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作者:王亚新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4-01

ISBN:9787302053644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用“对抗”和“判定”两个基本要素来把握归纳渊源于西欧法律传统,并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民事诉讼所共通的深层结构。
作者简介
暂缺《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作者简介
目录
“清华法学文库”总序1
序章本书的方法.内容构成及意义3
第一章日本民事诉讼案件处理流程的实例1
一.诉的提起1
二.被告的答辩4
三.第一次口头辩论期日7
四.原告的书面准备与被告的证据提出9
五.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期日11
六.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12
七.现场的实地查看与准备程序的继续14
八.被告的准备书面与裁判所的正式释明16
九.最后一次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18
十.鉴定的申请与鉴定结论19
十一.第二次口头辩论期日21
十二.和解期日23
十三.裁判所做出判决之前的内部协议25
十四.判决书27
第二章案件处理流程的程序法背景30
一.诉状的记载内容30
二.受理起诉的程序32
三.案件系属于诉讼后的裁判所活动34
四.答辩方式与第一次口头辩论的功能35
五.准备程序的种类37
六.审理对象的形成40
七.证据的收集与证据申请43
八.审查证据的方式47
九.主要开庭期日与证人证言的听取50
十.和解与判决52
第三章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56
一.“对抗·判定”的诉讼结构56
1.“结构”的概念56
2.“对抗”和“判定”57
3.“诉讼竞技说”与“对抗·判定”结构60
二.“对抗·判定”结构与纠纷的妥善解决63
1.“对抗”与“判定”的反命题63
2.“纠纷妥善解决”的两种状态65
3.两种纠纷解决形态的比较68
三.“对抗·判定”结构下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69
1.“对抗”与纠纷的解决69
2.“判定”与纠纷的解决71
3.“对抗·判定”结构的实体规范前提72
四.“对抗·判定”结构作用的复杂性74
1.“对抗·判定”结构对纠纷解决的负面影响74
2.“对抗·判定”结构与“正当性”.“效率性”概念75
3.结语77
第四章审判对象的形成:程序与实体78
一.审判对象形成的基本问题及一般原理78
1.问题的提出及其不同的层面78
2.原告提示的纠纷主题及其拘束作用80
二.诉讼标的理论83
1.多义的诉讼标的概念83
2.诉讼标的概念的两个来源85
3.新旧诉讼标的理论之争89
4.诉讼标的理论的新潮流95
三.作为审判对象的多种“案件事实”99
1.“主要事实”.“间接事实”.“辅助事实”和“背景
事实”99
2.实体法规范与作为“要件事实”的主要事实101
3.要件事实的主张责任及其分配103
四.辩论主义原则与案件事实的分类105
1.关于辩论主义原则适用范围的判例105
2.对按照主要事实决定辩论主义原则适用范围的
疑问109
五.案件“实体形成”的整体结构和意义112
1.关于其他案件事实的信息提供112
2.本章内容的总结114
第五章一审程序的展开过程117
一.程序进行样式的分类及意义117
1.程序样式的重要意义117
2.两类不同的诉讼行为119
3.诉讼行为的书面与口头方式120
二.口头主义原则与开庭审理的口头辩论期日122
1.“口头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根据122
2.作为宪法原则的口头主义124
3.日本民事诉讼口头辩论程序的特征125
三.早期终结的案件流程及其程序进行样式128
1.原告撤诉及当事人承认或放弃请求的场合128
2.有关缺席判决的程序设计131
四.日本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样式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的
努力135
1.诉讼的拖延现象及其病理135
2.导致问题局面形成的多种原因139
3.改善诉讼拖延现象的动向142
五.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进行样式146
1.作为诉讼法修改重点之一的程序进行样式146
2.三种准备程序148
3.加快程序进行的措施与几种典型的程序
展开进路153
六.程序的职权进行主义原则与法官裁量的限界156
1.程序进行的灵活性与对法官裁量的限制156
2.职权进行主义的沿革和演化趋势158
第六章证据制度与证明163
一.理论视角与基本概念163
1.证据的双重性质163
2.有关证据的基本概念164
3.证据的层次与证明的阶段性166
二.关于收集证据的制度169
1.当事人对证据的支配169
2.帮助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174
3.书证的取得与文书提出命令177
4.取得证据的其他方法与违法收集证据问题181
三.证据的提出与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183
1.证据的提出与审查的一般结构183
2.申请证人作证与对证人证言的审查186
3.书证与物证的申请及审查程序193
四.作为法官心证形成过程的证明195
1.证明与法官的认识过程195
2.证明归属于法官认识作用的含义197
3.自由心证原则与证明的结构200
4.上诉审对法官心证的制约作用208
五.证明度与举证责任212
1.什么是“证明度”212
2.对证明度的法律及实务上调整215
3.举证责任的概念221
4.举证责任的分配224
第七章调解制度与诉讼上的和解235
一.日本调解制度的一般情况236
1.调解制度的沿革236
2.家事调解与民事调解237
3.民事调解法的内容构成238
二.民事调解制度的位置及其程序特征239
1.调解的申请与调解委员会240
2.调解优先原则与调解的强制性因素242
3.调解与诉讼在程序上的区别244
三.“调审分离”的制度设计与职权调解250
1.通过职权调解制度实现的调审分离252
2.纠纷类型与调解的适合性253
3.选择调解的程序基准258
四.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关系262
1.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选择262
2.诉讼上和解的两个方面263
3.诉讼上和解的选择与法官介入的程度266
五.诉讼与调解及诉讼上和解在规范适用上的差异269
1.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合法性问题269
2.民事实体规范的种类270
3.调解及诉讼上和解应遵循的规范272
4.审判规范与调解规范的区别及联系273
第八章判定的形式:判决书与判例制度276
一.作为“判定”的判决276
1.“裁判”概念与判决的种类276
2.考察判决的理论视角278
3.为什么需要判决书281
4.一审判决书的样式结构285
二.判决书内容的分析287
1.一般的记载事项287
2.案件事实的记载288
3.判决理由293
三.日本民事判决书的新动向300
四.判决书与上诉制度304
1.日本民事上诉制度的概况305
2.上诉制度的当事人救济作用307
3.上诉审“统一法令”的功能309
五.上告审判决书与判例制度311
1.上告审的限制性上诉理由311
2.作为判例的上告审判决书:一个实例316
3.判决书的公布与判例的编纂322
六.附:判决书样本(长期以来通用的传统样式)325
第九章判定的终局性:既判力与再审332
一.有关判定终局性的概念332
1.司法判断的不可变性质332
2.判决不可撤回的自缚性334
3.判决的确定与对当事人发生的效力335
二.既判力337
1.既判力的概念及其意义337
2.既判力的本质论339
3.理解既判力的另一种路径342
4.对既判力的功能性说明348
三.判决终局性的程序基础与既判力根据论350
1.程序保障与判决不可变的性质350
2.既判力根据论的展开352
四.判决的终局性与再审制度355
1.日本民事再审制度的概况356
2.再审事由与“错误判决”358
3.从再审的角度看到的判决终局性365
五.既判力的客观范围366
1.既判力作用范围的问题366
2.既判力客观范围与判决终局性368
3.围绕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争论370
4.有关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多种学说372
六.结语377
第十章少额诉讼制度379
一.少额.简易程序的概念与功能379
1.大量处理日常性纠纷的需要与方便民众接近
司法的课题379
2.诉讼审判制度的一般对应381
3.少额程序的概念与日本有关制度的沿革382
二.两种思路与不同少额.简易程序的比较385
1.美国各州的少额诉讼制度386
2.英国的少额诉讼程序393
3.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少额.简易程序396
4.少额.简易程序的制度设计上的问题400
三.日本的新少额诉讼程序403
1.引进新少额程序的背景与有关法律规定403
2.新少额程序的一般流程及特征404
四.结语409
后记411
目录
“清华法学文库”总序1
序章本书的方法.内容构成及意义3
第一章日本民事诉讼案件处理流程的实例1
一.诉的提起1
二.被告的答辩4
三.第一次口头辩论期日7
四.原告的书面准备与被告的证据提出9
五.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期日11
六.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12
七.现场的实地查看与准备程序的继续14
八.被告的准备书面与裁判所的正式释明16
九.最后一次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18
十.鉴定的申请与鉴定结论19
十一.第二次口头辩论期日21
十二.和解期日23
十三.裁判所做出判决之前的内部协议25
十四.判决书27
第二章案件处理流程的程序法背景30
一.诉状的记载内容30
二.受理起诉的程序32
三.案件系属于诉讼后的裁判所活动34
四.答辩方式与第一次口头辩论的功能35
五.准备程序的种类37
六.审理对象的形成40
七.证据的收集与证据申请43
八.审查证据的方式47
九.主要开庭期日与证人证言的听取50
十.和解与判决52
第三章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56
一.“对抗·判定”的诉讼结构56
1.“结构”的概念56
2.“对抗”和“判定”57
3.“诉讼竞技说”与“对抗·判定”结构60
二.“对抗·判定”结构与纠纷的妥善解决63
1.“对抗”与“判定”的反命题63
2.“纠纷妥善解决”的两种状态65
3.两种纠纷解决形态的比较68
三.“对抗·判定”结构下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69
1.“对抗”与纠纷的解决69
2.“判定”与纠纷的解决71
3.“对抗·判定”结构的实体规范前提72
四.“对抗·判定”结构作用的复杂性74
1.“对抗·判定”结构对纠纷解决的负面影响74
2.“对抗·判定”结构与“正当性”.“效率性”概念75
3.结语77
第四章审判对象的形成:程序与实体78
一.审判对象形成的基本问题及一般原理78
1.问题的提出及其不同的层面78
2.原告提示的纠纷主题及其拘束作用80
二.诉讼标的理论83
1.多义的诉讼标的概念83
2.诉讼标的概念的两个来源85
3.新旧诉讼标的理论之争89
4.诉讼标的理论的新潮流95
三.作为审判对象的多种“案件事实”99
1.“主要事实”.“间接事实”.“辅助事实”和“背景
事实”99
2.实体法规范与作为“要件事实”的主要事实101
3.要件事实的主张责任及其分配103
四.辩论主义原则与案件事实的分类105
1.关于辩论主义原则适用范围的判例105
2.对按照主要事实决定辩论主义原则适用范围的
疑问109
五.案件“实体形成”的整体结构和意义112
1.关于其他案件事实的信息提供112
2.本章内容的总结114
第五章一审程序的展开过程117
一.程序进行样式的分类及意义117
1.程序样式的重要意义117
2.两类不同的诉讼行为119
3.诉讼行为的书面与口头方式120
二.口头主义原则与开庭审理的口头辩论期日122
1.“口头主义”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根据122
2.作为宪法原则的口头主义124
3.日本民事诉讼口头辩论程序的特征125
三.早期终结的案件流程及其程序进行样式128
1.原告撤诉及当事人承认或放弃请求的场合128
2.有关缺席判决的程序设计131
四.日本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样式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的
努力135
1.诉讼的拖延现象及其病理135
2.导致问题局面形成的多种原因139
3.改善诉讼拖延现象的动向142
五.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进行样式146
1.作为诉讼法修改重点之一的程序进行样式146
2.三种准备程序148
3.加快程序进行的措施与几种典型的程序
展开进路153
六.程序的职权进行主义原则与法官裁量的限界156
1.程序进行的灵活性与对法官裁量的限制156
2.职权进行主义的沿革和演化趋势158
第六章证据制度与证明163
一.理论视角与基本概念163
1.证据的双重性质163
2.有关证据的基本概念164
3.证据的层次与证明的阶段性166
二.关于收集证据的制度169
1.当事人对证据的支配169
2.帮助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174
3.书证的取得与文书提出命令177
4.取得证据的其他方法与违法收集证据问题181
三.证据的提出与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183
1.证据的提出与审查的一般结构183
2.申请证人作证与对证人证言的审查186
3.书证与物证的申请及审查程序193
四.作为法官心证形成过程的证明195
1.证明与法官的认识过程195
2.证明归属于法官认识作用的含义197
3.自由心证原则与证明的结构200
4.上诉审对法官心证的制约作用208
五.证明度与举证责任212
1.什么是“证明度”212
2.对证明度的法律及实务上调整215
3.举证责任的概念221
4.举证责任的分配224
第七章调解制度与诉讼上的和解235
一.日本调解制度的一般情况236
1.调解制度的沿革236
2.家事调解与民事调解237
3.民事调解法的内容构成238
二.民事调解制度的位置及其程序特征239
1.调解的申请与调解委员会240
2.调解优先原则与调解的强制性因素242
3.调解与诉讼在程序上的区别244
三.“调审分离”的制度设计与职权调解250
1.通过职权调解制度实现的调审分离252
2.纠纷类型与调解的适合性253
3.选择调解的程序基准258
四.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关系262
1.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选择262
2.诉讼上和解的两个方面263
3.诉讼上和解的选择与法官介入的程度266
五.诉讼与调解及诉讼上和解在规范适用上的差异269
1.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合法性问题269
2.民事实体规范的种类270
3.调解及诉讼上和解应遵循的规范272
4.审判规范与调解规范的区别及联系273
第八章判定的形式:判决书与判例制度276
一.作为“判定”的判决276
1.“裁判”概念与判决的种类276
2.考察判决的理论视角278
3.为什么需要判决书281
4.一审判决书的样式结构285
二.判决书内容的分析287
1.一般的记载事项287
2.案件事实的记载288
3.判决理由293
三.日本民事判决书的新动向300
四.判决书与上诉制度304
1.日本民事上诉制度的概况305
2.上诉制度的当事人救济作用307
3.上诉审“统一法令”的功能309
五.上告审判决书与判例制度311
1.上告审的限制性上诉理由311
2.作为判例的上告审判决书:一个实例316
3.判决书的公布与判例的编纂322
六.附:判决书样本(长期以来通用的传统样式)325
第九章判定的终局性:既判力与再审332
一.有关判定终局性的概念332
1.司法判断的不可变性质332
2.判决不可撤回的自缚性334
3.判决的确定与对当事人发生的效力335
二.既判力337
1.既判力的概念及其意义337
2.既判力的本质论339
3.理解既判力的另一种路径342
4.对既判力的功能性说明348
三.判决终局性的程序基础与既判力根据论350
1.程序保障与判决不可变的性质350
2.既判力根据论的展开352
四.判决的终局性与再审制度355
1.日本民事再审制度的概况356
2.再审事由与“错误判决”358
3.从再审的角度看到的判决终局性365
五.既判力的客观范围366
1.既判力作用范围的问题366
2.既判力客观范围与判决终局性368
3.围绕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争论370
4.有关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多种学说372
六.结语377
第十章少额诉讼制度379
一.少额.简易程序的概念与功能379
1.大量处理日常性纠纷的需要与方便民众接近
司法的课题379
2.诉讼审判制度的一般对应381
3.少额程序的概念与日本有关制度的沿革382
二.两种思路与不同少额.简易程序的比较385
1.美国各州的少额诉讼制度386
2.英国的少额诉讼程序393
3.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少额.简易程序396
4.少额.简易程序的制度设计上的问题400
三.日本的新少额诉讼程序403
1.引进新少额程序的背景与有关法律规定403
2.新少额程序的一般流程及特征404
四.结语409
后记411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