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
-
印度洋Abdul Sheriff,Engseng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印度洋地区的商贸活动。首先,笔者引用早期印度洋历史中的黑奴贸易讲述印度洋早期劳动力的迁移以及如今印度洋地区一些殖民地形成的过程。其次,通过描述印度洋地区的海上贸易、政治关系、外交状况来阐释印度洋地区商贸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则陈述印度洋地区殖民地以及新社会的形成过程,与前一主题的逻辑相连接,为读者解答了以下问题:是谁成为了斯瓦希里人?是非洲人还是阿拉伯人?这对于处于非洲与印度洋交汇处的社会群体来说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通过对斯瓦希里的语言、宗教以及民族风俗的研究,我们可以触及到这一新生社会群体历史,对它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
古书形成研究与古史史料学问题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中国建设年鉴中国建设年鉴编委会《中国建设年鉴》力求综合反映我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与改革年度情况,内容丰富,资料来源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指导性、文献性。可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领导提供参考,为地区和行业建设发展规划和思路提供借鉴,为 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建设情况提供信息。本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中国建设年鉴》2022卷力求全面记述2021年我国房地产业、住房保障、城乡规划、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建筑节能与科技和 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工作,突出新思路、新举措、新特点。
-
中国统计年鉴-202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3》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2年经济、社会各方面,以及多个重要历史年份和近年全国主要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本年鉴正文内容分为28个篇章,即:1.综合;2.人口;3.国民经济核算;4.就业和工资;5.价格;6.人民生活;7.财政;8.资源和环境;9.能源;10.固定资产投资;11.对外经济贸易;12.农业;13.工业;14.建筑业;15.批发和零售业;16.运输、邮电和软件业;17.住宿、餐饮业和旅游;18.金融业;19.房地产;20.科学技术;21.教育;22.卫生和社会服务;23.文化和体育;2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5.城市、农村和区域发展;26.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27.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28. 省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以及附录部分,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
室内设计节点构造图集冯莎,龚娟娟 编著本书主要内容涵盖墙漆涂料、人造装饰板、壁纸、软硬包、玻璃及石材等九种常见的墙面材料。其中针对不同的墙面材料,对应不同的专题进行拓展,具体包括材质分类、施工工艺,以及搭配技巧。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工艺效果,书中使用三维模型帮助理解,将施工步骤拆分细化,分步骤细致讲解,最后将三维模型图转换成二维的施工节点图。这种将三维模型、二维CAD节点图、实景图串联的表达形式,既能够方便读者明确理解复杂的工艺和节点,读者对施工流程也能够严格把握。本书内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主要供设计师、设计专业的学生以及施工人员进行学习和参考。
-
室内设计节点构造图集王晓松 编著本书共分为七章,涵盖了水泥、石材、砖材、地板、地毯、玻璃及现浇磨石等七种常见的地面材 料,针对地面中材料铺装、不同材料间的拼接以及特殊细部空间的铺装进行解析。使用实景图帮助不 能经常去现场的读者了解工艺效果,再利用三维分步图帮助读者明晰施工的步骤和一些结构,并将三 维图转换成二维的节点图,方便读者理解复杂的工艺和节点。同时将实景图、三维图和节点图串联起 来,达成实景图逆推出节点图的展示形式,让读者对工艺和节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
室内设计节点构造图集黄佳,祝彬 编著本书以室内顶棚常用建材来划分章节,涵盖了石膏板、金属板、木饰面、矿棉板、玻璃、透光板、透光软膜和吸声板等八种常见的顶面材料,针对与顶面安装、不同顶面材料间的拼接进行解析。将材料在室内空间中的施工工艺用 CAD 图纸、节点彩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搭配设计实景图,方便读者加深理解。书中对建材施工的步骤进行了解析,同时给出材料设计搭配建议,力求生动地将施工做法讲解清楚,帮读者全面认识和掌握材料的应用。本书内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
人口周志菲 著社区公共空间作为最基础、最日常的活动单元载体,在城市人居关系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城市修补战略的重要环节,其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也更能反映中国城市更新的现实情况和重大需求。面对当下老城社区普遍存在的“人口—空间”双更替驱动下的转型诉求,公共空间的创新优化无疑成为推动旧城更新的关键。 西安老城经较长时间跨度,随着国家政策、管理手段和建造技术的推进,一方面,社区人口的构成结构、生活条件和交往途径变得愈加灵活多样,生活群体从过往的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呈现出内向封闭和流动疏离的两极化发展,社会关系组织愈加复杂化、异质化;另一方面,老城社区依托于传统街巷就地建设和零散地块开发集聚而成,形成了传统街坊、单位大院、返迁安置、商品开发等多类型社区,相应的社区公共空间也体现出日常、混杂和拼贴的特征。目前,在老城更新速度加快、空间资源竞争激烈的现实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 人口”与“空间”的非关联性、非适应性问题日渐凸显,体现在社区公共空间关系网络脱域、使用时空失衡和系统层级断裂等方面,严重影响其公共属性和效能发挥。因此,本书以兼顾人居多元需求和空间场所营造为目标,对西安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主体行为样态和空间物质表征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活动测度、机器训练、偏好模拟等方法建构出“人口—空间”的适配性系统,提出多义性设计模式和优化策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上多义性公共空间的分析、预判和识别。 首先,通过剖析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演进,探讨社会关系变迁和物质空间更新所引起社区公共空间转型的双向逻辑关联,指出社区公共空间对社会网络融合、公共意识建立以及运营体系培育的潜在影响和物质反馈,并提出建构社区公共空间多义性设计模式是应对多元价值提升、改造全周期覆盖和系统网络构建的有效手段。其次,采取“人口”和“空间”的双线路径对西安老城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现状研究。利用选取的12个典型样本检验其“人口—空间”的相关性程度,提出人口年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段三个要素对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影响较大,进一步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和朴素贝叶斯实验对公共空间使用方式和偏好情况进行训练预测,揭示居民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活动方式、分布特点等规律,并挖掘出公共空间满意度关联性优化指标。再次,深入探讨社区公共空间在主体性、城市性、时空性上的多义性发展趋势,构建出老城社区多义性公共空间的预判方法,并从“外部环境友好”“多元功能混合拓展”“四维空间弹性适配”三个层面上提出西安老城社区多义性公共空间的识别标准。最后,从功能组织、空间共构、形态弹性、时空推演等四个方面提出具有“共性”的社区公共空间多义性设计模式,运用“类型模式 优化策略 样本示意”的导控方式在西安老城社区公共空间中落地化。 本书创新社区公共空间多义性理论体系和设计模式,通过探索社区公共空间多义性设计模式的实践路径,促进城市社区和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的建设与完善,解决不同类型社区公共空间人居诉求、不同设计任务和技术路径操作的对接问题,实现多义性理论的科学转化和现实转化,最终为建设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典型示范,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
装配式桥梁建造关键技术张涛 等暂缺简介...
-
内观外筑周湘华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