合布线设计 223
7.4 智能小区解决方案 224
7.5 智能小区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228
小结 229
参考文献 229
1.1 IP网络技术 1
1.1.1 IP网络技术的发展 1
1.1.2 IP网络的体系结构 3
1.1.3 宽带IP网络技术 5
1.2 接入网概述 7
1.2.1 接入网技术的发展 7
1.2.2 接入网技术的基本概念 8
1.2.3 接入网技术的分层 10
1.2.4 接入网技术的拓扑结构 10
1.3 接入网技术分类 14
1.3.1 有线接入 14
1.3.2 无线接入 23
1.3.3 有线无线混合接入 26
小结 27
参考文献 27
第2章 吉比特以太网 28
2.1 以太网概述 28
2.1.1 以太网的发展 28
2.1.2 以太网技术基础 29
2.2 全双工以太网 30
2.2.1 实现全双工的必要因素 30
2.2.2 全双工以太网 31
2.2.3 全双工操作的意义 33
2.2.4 全双工的应用环境 34
2.2.5 全双工模式在吉比特以太网中的应用 35
2.3 以太网流量控制 36
2.3.1 以太网流量控制需求 36
2.3.2 MAC控制 39
2.3.3 流量控制的实现 40
2.3.4 流量控制的对称性 41
2.4 自动配置 42
2.4.1 产生自动配置的原因 42
2.4.2 UTP系统上的自动协商 43
2.4.3 自动协商范围 44
2.4.4 自动协商原理 44
2.4.5 自动协商操作 45
2.4.6 光纤上的自动协商 46
2.5 吉比特以太网标准 47
2.5.1 吉比特以太网标准历史回顾 47
2.5.2 快速以太网和IEEE802.3u标准 48
2.5.3 IEEE802.3z介绍 49
2.5.4 IEEE802.3ab介绍 51
2.6 吉比特以太网技术 52
2.6.1 体系结构 52
2.6.2 高层软件和接口 53
2.6.3 MAC操作和流量控制 53
2.6.4 信号编码 54
2.6.5 物理介质和信令 55
2.6.6 拓扑结构 56
2.6.7 介质无关接口 57
2.6.8 自动协商 57
2.7 物理层技术 58
2.7.1 物理层体系结构 58
2.7.2 块编码和线路编码 59
2.7.3 1000Base-X的块编码和线路编码 61
2.7.4 1000Base-X的物理层接口和物理介质 64
2.7.5 1000Base-X的自动配置 68
2.7.6 1000Base-T 70
2.7.7 物理层设计准则 72
2.8 介质访问控制 73
2.8.1 以太网是CSMA/CD 74
2.8.2 为什么使用MAC 74
2.8.3 半双工MAC 75
2.8.4 半双工以太网MAC操作 75
2.8.5 半双工操作的限制 76
2.8.6 载波扩展 78
2.8.7 帧突发 79
2.8.8 吉比特以太网半双工操作参数 81
2.8.9 全双工MAC 83
2.8.10 半双工和全双工吉比特以太网的基本原理和目标应用 84
2.9 吉比特以太网设备 86
2.9.1 集线器 86
2.9.2 网桥 87
2.9.3 交换机 88
2.9.4 路由器 90
2.9.5 桥式路由器 92
2.10 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 92
2.10.1 VLAN简介 92
2.10.2 常用VLAN技术 93
2.10.3 基于端口的VLAN 93
2.10.4 由MAC地址组合的VLAN 93
2.10.5 基于协议的VLAN 94
2.10.6 基于IP的VLAN 94
2.10.7 混合型VLAN 96
2.10.8 基于策略的VLAN 96
2.10.9 VLAN的应用 98
2.11 吉比特以太网的应用 98
2.11.1 局域网互联 98
小结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3章 DSL技术 103
3.1 DSL技术基础 103
3.1.1 铜线接入技术介绍 103
3.1.2 DSL结构简介 106
3.1.3 xDSL系列 107
3.2 DSL体系结构 108
3.2.1 ADSL技术概述 108
3.2.2 ADSL系统参考模型 109
3.2.3 ADSL传输方式 112
3.2.4 ADSL调制方案 114
3.2.5 ADSL帧结构 116
3.2.6 ADSL实现宽带接入 118
3.2.7 ADSL的现状 121
3.3 HDSL技术 122
3.3.1 概述 122
3.3.2 HDSL体系结构 122
3.3.3 HDSL帧结构 124
3.3.4 调制方案 126
3.3.5 HDSL技术当前状况 127
3.3.6 HDSL的应用 128
3.4 VDSL技术 128
3.4.1 概述 128
3.4.2 VDSL标准概况 129
3.4.3 VDSL技术当前状况 130
3.4.4 VDSL的应用 135
小结 135
参考文献 135
第4章 混合光纤同轴网(HFC) 137
4.1 HFC技术简介 138
4.1.1 HFC技术的提出 138
4.1.2 传输介质 139
4.1.3 HFC的分类 140
4.1.4 HFC技术的发展 141
4.1.5 计算机通信网络和HFC网络的区别 142
4.2 HFC系统结构 143
4.2.1 服务区的概念 144
4.2.2 馈线网 144
4.2.3 配线网 144
4.2.4 用户引入线 145
4.2.5 网络组成 145
4.2.6 用户终端 146
4.2.7 宽带上网原理 146
4.3 HFC传输方式 147
4.3.1 共纤方式 147
4.3.2 分纤方式 148
4.4 HFC频谱分配 149
4.5 调制与多点接入 150
4.5.1 频分复用的(FDM)调制方式 151
4.5.2 副载波调制方式 151
4.5.3 HFC对信号的调制方式 152
4.5.4 HFC的多点接入 152
4.6 标准化工作 153
4.6.1 CableLabs的HFC网络结构 153
4.6.2 IEEE802.14参考模型 154
4.6.3 住宅宽带参考配置模型 154
4.6.4 DAVIC的HFC参考模型 155
4.6.5 标准的协调性工作 155
4.7 HFC的特点与应用 155
4.7.1 HFC技术特点 155
4.7.2 业务支持能力 157
4.7.3 典型HFC系统介绍 158
小结 162
参考文献 162
第5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163
5.1 B-ISDN简介 163
5.1.1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163
5.1.2 B-ISDN的产生 166
5.2 B-ISDN业务 167
5.2.1 B-ISDN业务的分类 167
5.2.2 B-ISDN业务的网络特性 168
5.3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170
5.3.1 物理层 171
5.3.2 ATM层 172
5.3.3 AAL层 172
5.4 B-ISDN信令 174
5.4.1 B-ISDN信令简介 174
5.4.2 B-ISDN信令类型 174
5.4.3 B-ISDN信令通路 175
5.4.4 B-ISDN信令能力 175
5.4.5 B-ISDN信令传送 176
5.5 B-ISDN网络管理与流量控制 177
5.5.1 网络管理 177
5.5.2 流量控制 180
小结 182
参考文献 183
第6章 无线接入技术 184
6.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184
6.2 LMDS 184
6.2.1 LMDS的发展及现状 185
6.2.2 频率分配 186
6.2.3 系统描述 187
6.2.4 LMDS多址访问方法. 调制方法 187
6.2.5 LMDS系统的MAC协议 188
6.2.6 LMDS小结 190
6.3 IEEE 802.11系列协议 190
6.3.1 IEEE 802.11简介及发展 191
6.3.2 IEEE 802.11的组网结构 192
6.3.3 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物理层协议 192
6.3.4 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MAC层 194
6.3.5 IEEE 802.11的安全性 196
6.3.6 漫游管理和移动接入 197
6.3.7 IEEE802.11小结 197
6.4 蓝牙技术 197
6.4.1 概述 197
6.4.2 蓝牙的系统结构 198
6.4.3 蓝牙协议栈 199
6.4.4 蓝牙的使用模型和协议 202
6.4.5 蓝牙技术与其他技术的比较 203
6.4.6 蓝牙技术的优势 203
6.4.7 蓝牙小结 204
参考文献 204
第7章 智能小区 205
7.1 智能住宅与智能小区的定义 205
7.1.1 智能住宅的定义 205
7.1.2 智能小区的定义 205
7.1.3 智能小区的发展情况 205
7.2 智能小区的系统构成 207
7.2.1 智能小区的功能和特性 207
7.2.2 智能小区各系统分述 209
7.3 智能小区的网络技术与总线技术 217
7.3.1 有线接入技术概览 217
7.3.2 无线接入网络 219
7.3.3 智能小区网络组建技术 220
7.3.4 综合布线设计 223
7.4 智能小区解决方案 224
7.5 智能小区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228
小结 229
参考文献 22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