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当代组网技术
作者:张公忠,陈锦章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12-01
ISBN:9787302041405
定价:¥49.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当代组网技术的各个方面,全书共有24章,分成3大部分。第1部分为局域网组网技术;第2部分为广域网组网技术;第3部分为多媒体应用与Internet/Intranet技术。第1章内容是综合当前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动向。第2章一第12章,全面地介绍了当前局域网热点技术,其中包括环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交换型以太网、路由器技术、第三层交换以及虚拟局域网等。让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当前流行的局域网新的组网技术。第l3章一第21章,全面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流行的广域网技术,在第2l章广域网演进中,介绍了当前广域组网最新技术。第22章一第24章,介绍了网络系统的几个热点技术。其中包括网络多媒体,网络安全以及Intranet组网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学习网络技术和进行网络设计的参考资料,本书也提供给计算机网络专业自学考试人员作为主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当代组网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1. 1 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要特点
1. 2 当前局域网发展概况
1. 3 我国公用数据通信网发展概况
1. 4 各类数据通信网的特点与适用业务
1. 5 各种数据通信网的比较
1. 6 接入系统的发展
第一部分 局域网组网技术
第2章 局域网技术和标准
2. 1 定义
2. 2 拓扑结构
2. 2. 1 星状拓扑结构
2. 2. 2 环状拓扑结构
2. 2. 3 总线和树状拓扑结构
2. 3 局域网传输媒体
2. 3. 1 双绞线
2. 3. 2 同轴电缆
2. 3. 3 光缆
2. 4 总线/树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 4. 1 总线/树状局域网的特性
2. 4. 2 基带系统
2. 4. 3 宽带系统
2. 5 环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 5. 1 环状局域网的特性
2. 5. 2 环状拓扑结构的益处
2. 5. 3 环状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
2. 5. 4 星—环状体系结构
2. 6 星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 7 局域网标准
2. 7. 1 标准的重要性
2. 7. 2 标准组织
2. 8 局域网协议
2. 8. 1 局域网参考模型
2. 8. 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
2. 8. 3 局域网数据链路控制
2. 8. 4 寻址
2. 9 IEEE 802标准
2. 9. 1 标难结构
2. 9. 2 IEEE 802标准系列
2. 10 FDDI标准
2. 11 IEEE 802逻辑链路控制
2. 11. 1 LLC服务的几种形式
2. 11. 2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2. 11. 3 连接方式服务
2. 11. 4 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2. 11. 5 MAC服务规范
2. 11. 6 流量控制
2. 11. 7 差错控制
2. 11. 8 LLC操作形式和类别
2. 11. 9 LLC协议数据单元
2. 11. 10 1型操作
2. 11. 11 2型操作
2. 11. 12 3型操作
第3章 以太网组网技术基础
3. 1 以太网发展情况及其标准
3. 2 媒体访问控制方式
3. 2. 1 帧结构
3. 2. 2 以太网与IEEE 802. 3帧结构区别和兼容
3. 2. 3 CSMA/CD机理
3. 3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
3. 3. 1 编码与解码
3. 3. 2 收发器
3. 3. 3 四种l0BASE以太网物理性能比较
3. 4 10BASET技术特点
3. 4. 1 10BASET以太网系统组成
3. 4. 2 10BASET集线器功能
3. 4. 3 基于10BASET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
第4章 100Mb/s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 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
4. 2 快速以太网系统组成
4. 2. 1 网卡与集线器的连接
4. 2. 2 使用的媒体
4. 2. 3 集线器
4. 3 快速以太网与10BASET/FL性能比较
4. 4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
4. 5 自动协商与10Mb/s或100Mb/s自适应功能
4. 5. 1 自动协商
4. 5. 2 10Mb/s或looMb/s自适应
4. 6 组网典型连接解决方案
第5章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
5. 1 千兆位以太网体系结构与功能模块
5. 2 千兆位以太网分类
5. 2. 1 千兆位以太网按PHY层分类
5. 2. 2 1000BASEX
5. 2. 3 1000BASET
5. 3 千兆位以太网实现技术
5. 3. 1 千兆位以太网组网跨距
5. 3. 2 帧扩展技术
5. 3. 3 帧突发技术
第6章 交换型以太网与全双工以太网组网技术
6. 1 从共享型以太网发展到交换型以太网
6. 1. 1 共享型以太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6. 1. 2 交换型以太网系统的特点
6. 1. 3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的逻辑机理
6. 2 网桥与交换器工作机理
6. 2. 1 以太网上网桥的作用
6. 2. 2 透明网桥
6. 2. 3 生成树算法
6. 2. 4 网桥与交换器的区别
6. 3 以太网交换器结构
6. 3. 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
6. 3. 2 矩阵交换结构
6. 3. 3 总线交换结构
6. 4 以太网交换器的交换方式
6. 4. 1 静态交换方式
6. 4. 2 动态交换方式
6. 5 以太网交换器的分类和应用
6. 5. 1 按带宽分类
6. 5. 2 按端口上支持的媒体分类
6. 5. 3 按架构分类
6. 5. 4 按应用分类与相应的典型组网方式
6. 6 全双工以太网
6. 6. 1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性
6. 6. 2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特点
6. 6. 3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应用
第7章 令牌环网
7. 1 媒体访问控制技术
7. 2 MAC帧
7. 3 MAC基本操作
7. 4 优先级机制
7. 5 物理层编码
7. 6 令牌环网组网技术
7. 6. 1 令牌环网基本组成
7. 6. 2 星—环状组网结构
7. 6. 3 交换型令牌环网
第8章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8. 1 FDDI标准的范围
8. 2 MAC协议
8. 2. 1 令牌环
8. 2. 2 MAC帧
8. 2. 3 基本操作
8. 2. 4 容量分配
8. 3 物理层协议
8. 3. 1 数据编码
8. 3. 2 物理层中与媒体相关的部分
8. 4 FDDI应用领域与组网技术要点
8. 4. 1 FDDI应用领域
8. 4. 2 FDDI组网技术要点
第9章 异步传输模式技术
9. 1 概述
9. 1. 1 ATM的产生
9. 1. 2 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9. 1. 3 快速分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
9. 2 ATM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9. 2. 1 ATM分层结构
9. 2. 2 ATM高层
9. 2. 3 ATM适配层
9. 2. 4 ATM层
9. 2. 5 ATM物理层
9. 2. 6 ATM交换结构
9. 3 ATM局域网仿真
9. 3. 1 局域网仿真概述
9. 3. 2 LAN仿真的组成
9. 3. 3 lAN仿真中的连接
9. 3. 4 LAN仿真的操作过程
9. 3. 5 lAN仿真和虚拟LAN
9. 4 ATM上的多协议
9. 4. 1 ATM上的多协议的提出
9. 4. 2 MPOA的三个基本技术成分
9. 4. 3 MPOA的逻辑部件
9. 4. 4 MPOA的操作过程
9. 4. 5 可移植性以及与非MPOA系统共存
第10章 路由器技术
10. 1 相关协议简介
10. 1. 1 Internet协议
lO. 1. 2 NetWare协议
10. 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0. 2. 1 路由器连接体系结构
10. 2. 2 路由器工作流程
10. 2. 3 路由器组网特点
10. 3 两种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
10. 3. 1 距离向量算法和路由信息协议
10. 3. 2 OSPF路由协议
10. 4 常用的外部网关协议BGP—4
10. 4. 1 自治系统对外路由的一致性
10. 4. 2 BGP协议的设计目标
10. 4. 3 BGP基本工作过程
10. 4. 4 BGP协议的操作特性
10. 4. 5 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连接
10. 4. 6 自治系统内的网络流量及其分类
10. 5 路由器基本结构
10. 6 路由器的配置使用方法
10. 6. 1 配置模式
10. 6. 2 配置举例
第11章 虚拟局域网
11. 1 VLAN概述
11. 2 实现机制与交换方式
11. 2. 1 端口交换
11. 2. 2 帧交换
11. 2. 3 信元交换
11. 3 VLAN成员定义
11. 3. 1 逻辑分组方法
11. 3. 2 VLAN成员定义的具体实现
11. 3. 3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
11. 4 VLAN配置
11. 4. 1 配置自动化程度
11. 4. 2 配置方式
11. 5 VLAN间通信
11. 5. 1 边界路由
11. 5. 2 “独臂”路由器
11. 5. 3 路由服务器/路由客户机
11. 5. 4 ATM上的多协议路由
11. 5. 5 第三层交换技术
11. 6 VLAN的协议和标准
11. 6. 1 IEEE 802. 1Q标准
11. 6. 2 ISL协议
11. 7 VLAN的功能
11. 7. 1 提高管理效率
11. 7. 2 控制广播数据
11. 7. 3 增加网络安全性
11. 7. 4 减少站点的移动和改变位置的开销
11. 7. 5 实现虚拟工作组
11. 7. 6 基于服务的VLAN
第12章 第三层交换技术
l2. 1 路由器面临的挑战
12. 1. 1 网络“瓶颈效应”
12. 1. 2 TCP/IPv4协议栈操作对端系统的影响
12. 1. 3 传统的解决方案
12. 1. 4 两类第三层交换的解决方案
12. 1. 5 两类第三层交换实现的策略
12. 2 应用于局域网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12. 2. 1 3Com的Fast IP技术
12, 2. 2 Cisco的NetFlow交换
12. 2. 3 Ipsilon的IP交换技术
12. 2. 4 局域网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
12. 3 应用于广域网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12. 3. 1 广域网存在的问题
12. 3. 2 Cascade的IP Navigator技术
12. 3. 3 Cisco的标记交换
12. 3. 4 广域网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
12. 4 新型结构高性能第三层交换技术
12. 4. 1 3Com的基于FIRE的高性能交换
12. 4. 2 Bay的IP路由交换器
12. 4. 3 LAN主干交换设备——新型结构高性能第三层交换器的典型应用
第二部分 广域网组网技术
第13章 传输信道技术
13. 1 概述
13. 2 多路复用
13. 2. 1 频分复用
13. 2. 2 时分复用
13. 3 数据传输方式
13. 3. 1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13. 3. 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13. 3. 3 单工. 半双工. 全双工工作方式
13. 4 数据传输质量
13, 5 广域网传输媒体
13. 5. 1 电缆
13. 5. 2 无线传输媒体
13. 6 光纤通信系统
13. 6. 1 概述
13. 6. 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7 卫星通信
13. 7. 1 VSAT的类型
13. 7. 2 VSAT使用的频段与多址接人方式
13. 7. 3 VSAT系统的通信体制
13. 8 接入网技术概述
13. 8. 1 利用双绞线的传输系统
13. 8. 2 光纤接人网
13. 8. 3 固定无线接人
13. 8. 4 混合光纤同轴网
第14章 公用电话交换网
14. 1 概述
14. 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14. 2. 1 网络结构的类型
14. 2. 2 网络等级
14. 3 我国电话通信网
14. 3. 1 概述
14. 3. 2 本地电话网
14. 4 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编号计划
14. 4. 1 国际电话业务编号计划建议
14. 4. 2 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编号计划
14. 5 数字交换机的结构
14. 5. 1 概述
14. 5. 2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组成
14. 6 信令系统
14. 6. 1 信令的类型
14. 6. 2 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
14. 7 中国1号信令系统
14. 7. 1 模拟型线路信令
14. 7. 2 数字型线路信令
14. 7. 3 记发器信令
14. 8 7号信令系统
14. 8. 1 7号信令功能结构
14. 8. 2 消息传送部分(MTP)
14. 8. 3 用户部分
14. 9 各种信令系统转换与配合的必要性
第15章 分组交换数据网
15. 1 分组交换原理与特点
15. 2 分组交换网的构成
15. 2. 1 分组交换机
15. 2. 2 网络管理中心
15. 2. 3 分组装拆设备和远程集中器
15. 2. 4 分组终端
15. 2. 5 传输线路
15. 3 分组传送业务
15. 3. 1 基本业务
15. 3. 2 用户任选的补充业务
15. 4 公用分组网的主要协议
15. 4. 1 网络编址及X. 121建议
15. 4. 2 x.25建议
15. 4. 3 X. 3, X. 28, X. 29, X. 32建议
l5. 5 网内控制
15. 5. 1 交换虚电路的建立与释放
15. 5. 2 路由选择
15. 5. 3 流量控制
l5. 6 终端接口与参数选择
15. 7 网络性能
15. 7. 1 分组交换机主要性能参数
15. 7. 2 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性能指标
第16章 数字数据网
16. 1 概述
16. 2 我国DDN网络结构
16. 3 DDN网的组成
16. 3. 1 用户环路
16. 3. 2 DDN数字信道
16. 3. 3 节点机
16. 3. 4 网络管理设备
16. 4 DDN提供的业务
16. 4. 1 专用电路业务
16. 4. 2 帧中继业务
16. 4. 3 压缩话音/G3传真业务
16. 4. 4 虚拟专用网(VPN)业务
16. 5 用DDN的组网技术
16. 5. 1 用DDN组构计算机网
l6. 5. 2 用DDN组构语音网络
l6. 6 用户终端接人DDN方式
第17章 帧中继
l7. 1 概述
17. 1. 1 帧中继的引入
17. 1. 2 快速分组交换
17. 1. 3 FR与现有通信方式的比较
17. 1. 4 与帧中继有关的主要标准
17. 2 帧中继技术概述
17. 2. 1 帧中继与ISDN
17. 2. 2 帧中继业务
17. 2. 3 业务参数和服务质量
17. 2. 4 帧丢弃
17. 3 帧中继协议
17, 3. 1 帧结构
17. 3. 2 协议处理
17. 3. 3 虚电路连接
17. 3. 4 帧中继与分组交换的区别
17. 4 拥塞控制
17. 4. 1 概述
17. 4. 2 用户业务参数与拥塞控制
17. 4. 3 FECN和BECN
17. 4. 4 强化链路层管理(CLLM)消息
17. 4. 5 优先级
17. 5 PVC的管理
17. 5. 1 概述
17. 5. 2 用于PVC管理的消息格式
17. 5. 3 单向程序
17. 5. 4 双向程序
17. 5. 5 异步PVC STATUS消息
17. 6 SVC信令
17. 6. 1 概述
17. 6. 2 LAPF帧格式
17. 6. 3 交换虚电路消息的结构
17. 6. 4 呼叫建立
17. 6. 5 呼叫清除
17. 7 帧中继的应用
17. 7. 1 帧中继多协议封装
17. 7. 2 帧中继和x.25的互通
17. 7. 3 帧中继传送话音
第18章 窄带ISDN
18. 1 概述
18. 1. 1 ISDN的概念和特点
18. 1. 2 ISDN的发展概况
18. 1. 3 ISDN的标准
18. 2 ISDN网络结构
18. 2. 1 ISDN的网络功能
1. 1 当前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要特点
1. 2 当前局域网发展概况
1. 3 我国公用数据通信网发展概况
1. 4 各类数据通信网的特点与适用业务
1. 5 各种数据通信网的比较
1. 6 接入系统的发展
第一部分 局域网组网技术
第2章 局域网技术和标准
2. 1 定义
2. 2 拓扑结构
2. 2. 1 星状拓扑结构
2. 2. 2 环状拓扑结构
2. 2. 3 总线和树状拓扑结构
2. 3 局域网传输媒体
2. 3. 1 双绞线
2. 3. 2 同轴电缆
2. 3. 3 光缆
2. 4 总线/树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 4. 1 总线/树状局域网的特性
2. 4. 2 基带系统
2. 4. 3 宽带系统
2. 5 环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 5. 1 环状局域网的特性
2. 5. 2 环状拓扑结构的益处
2. 5. 3 环状拓扑结构的潜在问题
2. 5. 4 星—环状体系结构
2. 6 星状拓扑结构局域网
2. 7 局域网标准
2. 7. 1 标准的重要性
2. 7. 2 标准组织
2. 8 局域网协议
2. 8. 1 局域网参考模型
2. 8. 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
2. 8. 3 局域网数据链路控制
2. 8. 4 寻址
2. 9 IEEE 802标准
2. 9. 1 标难结构
2. 9. 2 IEEE 802标准系列
2. 10 FDDI标准
2. 11 IEEE 802逻辑链路控制
2. 11. 1 LLC服务的几种形式
2. 11. 2 不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2. 11. 3 连接方式服务
2. 11. 4 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2. 11. 5 MAC服务规范
2. 11. 6 流量控制
2. 11. 7 差错控制
2. 11. 8 LLC操作形式和类别
2. 11. 9 LLC协议数据单元
2. 11. 10 1型操作
2. 11. 11 2型操作
2. 11. 12 3型操作
第3章 以太网组网技术基础
3. 1 以太网发展情况及其标准
3. 2 媒体访问控制方式
3. 2. 1 帧结构
3. 2. 2 以太网与IEEE 802. 3帧结构区别和兼容
3. 2. 3 CSMA/CD机理
3. 3 物理层结构与功能
3. 3. 1 编码与解码
3. 3. 2 收发器
3. 3. 3 四种l0BASE以太网物理性能比较
3. 4 10BASET技术特点
3. 4. 1 10BASET以太网系统组成
3. 4. 2 10BASET集线器功能
3. 4. 3 基于10BASET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
第4章 100Mb/s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 1 快速以太网体系结构
4. 2 快速以太网系统组成
4. 2. 1 网卡与集线器的连接
4. 2. 2 使用的媒体
4. 2. 3 集线器
4. 3 快速以太网与10BASET/FL性能比较
4. 4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跨距
4. 5 自动协商与10Mb/s或100Mb/s自适应功能
4. 5. 1 自动协商
4. 5. 2 10Mb/s或looMb/s自适应
4. 6 组网典型连接解决方案
第5章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
5. 1 千兆位以太网体系结构与功能模块
5. 2 千兆位以太网分类
5. 2. 1 千兆位以太网按PHY层分类
5. 2. 2 1000BASEX
5. 2. 3 1000BASET
5. 3 千兆位以太网实现技术
5. 3. 1 千兆位以太网组网跨距
5. 3. 2 帧扩展技术
5. 3. 3 帧突发技术
第6章 交换型以太网与全双工以太网组网技术
6. 1 从共享型以太网发展到交换型以太网
6. 1. 1 共享型以太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6. 1. 2 交换型以太网系统的特点
6. 1. 3 以太网交换器工作的逻辑机理
6. 2 网桥与交换器工作机理
6. 2. 1 以太网上网桥的作用
6. 2. 2 透明网桥
6. 2. 3 生成树算法
6. 2. 4 网桥与交换器的区别
6. 3 以太网交换器结构
6. 3. 1 软件执行交换结构
6. 3. 2 矩阵交换结构
6. 3. 3 总线交换结构
6. 4 以太网交换器的交换方式
6. 4. 1 静态交换方式
6. 4. 2 动态交换方式
6. 5 以太网交换器的分类和应用
6. 5. 1 按带宽分类
6. 5. 2 按端口上支持的媒体分类
6. 5. 3 按架构分类
6. 5. 4 按应用分类与相应的典型组网方式
6. 6 全双工以太网
6. 6. 1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重要性
6. 6. 2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特点
6. 6. 3 全双工以太网技术的应用
第7章 令牌环网
7. 1 媒体访问控制技术
7. 2 MAC帧
7. 3 MAC基本操作
7. 4 优先级机制
7. 5 物理层编码
7. 6 令牌环网组网技术
7. 6. 1 令牌环网基本组成
7. 6. 2 星—环状组网结构
7. 6. 3 交换型令牌环网
第8章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8. 1 FDDI标准的范围
8. 2 MAC协议
8. 2. 1 令牌环
8. 2. 2 MAC帧
8. 2. 3 基本操作
8. 2. 4 容量分配
8. 3 物理层协议
8. 3. 1 数据编码
8. 3. 2 物理层中与媒体相关的部分
8. 4 FDDI应用领域与组网技术要点
8. 4. 1 FDDI应用领域
8. 4. 2 FDDI组网技术要点
第9章 异步传输模式技术
9. 1 概述
9. 1. 1 ATM的产生
9. 1. 2 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9. 1. 3 快速分组交换和异步传输模式
9. 2 ATM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9. 2. 1 ATM分层结构
9. 2. 2 ATM高层
9. 2. 3 ATM适配层
9. 2. 4 ATM层
9. 2. 5 ATM物理层
9. 2. 6 ATM交换结构
9. 3 ATM局域网仿真
9. 3. 1 局域网仿真概述
9. 3. 2 LAN仿真的组成
9. 3. 3 lAN仿真中的连接
9. 3. 4 LAN仿真的操作过程
9. 3. 5 lAN仿真和虚拟LAN
9. 4 ATM上的多协议
9. 4. 1 ATM上的多协议的提出
9. 4. 2 MPOA的三个基本技术成分
9. 4. 3 MPOA的逻辑部件
9. 4. 4 MPOA的操作过程
9. 4. 5 可移植性以及与非MPOA系统共存
第10章 路由器技术
10. 1 相关协议简介
10. 1. 1 Internet协议
lO. 1. 2 NetWare协议
10. 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0. 2. 1 路由器连接体系结构
10. 2. 2 路由器工作流程
10. 2. 3 路由器组网特点
10. 3 两种常用的内部网关协议
10. 3. 1 距离向量算法和路由信息协议
10. 3. 2 OSPF路由协议
10. 4 常用的外部网关协议BGP—4
10. 4. 1 自治系统对外路由的一致性
10. 4. 2 BGP协议的设计目标
10. 4. 3 BGP基本工作过程
10. 4. 4 BGP协议的操作特性
10. 4. 5 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连接
10. 4. 6 自治系统内的网络流量及其分类
10. 5 路由器基本结构
10. 6 路由器的配置使用方法
10. 6. 1 配置模式
10. 6. 2 配置举例
第11章 虚拟局域网
11. 1 VLAN概述
11. 2 实现机制与交换方式
11. 2. 1 端口交换
11. 2. 2 帧交换
11. 2. 3 信元交换
11. 3 VLAN成员定义
11. 3. 1 逻辑分组方法
11. 3. 2 VLAN成员定义的具体实现
11. 3. 3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
11. 4 VLAN配置
11. 4. 1 配置自动化程度
11. 4. 2 配置方式
11. 5 VLAN间通信
11. 5. 1 边界路由
11. 5. 2 “独臂”路由器
11. 5. 3 路由服务器/路由客户机
11. 5. 4 ATM上的多协议路由
11. 5. 5 第三层交换技术
11. 6 VLAN的协议和标准
11. 6. 1 IEEE 802. 1Q标准
11. 6. 2 ISL协议
11. 7 VLAN的功能
11. 7. 1 提高管理效率
11. 7. 2 控制广播数据
11. 7. 3 增加网络安全性
11. 7. 4 减少站点的移动和改变位置的开销
11. 7. 5 实现虚拟工作组
11. 7. 6 基于服务的VLAN
第12章 第三层交换技术
l2. 1 路由器面临的挑战
12. 1. 1 网络“瓶颈效应”
12. 1. 2 TCP/IPv4协议栈操作对端系统的影响
12. 1. 3 传统的解决方案
12. 1. 4 两类第三层交换的解决方案
12. 1. 5 两类第三层交换实现的策略
12. 2 应用于局域网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12. 2. 1 3Com的Fast IP技术
12, 2. 2 Cisco的NetFlow交换
12. 2. 3 Ipsilon的IP交换技术
12. 2. 4 局域网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
12. 3 应用于广域网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12. 3. 1 广域网存在的问题
12. 3. 2 Cascade的IP Navigator技术
12. 3. 3 Cisco的标记交换
12. 3. 4 广域网第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
12. 4 新型结构高性能第三层交换技术
12. 4. 1 3Com的基于FIRE的高性能交换
12. 4. 2 Bay的IP路由交换器
12. 4. 3 LAN主干交换设备——新型结构高性能第三层交换器的典型应用
第二部分 广域网组网技术
第13章 传输信道技术
13. 1 概述
13. 2 多路复用
13. 2. 1 频分复用
13. 2. 2 时分复用
13. 3 数据传输方式
13. 3. 1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13. 3. 2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13. 3. 3 单工. 半双工. 全双工工作方式
13. 4 数据传输质量
13, 5 广域网传输媒体
13. 5. 1 电缆
13. 5. 2 无线传输媒体
13. 6 光纤通信系统
13. 6. 1 概述
13. 6. 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7 卫星通信
13. 7. 1 VSAT的类型
13. 7. 2 VSAT使用的频段与多址接人方式
13. 7. 3 VSAT系统的通信体制
13. 8 接入网技术概述
13. 8. 1 利用双绞线的传输系统
13. 8. 2 光纤接人网
13. 8. 3 固定无线接人
13. 8. 4 混合光纤同轴网
第14章 公用电话交换网
14. 1 概述
14. 2 电话网的网络结构
14. 2. 1 网络结构的类型
14. 2. 2 网络等级
14. 3 我国电话通信网
14. 3. 1 概述
14. 3. 2 本地电话网
14. 4 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编号计划
14. 4. 1 国际电话业务编号计划建议
14. 4. 2 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编号计划
14. 5 数字交换机的结构
14. 5. 1 概述
14. 5. 2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组成
14. 6 信令系统
14. 6. 1 信令的类型
14. 6. 2 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
14. 7 中国1号信令系统
14. 7. 1 模拟型线路信令
14. 7. 2 数字型线路信令
14. 7. 3 记发器信令
14. 8 7号信令系统
14. 8. 1 7号信令功能结构
14. 8. 2 消息传送部分(MTP)
14. 8. 3 用户部分
14. 9 各种信令系统转换与配合的必要性
第15章 分组交换数据网
15. 1 分组交换原理与特点
15. 2 分组交换网的构成
15. 2. 1 分组交换机
15. 2. 2 网络管理中心
15. 2. 3 分组装拆设备和远程集中器
15. 2. 4 分组终端
15. 2. 5 传输线路
15. 3 分组传送业务
15. 3. 1 基本业务
15. 3. 2 用户任选的补充业务
15. 4 公用分组网的主要协议
15. 4. 1 网络编址及X. 121建议
15. 4. 2 x.25建议
15. 4. 3 X. 3, X. 28, X. 29, X. 32建议
l5. 5 网内控制
15. 5. 1 交换虚电路的建立与释放
15. 5. 2 路由选择
15. 5. 3 流量控制
l5. 6 终端接口与参数选择
15. 7 网络性能
15. 7. 1 分组交换机主要性能参数
15. 7. 2 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性能指标
第16章 数字数据网
16. 1 概述
16. 2 我国DDN网络结构
16. 3 DDN网的组成
16. 3. 1 用户环路
16. 3. 2 DDN数字信道
16. 3. 3 节点机
16. 3. 4 网络管理设备
16. 4 DDN提供的业务
16. 4. 1 专用电路业务
16. 4. 2 帧中继业务
16. 4. 3 压缩话音/G3传真业务
16. 4. 4 虚拟专用网(VPN)业务
16. 5 用DDN的组网技术
16. 5. 1 用DDN组构计算机网
l6. 5. 2 用DDN组构语音网络
l6. 6 用户终端接人DDN方式
第17章 帧中继
l7. 1 概述
17. 1. 1 帧中继的引入
17. 1. 2 快速分组交换
17. 1. 3 FR与现有通信方式的比较
17. 1. 4 与帧中继有关的主要标准
17. 2 帧中继技术概述
17. 2. 1 帧中继与ISDN
17. 2. 2 帧中继业务
17. 2. 3 业务参数和服务质量
17. 2. 4 帧丢弃
17. 3 帧中继协议
17, 3. 1 帧结构
17. 3. 2 协议处理
17. 3. 3 虚电路连接
17. 3. 4 帧中继与分组交换的区别
17. 4 拥塞控制
17. 4. 1 概述
17. 4. 2 用户业务参数与拥塞控制
17. 4. 3 FECN和BECN
17. 4. 4 强化链路层管理(CLLM)消息
17. 4. 5 优先级
17. 5 PVC的管理
17. 5. 1 概述
17. 5. 2 用于PVC管理的消息格式
17. 5. 3 单向程序
17. 5. 4 双向程序
17. 5. 5 异步PVC STATUS消息
17. 6 SVC信令
17. 6. 1 概述
17. 6. 2 LAPF帧格式
17. 6. 3 交换虚电路消息的结构
17. 6. 4 呼叫建立
17. 6. 5 呼叫清除
17. 7 帧中继的应用
17. 7. 1 帧中继多协议封装
17. 7. 2 帧中继和x.25的互通
17. 7. 3 帧中继传送话音
第18章 窄带ISDN
18. 1 概述
18. 1. 1 ISDN的概念和特点
18. 1. 2 ISDN的发展概况
18. 1. 3 ISDN的标准
18. 2 ISDN网络结构
18. 2. 1 ISDN的网络功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