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非正规科学:从大众化知识到人种科学

非正规科学:从大众化知识到人种科学

作者:(法)R.舍普著;万佚,刘莉译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0-06-01

ISBN:9787108014245

定价:¥10.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法国文化电台”记者R·舍普就目前法国社会较为关心的、关于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的问题采访了法国学界的一些人士。采访笔录形成的一系列小书在法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就是其中的一本。片断:中国的传统植物学在植物学的现代研究中,植物名称明确地指出了这种植物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中国古代没有这种观点,尽管中国传统文化被看作是等级文化。您大概记得在《词汇和事物》的引言的开头,米歇尔·福柯描述了博尔日滑稽地模仿“某本中国百科全书”,书中写道:“动物分为:1)属于皇帝的;2)涂上香料的;3)被驯养的;4)乳猪;5)美人鱼;6)传说中的;7)自由的狗;8)包括在本分类中的;9)像疯子般焦躁不安的;10)无数的;11)用骆驼毛做成的十分纤细的毛笔画出来的;12)等等;13)刚打破水罐的;14)远看像苍蝇的。”其实,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分类并不像博尔日想展现的一般滑稽可笑。传统植物学通常被药典所替代,中国的传统植物学是不是也一样?现在有一百多篇文献可以称做药典,可是从事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人使用的术语并不总是一致(有些人觉得“药典”所具内涵大西方化了,他们更喜欢“医学材料”这个词,可是对这个词同样有争议)。在汉语里,这些作品——论述矿物、植物、动物,甚至来自人体的产物——叫做“本草”,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本草”始于公元1世纪或2世纪(尽管其名称“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是一位至少生活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传说中的皇帝)。这部文献为以后的论著奠定了基础,经常被人引用,内容也渐渐丰富起来,不断被加人新东西,因为文献最初只记载了365种物品,大部分是植物。每天一种?对!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部作品几乎具有宗教礼仪书的功能。另一方面,它把这些物品分成三类:无毒的,用以维持生命,可以随意食用;微毒的,在明确病情的情况下,用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服用;剧毒的,通常是致命的,只有在病人已病人膏盲时才能服用。这是药典中出现的最初分类法,是在作品的结构层次上进行的。在作品里,还有第二种分类,共分成五类,对应于法语所说的“五种元素”(现在有人译成“五种因素”或“五个阶段”),这五类参照了同阴阳概念有关的天体演化论体系。那时,神话世界也是知识世界……这第一部本草作品的作者描述了一位名叫神农氏的传播文明的英雄,他使野蛮人成为文明人:据说在他之前,人住在树上,以兽皮为衣,喝血吃生肉……但“神农”降临世上,他遍尝植物,区别毒药和可食用的植物,教会人们耕种。药物的这一分类系统是否随后受到质疑?从5世纪起,一些医生提出批评,认为不应把什么都混在一起(一本书中既谈论动物又谈论植物),还认为惟一的大的分类是高级、中级、低级三类也是不妥的。因此第一项工作是把医学材料区分为矿物、植物和动物。然后,譬如在矿物内部把石头和金属区分开,在植物内部把草和树木区分开,同样地,区别蔬菜、水果和谷物。在动物中,区分兽类和我们叫做小动物的动物(包括飞虫、蛇、某些两栖类动物和甲壳动物等等)。这种分类基础可以追溯到5世纪,直到12世纪实际上依然有用;后来,分类变得十分细,特别是在16世纪,出版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今天这部著作仍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中医典籍。文化大革命时,此书仍然再版,说明其作用几乎是公认的,从博物学的观点看,这本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科学史研究者们似乎把医学材料和博物学混为一谈(我们国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17世纪为止)。但中国科学史学家们研究这部文献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思想方法的鲜明特点;他们从中看出了有关矿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等的最早论述,而我却认为这本书既不是植物学的,也不是动物学或矿物学的,因为书中不包含任何有关植物或者动物等的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作者在介绍医学材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植物学、矿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必须给这本书贴上一个现代的标签的话,那么我觉得“人种科学”最为合适。
作者简介
暂缺《非正规科学:从大众化知识到人种科学》作者简介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博物学
   1.博物学知识和人种科学的诞生
   2.中国的传统植物学
   3.中非的狩猎、垂钓和采摘的知识
   4.南美的环境知识
   第二部分 灵魂和肉体
   5.传统的药典
   6.传统医学
   7.人种精神病学的道路
   8.人体的象征人类学
   9.人类学和宗教行为
   第三部分 知识和文化
   10.历史人类学的领域
   11.文字和社会
   12.数学和文化
   13.传统音乐
   14.总人类学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