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ADSL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作者:冯建和,王岚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ISBN:9787115103581
定价:¥3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详细地阐述了xDSL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ADSL技术。对于ADSL技术的介绍分为网络层和核心技术层两个层面,通过网络层的介绍,便于快速把握ADSL接入技术的全貌,了解它与xDSL技术的关系以及在宽带通信网络中的位置;在对核心技术层面的介绍中,涉及了ADSL汇编码调制技术,如DMT、CAP、QAM等,以及发送和接收模块设计等。结合宽带通信支持网络,本书概要阐述了通信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互联基础和ATM宽带网络技术;深入解析了ADSL宽带接入通信网络系统协议栈,对于计算机网络协议和通信网络技术的结合做了系统的分析;介绍ADSL各种工程应用,包括用户端硬件安装和软件设置,ADSL网络测试和维护等。作为ADSL宽带接入的相关知识,本书对于有线电视的HFC技术和Home PNA技术也进行了讨论和客观的比较,并对于宽带接入的未来给予了展望。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对ADSL接入技术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作者简介
暂缺《ADSL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ADSL接入技术概述
1. 1 用户接入通信网络系统
1. 2 用户通信业务分类
1. 3 用户业务带宽特性
1. 4 多种宽带接入技术
1. 5 xDSL接入技术方兴未艾
1. 6 国内外宽带ADSL接人技术发展调查
1. 7 ADSL能够实现的用户业务类型与用户分类
1. 8 ADSL宽带接入应用
第2章 xDSL技术
2. 1 E1/T1技术与xDSL技术
2. 2 铜线宽带接入限制因素
2. 2. 1 用户线路高频传送衰减
2. 2. 2 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
2. 3 xDSL的兴起
2. 3. 1 xDSL业务需求
2. 3. 2 先进的编解码技术
2. 3. 3 回波抵消技术与FDM技术应用
2. 4 xDSL技术分类
2. 4. 1 速率对称型
2. 4. 2 速率非对称型
2. 5 xDSL调制技术
2. 5. 1 QAM调制技术
2. 5. 2 CAP调制技术
2. 5. 3 DMT调制技术
2. 5. 4 2B1Q调制技术
2. 6 xDSL标准化过程
2. 7 1TU—T有关xDSL建议规范
2. 7. 1 G. 992. 1建议定义ADSL收发器(G. dmt)规范
2. 7. 2 G. 992. 2建议定义无分离器ADSL收发器(G. 1ite)规范
2. 7. 3 G. 991. 1建议定义HDSL传送系统
2. 7. 4 G. 991. 2建议定义SHDSL收发器
2. 8 xDSL技术比较
第3章 ADSL接入宽带通信网络系统模型
3. 1 ADSL技术标准
3. 2 G.dmt和G. 1ite
3. 3 业务服务通用参考配置模型
3. 3. 1 G. dmt参考模型
3. 3. 2 G. 1ite参考模型
3. 4 ADSL管理层配置参考模型
3. 5 接入网络协议参考配置
3. 6 数据业务模型
3. 6. 1 端到端数据连接
3. 6. 2 服务选项
3. 7 服务框架
3. 7. 1 访问配置
3. 7. 2 功能需求
3. 8 宽带服务网络
3. 8. 1 客户前端网络
3. 8. 2 接入网络
3. 8. 3 城域宽带网络
3. 8. 4 服务提供商网络
3. 9 数据传送参考模型
3. 9. 1 ATU—C发射机参考模型
3. 9. 2 ATU—R发射机参考模型
第4章 ADSL宽带接入技术指标
4. 1 ADSL承载信道功率谱特性
4. 2 ADSL承载信道
4. 3 ADSL系统传送等级
4. 3. 1 传送等级2M—0的承载信道配置
4. 3. 2 传送等级2M—1的承载信道配置
4. 3. 3 传送等级2M—2的承载信道配置
4. 3. 4 传送等级2M—3的承载信道配置
4. 3. 5 双工承载信道速率
4. 3. 6 组合配置选项
4. 4 ADSL系统应用传送能力配置
4. 4. 1 ADSL的两种传输模式
4. 4. 2 基于STM数据总的传送比特率
4. 4. 3 基于ATM信元数据传送速率
4. 4. 4 用于ATM传送的总的比特率
4. 4. 5 STM/ATM数据传送开销功能信道对应的速率
4. 4. 6 净负荷传送时延
第5章 ADSL编码调制技术
5. 1 单载波调制编码技术
5. 1. 1 2B1Q
5. 1. 2 正交幅度调制(QAM)编码
5. 1. 3 无载波幅度相位编码(CAP)
5. 2 多载波调制编码技术
5. 2. 1 DMT调制的原理
5. 2. 2 DMT技术的扰战
5. 3 几种调制方式的比较
5. 3. 1 自适应均衡
5. 3. 2 功耗
5. 3. 3 速率
5. 3. 4 设备复杂度
5. 3. 5 小结
第6章 ADSL收发器工作原理
6. 1 收发器的帧结构
6. 1. 1 参考点
6. 1. 2 复帧结构
6. 1. 3 数据帧结构
6. 2 发送和接收模块设计
6. 2. 1 扰码模块
6. 2. 2 R—S编码模块
6. 2. 3 交织模块
6. 2. 4 载波排序模块
6. 2. 5 TCM/QAM模块
6. 2. 6 IFFT/FFT模块
6. 2. 7 循环前缀模块
6. 2. 8 D/A. A/D转换器
6. 2. 9 均衡器
6. 3 初始化过程
6. 3. 1 基本功能
6. 3. 2 激活与回应阶段
6. 3. 3 训练阶段
6. 3. 4 信道分析
6. 3. 5 交换阶段
6. 4 ADSL的动态速率调整
第7章 计算机网络开放系统互联
7. 1 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
7. 2 TCP/IP网络参考模型与互联
7. 3 TCP/IP网际互联的体系结构
7. 4 TCP/IP网络协议栈
7. 4. 1 应用层协议
7. 4. 2 传送层协议
7. 4. 3 网络层协议
7. 4. 4 数据链路层
7. 5 计算机网络地址
7. 5. 1 TCP/IP网络与子网结构
7. 5. 2 IP地址的构成
7. 5. 3 基于类别的地址
7. 5. 4 基于无类别路由地址(CIDR)
7. 6 IPv6的地址方案
7. 6. 1 IPv6中的地址配置
7. 6. 2 IPv4升级到IPv6的问题
7. 7 局域网和广域网
7. 8 网络通信地址解析
7. 8. 1 ARP协议原理
7. 8. 2 IP地址冲突
7. 8. 3 代理ARP
7. 8. 4 反向ARP
第8章 ATM宽带网络技术
8. 1 数据通信网络宽带化演进
8. 1. 1 电路方式
8. 1. 2 分组方式
8. 1. 3 帧方式(帧中继)
8. 1. 4 信元方式
8. 1. 5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比较
8. 2 ATM技术基本原理
8. 3 ATM分层结构
8. 3. 1 物理层
8. 3. 2 ATM层
8. 3. 3 ATM适配层
8. 4 ATM适配
8. 4. 1 AAL1适用于A类业务
8. 4. 2 AAL2适用于B类业务
8. 4. 3 AAL3/4适用于C. D类业务
8. 4. 4 AAL5适用于C类业务
8. 5 ATM交换
8. 5. 1 空分交换和时分交换
8. 5. 2 VP交换和VC交换
8. 5. 3 ATM信元交换设备
8. 6 ATM连接
8. 7 ATM拥塞控制
8. 7. 1 ATM网络拥塞管理的重要性
8. 7. 2 网络拥塞管理的基本思想
8. 7. 3 网络拥塞管理的主要策略
8. 8 ATM宽带网络保护
8. 9 ATM宽带网络
第9章 IP over ATM
9. 1 IP通信网络传送模型
9. 2 IP接入通信网络技术分类
9. 3 基于ATM技术的接入网络框架
9. 4 IP over ATM重叠模型
9. 4. 1 IPoA
9. 4. 2 ATM局域网仿真(LANE)
9. 4. 3 ATM支持多协议(MPoA)
9. 5 IP over ATM集成模型
9. 6 MPLS技术
9. 6. 1 MPLS网络关键技术
9. 6. 2 流量工程机制
9. 6. 3 MPLS QoS机制
9. 7 IP over ATM的优. 缺点
第10章 IP over ATM over ADSL
10. 1 ATM网络的IP数据封装
10. 2 PPP技术
10. 2. 1 PPP拨号连接
10. 2. 2 PPP的运行机制
10. 2. 3 PPP在ATM网络中的应用
10. 2. 4 PPP通信过程
10. 3 PPPoE技术
10. 4 PVC连接方式
10. 4. 1 端到端的ATM/ADSL连接
10. 4. 2 非端到端ATM/ADSL连接
10. 5 SVC连接方式
10. 5. 1 虚拟UNI模式
10. 5. 2 DSLAM信令模式
10. 6 ATM信元的ADSL传送
10. 6. 1 宽带网络局端
10. 6. 2 用户接入端功能模块
10. 7 流量整形
第11章 ADSL宽带接入工程应用
11. 1 ADSL接入技术应用参考模型
11. 2 IP接入连接方式
11. 2. 1 ATM 25网卡
11. 2. 2 外置式的ADSL Modem
11. 2. 3 以太网网卡
11. 3 静态IP与动态IP接入工程应用
11. 4 RFC-1483封装工程应用方式
11. 4. 1 RFC-1483桥接
11. 4. 2 RFC—1483路由
11. 5 PPP over ATM接入方式
11. 5. 1 PPP—PPTP接入方式
11. 5. 2 BMTP接入方式
11. 5. 3 PPP代理接入方式
11. 5. 4 PPPoE接入方式
11. 6 NSP网关架构
11. 6. 1 端到端与非端到端的ATM连接比较
11. 6. 2 LAC应用方式
11. 6. 3 BA5应用方式
11. 7 ADSL工程接入实现类型比较
第12章 ADSL用户端网络配置
12. 1 局域网中的通信协议
12. 1. 1 内部协议和外部协议
12. 1. 2 NetBEUI通信协议
12. 1. 3 IPX/SPX及其兼容协议
12. 1. 4 TCP/IP
12. 1. 5 选择通信协议的原则
12. 2 ADSL接入用户端配置
12. 2. 1 用户端硬件安装
12. 2. 2 用户端软件配置
12. 2. 3 PPPoE虚拟拨号软件的安装和设置
12. 3 ADSL用户接入常见故障和应注意的问题
12. 3. 1 局端与用户线路的常见故障和应注意的问题
12. 3. 2 用户端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第13章 ADSL宽带接入网管
13. 1 ADSL网络管理系统
13. 2 网管连接和接口协议
13. 2. 1 EOC帧的位置安排和结构
13. 2. 2 EOC消息
13. 2. 3 EOC协议状态
13. 3 配置管理功能
13. 3. 1 配置请求信息
13. 3. 2 VP/VC配置功能
13. 3. 3 VP/VC配置请求信息
13. 3. 4 ATM物理链路配置功能
13. 3. 5 VP路径配置参数
13. 3. 6 其他配置
13. 4 故障管理功能
13. 4. 1 设备告警
13. 4. 2 通信告警
13. 4. 3 环境告警
13. 4. 4 服务质量告警
13. 4. 5 故障诊断
13. 5 性能管理功能
13. 5. 1 性能数据的监测和上报
13. 5. 2 当前数据
13. 5. 3 历史性能统计数据
13. 5. 4 周期性收集的性能数据
13. 5. 5 非周期性收集的性能数据
13. 5. 6 性能信息存储功能
13. 5. 7 网络业务量管理
13. 5. 8 性能分析
13. 5. 9 日志管理
13. 6 安全管理功能
13. 6. 1 定义访问请求者的访问权限
13. 6. 2 保护管理信息不被无权限使用
13. 6. 3 保护管理信息不被传送给无权限的接收者
13. 7 端口管理功能
13. 7. 1 ATU—R端口管理
13. 7. 2 ATU—C端口管理
13. 7. 3 测试功能管理
第14章 ADSL接入系统测试
14. 1 ADSL接入传送部分测试
14. 1. 1 ADSL G. 6mt系统传输性能测试
14. 1. 2 ADSL G. 1ite系统传输性能测试
14. 1. 3 DSLAM上连光接口测试
14. 2 ADSL线路接口协议一致性测试
14. 2. 1 ADSL线路接口的兼容测试
14. 2. 2 RFC—1483 LLC封装协议一致性测试
14. 3 话音信道电气特性测试
14. 3. 1 直流特性
14. 3. 2 话音频带特性
14. 3. 3 话音分离器(Splitter)接口测试
14. 3. 4 话音分离器接口功率谱模板测试
14. 3. 5 用户端口完好率测试
14. 3. 6 用户端上网验证测试
14. 4 网络管理功能验证
14. 5 管理业务性能测试
14. 6 ADSL的业务验证
第15章 ADSL典型应用案例介绍
15. 1 ADSL宽带通信应用系统
15. 2 早期ADSL宽带网络的启发
15. 3 ADSL接入网络的PPPoE应用方式
15. 3. 1 PPPoE应用认证模式
15. 3. 2 PPPoE宽带接入的优点
15. 3. 3 PPPoE接入多用户支持
15. 4 典型ADSL工程应用方式
15. 4. 1 用户单个计算机终端连接
15. 4. 2 电视机+机顶盒应用
15. 4. 3 电视机+单个计算机终端应用
15. 4. 4 小型局域网应用
15. 4. 5 局域网ADSL技术互联应用
15. 5 工程应用案例
15. 5. 1 宾馆使用ADSL技术
15. 5. 2 小区使用ADSL技术
15. 5. 3 中. 小学校校园使用ADSL技术
15. 6 虚拟专用接入网
15. 7 ADSL技术应用发展趋向
15. 7. 1 扁平化的支持网络
15. 7. 2 DSLAM技术的演化
15. 7. 3 上联接口IP化的ADSL应用
15. 7. 4 纯IP构架的ADSL应用
15. 7. 5 三种ADSL应用方式的比较
15. 8 ADSL宽带通信网络试验系统简介
第16章 宽带接入技术比较
16. 1 ADSL接入与两种传统接入技术的比较
16. 2 HFC接入技术
16. 2. 1 同轴电缆传输频带划分
16. 2. 2 Cable Modem结构与工作原理
16. 2. 3 HFC关键技术问题
16. 3 HFC接入系统的不足及与ADSL接入技术的比较
16. 4 Home PNA技术
16. 4. 1 Home PNA特点
16. 4. 2 Home PNA的参考模型与实现原理
16. 4. 3 帧格式
16. 4. 4 频分复用技术
16. 4. 5 电气特性
16. 5 Home PNA在ADSL中的应用
第17章 宽带接入未来展望
17. 1 ATM技术与IP技术的发展和竞争
17. 2 宽带接入的光纤化
17. 3 宽带上缺少“内容”
17. 4 FTTH 会姗姗来迟
17. 5 多种宽带接入并存
17. 6 三网趋向融合
英汉缩略词对照注释表
参考文献
1. 1 用户接入通信网络系统
1. 2 用户通信业务分类
1. 3 用户业务带宽特性
1. 4 多种宽带接入技术
1. 5 xDSL接入技术方兴未艾
1. 6 国内外宽带ADSL接人技术发展调查
1. 7 ADSL能够实现的用户业务类型与用户分类
1. 8 ADSL宽带接入应用
第2章 xDSL技术
2. 1 E1/T1技术与xDSL技术
2. 2 铜线宽带接入限制因素
2. 2. 1 用户线路高频传送衰减
2. 2. 2 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
2. 3 xDSL的兴起
2. 3. 1 xDSL业务需求
2. 3. 2 先进的编解码技术
2. 3. 3 回波抵消技术与FDM技术应用
2. 4 xDSL技术分类
2. 4. 1 速率对称型
2. 4. 2 速率非对称型
2. 5 xDSL调制技术
2. 5. 1 QAM调制技术
2. 5. 2 CAP调制技术
2. 5. 3 DMT调制技术
2. 5. 4 2B1Q调制技术
2. 6 xDSL标准化过程
2. 7 1TU—T有关xDSL建议规范
2. 7. 1 G. 992. 1建议定义ADSL收发器(G. dmt)规范
2. 7. 2 G. 992. 2建议定义无分离器ADSL收发器(G. 1ite)规范
2. 7. 3 G. 991. 1建议定义HDSL传送系统
2. 7. 4 G. 991. 2建议定义SHDSL收发器
2. 8 xDSL技术比较
第3章 ADSL接入宽带通信网络系统模型
3. 1 ADSL技术标准
3. 2 G.dmt和G. 1ite
3. 3 业务服务通用参考配置模型
3. 3. 1 G. dmt参考模型
3. 3. 2 G. 1ite参考模型
3. 4 ADSL管理层配置参考模型
3. 5 接入网络协议参考配置
3. 6 数据业务模型
3. 6. 1 端到端数据连接
3. 6. 2 服务选项
3. 7 服务框架
3. 7. 1 访问配置
3. 7. 2 功能需求
3. 8 宽带服务网络
3. 8. 1 客户前端网络
3. 8. 2 接入网络
3. 8. 3 城域宽带网络
3. 8. 4 服务提供商网络
3. 9 数据传送参考模型
3. 9. 1 ATU—C发射机参考模型
3. 9. 2 ATU—R发射机参考模型
第4章 ADSL宽带接入技术指标
4. 1 ADSL承载信道功率谱特性
4. 2 ADSL承载信道
4. 3 ADSL系统传送等级
4. 3. 1 传送等级2M—0的承载信道配置
4. 3. 2 传送等级2M—1的承载信道配置
4. 3. 3 传送等级2M—2的承载信道配置
4. 3. 4 传送等级2M—3的承载信道配置
4. 3. 5 双工承载信道速率
4. 3. 6 组合配置选项
4. 4 ADSL系统应用传送能力配置
4. 4. 1 ADSL的两种传输模式
4. 4. 2 基于STM数据总的传送比特率
4. 4. 3 基于ATM信元数据传送速率
4. 4. 4 用于ATM传送的总的比特率
4. 4. 5 STM/ATM数据传送开销功能信道对应的速率
4. 4. 6 净负荷传送时延
第5章 ADSL编码调制技术
5. 1 单载波调制编码技术
5. 1. 1 2B1Q
5. 1. 2 正交幅度调制(QAM)编码
5. 1. 3 无载波幅度相位编码(CAP)
5. 2 多载波调制编码技术
5. 2. 1 DMT调制的原理
5. 2. 2 DMT技术的扰战
5. 3 几种调制方式的比较
5. 3. 1 自适应均衡
5. 3. 2 功耗
5. 3. 3 速率
5. 3. 4 设备复杂度
5. 3. 5 小结
第6章 ADSL收发器工作原理
6. 1 收发器的帧结构
6. 1. 1 参考点
6. 1. 2 复帧结构
6. 1. 3 数据帧结构
6. 2 发送和接收模块设计
6. 2. 1 扰码模块
6. 2. 2 R—S编码模块
6. 2. 3 交织模块
6. 2. 4 载波排序模块
6. 2. 5 TCM/QAM模块
6. 2. 6 IFFT/FFT模块
6. 2. 7 循环前缀模块
6. 2. 8 D/A. A/D转换器
6. 2. 9 均衡器
6. 3 初始化过程
6. 3. 1 基本功能
6. 3. 2 激活与回应阶段
6. 3. 3 训练阶段
6. 3. 4 信道分析
6. 3. 5 交换阶段
6. 4 ADSL的动态速率调整
第7章 计算机网络开放系统互联
7. 1 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
7. 2 TCP/IP网络参考模型与互联
7. 3 TCP/IP网际互联的体系结构
7. 4 TCP/IP网络协议栈
7. 4. 1 应用层协议
7. 4. 2 传送层协议
7. 4. 3 网络层协议
7. 4. 4 数据链路层
7. 5 计算机网络地址
7. 5. 1 TCP/IP网络与子网结构
7. 5. 2 IP地址的构成
7. 5. 3 基于类别的地址
7. 5. 4 基于无类别路由地址(CIDR)
7. 6 IPv6的地址方案
7. 6. 1 IPv6中的地址配置
7. 6. 2 IPv4升级到IPv6的问题
7. 7 局域网和广域网
7. 8 网络通信地址解析
7. 8. 1 ARP协议原理
7. 8. 2 IP地址冲突
7. 8. 3 代理ARP
7. 8. 4 反向ARP
第8章 ATM宽带网络技术
8. 1 数据通信网络宽带化演进
8. 1. 1 电路方式
8. 1. 2 分组方式
8. 1. 3 帧方式(帧中继)
8. 1. 4 信元方式
8. 1. 5 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比较
8. 2 ATM技术基本原理
8. 3 ATM分层结构
8. 3. 1 物理层
8. 3. 2 ATM层
8. 3. 3 ATM适配层
8. 4 ATM适配
8. 4. 1 AAL1适用于A类业务
8. 4. 2 AAL2适用于B类业务
8. 4. 3 AAL3/4适用于C. D类业务
8. 4. 4 AAL5适用于C类业务
8. 5 ATM交换
8. 5. 1 空分交换和时分交换
8. 5. 2 VP交换和VC交换
8. 5. 3 ATM信元交换设备
8. 6 ATM连接
8. 7 ATM拥塞控制
8. 7. 1 ATM网络拥塞管理的重要性
8. 7. 2 网络拥塞管理的基本思想
8. 7. 3 网络拥塞管理的主要策略
8. 8 ATM宽带网络保护
8. 9 ATM宽带网络
第9章 IP over ATM
9. 1 IP通信网络传送模型
9. 2 IP接入通信网络技术分类
9. 3 基于ATM技术的接入网络框架
9. 4 IP over ATM重叠模型
9. 4. 1 IPoA
9. 4. 2 ATM局域网仿真(LANE)
9. 4. 3 ATM支持多协议(MPoA)
9. 5 IP over ATM集成模型
9. 6 MPLS技术
9. 6. 1 MPLS网络关键技术
9. 6. 2 流量工程机制
9. 6. 3 MPLS QoS机制
9. 7 IP over ATM的优. 缺点
第10章 IP over ATM over ADSL
10. 1 ATM网络的IP数据封装
10. 2 PPP技术
10. 2. 1 PPP拨号连接
10. 2. 2 PPP的运行机制
10. 2. 3 PPP在ATM网络中的应用
10. 2. 4 PPP通信过程
10. 3 PPPoE技术
10. 4 PVC连接方式
10. 4. 1 端到端的ATM/ADSL连接
10. 4. 2 非端到端ATM/ADSL连接
10. 5 SVC连接方式
10. 5. 1 虚拟UNI模式
10. 5. 2 DSLAM信令模式
10. 6 ATM信元的ADSL传送
10. 6. 1 宽带网络局端
10. 6. 2 用户接入端功能模块
10. 7 流量整形
第11章 ADSL宽带接入工程应用
11. 1 ADSL接入技术应用参考模型
11. 2 IP接入连接方式
11. 2. 1 ATM 25网卡
11. 2. 2 外置式的ADSL Modem
11. 2. 3 以太网网卡
11. 3 静态IP与动态IP接入工程应用
11. 4 RFC-1483封装工程应用方式
11. 4. 1 RFC-1483桥接
11. 4. 2 RFC—1483路由
11. 5 PPP over ATM接入方式
11. 5. 1 PPP—PPTP接入方式
11. 5. 2 BMTP接入方式
11. 5. 3 PPP代理接入方式
11. 5. 4 PPPoE接入方式
11. 6 NSP网关架构
11. 6. 1 端到端与非端到端的ATM连接比较
11. 6. 2 LAC应用方式
11. 6. 3 BA5应用方式
11. 7 ADSL工程接入实现类型比较
第12章 ADSL用户端网络配置
12. 1 局域网中的通信协议
12. 1. 1 内部协议和外部协议
12. 1. 2 NetBEUI通信协议
12. 1. 3 IPX/SPX及其兼容协议
12. 1. 4 TCP/IP
12. 1. 5 选择通信协议的原则
12. 2 ADSL接入用户端配置
12. 2. 1 用户端硬件安装
12. 2. 2 用户端软件配置
12. 2. 3 PPPoE虚拟拨号软件的安装和设置
12. 3 ADSL用户接入常见故障和应注意的问题
12. 3. 1 局端与用户线路的常见故障和应注意的问题
12. 3. 2 用户端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第13章 ADSL宽带接入网管
13. 1 ADSL网络管理系统
13. 2 网管连接和接口协议
13. 2. 1 EOC帧的位置安排和结构
13. 2. 2 EOC消息
13. 2. 3 EOC协议状态
13. 3 配置管理功能
13. 3. 1 配置请求信息
13. 3. 2 VP/VC配置功能
13. 3. 3 VP/VC配置请求信息
13. 3. 4 ATM物理链路配置功能
13. 3. 5 VP路径配置参数
13. 3. 6 其他配置
13. 4 故障管理功能
13. 4. 1 设备告警
13. 4. 2 通信告警
13. 4. 3 环境告警
13. 4. 4 服务质量告警
13. 4. 5 故障诊断
13. 5 性能管理功能
13. 5. 1 性能数据的监测和上报
13. 5. 2 当前数据
13. 5. 3 历史性能统计数据
13. 5. 4 周期性收集的性能数据
13. 5. 5 非周期性收集的性能数据
13. 5. 6 性能信息存储功能
13. 5. 7 网络业务量管理
13. 5. 8 性能分析
13. 5. 9 日志管理
13. 6 安全管理功能
13. 6. 1 定义访问请求者的访问权限
13. 6. 2 保护管理信息不被无权限使用
13. 6. 3 保护管理信息不被传送给无权限的接收者
13. 7 端口管理功能
13. 7. 1 ATU—R端口管理
13. 7. 2 ATU—C端口管理
13. 7. 3 测试功能管理
第14章 ADSL接入系统测试
14. 1 ADSL接入传送部分测试
14. 1. 1 ADSL G. 6mt系统传输性能测试
14. 1. 2 ADSL G. 1ite系统传输性能测试
14. 1. 3 DSLAM上连光接口测试
14. 2 ADSL线路接口协议一致性测试
14. 2. 1 ADSL线路接口的兼容测试
14. 2. 2 RFC—1483 LLC封装协议一致性测试
14. 3 话音信道电气特性测试
14. 3. 1 直流特性
14. 3. 2 话音频带特性
14. 3. 3 话音分离器(Splitter)接口测试
14. 3. 4 话音分离器接口功率谱模板测试
14. 3. 5 用户端口完好率测试
14. 3. 6 用户端上网验证测试
14. 4 网络管理功能验证
14. 5 管理业务性能测试
14. 6 ADSL的业务验证
第15章 ADSL典型应用案例介绍
15. 1 ADSL宽带通信应用系统
15. 2 早期ADSL宽带网络的启发
15. 3 ADSL接入网络的PPPoE应用方式
15. 3. 1 PPPoE应用认证模式
15. 3. 2 PPPoE宽带接入的优点
15. 3. 3 PPPoE接入多用户支持
15. 4 典型ADSL工程应用方式
15. 4. 1 用户单个计算机终端连接
15. 4. 2 电视机+机顶盒应用
15. 4. 3 电视机+单个计算机终端应用
15. 4. 4 小型局域网应用
15. 4. 5 局域网ADSL技术互联应用
15. 5 工程应用案例
15. 5. 1 宾馆使用ADSL技术
15. 5. 2 小区使用ADSL技术
15. 5. 3 中. 小学校校园使用ADSL技术
15. 6 虚拟专用接入网
15. 7 ADSL技术应用发展趋向
15. 7. 1 扁平化的支持网络
15. 7. 2 DSLAM技术的演化
15. 7. 3 上联接口IP化的ADSL应用
15. 7. 4 纯IP构架的ADSL应用
15. 7. 5 三种ADSL应用方式的比较
15. 8 ADSL宽带通信网络试验系统简介
第16章 宽带接入技术比较
16. 1 ADSL接入与两种传统接入技术的比较
16. 2 HFC接入技术
16. 2. 1 同轴电缆传输频带划分
16. 2. 2 Cable Modem结构与工作原理
16. 2. 3 HFC关键技术问题
16. 3 HFC接入系统的不足及与ADSL接入技术的比较
16. 4 Home PNA技术
16. 4. 1 Home PNA特点
16. 4. 2 Home PNA的参考模型与实现原理
16. 4. 3 帧格式
16. 4. 4 频分复用技术
16. 4. 5 电气特性
16. 5 Home PNA在ADSL中的应用
第17章 宽带接入未来展望
17. 1 ATM技术与IP技术的发展和竞争
17. 2 宽带接入的光纤化
17. 3 宽带上缺少“内容”
17. 4 FTTH 会姗姗来迟
17. 5 多种宽带接入并存
17. 6 三网趋向融合
英汉缩略词对照注释表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