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计算机局域网(第三版)
作者:胡道元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3-01
ISBN:9787302051602
定价:¥3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计算机局域网(第3版)》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角度,对计算机局域网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协议和应用作了全面阐述。全书以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和IEEE802局域网参考模型为主线,按层次概念阐述。对网络底层,论述了数据传输、数据交换、数据链路控制、局域网的特性、介质访问控制及相应的协议,详细论述了传统局域网和高速局域网技术。对网络高层,重点讲述了计算机网络高层的体系结构、OSI协议、TCP/IP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模式、环球信息网WWW。对网络管理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也作了详细的论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计算机局域网(第3版)》为工科电子类专业全国统编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主要读者对象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数据通信专业的师生和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者、制造者、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也是一本基本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计算机局域网(第三版)》作者简介
目录
第1章 引论
1. 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 1. 1 历史的回顾
1. 1. 2 推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两大动力
1. 1. 3 局部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 2 资源共享
1. 2. 1 资源分配和共享
1. 2. 2 资源共享定理
1. 3 计算机网络分类
1. 4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内容
1. 5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
第2章 数据传输
2. 1 数据通信模型
2. 2 传输概念
2. 2. 1 时域概念
2. 2. 2 频域概念
2. 2. 3 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
2. 3 模拟数据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
2. 4 数据调制与编码
2. 4. 1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2. 4. 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2. 4. 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 4. 4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 5 多路复用
2. 5. 1 多路复用技术
2. 5. 2 频分多路复用
2. 5. 3 时分多路复用
2. 5. 4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2. 5. 5 波分多路复用
2. 6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2. 7 传输介质
2. 7. 1 双绞线
2. 7. 2 同轴电缆
2. 7. 3 光导纤维电缆
2. 7. 4 无线介质
2. 7. 5 传输介质的选择
2. 7. 6 传输损耗
2. 8 物理层接口及协议
2. 8. 1 物理层的特性
2. 8. 2 数据通信设备
2. 8. 3 RS232C接口
2. 8. 4 其他标谁接口
第3章 数据交换
3. 1 线路交换技术
3. 1. 1 空分交换
3. 1. 2 时分交换
3. 2 分组交换技术
3. 2. 1 分组交换的原理
3. 2. 2 分组交换的技术
3. 2. 3 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
3. 3 帧中继交换
3. 3. 1 帧中继原理
3. 3. 2 帧中继的应用
3. 4 信元交换技术
3. 4. 1 异步转移模式基本原理
3. 4. 2 ATM交换和控制
第4章 数据链路控制
4. 1 流控技术
4. 1. 1 停:等流控
4. 1. 2 滑动窗口流控
4. 2 差错检测
4. 2. 1 奇偶校验
4. 2. 2 循环冗余检错
4. 3 差错控制
4. 3. 1 停-等ARQ
4. 3. 2 Go-Back-N ARQ
4. 3. 3 Selective-Reject ARQ
4. 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4. 4. 1 基本特征
4. 4. 2 帧结构
4. 4. 3 HDLC操作
4. 5 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4. 5. 1 LAP B
4. 5. 2 LAP D
4. 5. 3 逻辑链路控制
4. 5. 4 帧中继
4. 5. 5 异步转移模式
第5章 传统局域网
5. 1 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
5. 2 拓扑结构
5. 2. 1 星形拓扑
5. 2. 2 总线拓扑
5. 2. 3 环形拓扑
5. 2. 4 树形拓扑
5. 2. 5 星形环拓扑
5. 3 环形网
5. 4 总线/树形网络
5. 4. 1 基带系统
5. 4. 2 宽带系统
5. 4. 3 基带系统和宽带系统的比较
5. 5 光纤局域网
5. 5. 1 无源星形结构
5. 5. 2 有源星形结构
5. 5. 3 光纤环网结构
5. 5. 4 光纤总线网结构
5. 6 介质访问控制
5. 7 争用协议
5. 7. 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5. 7. 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5. 7. 3 退避算法
5. 7. 4 争用协议的比较
5. 8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
5. 8. 1 标记环操作原理
5. 8. 2 优先级策略
5. 9 标记总线访问控制
5. 10 ANS X3T9. 5介质访问控制
第6章 局域网协议
6. 1 LAN参考模型
6. 2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
6. 2. 1 网络层/LL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 2. 2 LLC子层/MA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 2. 3 LLC协议数据单元结构
6. 2. 4 LLC协议的型和类
6. 2. 5 LLC协议的元素
6. 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 3. 1 MAC服务规范
6. 3. 2 介质访问控制的帧结构
6. 3. 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 3. 4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形式描述
6. 3. 5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邻近层的接口
6. 4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 4. 1 MAC服务规范
6. 4. 2 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
6. 4. 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 4. 4 MAC有限状态机
6. 5 标记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 5. 1 MAC帧格式
6. 5. 2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 5. 3 MAC层内部结构
6. 5. 4 访问控制机的状态
6. 6 局域网协议标准
第7章 网络性能评价
7. 1 模型和性能评价
7. 1. 1 目的
7. 1. 2 两种基本方法
7. 1. 3 局域网特性
7. 1. 4 单服务器队列
7. 1. 5 排队网络模型
7. 1. 6 基本结果
7. 2 LAN的性能评价
7. 2. 1 基本参量
7. 2. 2 传播延迟和数据率的效应
7. 2. 3 吞吐率特性
7. 2. 4 最大数据率的计算
7. 2. 5 延迟特性
7. 2. 6 延迟-吞吐率特性
第8章 高速局域网技术
8. 1 FDDI网
8. 1. 1 FDDI原理
8. 1. 2 FDDI系列
8. 1. 3 FDDI协议
8. 2 快速以太网
8. 2. 1 快速以太网类型
8. 2. 2 快速以太网的应用
8. 2. 3 快速以太网协议
8. 3 干兆位以太网
8. 3. 1 以太网的进展
8. 3. 2 干兆位以太网标准和参考模型
8. 3. 3 干兆位以太网的应用
8. 4 交换式局域网
8. 4. 1 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模块
8. 4. 2 LAN交换器的特点
8. 4. 3 两种交换方式
8. 4. 4 第三层交换器
8. 5 ATM网
8. 5. 1 ATM协议参考模型
8. 5. 2 ATM局域网
8. 5. 3 ATM LAN仿真
8. 6 无线局域网
8. 6. 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8. 6. 2 物理介质规范
8. 6. 3 介质访问控制
8. 6. 4 分布协调功能
8. 6. 5 点协调功能
第9章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9. 1 体系结构及协议
9. 1. 1 协议和体系结构
9. 1. 2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9. 1. 3 LAN协议结构
9. 2 OSI传输层服务及协议
9. 2. 1 传输层服务
9. 2. 2 传输层协议机制
9. 3 ISO传输层标准
9. 3. 1 传送服务
9. 3. 2 协议格式
9. 3. 3 协议机制
9. 4 OSI会话层服务及协议
9. 4. 1 会话服务
9. 4. 2 会话层协议
9. 5 OSI表示层服务及协议
9. 5. 1 表示层功能
9. 5. 2 表示服务
9. 5. 3 表示协议
9. 5. 4 抽象语法表示法及其编码规则
9. 6 OSI应用层服务及协议
9. 6. 1 应用层模型
9. 6. 2 公共应用服务元素
9. 6. 3 特定应用服务元素
9. 7 TCP/IP的分层
9. 7. 1 TCP/IP分层模型
9. 7. 2 TCP/IP分层工作原理
9. 7. 3 TCP/IP模型的分界线
9. 7. 4 复用和分解
9. 8 IP协议
9. 8. 1 Internet体系结构
9. 8. 2 IP数据报
9. 8. 3 IP数据报选项
9. 9 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
9. 9. 1 IP数据报的直接传送和间接传送
9. 9. 2 IP路由选择表与算法
9. 10 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
9. 10. 1 ICMP机制
9. 10. 2 ICMP报文格式
9. 11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9. 11. 1 UDP协议功能
9. 11. 2 UDP报文格式
9. 11. 3 UDP的协议分层与封装
9. 11. 4 UDP的复用. 分解与端口
9. 12 可靠的数据流传输
9. 12. 1 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特性
9. 12. 2 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的实现
9. 13 传输控制协议(TCP)
9. 13. 1 TCP功能
9. 13. 2 TCP报文格式
9. 13. 3 TCP的操作
9. 14 基于套接字的进程之间通信
9. 14. 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通信
9. 14. 2 进程通信基本概念
9. 14. 3 进程通信的系统调用和库程序
第10章 网络互连
10. 1 网络互连的要求和结构方案
lO. 1. 1 网络互连的要求
10. 1. 2 结构方案
lo. 2 网桥
10. 2. 1 局域网互连的需要
10. 2. 2 网桥的工作原理
10. 2. 3 路径选择算法
10. 2. 4 性能评价
10. 3 X. 75协议
10. 4 网间协议(IP)
10. 4. 1 IP操作
10. 4. 2 网间协议
10. 5 协议转换
10. 6 IEEE 802互连网络规范
10. 6. 1 单个局域网
10. 6. 2 两个局域网互连
10. 6. 3 局域网和远程网络互连
10. 6. 4 两个局域网通过远程网互连
10. 7 核心路由器体系结构
10. 8 路由选择算法
10. 8. 1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
10. 8. 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10. 9 自治系统
10. 10 内部网关协议
10. 10. 1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
10. 10. 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10. 11 外部网关协议
10. 11. 1 外部网关协议
10. 11. 2 边界网关协议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 1 操作系统概述及其发展
11. 2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及其特点
11. 2. 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 2. 2 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11. 3 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
11. 3. 1 Windows NT的系统结构
11. 3. 2 UNIX的系统结构
11. 3. 3 NetWare的系统结构
11. 4 网络操作系统的内核
11. 4. 1 Windows NT的内核
11. 4. 2 UNIX的内核
11. 5 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11. 5. 1 Windows NT的网络功能
11. 5. 2 UNIX的网络功能
11. 5. 3 NetWare的网络功能
11. 6 Linux操作系统
11. 6. 1 Linux的功能
11. 6. 2 Linux的常用软件
第12章 网络计算模式
12. 1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
12. 1. 1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2. 1. 2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2. 1. 3 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出现
12. 2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12. 2. 1 客户机的特点
12. 2. 2 服务器的特点
12. 2. 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2. 3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优点
12. 4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中间件
12. 4. 1 中间件产生的背景
12. 4. 2 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
12. 5 客户机/服务器类型
12. 6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所要求的通信环境--一致通信环境
12. 6. 1 一致通信环境简介
12. 6. 2 跨平台的一致通信的重要性
12. 7 一致通信环境的形式
12. 7. 1 基于开放系统环境的一致通信
12. 7. 2 路由器对一致通信环境的影响
12. 7. 3 一致通信环境的发展趋势
12. 8 分布式计算环境
12. 8. 1 DCE的定义
12. 8. 2 DCE的特征
12. 8. 3 DCE提供的服务
12. 8. 4 线程服务
12. 8. 5 远程过程调用
12. 8. 6 安全性
12. 9 BWD模式的特点及优点
第13章 环球信息网
13. 1 环球信息网的基本原理
13. 1. 1 环球信息网的特点
13. 1. 2 环球信息网的基本概念
13. 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3. 2. 1 HTTP工作过程
13. 2. 2 HTTP协议
13. 3 超文本标记语言
13. 3. 1 HTML的基本框架
13. 3. 2 在HTML文件中建立链接
13. 3. 3 在HTML文件中使用图像
13. 3. 4 多窗口应用
13. 3. 5 表单的应用
13. 4 通用资源访问地址
13. 5 动态Web文档与CGI技术
13. 5. 1 Web文档的三种基本形式
13. 5. 2 动态文档的实现
13. 5. 3 通用网关接口
13. 6 活动Web文档和Java技术
13. 6. 1 活动文档技术
13. 6. 2 Java技术
第14章 网络管理技术
14. 1 局域网管理技术
14. 1. 1 传统局域网管理
14. 1. 2 局域网管理工具
14. 2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14. 2. 1 网络管理功能
14. 2. 2 网络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
14. 2. 3 网络管理的标准
14. 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4. 3. 1 SNMP网络管理模型
14. 3. 2 抽象语法表示(ASN. 1)
14. 3. 3 管理信息结构(SMI)
14. 3. 4 常用管理信息库(MIBII)
14. 3. 5 SNMP协议数据格式与工作模式
14. 4 网络管理系统
14. 4. 1 HP的OpenView
14. 4. 2 IBM的NetView
14. 4. 3 Sun的SunNet Manager
14. 4. 4 Cabletron的SPECTRUM
14. 5 网络管理和维护
14. 5. 1 VLAN管理
14. 5. 2 WAN接入管理
14. 5. 3 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
14. 5. 4 网络管理工具
第15章 网络与信息安全
15. 1 密码学
15. 1. 1 密码学的基本原理
15. 1. 2 私钥密码技术
15. 1. 3 公钥密码技术
15. 2 鉴别
15. 2. 1 鉴别的基本原理
l5. 2. 2 Kerberos鉴别
15. 2. 3 公钥基础设施
15. 2. 4 数字签名
15. 3 访问控制
15. 3. 1 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
15. 3. 2 虚拟专网
15. 4 防病毒
15. 5 网络安全技术
15. 5. 1 网络安全层次模型
15. 5. 2 防火墙技术
15. 5. 3 IP层安全性
15. 5. 4 传输层的安全性
15. 5. 5 应用层的安全性
15. 5. 6 WWW应用安全技术
15. 6 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
15. 6. 1 安全服务
15. 6. 2 安全机制
15. 7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框架
15. 8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
15. 8. 1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15. 8. 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15. 9 评估增长的安全操作代价
15. 10 DCE安全技术
15. 10. 1 DCE安全服务概述
l5. 10. 2 DCE安全模型
15. 10. 3 DCE安全服务器组成
15. 10. 4 凭据和身份认证标记
15. 10. 5 安全RPC
15. 10. 6 访问控制列表(ACL)
15. 11 基于DCE的WebST技术
15. 11. 1 WebST的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型
15. 11. 2 应用服务器
15. 11. 3 WebST网关和代理服务器
15. 11. 4 WebST RPC和防火墙
第16章 局域网的应用
16. 1 网络服务器
16. 1. 1 打印服务器
16. 1. 2 终端服务器
16. 1. 3 磁盘服务器
16. 2 文件服务器
16. 2. 1 文件服务器接口
16. 2. 2 设计文件服务器的若干问题
16. 3 局域网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16. 3. 1 多用户应用
16. 3. 2 文字处理
16. 3. 3 电子表格
16. 3. 4 电子邮件
16. 4 局域网在工厂自动化中的应用--MAP/TOP网
16. 5 分布系统
16. 5. 1 分布系统的构造方案
16. 5. 2 分布操作系统的结构
16. 5. 3 分布操作系统的若干问题
16. 6 企业网络计算
16. 6. 1 企业网络计算的背景和挑战
16. 6. 2 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和特性
16. 6. 3 开放系统
16. 6. 4 企业网络开放系统集成技术
16. 6. 5 开放系统环境应用可移植框架
16. 6. 6 向企业网络计算环境过渡
16. 7 Intranet
16. 7. 1 网络化经济的新模式
16. 7. 2 Intranet的形成
16. 7. 3 Intranet建立的两种模式
16. 7. 4 建立Intranet
1. 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 1. 1 历史的回顾
1. 1. 2 推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两大动力
1. 1. 3 局部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 2 资源共享
1. 2. 1 资源分配和共享
1. 2. 2 资源共享定理
1. 3 计算机网络分类
1. 4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内容
1. 5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
第2章 数据传输
2. 1 数据通信模型
2. 2 传输概念
2. 2. 1 时域概念
2. 2. 2 频域概念
2. 2. 3 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
2. 3 模拟数据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
2. 4 数据调制与编码
2. 4. 1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2. 4. 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2. 4. 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 4. 4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 5 多路复用
2. 5. 1 多路复用技术
2. 5. 2 频分多路复用
2. 5. 3 时分多路复用
2. 5. 4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2. 5. 5 波分多路复用
2. 6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2. 7 传输介质
2. 7. 1 双绞线
2. 7. 2 同轴电缆
2. 7. 3 光导纤维电缆
2. 7. 4 无线介质
2. 7. 5 传输介质的选择
2. 7. 6 传输损耗
2. 8 物理层接口及协议
2. 8. 1 物理层的特性
2. 8. 2 数据通信设备
2. 8. 3 RS232C接口
2. 8. 4 其他标谁接口
第3章 数据交换
3. 1 线路交换技术
3. 1. 1 空分交换
3. 1. 2 时分交换
3. 2 分组交换技术
3. 2. 1 分组交换的原理
3. 2. 2 分组交换的技术
3. 2. 3 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
3. 3 帧中继交换
3. 3. 1 帧中继原理
3. 3. 2 帧中继的应用
3. 4 信元交换技术
3. 4. 1 异步转移模式基本原理
3. 4. 2 ATM交换和控制
第4章 数据链路控制
4. 1 流控技术
4. 1. 1 停:等流控
4. 1. 2 滑动窗口流控
4. 2 差错检测
4. 2. 1 奇偶校验
4. 2. 2 循环冗余检错
4. 3 差错控制
4. 3. 1 停-等ARQ
4. 3. 2 Go-Back-N ARQ
4. 3. 3 Selective-Reject ARQ
4. 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4. 4. 1 基本特征
4. 4. 2 帧结构
4. 4. 3 HDLC操作
4. 5 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4. 5. 1 LAP B
4. 5. 2 LAP D
4. 5. 3 逻辑链路控制
4. 5. 4 帧中继
4. 5. 5 异步转移模式
第5章 传统局域网
5. 1 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
5. 2 拓扑结构
5. 2. 1 星形拓扑
5. 2. 2 总线拓扑
5. 2. 3 环形拓扑
5. 2. 4 树形拓扑
5. 2. 5 星形环拓扑
5. 3 环形网
5. 4 总线/树形网络
5. 4. 1 基带系统
5. 4. 2 宽带系统
5. 4. 3 基带系统和宽带系统的比较
5. 5 光纤局域网
5. 5. 1 无源星形结构
5. 5. 2 有源星形结构
5. 5. 3 光纤环网结构
5. 5. 4 光纤总线网结构
5. 6 介质访问控制
5. 7 争用协议
5. 7. 1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5. 7. 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5. 7. 3 退避算法
5. 7. 4 争用协议的比较
5. 8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
5. 8. 1 标记环操作原理
5. 8. 2 优先级策略
5. 9 标记总线访问控制
5. 10 ANS X3T9. 5介质访问控制
第6章 局域网协议
6. 1 LAN参考模型
6. 2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
6. 2. 1 网络层/LL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 2. 2 LLC子层/MA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 2. 3 LLC协议数据单元结构
6. 2. 4 LLC协议的型和类
6. 2. 5 LLC协议的元素
6. 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 3. 1 MAC服务规范
6. 3. 2 介质访问控制的帧结构
6. 3. 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 3. 4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形式描述
6. 3. 5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邻近层的接口
6. 4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 4. 1 MAC服务规范
6. 4. 2 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
6. 4. 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 4. 4 MAC有限状态机
6. 5 标记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 5. 1 MAC帧格式
6. 5. 2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 5. 3 MAC层内部结构
6. 5. 4 访问控制机的状态
6. 6 局域网协议标准
第7章 网络性能评价
7. 1 模型和性能评价
7. 1. 1 目的
7. 1. 2 两种基本方法
7. 1. 3 局域网特性
7. 1. 4 单服务器队列
7. 1. 5 排队网络模型
7. 1. 6 基本结果
7. 2 LAN的性能评价
7. 2. 1 基本参量
7. 2. 2 传播延迟和数据率的效应
7. 2. 3 吞吐率特性
7. 2. 4 最大数据率的计算
7. 2. 5 延迟特性
7. 2. 6 延迟-吞吐率特性
第8章 高速局域网技术
8. 1 FDDI网
8. 1. 1 FDDI原理
8. 1. 2 FDDI系列
8. 1. 3 FDDI协议
8. 2 快速以太网
8. 2. 1 快速以太网类型
8. 2. 2 快速以太网的应用
8. 2. 3 快速以太网协议
8. 3 干兆位以太网
8. 3. 1 以太网的进展
8. 3. 2 干兆位以太网标准和参考模型
8. 3. 3 干兆位以太网的应用
8. 4 交换式局域网
8. 4. 1 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模块
8. 4. 2 LAN交换器的特点
8. 4. 3 两种交换方式
8. 4. 4 第三层交换器
8. 5 ATM网
8. 5. 1 ATM协议参考模型
8. 5. 2 ATM局域网
8. 5. 3 ATM LAN仿真
8. 6 无线局域网
8. 6. 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8. 6. 2 物理介质规范
8. 6. 3 介质访问控制
8. 6. 4 分布协调功能
8. 6. 5 点协调功能
第9章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9. 1 体系结构及协议
9. 1. 1 协议和体系结构
9. 1. 2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9. 1. 3 LAN协议结构
9. 2 OSI传输层服务及协议
9. 2. 1 传输层服务
9. 2. 2 传输层协议机制
9. 3 ISO传输层标准
9. 3. 1 传送服务
9. 3. 2 协议格式
9. 3. 3 协议机制
9. 4 OSI会话层服务及协议
9. 4. 1 会话服务
9. 4. 2 会话层协议
9. 5 OSI表示层服务及协议
9. 5. 1 表示层功能
9. 5. 2 表示服务
9. 5. 3 表示协议
9. 5. 4 抽象语法表示法及其编码规则
9. 6 OSI应用层服务及协议
9. 6. 1 应用层模型
9. 6. 2 公共应用服务元素
9. 6. 3 特定应用服务元素
9. 7 TCP/IP的分层
9. 7. 1 TCP/IP分层模型
9. 7. 2 TCP/IP分层工作原理
9. 7. 3 TCP/IP模型的分界线
9. 7. 4 复用和分解
9. 8 IP协议
9. 8. 1 Internet体系结构
9. 8. 2 IP数据报
9. 8. 3 IP数据报选项
9. 9 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
9. 9. 1 IP数据报的直接传送和间接传送
9. 9. 2 IP路由选择表与算法
9. 10 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
9. 10. 1 ICMP机制
9. 10. 2 ICMP报文格式
9. 11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9. 11. 1 UDP协议功能
9. 11. 2 UDP报文格式
9. 11. 3 UDP的协议分层与封装
9. 11. 4 UDP的复用. 分解与端口
9. 12 可靠的数据流传输
9. 12. 1 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特性
9. 12. 2 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的实现
9. 13 传输控制协议(TCP)
9. 13. 1 TCP功能
9. 13. 2 TCP报文格式
9. 13. 3 TCP的操作
9. 14 基于套接字的进程之间通信
9. 14. 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通信
9. 14. 2 进程通信基本概念
9. 14. 3 进程通信的系统调用和库程序
第10章 网络互连
10. 1 网络互连的要求和结构方案
lO. 1. 1 网络互连的要求
10. 1. 2 结构方案
lo. 2 网桥
10. 2. 1 局域网互连的需要
10. 2. 2 网桥的工作原理
10. 2. 3 路径选择算法
10. 2. 4 性能评价
10. 3 X. 75协议
10. 4 网间协议(IP)
10. 4. 1 IP操作
10. 4. 2 网间协议
10. 5 协议转换
10. 6 IEEE 802互连网络规范
10. 6. 1 单个局域网
10. 6. 2 两个局域网互连
10. 6. 3 局域网和远程网络互连
10. 6. 4 两个局域网通过远程网互连
10. 7 核心路由器体系结构
10. 8 路由选择算法
10. 8. 1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
10. 8. 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10. 9 自治系统
10. 10 内部网关协议
10. 10. 1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
10. 10. 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10. 11 外部网关协议
10. 11. 1 外部网关协议
10. 11. 2 边界网关协议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 1 操作系统概述及其发展
11. 2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及其特点
11. 2. 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 2. 2 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11. 3 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
11. 3. 1 Windows NT的系统结构
11. 3. 2 UNIX的系统结构
11. 3. 3 NetWare的系统结构
11. 4 网络操作系统的内核
11. 4. 1 Windows NT的内核
11. 4. 2 UNIX的内核
11. 5 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11. 5. 1 Windows NT的网络功能
11. 5. 2 UNIX的网络功能
11. 5. 3 NetWare的网络功能
11. 6 Linux操作系统
11. 6. 1 Linux的功能
11. 6. 2 Linux的常用软件
第12章 网络计算模式
12. 1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
12. 1. 1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2. 1. 2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2. 1. 3 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出现
12. 2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12. 2. 1 客户机的特点
12. 2. 2 服务器的特点
12. 2. 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2. 3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优点
12. 4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中间件
12. 4. 1 中间件产生的背景
12. 4. 2 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
12. 5 客户机/服务器类型
12. 6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所要求的通信环境--一致通信环境
12. 6. 1 一致通信环境简介
12. 6. 2 跨平台的一致通信的重要性
12. 7 一致通信环境的形式
12. 7. 1 基于开放系统环境的一致通信
12. 7. 2 路由器对一致通信环境的影响
12. 7. 3 一致通信环境的发展趋势
12. 8 分布式计算环境
12. 8. 1 DCE的定义
12. 8. 2 DCE的特征
12. 8. 3 DCE提供的服务
12. 8. 4 线程服务
12. 8. 5 远程过程调用
12. 8. 6 安全性
12. 9 BWD模式的特点及优点
第13章 环球信息网
13. 1 环球信息网的基本原理
13. 1. 1 环球信息网的特点
13. 1. 2 环球信息网的基本概念
13. 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3. 2. 1 HTTP工作过程
13. 2. 2 HTTP协议
13. 3 超文本标记语言
13. 3. 1 HTML的基本框架
13. 3. 2 在HTML文件中建立链接
13. 3. 3 在HTML文件中使用图像
13. 3. 4 多窗口应用
13. 3. 5 表单的应用
13. 4 通用资源访问地址
13. 5 动态Web文档与CGI技术
13. 5. 1 Web文档的三种基本形式
13. 5. 2 动态文档的实现
13. 5. 3 通用网关接口
13. 6 活动Web文档和Java技术
13. 6. 1 活动文档技术
13. 6. 2 Java技术
第14章 网络管理技术
14. 1 局域网管理技术
14. 1. 1 传统局域网管理
14. 1. 2 局域网管理工具
14. 2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14. 2. 1 网络管理功能
14. 2. 2 网络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
14. 2. 3 网络管理的标准
14. 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4. 3. 1 SNMP网络管理模型
14. 3. 2 抽象语法表示(ASN. 1)
14. 3. 3 管理信息结构(SMI)
14. 3. 4 常用管理信息库(MIBII)
14. 3. 5 SNMP协议数据格式与工作模式
14. 4 网络管理系统
14. 4. 1 HP的OpenView
14. 4. 2 IBM的NetView
14. 4. 3 Sun的SunNet Manager
14. 4. 4 Cabletron的SPECTRUM
14. 5 网络管理和维护
14. 5. 1 VLAN管理
14. 5. 2 WAN接入管理
14. 5. 3 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
14. 5. 4 网络管理工具
第15章 网络与信息安全
15. 1 密码学
15. 1. 1 密码学的基本原理
15. 1. 2 私钥密码技术
15. 1. 3 公钥密码技术
15. 2 鉴别
15. 2. 1 鉴别的基本原理
l5. 2. 2 Kerberos鉴别
15. 2. 3 公钥基础设施
15. 2. 4 数字签名
15. 3 访问控制
15. 3. 1 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
15. 3. 2 虚拟专网
15. 4 防病毒
15. 5 网络安全技术
15. 5. 1 网络安全层次模型
15. 5. 2 防火墙技术
15. 5. 3 IP层安全性
15. 5. 4 传输层的安全性
15. 5. 5 应用层的安全性
15. 5. 6 WWW应用安全技术
15. 6 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
15. 6. 1 安全服务
15. 6. 2 安全机制
15. 7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框架
15. 8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
15. 8. 1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15. 8. 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15. 9 评估增长的安全操作代价
15. 10 DCE安全技术
15. 10. 1 DCE安全服务概述
l5. 10. 2 DCE安全模型
15. 10. 3 DCE安全服务器组成
15. 10. 4 凭据和身份认证标记
15. 10. 5 安全RPC
15. 10. 6 访问控制列表(ACL)
15. 11 基于DCE的WebST技术
15. 11. 1 WebST的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型
15. 11. 2 应用服务器
15. 11. 3 WebST网关和代理服务器
15. 11. 4 WebST RPC和防火墙
第16章 局域网的应用
16. 1 网络服务器
16. 1. 1 打印服务器
16. 1. 2 终端服务器
16. 1. 3 磁盘服务器
16. 2 文件服务器
16. 2. 1 文件服务器接口
16. 2. 2 设计文件服务器的若干问题
16. 3 局域网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16. 3. 1 多用户应用
16. 3. 2 文字处理
16. 3. 3 电子表格
16. 3. 4 电子邮件
16. 4 局域网在工厂自动化中的应用--MAP/TOP网
16. 5 分布系统
16. 5. 1 分布系统的构造方案
16. 5. 2 分布操作系统的结构
16. 5. 3 分布操作系统的若干问题
16. 6 企业网络计算
16. 6. 1 企业网络计算的背景和挑战
16. 6. 2 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和特性
16. 6. 3 开放系统
16. 6. 4 企业网络开放系统集成技术
16. 6. 5 开放系统环境应用可移植框架
16. 6. 6 向企业网络计算环境过渡
16. 7 Intranet
16. 7. 1 网络化经济的新模式
16. 7. 2 Intranet的形成
16. 7. 3 Intranet建立的两种模式
16. 7. 4 建立Intrane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