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

作者:李晓华著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1-01

ISBN:9787810048095

定价:¥1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片断:研究简况一、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的对象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是研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技能技巧的一门学问。语言传播在这里主要是指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它是传播者在特定环境中通过电声系统进行的有声语言传播活动。“特定环境”是指根据广播电视传播需要设置或选择的语言环境,如广播直播室、电视演播室,为保证语言的清晰度,通常需安装吸音装置;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播音员、主持人是面对话筒或摄像机镜头说话,一般眼前没有直接的交流对象,只能跟想象中的虚拟对象进行交流。“电声系统”包括广播的或电视的、直播的或录播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等各种的电声系统。有声语言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日常生活口语和艺术语言(艺术化的口语、书面语的口头表达)。前者无特殊要求,以交流顺畅、听得清楚明白为好。后者则有较高的要求,讲究发音用声的艺术性。广播电视传播语言属于艺术语言。在语言传播活动中,传播对象、传播场合、传播方式等各不相同,对发音用声的质与量,都有不同于日常生活口语的特殊要求。传播者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发声技能技巧,才能较好地完成其传播任务,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语言发声研究包括两个相关的方面,一是对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发音研究;二是对语言用声的研究。发音属于语音学研究的对象,侧重于音位系统及其发音方法的研究,发音训练较多地与咬字器官动作有关。用声属于艺术嗓音学研究的对象,侧重于对气息、共鸣、制声、声音弹性等的控制、调节研究,用声训练与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动作联系紧密。前者涉及语义,后者与感情相关。我们所说的语言用声跟声乐用声不同,它和语音关系密切,发声能力与声音效果,最终都要落实到词语、句子的发音上,落实到有声语言表达中。正因如此,吐字归音一直是语言用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里研究的语言发声重点在用声方面。语言传播发声就其技巧性及其所带来的听觉美感来说是一门艺术。它是需要经过科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技能技巧。同时,经过发声训练之后,不仅语言发声能力可以大大增强,而且能够美化声音,丰富声音的表现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是,语言传播发声所能给予受众的这种听觉美感与纯粹的艺术语言美感又有所不同,它往往和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性相伴随,因此,可以说语言传播发声是语言发声的艺术化形态之一,但它不是一个纯审美客体。总之,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是从物理(声学)、生理(发音器官、机理)和心理(感受、感情)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用气发声的规律与训练方法的一门科学。二、语言发声研究的历史我国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是在电子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与传统的汉语发声艺术研究也有不解之缘。汉语发声研究,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它始于对戏曲歌唱吐字发声的研究。在古人的戏曲唱法论著里,有不少关于汉语发声艺术的精辟见解。后记:《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是教育部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的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承蒙恩师张颂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特向他表示深挚的谢意!这本书是概要性论著,它根据广播电视节目样式的变化,从研究语言传播实践与发声教学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总结新经验,探求新方法,力求在理论体系上有所创新,并使其在指导实践方面,具有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实用性。读者不难看出,这本书在理论上,侧重于宏观的、动态的分析阐释,举例较少,还使用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概念。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读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有了一些语言发声的实践,就能很快化难为易了。为了便于教学使用,以此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还将编写一本语言传播发声教程。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作者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六日于北京本书前言序张颂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研究,至今仍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就深度广度来看,也还是前进道路上的现实追问的简约回答。正是这种状况,为孜孜以求的探索者提供了反思与前瞻的开阔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说存在着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类似人际交流的生存空间,人们为求生存,求温饱,在社会的结节点之间进行生存方式的对话,用平面的语言叙述个体的人生体验;第二个层面,属于社会交往的规范空间,人们为求发展,求富足,在功利的编织带当中进行生命活力的竞争,用标准的语言打破隐形的大小樊笼;第三个层面当是文化诉求的审美空间,人们为求和谐,求高远,在愉悦的百草园里面追寻理想境界的三味。这三个层面,都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敞开了宏观把握与微观辨析的大门。但是,人们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认识,由于“重文轻语”现象的长期存在,往往只看第一个层面,过高评价日常口语的交际价值;对第二个层面的重视,是近些年的事,而且多是被动的。至于第三个层面,似乎是水中月、镜中花,被当作理论研究中的故弄玄虚之笔,实践中不可及,也不必望。这说明,我们的理论研究还有稚嫩之处,缺乏吸引人、说服人的力量。筚路蓝缕的研究者依然乐此不疲,李晓华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有中国语言文学的功底,又热心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教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不论是他自己攻读硕士期间,还是他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大量积累、研究理论资料和实践例证,都是他学术活动的重心。尽管可以借鉴的文字很少,描述欠详,又多为间接,可充例证的实践材料更需听辨、分析,研究难度很大,李晓华却能广采博收、除旧布新。特别是在超越了一般语音学、发声学的成果,以发声艺术为逻辑起点进行新的开拓的过程中,他的“中介”学术观得到了切实的表述,明前人所未明,发前人所未发,填补了发声艺术的空白,更开辟了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学术研究的新思路。进入学科领域艺术层面的发声学理论,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理论,在实践中便于认知的常在两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可以然。“中介”观,把两端连结起来,形成可以把握、可以操作的有序链条,达到互通、互动、互补,其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不言而喻。如调气,把韩愈提出的“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把文气与语气的关联解说得相当明白;如胸支,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强调了情感、声音起伏的机枢,切中肯綮;如吐词,使由字到句之间的动态过渡更加清楚,突现了汉语具象铺排的特征。这三点,恰是“用气发声、吐字归音”的“诀窍”所在,同时,也是建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的重要基石。“中介”学术观的阐发,具有从微观到宏观、从承前到启后的语言哲学意义。这本书以语言传播中的发声为核心,又不囿于发声视域;进入艺术范围,又不失基础习得;既保持了文化内涵的审美高度,又提升了人际交流、社会交往的现实品格,使读者、应用者可望又可及,无疑,会召唤逃离者归之、远离者趋之,人们还能说我们的理论研究脱离实际、故弄玄虚么?诚然,中国播音学包括发声学的成熟和发展仍要假以时日,但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成果,不正是在一个接一个的追问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获得的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六十四章》)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候,描绘“下里巴人”的轰动场面是时兴的,但万不可抛弃“阳春白雪”的品位,那里正涵化着丰富的人生况味,正展现着美好的理想境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理论研究是交响乐,是进行曲,值得我们乐此不疲。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晓华,江苏南通人,1953 年5月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到 河南,在郑州读书至中学毕业, 到郊区知青农场生活近三年。 大学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后 更名为河南大学)中文系,曾在 河南大学任教。1985年考取北 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研究生,师 从张颂教授,获硕士学位。现在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 院任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试论方明文学播 音的韵味》、《实用口语技能》 (合著),主编《普通话口语教 程》等。
目录
     目 录
   序
   绪 论
    第一节 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简况
    一、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的对象
    二、语言发声研究的历史
    三、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及现状
    第二节 语言发声基本原理
    一、语言发声的心理机制
    二、语言发声的生理基础
    三、语言发声的物理特性
    第三节 语言传播发声的特点
    一、语言传播的环境特点
    二、语言传播的声音特点
    第四节 语言传播发声艺术学习的意义及方法
    一、语言传播发声学习的意义
    二、语言传播发声训练的原则
    三、语言传播发声学习的方法
   第一章调 气
    第一节 气息控制/33
    一、气息控制与非控制的区别
    二、气息控制原理
    三、气息控制要领
    四、气息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气息调节
    一、气息调节的意义
    二、气息调节的方法
    三、气息调节与气息控制的关系
    四、气息调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气感把握
    一、何谓“气感”
    二、把握气感抓两头
    三、气感的解析
    四、把握气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气随情变
    一、气与情之关系
    二、感情色彩与气息调节
    三、语言表达中的气息微调
    四、以情调气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胸 支
    第一节 胸支解析
    一、何谓“胸支”
    二、胸支机理
    三、胸支作用
    第二节 胸支把握
    一、找到感觉
    二、控制阈限
    三、气声“挂挡”
    第三节 胸支调节
    一、气息须上顶下松
    二、词语中起落衔接
    三、语句中顺势变化
    第四节 胸支运用
    一、重音与胸支
    二、语气与胸支
    三、节奏与胸支
   第三章吐 词
    第一节 吐词原理
    一、何谓“吐词”
    二、吐词的科学性
    三、吐词与咬字器官训练
    第二节 汉语特点
    一、音节特点
    一 音节组合特点
    三、语句特点
    四、韵律特征
    第三节 吐字归音
    一、吐字归音的由来
    二、吐字归音在播音发声中的应用
    三、播音吐字的基本要求
    四、播音吐字归音的要领
    第四节 吐词要领
    一、轻重格式的处理:重长轻短,错落有致
    二、连读变调的处理:把握调形,伸缩调域
    三、吐字力度的处理:两头清楚,中间过渡
    第五节 吐词运用
    一、重音与吐词
    二、语气与吐词
    三、节奏与吐词
   第四章圆 声
    第一节 圆声原理
    一、圆声与共鸣
    二、圆声的作用
    三、共鸣的器官
    第二节 共鸣控制
    一、播音共鸣的特点
    二、口腔共鸣的控制
    三、胸腔共鸣的控制
    四、鼻腔共鸣的控制
    五、咽腔共鸣的控制
    第三节 圆声方法
    一、不同声区的调节
    二、不同音量的调节
    三、不同音色的调节
    四、不同音长的调节
   第五章嗓音保健
    第一节 嗓音保健的作用
    第二节 积极保健的方法
    一、“用声适度”是嗓音使用的基本原则
    二、发声方法科学是嗓音保健的重要条件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嗓音保健的积极措施
    第三节 不良用声习惯的矫正
    一、音色过亮
    二、声音过虚
    三、音高失当
    四、时间过长
    五、喉音过重
    六、鼻音过浓
    七、声音闷暗
    第四节 常见声病的防治
    一、咽炎
    二、喉炎
    三、声带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