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澹园集(上下册)

澹园集(上下册)

作者:(明)焦Hong撰;李剑雄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99-05-01

ISBN:9787101014150

定价:¥6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澹园集是焦竑的诗文合集,全正、续、别三集。正集四十九卷,所收诗文以焦竑万历二十五年贬官以前的作品为主,有奏疏、论议、序跋、信札、传记、行状、墓志、诗词文赋以及讲学记录文稿等。是研究焦?前期思想及学术、政治活动的重要文献。续集三十五卷,内容与正集相仿,只是时间上以他退隐金陵后的作品为主,为研究焦竑后期思想与学术活动的重要文献。别集世无传本,亦不知其卷数,借见于明名臣言行录焦竑传的支录。
作者简介
  明代以学问淵博而著称的学者中,除杨慎而外,便数焦竑了。焦竑思想比较独特,喜欢读书考证,学问广泛,文章做得很好,著作丰富,是嘉靖隆庆万曆时期士林领袖人物之一,在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一、焦竑的家世与经历焦竑生于一五四○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卒于一六一九年(明神宗万曆四十七年),享年八十岁。〔一〕字弱侯,又字从吾、叔度,号漪园,又号澹园,著文亦常自署漪南生、澹园子、澹园居士、澹园老〔一〕焦竑生年有三说:一、一五四一年(嘉靖二十年)说,据錢大昕疑年録。二、一五三九年(嘉靖十八年),据明状圖考竑登第时年五十一推。三、一五四○年(嘉靖十九年),多数史籍用此说。容肇祖赞同此说。余亦采之。竑之卒年及年龄,诸书亦異:一、一六二○年(泰昌元年)卒,年八十一;二、一六二○年(泰昌元年)卒,年八十,三、一六一九年(万曆四十七年)卒,行年八十。余采第三说。详本书附录焦竑年谱(简编)一六二○年条。人、太史氏、秘石渠旧史等。有人考证,焦竑还用过“龙洞山农的名号(文学遗产一九八六第一期焦竑的隠居交游与其别号龙洞山农)。死后谥文端,后改文宪。学者称澹园先生。焦竑籍贯为南京应天府旗手卫。但他上世是山东省日照县人。明初,焦氏四世祖焦朔隨大将军徐达征战,以军功为朱元璋赐名焦庸,进秩上都尉,世袭南京旗手卫副千户职。因佔籍为南京人。故焦竑自称鄉贯,时言金陵、江宁、上元,时言瑯琊。竑父文傑,字世英,号后渠,生于一五○二年(明弘治十五年)幼失怙恃,艰苦备尝。十六岁承袭世职,一生自奉俭樸,“布衣粝饭,澹然自居”,晚年虔诚信佛。。为人不苟于利,侃直而有膽略。其性格、品质、期望与教育,对焦竑后来形成的伉直的性格与学问上的成就,有极重要的影响。焦竑兄弟四人,长兄焦瑞,字伯贤,号镜川,有文才,鄉里有贤士之名。他还是焦竑的师辰。次兄焦靖,承袭军职者,焦竑称之为“都阃兄”。另有名焦皙号沂川者,是焦竑的四弟,事蹟不详,祗知皙有子名德生字茂孝。焦靖、焦皙享寿都当在六十岁以上。焦竑先后娶了两位贤良的夫人,即朱安人与赵安人,她们勤劳俭樸,奉侍公婆,抚育子女,招待宾客,包揽一切家务,使焦竑能“不问家人产”,一心鑽研学问,埋首著作。焦竑有三子六女。长子尊生字茂直,贡生,有诗名,次子焦周字茂潛,举人,能继父学,著有说楛七卷。但二人俱早逝。三子润生字茂慈,家之书。经书中,他也不专主朝廷规定考试必用的朱熹注,广泛地阅读各种古注疏。他十六岁时(一五五五年)应童子试,获第一名,被吸收进南京兆学(应天府学)读书。他的才能受到试官及南直隶督学使者赵方泉等的赏识,闻名乡里(明名臣言行录焦竑传)。一五六二年,耿定向以巡按御史到南京督理学政,聘名学者史惺堂等为教师,“讲求仁之学”。焦竑从耿、史等人学习,在他们的启发下,开始讲习“心性之学”,步人明代理学家的行列。与耿定向的相遇,可说是焦竑学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深获耿定向的赏识。一五六六年,耿定向在南京创办以宣讲阳明学说为宗旨的崇正书院,选拔江南十四郡名士高材生前来读书讲学。焦竑被指定为学生之长,代耿定向主持书院讲习之事。焦竑对他这位恩师也感恩戴德,尊崇备至,终身不忘。焦竑一面研讨“心性之学”,一面仍积极准备科举考试。二十四岁,他以高名次顺利通过了应天府的乡试,成为举人。可此后,他连续七次会考,都名落孙山。直到一五八九年(万曆十七年),五十初度之时,纔以会试第三廷试一甲一名的斐然成绩中魁,成为明代第七十二名状元。在成为状元之前,焦竑在全国,尤其在江南地区的学者文人中,已是蜚声四溢的文壇领袖人物之一了。焦竑门生、著名的明代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称述说:“吾师澹园先生,粤自早岁,则以道德、经术标表海内,巨儒宿学,北面大宗,馀言绪论,流传人间,无不视为冠冕舟航矣。”(澹园续集序)在此二学派著名学者王几(龙溪)、王襞(东崖,王艮子。襞一作璧)、罗汝芳等人,师事之。他的好朋友与亲近学生中,有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和自然科学家,如管志道(东溟)、邹元标(尔瞻)、祝世禄(无功)、耿定理(叔臺)、周汝登(海门)、陶望龄(周望)、徐光启(玄扈)、陈第(季立)、李贽(卓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黄汝享、(贞父)陈懿典、陈怕闻(尽卿)等人。焦竑中魁后,任北京翰林院修撰。修撰是清望官,职责在于研讨文獻典籍与历朝的典章制度,备皇帝谘询和起草朝廷文书诏旨,参与国史的编修,并有获得大学士衔头,成为宰相,人朝参与军国大事决策的机会。焦竑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他在北京供职九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朝趋讲席,夜纂华篇”,“勇于獻替”,而“身心俱不得閒”,(以上见陈懿典陈学士初集三十三寄焦老师、沈德符万曆野获编二十五吕焦二书、李贽焚书增補二復焦弱侯)确有幹一番事业之心。一五九二年(万曆二十年),焦竑以翰林修撰身份,擔任是科会试分房试官,主考官陈于陛,取中陈懿典等人。同年,他奉命出使汴梁册封周藩之沈丘、湏川二郡王,会见明宗室,以学问与藏书丰富见称之西亭中尉朱睦楔。特绕道到湖北汉阳访问李贽,并返回金陵省亲,次年返京。一五九四年(万曆二十二年),他受命与修明朝正史。时大学士王锡爵任史局总裁,沈一贯、陈于陛等任副总裁,焦竑任纂修官。竑本有志于史学,有自己的见解,受职后,他就总例、人员设置、资料搜集门两庑的史馆也遭火焚,已成之文稿与档案全部损失。大学士张位等本与陈、王等有矛盾,乘机奏停修史的工作。(谈迁国榷万曆二十五年)竑此时亦遭祸被免职离京,因此他的修史工作到此终了。但他自己所辑资料尚在手中,后来以此为基础增删成国朝献徵录与国史经籍志两书。焦竑还出任过皇长子朱常洛东宫讲官。时皇长子十三岁,竑针对其儿童心理特徵,採取一些启发式教育,鼓励这位特殊的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主动学习。他还遵照首辅王锡爵的建议,採古代皇太子事蹟可资风鑑者,辑为养正图解,比书图文相配,颇符合尚属儿童的皇长子的兴趣。书成上之,明神宗留览。但却引起早对焦竑侧目的大学士张位与首席讲读官郭明龙忌恨,谓竑意图侥倖,邀功取宠。仇恨与罗织的纲就这样张开了。一五九七年(万曆二十五年),顺天丁酉科鄉试,神宗臨时改点焦竑为副主考,全天叙(丙辰进士)为正主考。考试刚结束,已有人飞短流长,说焦竑收取赂,取士非人,中卷文字险诞。给事中项应祥、曹大咸、杨廷兰等连章弹劾,张位、郭明龙又上下煽动;虽朝臣多知其冤,而焦竑又据事实力辩,礼部覆议亦多查无实据,因无有力人物为其斡旋,终以文体险诞之罪名,贬官为福建福宁州同知。一五九八年春(万曆二十六年),焦竑赴福建福宁州任。次年全国官员大计,焦竑又被考以“浮躁”评语,遭“鐫秩”。他不堪此苛求,棄官归家,过起隠居讲学的生活。谈心,论学證道,著书作文,閒适自得,另一方面,他仍关心朝廷大事,并念念难忘所受的冤屈与耻辱。他在给友朋的信中,多次发抒胸中的鬱闷。焦竑仕途上的挫折,固是封建官场常见的现象,也是他自己过于刚毅质实,执着认真,而又多少有些恃才傲物的性格所引发的一齣生活悲剧。连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管志道也说:“焦殿撰漪园丈之不为世所容,则愚已逆料其必然矣!”(管氏问辨牍正集亨集答邹比部南皋文)南京是六朝旧部,金粉繁华,人文荟萃。其山水清丽,足以熏陶人的性灵,其文明发达,足以增美人的文章,其才士如雲,足以启发人的学问。焦竑居住在这样的大城市里,他在仕途上失去的东西,在精神、心情、学问与文学方面得到了加倍的補償。在这里,他有自己的园林——“澹园”,书齐——“欣赏齐”。他还有数万卷藏书,藏书处称“五车楼”。他的许多著作都在这里完成。在这里,他延接了许许多多四方来访问的朋友、人士。他的名气与地位隨着官职的罢去反而越来越高,時人尊之为“士林祭酒”,一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的实际主盟,在推动性理之学的活动方面,其影响远超过王世贞。四方学者莫不以得焦竑的延见为荣,得焦竑的文章书法以为宝。)一六○二年(万曆三十年)意大利人利玛宝来华传教,到了南京,遍交中国文士、学者、官员,曾到焦府拜会过焦竑。(利玛宝中国劄记第四卷第六章南京的领袖人物结交利玛宝神甫。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何高济译)的纲要与三教合一的主张。他们之间的问答记录,被学生谢与栋(吉甫)编辑成古城问答,后收于澹园集中。据顾起元客座赘语、黄汝亨寓林集载,焦竑晚年身体健康,且能读书作文,一六一九年(万曆四十七年)八十岁生日时,无疾而终。二、焦竑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明中期以后,风行王阳明的心学。其后,心学分若干派,而浙中(王几号龙溪为代表)、泰州(王艮号心齐代表)两派影响最大。他们从思想解放与启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方面发展了阳明学说,强调心性空灵、无善无恶的本体与“良知”的“现成”性,强调“百姓日用之道”与“满街都是圣人”说。尤其泰州一派,更着重独立的人格与人性的复归,重事功、实学与教育,重社会的责任。焦竑与两派都有关系,但更多地属于泰州学派。他的导师王襞、耿定向、罗汝芳都是泰州学派主要学者,他的讲学友李贽、陶望龄、周海门等也是学派的中坚人物。所以明儒学案将焦竑归入泰州学案,容肇祖称他是泰州学派的后劲与后起之秀。在明代思想史中,焦竑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焦竑思想特点之一,是主张率性而行,反对依傍前人,思想禁锢,主张学贵自觉自得。他批评汉宋认为人的思想行动仍要以礼节制。这是说,思想解放,应限制在“礼”与“理”的範围内。这使他的思想还未达到李贽那样激进的程度。他曾批评过:“李君贽)持论,不无过激。”(澹园续集卷五答许绳齐)焦竑持别推重阳,、,明与心齐。认为:“我明之学,开于白沙(陈献章)、阳明两公,王心齐则横发直指,无馀蕴矣。”径引赵贞吉王艮墓志铭评王艮的话说:(王艮)“以悟性为宗,以格物为要,以孝弟为实,以太虚为宅,以古今为旦暮,以明学启后为重任,以九二见龙为正位,以孔氏为家法,可谓契圣归真,生知之亚者也。”又说:“越中(阳明)良知,淮南(王艮)格物,如车两轮,实贯一毂。”(笔乘卷三王先生)焦竑思想确实贯彻了王艮的精神,並有所補充与发展。如“格物”之说,他承袭了王艮的说法,而又运用训诂、考据、版本学知识,加以考证補充。(见澹园集卷四十七崇正堂答问)焦竑的思想,总的来说,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但带有二元论倾向。这种倾向,也贯徹在他的学问的内容与方法之中。即如关于天人之关系,他一方面说:“天人之际至难言矣。”(澹园集卷四气志天人交胜之理如何)一方面又说:“盖天非苍苍之谓,乃万物之总名也”,莫之为而为者,莫之致而致者,非天而何?(崇正堂答问)他否定天的人格性与神性,然而又将他区别于具体的物,而归结于一种总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归结于一个实体性的世界本体,这带有一定的唯物论的倾向。然而焦竑的本意与重点都在于要说明“人也而为天地之心”。他说:“天人非二物也”,“人者天之志,天者人之气。志即的是天合于人,而非人合于天,是人感应天,而非天感应人,人是主体,这与董仲舒的说法是倒了个儿的。他肯定了人的品格、人的意志和主宰作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阳明心学的一个特点,它对于人的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实践,都有着积极方面的意义,它将人从“天”或“理”的束缚、奴役下解放出来。然而,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它不能不是一种主观的唯心主义。当他说到“人者天之志”时,即将意志、人格性贴印到了天上,天多少又具有了意志和人格的品性。焦竑的“天人说”,实在是王阳明“吾心即宇宙”说的又一表达方式。关于“心”与“性”,焦竑的论述很多。焦竑说到的“心”,有三个含义:一指血肉之心;二指“性”的对立面,与“情”近,相当于后天的思想、意识、情感;三指宇宙的本体、精神。作为性的对立面,他赞同古人“性如水,心如波”的比喻,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心始生焉。尤患、忿懥、爱恶、哀矜,皆心也。”(澹园集卷六大学言心不言性解)“波兴则水溷,情炽则性乱。波生于水,而溷水者波也;情生于性,而害性者情也。”(澹园集卷四十八古城问答)他主张“君子性其情(用“性”控制“心”或“情”),小人情其性(用“情”或“心”去淆乱、掩盖“性”)。”(大不言心不言性解)这“性”,指的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先天的人的善性,即是所谓良知。但是,这并不是说焦竑主张从根本上否定和剷除人的意识、情感和知识,而去追求那最原始、蒙胧、未开化的状态。他只是企图强调作为本体的“心”与“性”的绝对焦竑还认为,“空”是“心”的特点之一:“盖此心空洞无物,即名为道,名为极。”(崇正堂答问)因为其空,所以纔包天地,贯古今,尽万物。然而,尽避焦竑此“心”空空荡荡,翺游乎宇宙八荒,最后仍不能不停住在人的方寸之之间这一小片血与肉的领地上。他在答学生程浑之问堯舜之心今在何处的问题时,反批评道:“君所问皆他人屋里事,须自识其真心。”表明他认为对宇宙本体的“心”,还须从个人自心开始。“羲文之心即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即吾心也。”这样,“天地之心”与“吾心”统一起来,又转到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著名命题上。从本体论角度看,焦竑认为性与“心”并无区别,是一物的两面,具有同样的品格。但是,从人性论角度看,性是先天的东西是“意、必、固、我既无之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所存在的一种“中”的状态。(古城问答)“性本无物”,(澹园集卷十三答许中丞)空空洞洞;性无善恶,浑浑融融,“善,自性也,而性非善也。谓善为性则可,谓性为善则举一而废百矣。”(古城问答)善属于性的範畴,恶也属于性的範畴,非善非恶也属于性的範畴。若逆向推理,说性就是善,则将恶与非善非恶置于何地?故云“举一而废百”。正因性空,无善无恶,必纔能包容万物,使“万物皆备于我”,为我受用。焦竑的人性论略近于告子的人性论,但又有根本不同。谓人性本无善恶,这与告子相同,理论上也是正确的,因为善恶的观念和情感,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是,说性本空洞则是偷换了“抽象”与“空洞”的概念。性虽处。至于焦竑关于性万具万有的观点,则是夸大了主观(主体)的作用,关于人性的培植修养,焦竑极重视内向的功夫,“其不可思与为者,从容听其自悟”,“求诸自性”。(澹园集卷二十内黄县重修儒学记)具体说来,分为“知性”与“復性”两步功夫,焦竑所说的“知性”,就是对人性的自我意识,就是“悟”与“解悟”,是通过内观反照对作为根本的人性的本来性质,先天、空洞、透彻、万具万有等等)的悟知与认识,也即是对人的主观努力与意识,人自身的价值的自我认识与发现,知道自身本来具有的良知良能之体,所谓“復性”,就是“知性”的基础上,通过修养与学习,除去外物的障蔽,復归人的清明之性,培养自身良知良能之体,完成人心人性的净化和道德修养的升华,最后,实现“逐生死,外祸福,成天下之务”的目的与价值,他赞成通过虚静而达到知性解悟,曾描写过对“夜气”的感知与体会,但是他不赞成刻意地求悟求静。焦竑评程门的静坐法时说:“谓学以静入则可,然纔有所重,便成窠臼,不可不知,魏华存之言:‘宗道者贵无邪,楼真者安恬愉。至寂非行顺之主,淡然非教授之匠,当用烦以领无,’‘用烦以领无’一言甚佳,不然,未必静之不为邪也。”(崇正堂答问)他主张“顿悟”与“渐修”相结合的修习方法,他回答“困是下民,如何可比生知”的问题时说:“困是大智量人知学道至急,苦心求通,如回面壁立,无一罅可入,窘迫如此,忽然瞥地一下,便与生知安行之人把手同行,此岂下民所可办?……‘困’字最善来的。焦竑把理与事区别开来,强调了事的渐修过程,这比一味强调静观反思,以求自得的理学家,向着实践与实用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对于“学”,焦竑首先强调它与“性”(良知)、“知性”的密切关系:“余谓学非他,以还其良心之谓也。”(澹园集卷四天目书院记)“夫学何为者?所復其性也。”(澹园集卷四原学)“夫学必有宗,如射之有的也。……的者何?吾之初心也。”(澹园集卷十四宗儒语略序)学以“知性”、“復性”为目的,“知性”“復性”以学为手段。他批评宋儒“误解格物致知,至使学者尽其精力旁搜物理,而于一片身心反置之不讲。”(澹园集卷十二答友人问良知)“性之弗知,即博闻强识,瑰斤尊伐,衒耀千古,而不能当达者之一盼。”(澹园续集卷一王顺渠先生集序)从这些言论看,焦竑所强调的“学”,首先是指内向的心性之学。“旁搜物理”等功夫,若不以心性之学为依归,无異于南辕北辙。但是,他与其他理学家相区别的是,他并不一概反对“博学强识”,“旁搜物理”,他认为,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博学多闻并非坏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是孔子所自言,岂非圣学?……后学泛难支离,于身心一无干涉,自是无为已之志故耳。”(古城问答)像其他学者一样,焦竑也强调学习的“实践”,不过焦氏的所谓实践,不仅指操履上的言行一致,当值得注意的是,焦竑在讲“復性”时,不再坚持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训条,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人欲的合理性。他提的命题是“毋害性”,“毋伐性”,(古城问答)“超善恶,混中外”,(澹园集二十八圌泉朱公墓志録)这固然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亦含有顺应人性自然,承认合理的人欲、人性的意思。他说:“去欲则不能,祇有一换法,曰‘贤贤易色’,曰‘欲仁得仁’,曰‘欲明明德于天下’。祇将吾欲移于贤也,仁也,明明德也,何暇及其他?:……吾人之志高远,岂当逐念敺除?”(古城答问)他的所谓“转换法”,实际是对人欲的引导,限制其不利于“人”的羣体的一面,发扬其利于“人”的羣体的一面。他说:“同即仁,仁即同,非有两也。夫人之不仁也,孰为之?生其異而已,人之为仁,又孰为之?去其異而已。故理公于人,而我皆我之,则示礼示信则霸术也;欲起于我而能同之,则好勇、好货皆王道也?”(澹园集二十同仁书院记)这段话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是同与仁的关系,同于众人、同于社会为仁(善、义),这表明焦竑社会思想的基础,或者说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看法,持羣体主义,社会本位主义观念。第二,善怀恶之区别不在于有欲无欲。虽然对众人、对社会高唤公理,而我却一切以自身为圆心,则礼也好,信也好,都是欺人之谈。若能与众人、社会同享,虽然欲念由我产生,即“好勇”、“好货”,都是王道仁政。“非私外有公也”,说得是极明确的。因此,焦竑并不一般反对功利(好勇、好货),祗要这种功利合乎“条理”(“利人”与“明明德于天义”,而岂以棄财为义哉!桑弘羊当武帝兵兴,为三法以济之,中如酒榷,诚末事矣。乃诸当输官者,令各输土所饶,平其直,于他所货之。输者既便,官有馀利,亦善法也。至莞山泽之利,置鹽鐡之官,真不益赋而用饶,奈何病之?……籍第令画饼充饥可济于实用,则贤良文学之谈甚美,庸钜而必区区于此哉!(澹园集二十二书鹽鐡论后)这种仁义功利合一观,完全从实用原则出发,已渐渐远离了正统儒家的仁义学说。在焦竑的著作中,还多次看到他对商人正当的贸易与赢利活动给予肯定的评价。他肯定通过正当商业活动而产生的资金、财富的增殖。故说:“钱者泉也,弥汲则弥新。彼壅以为有者,如窒其源而冀其流增,不可得也。”(澹园集三十金面山墓志铭)他甚至宣言,孔子弟子子贡经商发财,“结驷连骑,卒成夫子之名,亦何必褐衣蓬户,乃为愉快乎哉!”(澹园集二十八高子晦墓志铭)这些话,颇有离经叛道的意味,确是很大胆的。此外,在澹园集中,有不少为商贾撰著的传记与墓铭行状,反映了焦竑与商人之间存在广泛的友谊和他对商人的友善的看法。焦竑的这种思想,在泰州学派学者中(他们中一些人就是工商业者),比较广泛地存在着。譬如李贽就说过“商贾亦何鄙之有”的话。这固然体现出一种学派的思潮,也是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一思想领域的一种反映焦竑的政治思想,可注意的,略有以下数端。莫测”(澹园集二廷试策)这是针对明末皇帝昏庸疏懶,朝纲不修,吏治败坏的情况而说的。第二,关心国计民生,主张節不急之费,赈災救饥,行实惠之政,他认为:“国富民殷,善良自众,民窮财尽,姦宄易生。盖天下大势,往往如此。”“夫无其备既可驱农夫而为盗,有其备自可转盗而归农,此在良有司一如之意耳。”(澹园集三因旱修省陈言时政疏)他提出过“备荒四说”:所谓“上者修先王储偫之政(预先储备),次者综中世敛散之规(如平燿法、常平法、社仓法等),下者在所畜积,均布疏通,移粟移民,裒盈益缩(移民就食),最下者为无法之法,孳孳糜粥之设”。又有“三旱说”:“骄阳肆兇,民或病饥,为天旱;德涸仁枯,丞为亢励,为国旱;邦毁其政,吏贼其行,人心焦劳,靡可逃死,为人旱。……天旱者人为可转,国旱者君德可沃,人旱者政修可解也。”(因旱修省陈言时政疏)则矛头指向了“君德”,就是对皇帝对政治提出要求。他又有一篇国计议,提出“善为国者,常欲使财善事,而不使事胜财”的原则,指责明朝廷尽取四方之财,使民力衰竭,“是敝车赢马而行丘山之载也”。提出移民垦荒,充实国库,节省爆廷内供等增加国用的建议。他明确指出,明初规定之南都武臣俸禄及边防急用金花银百万,金为内廷取用,民窮尽而国库及边防费用匮乏,内廷则“封殖如故”,因直言谏道:“岂皇上以内帑之财为我之财,而外廷之用非我之用乎?”(澹园集五备荒弭盗议)又举宋仁宗损内廷钱为军费事,批评万曆的自私贪吝和目光短浅,建议他“尽出私藏,不以自奉”,“痛自检节”。此疏几乎条条涉及皇帝,直言无忌,充分反合流,或援佛入儒,或融儒于佛。各时代,各学派不过程度的浅深不同而已。“三教合一”(或“三教本一”)之论,虽然早已有人鼓吹,然至明中葉以后,其风复大炽。阳明“良知”之学,实已融合禅学之大指,但不肯公开承认罢了。至晚明王学左派兴,“三教合一”之论,始肆无忌惮泛滥开来。究其原因,蓋明末思想家出现一股思想解放与个性解放的潮流,标新立異,成为时髦,而佛教禅宗之棒喝顿悟学说,及呵佛骂祖,独创新义,不拘旧规的作风,恰恰可供思想界之借鉴,故思想激烈之知识分子,俱以禅学为儒学之救助。焦竑至友李卓吾、陶望龄、管志道等,都是坚决的“三教合一”论者。卓吾之“狂禅”,更是举世闻名。焦竑曾这样归纳管志道的学术宗旨:以佛教精绖的教义与思辨之形式,补充儒家经典学说之不足,又以儒家的礼义道德君臣父子的大义,改造、限制佛教消极的思想。焦竑也是个坚决的“三教合一”论者。他说:“道一也,达者契之,众人宗之。在中国者曰孔、孟、老、荘,其至自西域者为释氏。”(澹园集十七赠吴礼部序)又说:“夫释氏虽出異域,而清淨无欲之言,慈悲善救之旨即日用人伦间足以默存其教。”(澹园续集十六埜泉杨公行状)“性命之理,孔子罕言之,老子累言之,释氏则极言之。”(续笔乘二支谈上)甚至宣称:“六经语孟无非禅,堯舜周孔即为佛。”(澹园集十六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序)“释氏之典一通,孔孟之言立悟。”(续笔乘二支谈下)这样的论确实是极激烈、极解放的。搬照学的,认为一概闢佛与盲目佞佛皆不可取。他将佛之理(心性之学)与佛之教(跡)明白区别,说:“然其教自是異方之俗,决不可以施于中国。”(古城答问)所以,他虽然仕途失意,避世家居,深究佛理,多交方外,但他自己并不出家,也不赞成学者出家。他有个曾出家的学生,反在他的劝导下,束髪为学,归养父母妻子。(杨起元杨贞复六种证学编送刘布衣序)这说明,焦竑的基本思想是崇尚实用,是入世而不是出世的。三、焦竑的考据学、史学、文学的研究与成果焦竑在明代考据学史上,也佔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考据是一门特殊的、带有工具性质的学科。它与心学的思想性质不同,完全属于一种实证的科学的方法。它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而又几乎可以以一切学科为对象。它主要通过搜集材料与证据,加以鉴定与分析,运用排比、分类、归纳、演绎等等邏辑的方法手段,以判定某一材料与事件的真伪是非,推求、印证某一现象与结论。焦竑从宗虚守静的心性之学邁向博闻求实的考据学,除个人性格上自幼好学,喜读书,博闻强记等天资特点之外,与当时思想界、学术界之趋势有关系。一方面,是心学的发展己到巅峰,逐渐走入死功夫移到文史考据学及天文、历法、农业、军事和其它自然科学等实学上来。另一方面,在宋代基础上,明代考据有所发展,焦竑之前不久,即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学者杨慎。杨的淵博,过于焦竑,在明代首屈一指。与焦竑同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古音学家陈第。这些部不能不对焦竑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杨慎,对焦竑影响更大。杨长于焦五十二岁,死于焦二十岁时,他是明武宗正德六年状元,以直言罢官,流放雲南,悠游山水,纵情笔墨,著述百馀种,所考据遍及经史子集各部。焦、杨年相接,气相若,经历相似,虽未必获晤面,杨氏的著作和名声,当给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焦竑及其后的治学以深刻的影响。焦竑极推崇杨慎,曾花多年时间,搜集杨氏著作,编辑校订成升庵外集一百卷,刻版传世。他予杨氏的考据学成就以赞许,且沿袭了杨氏的学风与方法,成为与杨并驾齐驱的人物。焦竑考据学的成果,主要反映在焦氏笔乘、俗书刊误等书及澹园集的部分文章中,大体包括这样一些方面:一、对典籍中名物、词语的考证。二、对“六书”及俗譌字、古音韻、古书句读的考释。三、对史籍文字及记事之考证。四、对诗文事典的考证。究与考证。第三个特点,是重视材料和證据。第四个特点,是重视版本目录学与校勘、辨伪的功夫。他虽未擺脱当时学者炫博求奇及零散未成体系等缺点,但在考据的主要原则、方法、内容上,却表现了独到的见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为启明末实学与清初樸学先声的重要人物。焦竑又是一个历史编纂学者,他曾参预修纂明朝国史,编纂过一些明史资科著作,对史学的研究也有独到的见解,在史料的编集与考证方面,有相当的成果。现存为焦竑所编作品主要有国朝(史)献徵录、国史经籍志、玉堂丛语、逊国忠节録等,此外还有若干单篇的人物传记、志铭行状,俱为研读明史十分有价值的史料。此外,焦竑还撰写过一些史学论文,如论史、修史条陈四事议、经籍志论(分别见澹园集四、五、二十二)等等,讨论史籍编纂的诸问题。从中颇可窥见焦竑的史学观和方法论。第一,他强调史学对统治者的借鉴作用及作为懲恶扬善、评判是非的道德价值标准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传统的价值观,其根本的精神,在于忠实地记叙已发生过的事物,通过这些叙述,施以历史的审判,以维护纲常名教及等级制度。因此,他在史籍纂述中,就特别强调对忠烈之士的褒扬。第二,认为史官(史学家)地位崇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遴选真才,又要赋予相应的权力与责任。他提出了“史职”、“史权”、“史任”等说法。实之处。第四,焦竑重视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强词史料是史学编纂与研究的基础。针对明史的纂修,他鄭重提出由朝廷出面,向全国徵集图书资料的建议,后来清修四库全书,其搜书之原则、方法,与他的建议大体相符。第五,他强词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原则,重视对史料的鉴别与整理。他指出现成文献中,存在着种种虚假的现象,须严加鑑别。提出参时论,覈鄉评,而又广搜各种资料文献,以追求史实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的主张。这反映了焦竑在史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学风。在文芸上,焦竑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他对明代的文学艺术作出过相当的贡献。他从青年时代起,即以古文诗词闻名于鄉里。他的文章,结构谨严,句法严密,有法度而不拘于成法,抒胸臆而不炫奇流宕,擅长说理与记事,以论说文及传记文最有功力,同时也优于抒情写景,其诗赋小词也很清新可读。朱彝尊引李文友赞焦竑诗“文章南国多门下,翰墨西园集上才”云:“盖实录也。”当時文土多以获焦竑一序一跋、一铭一传为贵。焦竑的文学见解与主张,在以下两方面,与公安派作家接近:一、反对“前后七子”在文学上的復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和主张;二、标榜性靈之说,倡导率性自然的文风。然而,焦竑的文学主张与文章风格,与公安派的作家们畢竟不完全一致,因为他们之间的思想与人生道路,做学问的内容与方法都有所不同。一、焦竑虽然反对那种拘拘于秦汉三唐的规模格式以及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半步的文风,斥之为奴书奴文,主张“率性”、“性灵”、“赤子之心”,但他也反对不讲法度,率意而为的作风。他主张文章要正而有法度,不能一味求奇,文章之奇,祇能偶一为之,助正为功,否则也会走向反面,与前后七子同样墮入形式主义。枝蔓为文,无规制,无法度,其弊正与复古论者同。二、焦竑论文,注重文章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功能,强调文章要经世致用,文以载道,犹有唐宋八大家之遗意。此点与焦竑主要还是一位学者与思想家有关。盖学者的责任和眼光都要求他始终关注社会、人生,而不会去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而公安派的作家们主要是文学家,他们强调文学的技巧与价值,超过对其社会作用的注意,也是很自然的。三、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焦竑主张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虚与实相结合,不赞成“诗有别才,不关书也”的说法。他论古人诗文,常于其用事及字词出处方面加以考证,纠其疏失缪误,与公安派作家略有差異。焦竑自己的古文写作,是贯彻了他自己的主张的。他的文章,既直抒胸臆,又讲法度,有内容,最终归于“六经圣道”。故其同时人评论他的文章说:“其文本原六经,错综三史。法韩、柳而剷其奇,达曾、王而削其蔓;诗则陶、韦为质、王、孟为神,非若世之文人漓于道术,而雕绘穿蠹,円捷夸多,以卖声名于天下为也。”(黄汝亨寓林集十五祭焦竑文)“先生独以灵明圆莹之本驭之,宜其纵横浩渺,卒有所如他在哲学、心学上一样,持折中、调和之论,处于一种相对中庸的状态。在明代文坛上,焦竑不失为一位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特点的重要的作家。四、焦竑的著作情况焦竑一生勤于写作著述、编刻书稿,他的著作很多,可以用著述等身来形容。略可分为如下几类:一、学术专著;二、诗文集;三、读书笔记;四、文献史料的纂辑;五、古籍的校订、注释、集评等等。品种众多,内容广泛,世间多有传本。据笔者所瞭解,署焦竑名之各种文籍,约五十馀种,内中三十馀种,见于文献的叙录:明明臣言行录焦竑传载目十六种,明陈懿典陈学士初集叙竑著作目七种,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竑著作三种,日本刊本续藏经收竑著作四种,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竑著作十六种(四库全书实收祇三种),明史艺文志及焦竑传载竑著作十九种,清同治上元县志艺文志载竑著作二十九种。民国金陵丛书收竑著作四种。去其重複,取其相異,达三十馀种。此外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所藏而不见于文献著录者又若干种。其主要的著述有澹园集(诗文集),老子翼、荘子翼、易荃(学术著述),焦氏笔乘(学术笔记),类林、玉堂丛语(史料笔记),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史料彙编),俗书刊误(文字学著作)等。(详见附录焦焦氏筆乘等入存目。虽然四库总目中对焦竑评价甚低,但不可否认,其著作对研究明代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文学史、政治史,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值得认真研究。李剑雄一九八八年元旦
目录
    焦竑手蹟(致佚名函)
   焦竑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点校说明
   澹园集
    卷一敕诰命
   拟谕朝观官敕
   户部尚书耿某赠太子少保諡恭简诰命
   原任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
   殿大学士许某赠太保諡文穆诰命
    卷二策
   廷试策一首
    卷三疏
   因旱修省陈言时政疏
   恭请元子出阁讲学疏
   恭进图解以仰裨谕教疏
   谨述科场始末乞赐查勘以明心跡疏.
    卷四论
   原学
   论史
   大器犹规矩准绳论
   气志天人交胜之理何如
    卷五议
   备荒弭盗议
   国计议
   修文条陈四事议
    卷六考解说
   郊祀分合考
   大学言心不言性中庸言性不言心孟子
   兼言心性解
   公卿大夫士说
    卷七策问
    卷八铭赞
   原心亭铭
   思陵破研赞
   国朝从祀四先生赞
   弥勒赞
   观世音菩萨赞
   王春沂先生像赞
   孙溪亭像赞
   华中翰芝臺像赞
   胡静楼先生像赞
   归义寺阁佛菩萨像赞
   竹坡孙翁曁配吴硕人像赞
   墨苑图赞十首
   昆崙天柱
   天壑五山
   河图
   洛书
   太极图
   恭默思道
   二室繙经
   兑
   巽
   松心
   竹箭
    卷九表
   状元率进士谢恩表代壬辰科作
   重写累朝训录进呈表
   拟宋崇政殿说书趙师民进劝讲箴表
    卷十启
   修应天府学与按臺启代作
   谢周王启
   许座师请启
   本房座师请启
   答周襄阳启
   答董蓬莱启
   请同馆先辈启
   贺周户侍启
   答胡长治启
   答程荥泽启
   答趙节推启
   答沈庐陵启
   答陈中丞启
   答黄令启
   答王节推启
   答冯宫詹启
   答鄭苍梧启
   答郝永嘉启
   答张中丞启
   答储鄱阳启
   答金乐平启
   答程节推启
   答刘宣城启
   奉范座师启
   答卫工部启
   答谭巡抚送川扇启一
   答谭巡抚送川扇启二
   答谭巡抚送川扇启
   答张内黄求学记启
   请新状元启
   乞致仕启
   答钱知州启
   答欧阳氏婚启
   答龚按院送校士录启
   贺王殿学生日启
   贺申殿学生日启
   答朱日照启
   答王当涂生日启
   答邵都谏请会讲齐雲巖启
    卷十一上梁文帐词
   天臺先生讲堂上梁文
   送陆都閫帐词并序
   送大都督侯公总戎两浙帐词并序
    卷十二书
   答耿师
   又答耿师
   答耿师
   答陈景湖
   答钱侍御
   答耿师
   答友人问
   答友人问
   与友人论文
    卷十三书
   答耿学宪
   与日照宗人
   答蔡崑石
   答陈京兆
   答马杞县
   与张兵部
   与柯学臺
   答顾中丞
   答周中丞
   答张太学
   答沈座师
   答石京兆
   答王福州
   答陈尚敬
   与史彰德
   答陈乾室
   答史观察
   答冯司成
   答喬给谏
   奉许座师
   答顾中丞
   与姚凰麓
   答张准齐
   与何巡臺
   答柯学臺
   答方伯雨
   与李学宪
   答李户部
   答邓孺孝
   与陈晦伯
   答光太康
   答张侍御
   答傅太史
   答张太学
   答马肥城
   答周京兆
   与王江浦
   答陈兵宪
   答俞户部
   答许中丞
   答方佥宪
   与鲁庵
   答张叔广
   与夏雲峰
   答殷玄洲
   与王方翁
   答陈侍御
   答缪别驾
   答江永寜
   与张叔广
   答钱太学
   答周翰检
   答刘翰编
   答金生
   答王方翁
   答李子大
   与郭和州
   答李户部
   答张任宇
   答江中丞
   答朱孝廉
   答刘孝甫
   答吴太史
   答邹尔瞻
   答乐礼部
   答高别驾
   答万纯初
   与刘司空
   答万纯初
   答丁以舒
   与李仪部
    卷十四序
   诗名物疏序
   毛诗古音攷序
   春秋左翼序
   宗儒语畧序
   国朝从祀四先生要语序
   刻传習录序
   京学志序
   忠节录序
   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序
   老子翼序
   荘子翼序
   刻考古博古二图序
   上县志序
   荆川先生右编序
   刻苏长公集序
    卷十五序
   养正图解序
   国史经籍志序
   刻白氏长庆集钞序
   书文音义便考序
   沈氏世传录序
   姑孰李氏家谱序
   汪汉金氏族谱序
   青阳陈氏族谱序
   内江蕭氏族谱序
   赠尊师少傅许公归新安诗序
   孙仲可先生遯引
   雅娱阁集序
   瑞芝诗序
   五雲山十景诗序
   环碧齐稿叙
   顺天府鄉试录后序
   献花巖志序
   纪遊集序
   彭比部集序
   陈石亭翰讲古律手钞序
    卷十六序
   寒松齐存稿序
   祝给谏留垣疏草序
   由庚堂集序
   弗告堂诗集序
   陶靖節先生集序
   玉露堂稿序
   苏叔大集序
   青谿山人诗集序
   刘元定诗集序
   南遊草序
   常谈考误序
   清赏集引
   王氏家乘序
   杜日章集序
   禅寄笔谈序
   何仁仲留都篇序
   佘聿雲偶记序
   墨苑序
   盘山语录序
   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卷十七序
   赠汪少臺参军迁剑州州端序
   送温守卫淇竹公入观序
   贺少司马中丞徐公平腻夷序代耿师作
   赠葉石渠司城迁鲁府審理去金陵序
   赠蒋翰吉道力归龙溪省臂诗序
   赠豸谷朱翁之任河间序
   赠印石畢年兄司理新安序
   赠张任宇年兄之开州序
   贺大司空晋川刘公增秩予癮序
   赠吴礼部序
   赠愚菴上人说戒慈慧寺序
    卷十八序
   尊师天臺先生六十序
   又序
   许蒲塘七十序
   元辅申公七十寿序
   元辅荆石工先生七十寿序
   大纳言陵阳徐公八十寿序
   李如野先生寿序
   右史春亭黄翁寿序
   刘大孺人六十序
   封君夏翁暨配鄭孺人偕寿序
   赠兵宪鄭所公暨配某宜人双寿序
   金封翁笔峯六十序
   金全州思馨七十序
   梅友张先生七十寿序
   蒋隐君七十寿序
   金之色翁七十会诗序
   周光宇十寿诗序
   常国宝五十寿诗序
   张怀南九十寿诗序
   惠菴杨太公七十序
   孙太公荣寿诗序
   贺汪隠君暨配闵孺人五十偕寿序
    卷十九碑
   敕赐吉祥寺重修碑
   牛首山新建华严阁碑
   汉前将军关侯正阳门庙碑
   明卓忠贞公庙碑
   鄚州重修药王庙碑奉敕撰
    卷二十记
   内黄县重修儒学记
   重修太仓银库记
   重修济宁州济川坊记
   鸿臚寺鸣赞题名记
   永新县迁復庙学记
   和州重迁儒学记
   先师天臺耿先生祠堂记
   罗杨二先生祠堂记
   同仁书院记
   应天府重修庙学记
   繁昌县重修儒学记
   礼部侍中黄公元配翁夫人暨二女墓
   祠记
   若虚精舍记
    卷二十一记
   日照县重修庙学记
   崇报祠记
   督学使者怀雲陈公生祠记
   大中丞马公墓祠记
   督理扬州榷政户部尚书郎游公去思
   碑记
   尚义坊记
   泾县幕山浮图记
   重修旌德令眉源苏公生祠记
   冶麓园记
   成功荘记
   幕府寺修造记
   棲霞寺五百阿罗汉记
   雲鹤观碑记
    卷二十二书后题跋
   国子监奉旨刊十三经注疏先进孝经
   跋语
   书曲洧旧闻后
   题般若照真论
   书李维明尺牍
   书鹽钱论后
   书甘生家藏先贤手札卷又题
   题孙过庭书千字文后
   题胡太史书心经后
   题类林后
   题谢康乐集后
   恭题两朝谕祭文后
   书王氏集古帖后
   书信国画像并墨蹟后
   书二刘公忠义祠记后
   书四体心经
   书何佥宪公露鸣鸠亭壁
   题陈纯甫鴳居楼壁
   题陈少明诗
   书葛万悦制义
   题嵇叔夜帖
   题邓寒松诗卷
   又题
   跋甲申十同年图
   庸言跋
   题子昂书法华经后
   跋玉兔泉联句诗后
   题华秘书集
   题词林人物考
   书金刚经解
   题杨复所先生语録
   书汉延熹刻字
   书黄庭经后
   题集虞书王司徒墓表
   书袁太史卷
   书董子诚卷
   书唐子张卷
   题殷汝馀十六阿罗汉卷
   书李君焕卷
   题维摩画像
   題周府兰亭书画卷
   题小山玄赏
   读荘子七则
   卷二十三经籍志论四十九首
   制书部一首
   经部十一首
   易
   书
   诗
   春秋
   礼
   乐
   孝经
   论语
   孟子
   经总解
   小学
   正史
   编年
   霸史
   雜史
   起居注
   故事
   职官
   时令
   食货
   仪注
   法令
   传记
   地里
   谱系
   簿録
   子部十七首
   儒家
   道家
   释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纵横家
   雜家
   农家
   小说家
   兵家
   天文家
   曆数家
   五行家
   医家
   艺术家
   类家
   集部五首
   制诏
   表奏
   赋颂
   别集
   总集
   二十四传
   潘朝言传
   冯大夫传
   王宪副汝赞传
   景中允传
   少司寇吴公传
   太宰张恭懿公传
   参岳王公传
   大司空余公传
   常国宝传
   澄源张先生传
    卷二十五传
   态长君传
   少司農王公传
   旌德周氏家传
   薛童子传
   万纯齐传
   上园朱封公传
   刘处士传
   洪孺人传
   谢母贺孺人传
   节孝王媪传
   韩节媪传
   李节母小传
   翟道侯世家
    卷二十六神道碑
   资政大夫刑部尚书刘公神道碑
   杨太母黄孺人墓碑
   河南左布政使龚公元配封夫人赵氏
   墓碑
    卷二十七墓表
   山东东昌府堂邑县儒学训导蛟岭黄
   公暨配郭氏墓表
   赠文林郎周公暨配封太孺人孙氏墓
   表
   中宪大夫直隶大名府知府凤麓姚公
   墓表
   翰林院修撰承务郎铁峰萧先生墓表
   奉议大夫河南按察司佥事邹君汝海
   墓表
   奉政大夫福建按察司佥事张公应贞
   墓表
   封承德郎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心夔乐
   公墓表
   中宪大夫南京鸿胪寺卿凤梧张公墓表
   光禄寺署丞沈君道明暨配王令人墓表
   蜀府纪善双山马公墓表
   江母杨氏墓表
   丁母黄孺人墓表
   赠淑人徐母王氏墓表
    卷二十八墓志铭
   荣府纪善圌泉朱公墓志铭
   湖广黄州府经历从君子重墓志铭
   鸿胪寺序班高君子晦墓志铭
   方君西野暨配张氏合葬墓志铭
   唐居士贡之墓志铭
   封鸿臚寺序班登仕佐郎高翁暨配王
   氏合葬墓志铭代耿师作
   永平府迁安县知县金君玄予墓志铭
   荣禄大夫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前提督漕运镇守淮安总兵官鹿园
   万公墓志铭
   明故龙田包翁墓志铭
   处士砺菴何公暨配董氏合葬墓志铭
    卷二十九墓志铭
   奉政大夫南京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
   沱溪苑公墓志铭
   户部山西清吏司员外郎畢君一衡墓
   志铭
   昌黎县知县念齐陈公暨配孺人段氏
   墓志铭
   福建漳州府通判春沂王先生墓志铭
   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
   尚书赠太保谥襄毅王公墓志铭
   代许师作
   中宪大夫宝庆府知府前浙江按察司
   副使毅菴顾公墓志铭
   后军都督府署都督佥事在竹尹公墓
   志铭
   太学生李君维中墓志铭
    卷三十墓志铭
   江西饶州府通判龙岡黄公墓志铭
   刑部山西清吏司员外郎守原王公暨
   配宜人胡氏合葬墓志铭
   奉直大夫协正庶尹尚宝司少卿雪松
   潘君墓志铭
   游击将军贞菴吴公墓志铭
   太医院吏目面山金公暨配江氏墓志铭
   赵翁仁卿墓志铭
   广西桂林府全州同知金君子公墓志铭
   两淮都转鹽运使司判官午桥徐君墓
   志铭
   范长君本禹墓志铭
   昭武将军上轻车都尉参将田君墓志铭
    卷三十一墓志铭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洪潭焦公墓志铭
   张甑山先生墓志铭
   亚中大夫两浙都转运鹽使司运使惺
   堂史先生暨配安人沈氏合葬墓志铭
   通奉大夫陕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拙
   齐萧公墓志铭
   南京户部江西司署郎中事员外郎华
   君墓志铭
   光禄寺少卿兼翰林院典籍小江吴君
   暨配宜人高氏墓志铭
   茂才盛君伯年暨配徐氏合葬墓志铭
   赠将仕佐郎南京户部司务芸荘石公
   墓志铭
   王东崖先生墓志铭
   李隠君元美暨配孙氏合葬墓志铭
   养閒区公暨配易硕人合葬墓志铭
    卷三十二墓志铭
   陈母姚孺人墓志铭
   李仲良继室阮令人墓志铭
   封孺人任室孔氏墓志铭
   太孺人陈母劳氏墓志铭
   封孺人王母郭氏墓志铭
   雲南永昌府同知简齐李公配宜人胡
   氏墓志铭
   别驾龙冈黄公元配孺人徐氏墓志铭
   兵部职方司主事焦君元配安人王氏
   墓志铭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柱野赵公元配孺
   人方氏墓志铭
   宜人何母孙氏墓志铭
   赠安人邹室江氏墓志铭
   太恭人王母林氏墓志铭
   新安柳塘洪翁墓碣
   太孺人沈节母廖氏墓志铭
    卷三十三行状
   资德大夫正治上卿总督仓场部尚
   书赠太子少保諡恭简天臺耿先生
   行状
   陕西按察司副使霓川沈先生行状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方麓王公行状
    卷三十四誄
   兵部左侍郎南明汪公誄
   孙母王氏誄
   御史大夫李敏肃公誄.
    卷三十五祭文
   祭盛仲交
   祭潘朝言
   祭耿封翁
   祭许石城太常
   祭吴伯恆
   祭徐存齐少傅代耿师作
   祭顾宫赞
   祭程司徒代许师作
   祭查毅齐代许师作
   祭吴都閫
   祭汪座师礼书
   会奠张春臺洗马
   会奠陈硕人
   又会奠陈硕人
   祭荘松屏隠君
   祭耿天臺尊师
   祭少司寇敬所王公
   馆阁会奠王太夫人
   祭赵翁
   祭刑部郎中苑公
   祭沈霓川座师
   祭杨封翁
   祭朱少司寇
   祭陶母太孺人
   馆阁会祭许文穆公
   同门会祭座师许文穆公
   祭冯太公
   祭史惺堂先生
   祭金面山隠君
   祭杨母郭氏暨配梁氏
   祭邹母罗氏
   祭王阁学夫人
   祭陆仲鹤中丞
   祭御史大夫方麓王公
   祭王涉县
   祭沈孺人
   祭朱纳言虞封
   祭潘符卿
   祭汪孺人
   祭尹都督暨配赵夫人
   祭鸿臚张公
   祭黄侍中翁夫人暨二女
   祭金子公
   祭颜京兆
   祭施华峯
    卷三十六四言古诗
   宗人时中之南鸿臚,索余诗为韦弦之
   佩,作此与之
    卷三十七五言古诗
   赠王东崖先生五首
   送别
   送李比部
   别四子
   送史比部
   赋得明月照积雪
   赠别
   三馀
   秋日灜洲亭讲业作
   和淵明九日閒居
   闻西陲捷音
   嘉善寺石壁
   答杨密雲寄丹书
   孙子荆酒楼
   赠别
   西园
   赋得秋风吹海水
   天阙山
   花巖寺芙蓉峯
   献花巖息心堂
   田家二首
   题董望峯逸老堂一首
    卷三十八七言古诗
   谒定山先生墓
   谢公墩
   送界公遊清涼
   送蒋道力还漳州
   征虏将军出塞歌
   盆菊吟
   和韩昌黎石鼓歌
    帝京篇
   喜雨
   燕子矶放歌
   寿座师少傅许公分得黄山
   东山草堂歌送杨子渐给谏还平原
   玉阳草堂歌为沈奉常作
   雨花臺歌赠陈藎卿
   雲池篇赠王子美明府
   雪湖老人墨梅
   梅花行新安张梅友七十赋寿
    卷三十九五言律诗
   将之阳羡留题退园草堂二首
   同李比部永庆禅房小集二首
   静海寺送别
   挽韦生堯臣三首
   罗生挽诗三首
   题顾侯明月轩二首
   鄔女翼李文仲罗敬叔李承烈盛伯年
   李君锡集冶城飞霞阁分得巾字
   送元甫还武昌
   送敬叔还豫章
   舟中口占别思兼
   送文仲遊薊门
   永庆寺竹院纳涼分得烝字
   湖西别业二首
   寄宏甫二首
   九日登谢公墩分得今字
   和明甫移居三首次韻
   集国宝振藻堂
   访茂承一首
   挽方思善太守二首
   人日南郊僧寺作
   初夏同马李二明府姚大名吴观察集
   德载谿园
   王孟起百花荘
   祈泽寺
   嘉善寺苍雲崖
   梅花水
   崇化寺
   送张光禄北上
   龙泉庵
   齐居对雪
   赋得雲近蓬莱
   送邹太史归安成省臂
   送全太史册封赵藩便归省臂
   送袁太史册封楚府便归省臂
   送朱太史册封周府
   送萧太史册封淮府便归省臂
   送刘审理还亭州兼简宏甫二首
   题黄生大有山房
   赠吴封翁一首
   暮春署中作二首
   神策门城楼望后湖得开字
   赠林生还莆阳
   追輓张都谏二首
   送梅景灵之丹徒
   送陈孟芳之天台二首
   送王行甫还黄州
   李嘉绍挽诗二首
   送欧阳宜诸守平乐二首
   邵武丞鄭公祠名宦奉常王大父
   鄭处士祠乡贤奉常王父
   翟德孚生日约同志赋诗寿之余得二首
   胡安人挽诗
   徐氏园二首
   赠杨学博二首
   王节母
   立春后一日,冶城送曰常,时方有悼亡
   之戚〔一〕
   七日立春集肃卿宅,同用人字
   送杨参军之漳州
   赠陸生还晋陵二首
   和余学士金陵登览诗二十首
   钟山
   牛首山
   梅花水
   燕子矶
   灵谷寺
   凤凰臺
   桃葉渡
   雨花臺
   方山
   落星岡
   献花巖
   莫愁湖
   清凉山
   虎洞
   长干里
   东山
   冶城
   棲霞寺
   青溪
   达摩洞
    下册
    卷四十五言排律
   寄寿司徒盛公二十韻
   送严师孔之颍州
   同翟思吉寻汤泉寄老庵遗址
   端午赐画扇綵缕艾虎艾叶纪恩
   赠李先生十六韻
   松麓山房听雨得连字
   孔庙分献一首
   送冯宫詹还青州观省
   王太仆以王事死,厥子都宪公索余诗
   纪之,得十四韻
   东朝出閤,叨劝讲之役,赐燕文华殿,
   恭纪一首
   书刘司理尊人荣封卷
   醉石齐
   赵封君偕寿诗
   蒋荘甫自滇过白下,访李长者而还,
   赋赠
   薛公仪鸿臚过访有作赋答鸿臚,
   西原公后
   赵司寇索赋节孝诗
   看竹
   曹能始嘉篇见诒,微及往事,赋答
   赠游户部
   冯母贞寿诗
   鄭崑巖中丞六十
   孙太公寿诗
    卷四十一七言律
   初还退园作
   殷太仆六十二首
   赤壁楼上作一首
   留别天臺耿先生
   与邦师克明、汝教雞鸣寺看后湖作
   同黄徵士、李比部、黄参军登东山,
   分得公字
   奉怀王东崖先生却寄
   宝光寺访耿克明
   病中剧思三子
   寄答沈少参座师一首
   述感六首
   周柳墉太守同天臺先生遊匡廬,隨同
   吕正宾访余秣陵,即席赠一首,兼
   简正宾
   灵谷寺酬吕正宾
   刘節妇奉诏旌表一首
   王世新博士寄诗李、杨二君,兼怀
   小子。经岁之间,李、杨继逝,王尚
   远别,抚念存殁,辄寄是篇
   寄题沈少参座师存石草堂四首
   寄李子弼一首
   詶盛伯年见怀之作
   送殷生还丹徒
   人日登灵应观潭上亭子
   忆别
   送大宗伯万公应召还朝三首
   送杨户部还晋江省臂
   臨淮侯六十寿章
   送盛仲交北上
   题李公子乔松图称寿尊君臨淮侯
   既作李公子乔松诗因成赠章
   寒食
   桃花
   寄潘严州朝言
   别杨思兼一首次韻
   渡江候天臺先生,伯年以诗见怀,奉
   答一首
   太仆馆逢许孟中一首
   送吴伯恆太守之杭州二首
   九日登楼霞绝顶同伯年作
   宿白雲庵和伯年作
   送姚叙卿
   读朱侍御疏卻赠二首
   赠邹二尔瞻谪戍贵州
   陈昭祥见过,陈为潘朝言客
   李文仲、陈孟芳、周吉甫集忻赏齐得
   山字
   送懋德兄弟还新安
   题寓目松楸卷
   寄赠萧翰编二首
   张以和、王德载见过齐居有作,奉
   答一首
   董文宪出示梅花诗属和一首
   访沈太学巢雲馆留赠一首
   詶胡微贞題欣赏齐作
   送潘吉甫护漕北上一首
   李宏甫解官卜築黄州寄赠
   黄安访克明一首
   自题小像一首
   送君锡遊金焦二山
   答友人见寄之作
   赠沈翰检
   白沟河
   送王德孺郡丞二道
   代维远赠友
   代质甫
   代子玄
   同友人遊摄山
   闻汝馀别业是孙楚酒楼遗址,欲往看
   之,先贻此诗
   友人以诗召饮,未赴,次韻
   答德载题金粟齐一首
   友人题金粟齐,以根矩隠居为比,赋答
   孔殷初赠诗漫答
   赠杜允修
   李太宰、阴司空同集姚大名宅灯燕,
   次韻
   赠渐庵李公应召还朝三首
   龙洞
   送刘学憲之滇南,兼讯张方伯、李陸二
   憲副二首
   答国宝苦雨见怀作次韻
   赠深公
   鴈宕看龙秋天柱峰,晚宿能仁寺
   石梁寺
   桃源洞
   江中孤屿别去华
   送梁子仁之乍浦二首
   杨太宰桃花岭二首
    卷四十二七言律诗
   送彭太史册封便归省臂
   送唐太史册封周藩
   送徐太史册封便归省臂
   早入禁中
   早春
   玉河冰泮
   万寿节朝贺一首
   送冯廷用之安肃
   孟夏太廟薦新麦
   黄金臺怀古
   秋雨言怀
   送鄭司马行边一首
   南宫详定试卷作
   华司训迁国学
   李惟寅灯燕同王董诸太史作
   源公以造经像至自蜀中还,赠此诗
   慈圣万寿节皇极门朝贺一首
   弘济寺江阁得今字
   赠邹尔瞻应召北上
   别乔世昌给谏二首
   送黄昭素册封韩府因扶侍还蜀
   题鄭计部招隠园
   许都谏乞诗为两尊人寿
   高子宗赞府书至作此答之
   原心亭抚庭柏有感柏为赵文肃公手植。
   和韩学士作
   送吴太史册封楚藩
   送杨太史册封周藩
   送史太史册封代藩
   书太末方翁卷
   书逍遥游卷
   题载生卷
   送何公露佥宪豫章一首
   送董职方秉宪衡州
   赠高子大
   赠李光禄
   送华兵部还锡山
   送叶生读书棲霞
   徐吏部父子朝天图
   立秋日集杜居士齐中作
   送茂承藩端之粤西
   读齐雲山志寄丁以舒
   送马侍御
   史观察按部临卭,谒先学博于贤祠有
   作,辄和一首
   高龙南生日一首
   赠杨茂才
   书淨轮卷
   李築巖生日一首
   范子乔自临安过访,赋赠
   陈少明过访,见赠二诗,赋答
   许南珍生日一首
   送祖心、朗目二上人之山阳,兼柬
   王明府
   寿崔母
   九日登谢公墩
   送包彦平还秀州
   赠陈纯甫
   冶麓精舍燕集
   四弟六十生日,同都阃兄觴之,因
   赋二诗
   成山伯母夫人寿章
   憑虚阁雨中秋望
   天阙山
   桃花坞同王子美诸君作
   巨源宴坐齐
   荩卿移居兼纳新姬一首
   冶城送肃卿北上
   至日登齐雲巖作
   涌泉庵
   中丞耿公奏最,蒙恩增秩还任,奉赠
   二章
   松风堂燕集
   喜何司李蒙恩放归,简公露参岳
   赋赠望峰董郡丞
   刘司成幼安祈母算于真馆,感芝蓮之
   瑞,为作二诗纪之
    卷四十三五言绝句
   夜坐
   题黄伯举一几轩四首
   梅花水得转字
   题梅花坞老圃壁上
   刻竹
   杜日章煙驾园八詠
   虚白居
   研沼
   筮室
   笔格峯
   茶寮
   雨花窗
   鹅阑
   图书舫
    卷四十四六言绝句
   性公目高阳过访赋赠四首
   靈谷寺梅花坞六首
    卷四十五七言绝句
   雨中作三首
   寄潘朝言二首
   海棠二首
   送别
   为陈子野作三首
   别克明
   宫词
   送方子及学宪之滇中五首
   考溪四首为翟驾部赋
   詠上苑桃花二首
   读史四首
   湧泉庵得南字
   送冯正子还四明
   送范子乔还杭州二首
   赠李中丞开府辽阳四首
   葵花
   口号
   罗震谷七十,赠二绝句
   一宗开士七十,寿以二诗
   钱舜举深宫戏婴图
   讲师极公之蛾眉
   刘承烈,先师晚岁传衣弟子也。顷同
   志葺师祠甫成,而君至,相与论道
   其中,数日别去,赠诗四章
   子真写菊为其世父九十寿,邀余题二
   绝句
   苍崖图
   题许镇江山水小幅二首
   遊仙六章赠陈鍊师
   刘生
   题查养晦真二首
   题陈石亭内翰山水
    卷四十六诗馀
   百字令载竹塘寿馆甥李汝节索赋
   虞美人寿王守原母
   水龙吟徐松山七十
   点绛脣寿前人
   满江红送李韶州
   江神子赠别
   无俗念丙寅中秋作
   满江红戊辰五日
   水调歌头薛鑑泉六十
   菩隆蛮
   朝中措朱怡松七十
   又夏令人七十
   念奴娇詠蟹次车坡韻
   满江红寿高西野翁八十
   菩萨蛮
   念奴娇己巳中秋
   水龙吟寿徐荆堂
   水调歌头友人四十
   臨江仙董双槐六十
   百字令吴封君六十
   沁园春汪次嶽夫妇偕寿,时子孝廉以诖
   误听勘
   蝶恋花题萱石长春图寿赵恭人
   满江红丘节母五十五岁
   百字令宗侯鲁瞻兄弟赐名赋赠
   沁园春题吴生一枝庵,吴善诗画
   水调歌头赠姜鍊师
   蝶恋花
   贺新郎李葛阳六十
   百字令赠杜日章都护
   菩萨蛮寿向孺人
   贺新郎刘近野八十
   南鄉子王少渠五十
   鹧鴣天胡巨溪夫妇偕寿八十一首
   壶中天题松苓桂子图赠李明府
   满庭芳陈孺人七十
    卷四十七崇正堂答问
    卷四十八古城答问
    卷四十九明德堂答问
   澹园续集〔一〕
    卷一序
   伏羲图赞序
   刻两苏经解序
   刻苏长公外集序
   古史序
   合刻韩范二公集序
   刻通鑑纪事本末序
   刻小学序
   小学衍羲序
   程子序
   邓潛谷先生经绎序
   梁端肃公奏议序
   穆玄庵先生集序
   王顺渠先生集序
   载司成集序
   清閟阁遗稿序
   刘选部集序
   雲东拾草序
    卷二序
   祝氏族谱序
   延陵吴氏通谱序
   崇德录序
   刻晋遊草序
   使楚集序
   三秀亭诗草序
   重暉堂集序
   秦淮卧雪卷序
   江月轩集序
   竹浪齐诗集序
   先师许文穆公集序
   文坛列俎序
   师资论统序
   天都载序
   六书本义序
   琴瑟合奏谱序
   墨宝齐集验方序
   华严新论序
   崇德录序
   贺郡伯慕庵张公考最诗序
   神交馆集序
   续刻两苏经解序
    卷三序
   送翁郡侯周埜之抚州序
   赠郡伯愷衷黄公考绩序
   赠太守谢二室公入观序
   赠少司马见庵张公督抚二广序
   赠关侯晋嘉兴郡丞去全椒序
   赠关公晋嘉兴郡丞序
   贺大郡伯腾江余公考最序
   赠欧阳献之序
   贺沈君凤冈举明经序
   王封翁八十寿序
   寿鄭君梦圃六十序
   董母丘夫人慈节序
   寿戈夫人九十序
   鄭母吴孺人八十寿序
   寿金母六十序
   张梅友翁寿诗序〔一〕
   易纂言序
   山原罗氏族谱序
   艺海披沙序
   刻子由古史序
   奉赠太宰鄭公考绩北上序
   晏氏家谱序
   大秩宗尊师忠铭王公集序
   贺大司成恬菴蒋公晋南少宰序
    卷四碑记
   溧阳伍相国廟碑
   宁国府重修廟学记
   和州儒学尊经阁记
   国朝理学名公祠记
   天臺先生书院记
   桐川会馆记
   陵阳会馆记
   天目书院记
   直指雲蛟黄公高郵州生祠记
   扬州修复三塘碑记
   和州新建桥壩记
   式好堂记
   五岳园记
   棲霞寺修造记
   嘉善寺苍雲崖记
   遂有亭记
   普德寺新建华严楼记〔一〕
   明道书院重修记
   阳明先生祠堂记
   瑯琊寺悟经臺记
   大司徒简庵顾公重修祠堂记
    卷五书
   答顾中丞
   答沈龙翁阁学
   答赵侍御
   答于宗伯
   又
   答任给谏
   答杨侍御
   与茅句容
   答茅孝若
   与王体陵
   与苏眉源
   答臧学使
   答臧兵使
   答薛鸿臚
   答王中丞
   答许绳齐
   奉王忠铭座师
   答金宁国
   答黄少参
   答王兵部仔肩
   答管东溟
   与金思馨
   答俞定所
   与金观察
   又与金观察
   答张伯起
   答王仔肩
   答苏抚州
   答朱鬱儀
   答佘常吉
   答佘常吉
   答佘常吉
   答佘常吉
   答佘常吉
   答程浑之
   答罗给谏
   答罗给谏
   答汪仲嘉
   答冯少墟侍御
    卷六启
   何氏婚书
   答史参政启
   与黄按院启
   答金侍御启〔二〕
    卷七帐词
   赠大都督王公总戎东粤帐词有序
    卷八赞颂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相赞
   少傅许先生真赞
   太宰见臺曾公真赞
   余幼峰先生像赞
   程澹如真赞
   王酉室像赞
   卜孝廉像赞
   季徐于真赞
   刘母项硕人贞寿颂有序〔
   李龙眠画观世音菩萨三十二相赞
   谁园颂并引〔二〕
   程于止像赞
    卷九书后题跋
   书先师耿恭简先生手帖
   题四子会解
   书荆川先生传后
   题陈氏手泽二卷
   题方舆胜略
   题雁荡图经
   题嘉善寺苍雲崖修葺疏
   题永庆答问
   题曲江集
   书画墁録
   书品茶要录
   书香奁集
   书愧郯录
   书蜀梼杌
   题养生谛言
   书谢司直所藏名贤墨跡后
   题杨復所先生语录
   题问马集
   题诸王帖
   书吴德基千字帖
   题李龙眠星官图
   题宋人传鐙图
   书洛阳伽蓝记后
   书方林宗墨
   题吴仪部阳羡溪山图
   题王太学临兰亭二卷
   题幽明录
   题稽神录
   书缶鸣稿
   书黄庭内景经后〔一〕
   题任彦升访阮孝绪图
   书赵松雪秋兴赋
   题沈啓南秋江待渡图
   书杨晋庵先生山居功课
   题黄君贞父南都纪遊
   题锦研齐集
   书凝香剂墨
   书鸟玉玦墨
   题寄心集
   题尚书疏衍
   题双节录
    卷十传
   南城萧氏世传
   御史大夫李敏肃公传
   丁别驾传
   金光禄传
   邵孝子传
   参岳彭公传
   参议黄公传
   参知李公传
   洛南公传
   林氏二节传
   孝节佘母方氏传
   周孝子传
   江觉卿传
   朱方伯传〔一〕
   湖广永州府推官郭公暨配丰孺人传
   郡茂才两山郭公暨配胡氏传
   孺人鄭母鲍氏传
   陈木山公小传
   杨孺人小传
   汪君民望传
   鄭安人传
   刘君东孝廉传
    卷十一神道碑
   资德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
   侍郎赠兵部尚书沖菴顧公暨配淑
   人李氏神道碑
   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
   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赠太
   师諡文定申公神道碑〔二〕
    卷十二墓表
   赠南京吏科给事中南州祝公墓表
   赠通议大夫南京户部右侍郎兼都察
   院右佥都御史四川卭州白鹤驛驛
   丞赵公墓表
   赠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和齐崔翁暨
   安人李氏胡氏墓表
   赠奉政大夫和州知州谢公暨元配黄
   宜人墓表
   陈翁以约暨配吴硕人墓表
   太学钱君懋穀墓表
   田南邵翁墓表
   赠淑人徐母王氏墓表
   赠孺人吕室赵氏墓表
   明奉政大夫南京工部屯田清吏司郎
   中瓊田林公暨配黄宜人墓表〔一〕
   令人詹室叶氏墓表
    卷十三墓志铭
   南京户部员外郎篆石方公暨配刘宜
   人合葬墓志铭
   嘉议大夫广东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内
   齐佘公墓志铭
   太学生刘君敬止墓志铭
   福建宁洋县知县向君惟共墓志铭
   户科右给事中沈君孟威墓志铭
   光禄寺署丞海谷张君墓志铭
   赠南京旗手卫经历印州康君暨配郭
   孺人墓志铭
   太学次嶽汪君墓志铭
   处士施君谦甫墓志铭
   封承德郎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宋公
   泰初墓志铭〔二〕
   宪副毅齐查先生墓志铭〔一〕
   四川布政司右参政鐡城李公墓志铭
   明故中宪大夫顺天府府丞雲蛟黄公
   墓志铭
   骠骑将军轻车上都尉神机七营参将
   署都指挥佥事怀野田公墓志铭
   明故河南汝州知州竹阜胡公墓志铭
   汪君仲嘉墓志铭
   赠孺人邓母尹氏墓志铭
   陕西布政司左布政使拙齐萧公元配
   淑人朱氏墓志铭
    卷十四墓志铭
   按察司副使备兵大名定所俞公墓志铭
   赠文林郎广西道监察御史容齐金公
   暨配孺人汪氏合葬墓志铭
   封文林郎浙江上虞县知县清潭杨
   墓志铭
   广东按察司佥事东溟管公墓志铭
   中大夫太仆寺卿赵公贞甫墓志铭
   太常寺少卿石梁赵公墓志铭
   赠文林郎广东海阳县知县少村王公
   墓志铭
   山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正屏李公墓
   志铭
   怀泉许隠君墓志铭
   茂才李君庸卿暨配金硕人合葬墓志铭
   中大夫光禄寺卿带河王公墓志铭〔二〕
   孝节程室吴硕人墓志铭
    卷十五墓志铭
   封宜人浙江杭州府知府初庵方公元
   配洪氏墓志铭
   赠太安人王母唐氏墓志铭
   鸿臚寺序班雲江李公元配孺人沈氏
   墓志铭
   赠孺人陈母孙氏墓志铭
   亡室朱赵两安人合葬墓志铭
   封安人翁室冷氏墓志铭
   昭武将军徐公元配淑人鄭氏墓志铭
   贵州按察司按察使熙台刘公元配淑
   人钱氏墓志铭
   广西全州同知金公元配汪孺人墓志铭
   江母钟孺人墓志铭
   陈孺人墓碣铭
   赠太孺人李母赵氏墓志铭〔一〕
   南京尚宝司卿石林祝公墓志铭
   焦室朱赵两安人迁葬墓碣铭
    卷十六行状
   封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
   佥都御史埜泉杨公行状
   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一川游公行状
   徵仕郎中书舍人新宇吴君行状
   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
   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肃荆石
   王先生行状〔二〕
    卷十七哀辞
   王辰玉太史哀辞并序
    卷十八祭文祝文
   祭少司马耿公文
   祭王倚山文
   祭漆清轩文
   祭程别驾文
   祭余封君文
   祭汪孺人文
   祭陶司成文
   祭王荆翁殿学文
   祭高别驾文
   名宦祠祝文
   乡贤祠祝文
   衡府纪善周公祝文
   郑介夫先生祠祝文
   黄侍中祠祝文
   耿师新祠成告文
   奉杨道南主入祠告耿师文
   奉杨道南先生入祠祝文〔一〕
   祭少京兆黄云蛟文〔一〕
   祭刘君东孝廉文
    卷十九四言古诗
   答季立先生十二章章六句
    卷二十五言古诗
   除草
   赋得凤凰台
   恭诵宣宗皇帝御制翰林院箴有述
   送区用孺使淮府便还广州
   赠赖士直
   赠王三江
   题先师殿前桧〔一〕
   题先师书楼桧
   题子贡手植楷
   奉同黄鄭二工部高民
   赋得三首
   嘉石阁
   梅花水
   幕府寺
    卷二十一七言古诗
   长歌行送罗尚德北上
   荘肖坡七十诗.
   吴君生日赠以酒作歌侑之
   题黄山煙树图为邵果齐内人寿
   题先师手植桧〔二〕
   分得洗药池寿王子美丈八十
   题受公石上看雲图
   (豐盍)雪堂诗一首有引
    卷二十二五言律诗
   送王行甫还黄州
   輓韦生堯臣
   罗生輓诗
   银翁齐中各赋一物分得谈玄玉麈
   刘节妇
   齐王孙輓诗.
   送刘玉阿谒湖州先荘襄新祠二首
   送公露奉母之南曹二首
   赠别二首
   齐王孙园饯别惟礼二首
   送刘宗鲁还西昌兼柬尊人君东先生
   二首
    卷二十三五言排律
   送韩博士宗商谪江夏
   赠符卿徐君奉使鄭藩二十韻
   送林咨伯奉使便归莆阳观省
   卞孺人六十
   许怀泉六十诗十韻
   喻职方尊人偕寿诗
   輓杨封君
   余学士八十得子客以诗贺之余亦嗣响
   寿邹南皋先生二十八韻
   寿参岳何公露二十韻
   题南山精舍为黄给谏赋
    卷二十四七言律诗
   初还退园作
   送秦后仪还江陵
   吉祥寺桃花园一首
   杨鍊师恩例冠带一首
   题李公子乔松图称寿尊君临淮
   送吴伯恆太守之杭州
   潘去华弟隨兄之都生日赠一首
   项烈女
   朱凤冈翁恩例冠带一首
   送王计部视学河南便归姑苏二首
   送鲁幼齐之龙游
   范叟
   送谭中丞抚蜀便归观省
   寿林君
   别朱平涵宫谕二首
   潘懋德生日同友人数辈觴之余赋一诗
   方思川五十
   余司成八十
   王与竹方伯七十
   顾体菴兵备七十
   赠汪生
   送马苍麓参岳之贵竹
   送张博士还安阳
   筠塘郡伯治最当徵,两台从士民之
   欲为请于朝,得留久任,闻者喜而
   赋之,余亦继作
   李兰溪六十.
   送曹能始.
   题李氏古胜园
   .送彭景从
   和谢比部何园悬灯赏牡丹四首
   金少源生日
   赠金少源
   江月轩为石民部赋
   赠吴弘宇
   送李叔操归上黨
   赠永庆僧
   赠何公露
   张少参六十
   寿杨默齐七十
   寿杨慎齐六十
   陈未齐年兄八十
   寿郊山杨公八十〔一〕
   送沈凤岡之高郵
   题董望峰行春图
   刘句容母夫人八十
   王硕人寿章
   题萝月轩为陈藎卿作
   乔世昌给谏过访有作二首
   寿朱襟湖六十
   李氏山园作
   赠李公子
   徐园赏频婆花
   寿吴肃卿
   赠淩森墨户部蹔还永川
   赠淩亭倩
   李封君寿诗
   潘懋功总兵六十
   送董考功归省
   毗山园雜
   南陔堂
   漪蘭馆
   石林
   清绮楼
   蕉戺
   竹林园
   雪苑
   松寮
   明月渚
   茶屿
   樱桃坞
   瓢泉
   小山
   蓮叶渡
   菊柴
   鹿坪
   飞雲陇
   菀亭
   荇湖
   榴墅
   覩友人闵寿卿像,思企不足,以四诗
   为颂
    卷二十六七言绝句
   寄潘朝言
   宫词
   罗震谷七十赠二绝句〔一〕
   赠邢供奉二首
   仙翁赠言兼索玄畅楼榜赋答二首
   绝句
   送祖心说经山阳二首
   夏日〔二〕
    卷二十七诗馀
   满江红寿程孺人
   雨中花慢题三教会宗圖
   雨中花慢题五嶽卧遊圖
   清平乐二周封翁八十
   虞美人顾宜人七十
   百字令杨孺人六十
   庆长春寿江峰何封翁六
   木兰花慢詠坐隠圖
   附编一佚文辑录
   焦竑致李登函六件
   焦竑致佚名函一件
   焦氏类林题识
   焦氏笔乘自序
   俗书刊误自序
   升庵外集题识
   李氏藏书序
   续藏书序
   李氏焚书序
   李氏续焚书序
   与陈大来书
   书李长者批选大慧集
   焦弱侯薦李卓吾疏
   楚辞集解序
   刻坡仙集抄引
   书张横浦先生集
   题尚书疏衍
   题屈宋古音义
   申文定公赐閒堂集序
   大司成冯公具区集序
   陈孟常学士集序
   书吴宁野自纪
   高孩之二集序
   廉吏传序
   山堂肆考序
   词林海错小叙
   诗雋类函序
   题北宫词纪
   刘氏鸿
   文通引引
   皇明三元考序
   书欧馀漫录
   酒经
   日照县志序
   新修火神庙记
   修尊经阁记
   开封江河记
   中原文献自序
   四先生文範序
   (附)态耳山人馀承裕明四先生文範
   题尾
   花巖寺(诗)
   附编二澹园集旧版序跋与有关著录
   焦太史澹园集序
   焦太史弱侯先生集序
   尊师澹园先生集序
   焦澹园先生集叙
   刻澹园集记
   澹园续集序
   尊师澹园焦先生续集序
   澹园续集跋
   金陵丛书澹园集跋
   陈懿典覆焦竑
   续金陵琐事著录
   千顷堂书目著录
   清代禁燬书总目著录
   清代禁书知见录著录
   浙江採进遗书总录简目著录
   江苏第一次採进书目著录
   附编三传记评论资料及有关师友之
   诗文信札
   明名臣言行录焦竑传
   本朝分省人物考焦竑传
   明状元图考焦竑传
   明史焦竑传
   金陵通传焦竑传
   祭焦弱侯先生文
   焦竑科场案
   李贽致焦竑书信及诗文(二十件)
   耿定向对焦竑的评論与信函(六件)
   陶望龄与焦竑函(十七件)
   陈第詠怀焦竑诗文(八件)
   黄汝亨赠答焦竑诗文(四件)
   陈懿典致焦竑函及有关诗文(十件)
   冯梦禎与焦竑函(二件)
   趙用贤复焦竑函(一件)
   吕坤致焦竑函(一件)
   献徵录序
   吕邦耀、王惟俭据焦竑藏本刻宋宰辅编
   年录
   藏书纪事诗詠焦竑事
   附编四
   焦竑年谱(简编)
   附编五
   焦竑著述小考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