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

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

作者:周林彬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3-01

ISBN:9787301055151

定价:¥38.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运用法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从物权法总论、所有权、他物权的经济分析角度,对我国传统物权法的理论经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重点对我国统一物权立法的各种制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符合法学和经济学规律的论证。全书的角度新、观点新、方法新,不仅是一本旨在大胆创新我国物权法的法学专著,也是一本值午我国经济学办参考的好书。
作者简介
  周林彬,男,1959年5月生,湖北宣恩人,先后在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赴美国。德国的大学的法律教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访问学者的研修工作。现任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和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和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WTO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专家咨询委员等学术职务。并兼职从事律师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等法律实务工作。已出版法学专著《比较合同法》。《市场经济法》《比较商法导论》。《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实务》《法律经济学论纲》等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民商法。经济法。法律经济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并主持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项,获得省地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八项,先后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级优秀教师。“中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的经济分析
一. 导论
一 我国物权立法的缺陷
1. 立法缺乏体系化
2. 规范的原则化与简单化
3. 存在大量制度空白
4. 立法层次低
5. 多公法. 少私法, 多管理. 少赋权
6. 制度规范存在矛盾与冲突
二 我国物权法研究的不足
1. 偏于概念注解, 缺乏现实关注
2. 重大陆法系, 轻英美法系
3. 强调意识形态性, 忽视物权研究的经济性
4. 受公有制影响, 漠视物权的私权前提
5. 方法论的创新不足
6. 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三 我国物权法研究前提的反思
1. 主体上:个人主义的假定
2. 客体上:有体物的假定
3. 内容上:归屑中心的假定
4. 方法上:逻辑自足的假定
四 经济分析的意义
1. 揭示物权制度的经济本质
2. 解释物权的效率价值
3. 选择有效率的物权制度
4. 为物权立法提供指导
5. 促进物权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6. 克服经济与法律研究的脱节
五 法学与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共性
1. 对人的共同假定
2. 概括市场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基本范畴——交易
3. 影响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问题
六 经济分析的基本范畴
1. 经济人
2. 产权
3. 市场
4. 制度
5. 交易费用
6. 机会主义
7. 外部性
8. 信息成本
9. 风险及不确定性
七 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
1. 价格理论
2. 产权经济学理论
3. 福利经济学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 公共选择理论
6. 博弈论
八 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1. 规范分析
2. 实证分析
3. 案例分析
4. 成本与收益分析
5. 供给与需求分析
6. 均衡分析
7. 文化与历史分析
8. 比较分析
九 几点说明
1. 法学与经济学的差异
2.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
3. 经济分析的特点
4. 经济分析与产权经济学的差异
5. 经济分析的缺陷
二. 物
一 物的概念
1. 传统民法中的物
2. 经济学中的物
3. 物权客体扩大化
二 物与财产
1. 大陆法理论中的物与财产
2. 经济学中的物与财产
三 物的特征
1. 客观实在性
2. 有用性
3. 稀缺性
4. 支配性
5. 转让性
四 物的概念新拓展
1. 法学与经济学中物的概念拓展
2. 物的概念拓展与无形财产权
五 物的分类
1. 单一物与集合物
2. 主物与从物
3. 原物与孳息
4. 有体物与抽象物
5. 动产与不动产
6.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三. 物权
一 物权与产权. 财产权
1. 物权的法学与经济学涵义
2. 产权的概念与运用
3. 物权与产权的关系
4. 产权与资产
二 物权的特征
1. 支配性
2. 排他性
3. 绝对性
4. 可转让性
三 物权主体与物权
1. 作为物权主体的个人
2. 作为物权主体的团体
四 物权产生的经济根源
1. 物权产生与物的稀缺
2. 物权产生的价格和谈判理论
五 物权的经济功能
1. 资源配置
2. 收入分配
3. 激励
4. 约束
5. 减少不确定性
6. 外部性内部化
六 物权与国家权力
1. “诺斯悖论”
2. 物权与国家权力关系的法律模式
七 物权与物权客体的分离
1. 分离的必然性
2. 分离的表现
3. 分离的经济功能
4. 分离产生的问题
八 物权与债权
1. 物权是债权产生的前提
2. 物权与债权的功能替代
3. 债权的物权化
4. 物权的债权化
5. 物权与债权区分的模糊
九 物权的体系与效率
1. 大陆法的物权体系与我国物权立法
2. 我国物权体系的效率标准
十 物权效力
1. 物权的优先力
2. 物权的迫及力
3. 物上请求权
4. 物权效力的弱化
十一 物权变动
1. 概念的界定
2. 物权流转与物权变动
3. 物权行为与交易安全
4. 物权变动与产权交易
十二 物权与可持续发展
1. 传统增长模式与传统物权观
2. 可持续发展与新的物权观
十三 物权与技术创新
1. 制度决定技术
2. 技术创新的产权基础
十四 物权与人权
1. 无财产无人格
2. 人权高于物权
四. 物权法
一 物权法的强行性
1. 外部性与强行性
2. 强行性的弱化
二 物权法的程序法
1. 程序分析
2. 制度创新
三 物权法的立法模式
1. 统一物权立法的制度障碍
2. 我国物权立法模式的选择
四 物权法与国有资产法
1. 国有资产法的独立性
2. 国有资产法对物权法的补充
五 物权法与侵权法
1. 先保护与后救济
2. 物权法与侵权法的相互替代
六 物权法与合同法
1. 静态与动态财产法
2. 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功能互补
五. 物权法基本原则
一 一物一权原则
1. 效率价值
2. 一物一权的相对性
二 物权法定原则
1. 物权法定的经济意义
2. 物权自治趋势与物权体系的开放性
三 公示. 公信原则
1. 意义
2. 公示的效力比较
3. 公示制度与信息成本
4. 公示制度的成本与效益
5. 登记制度与风险分担
6. 登记制度与登记成本
7. 公示制度与物权法定
四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1. 物权行为理论三说
2. 我国的立法选择
六. 物权保护
一 公力保护与私力保护
1. 公力保护
2. 私力保护
二 物权的平等保护
1. 公私财产的不平等保护
2. 制度创新
三 财产规则与责任规则
1. 财产规则
2. 责任规则
3. 效率比较
4. 法律适用
四 所有权保护与他物权保护
1. 物权保护的一体性
2. 平等保护的相对性
五 公共物品的物权保护
1. 公有与私有公共物品的保护
2. 竞争与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保护
六 国家所有权的保护
1. 对国家所有权的侵害:外部人侵害和内部人控制
2. 国家所有权的法律保护综合评价
七 物权保护效率
1. 效率标准
2. 物权保护中的“诺斯悖论”
七.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一 物权的社会化
1. 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
2. 从“私人占有”到“公平分配”
3. 从“私权自治”到“限制自由”
4. 权利运作社会化
二 物权的公法化
1. 各国立法例
2. 我国立法
三 物权的价值化
1. 意义
2. 法律途径
四 物权与债权的相互渗透
1. 物权向债权的渗透
2. 债权向物权的渗透
五 利用权中心化
1. 中心化的表现
2. 中心化的原因
六 物权的动态化
1. 物权的可转让性
2. 物权权能的非权利化
七 物权法的发展与制度变迁
1. 制度变迁的渐进模式
2.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二编 所有权的经济分析
一. 导论
一 我国传统所有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制度安排简单
2. 难以概括新的所有权关系
3. 不能解释他物权和债权优先于所有权的现象
4. 片面强调国家所有权的保护
5. 缺乏效率机制
6. 滞后于公有产权改革
二 经济分析的意义和基础
1. 意义
2. 基础
三 所有权的效率
1. 所有权类型与效率
2. 所有权界定与效率
3. 所有权移转与效率
4. 所有权限制与效率
四 应注意的问题
1. 产权和所有权的范畴差异
2. “公有”的概念差异
3.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 所有权的基本理论
一 概念
1. 传统概念
2. 概念创新
二 特征
1. 支配的排他性
2. 占有剩余性
3. 可交易性
4. 稳定性…
5. 关于国家所有权的公共性
三 所有权和所有制
1. 所有制对所有权的“决定”关系
2. 所有权经济属性的强化
四 所有权和产权
1. 所有权与产权概念的互用
2. 产权不能代替所有权
五 历史沿革
1. 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
2. 法国民法的所有权制度
3. 日耳曼法的所有权制度
4. 当代所有权制度的发展
六 所有权的制度变迁
1.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2. 公共土地的私有化
3. 所有权的效率激励
七 所有权主体的一般类型
1. 个人主体
2. 法人主体
3. 国家主体
八 我国所有权主体类型
1. 私人所有权
2. 法人所有权和股权
3. 集体所有权
4. 国家所有权
5. 我国所有权主体制度的创新
九 客体的理论基础
1. 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所有权客体
2. 经济学理论中的所有权客体
3. 所有权客体的拓展与制度创新
4. 国家所有权的客体
十 权能概论
1. 权能立法的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
2. 所有权权能束
十一 权能分论
1. 占有权能
2. 使用权能
3. 收益权能
4. 处分权能
5. 终极支配
6. 国家所有权的行使
7.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
三. 所有权的界定
一 界定的意义
1. 有利于所有权保护
2. 减少外部性
3. 增强资产可交易性
4. 降低交易成本
二 界定原则
1. 一般原则
2. 特殊原则
三 界定方式
1. 市场界定
2. 行政界定
3. 司法界定
4. 初始界定和再界定
四 界定的效率与成本
1. 界定效率
2. 界定成本
五 界定立法反思
1. 缺乏激励机制
2. 制度供给不足
3. 制度不完善
六 国家所有权的界定
1. 资源性国有财产的界定
2. 经营性国有财产的界定
3. 行政性国有财产的界定
4. 公益性国有财产的界定
七 集体所有权的界定
1. 集体企业所有权的界定
2.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界定
八 不动产所有权的界定
1. 不动产相邻关系的界定
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界定
3. 土地所有权与建筑物所有权的关系
九 新型所有权的界定
1. 知识资产所有权的界定
2. 人力资本所有权界定
十 共有财产的界定
1. 共同共有
2. 按份共有
四. 所有权的移转
一 价格机制——所有权交易的核心
1. 产权定价
2. 价格歧视与侵犯所有权
二 所有权交易与权利博弈
1. 参与者
2. 战略
3. 信息
4. 交付
三 所有权交易风险分析
1. 风险产生
2. 风险防范
四 所有权交易的成本与效益
1. 交易成本
2. 交易收益
五 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交易
1. 交易市场现状
2. 交易的规范化
五. 所有权的限制
一 限制的法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1. 法学意义
2. 经济学意义
二 公法限制:征用和管制
1. 征用
2. 管制
三 私法限制:限制性契约. 股权和法人财产权
1. 限制性契约
2. 股权和法人财产权
六. 国家所有权的法律调整
一 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结构分析
1. 私法与公法
2. 私法缺位与公法越位
二 国家所有权的制度设置
1. 民法. 商法与经济法
2. 民法. 商法与经济法的制衡
第三编 他物权的经济分析
一. 导论
一 制度的变迁
1. 他物权与经济效率
2. 他物权的产权改革意义
二 我国他物权制度的现状反思
1. 他物权制度的现状
2. 他物权制度设计 立法 思路的反思
三 经济分析的逻辑性和经济性
1. 逻辑性
2. 经济性
四 他物权的创设
1. 为什么要创制他物权
2. 在哪些物 资源 上可创设他物权
3. 有效率的他物权制度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五 他物权制度的结构:动态的市场交易结构
1. 大陆法他物权制度结构
2. 英美法财产法结构
3. 比较及现实选择
二. 用益物权
一 用益物权的特征
1. 用益性
2. 占有性
3. 独立性
4. 客体的多样性
二 用益物权体系
1. “物权法定”与用益物权体系
2. 用益物权体系与债权
3. 资产专有性与用益物权体系
三 用益物权的转让
1. 转让是否要经过所有权人 或所有权人的
代表人 的同意
2. 用益物权变动登记制度对转让的影响
3. 转让中的风险分配
四 农地使用权
1. 特征
2. 物权还是债权
3. 是否应按人口配置并定期进行调整
4. 应否允许转让
5. 是否通过农地使用权“虚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6. “公司 农户”农业开发模式中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
7. 农地使用权的内容
8. 农地使用权的一般效力
五 邻地利用权
1. 特征
2. 邻地利用权的对抗力
3. 邻地利用权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4. 邻地利用权与相邻权的协调配置
5. 赔偿问题
六 基地使用权
1. 特征
2. 基地使用权划拨取得制度的效率
3. 年限的限制是否合理
4. 能否无偿提前收回
七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
1. 生物性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制度
2.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制度
3. 矿业权制度
八 企业经营权
1. 企业经营权制度与用益物权立法宗旨
2. 企业经营权与法人所有权
3. 企业经营权物权化与内部人控制
九 典权
1. 典权与机会成本
2. 典权与资金融通
3. 法律性质与典物效用
十 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
1. 动态开放的用益物权制度体系
2. 用益物权制度的私法化趋势
3. 正确处理所有权与用益物权的关系
4. 用益物权的概括性规定
5. 用益权与用益物权的关系
三. 担保物权
一 我国担保物权制度反思
1. 担保物权的从属性
2. 担保物权的价值实现
3. 担保物权与债权的关联性
4. 义务性规范
5. 救济与利用
6. 立法供给
二 经济意义
1. 降低交易费用
2. 保障交易安全
3. 加速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
4. 促进商业信用的形成与发展
5. 提高债权救济效率
6. 各种担保物权间的替代功能
7. 担保物权与债权间的互补关系
8. 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三 担保人
1. 交易及交易费用
2. 帕累托最优及利他主义
3. 博弈论与担保人
四 抵押权
1. 特征
2. 抵押财产的范围
3. 抵押权的设定
4. 抵押权的效力
5. 权利抵押
6. 财团抵押与浮动担保
7. 最高额抵押权
五 质权
1. 特征
2. 质权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3. 转质
4. 动产质权的行使
5. 合同违约与行使质权
6. 破产与行使质权
7. 动产质权与权利质权的替代效应
8. 最高额质权
9. 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
10. 营业质权
六 留置权
1. 特征
2. 经济功能
3. 适用范围
4. 紧急留置权
5. 不动产留置权和法定抵押权
6. 牵连关系
七 反担保物权
1. 概念
2. 经济功能
八 让与担保和所有权保留
1. 让与担保
2. 所有权保留
九 优先权
1. 优先权的性质
2. 立法模式
3. 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效力
十 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完善
1. 担保物权机制的多元化
2. 正确处理担保物权立法与物权法. 民法典的关系
3. 构建高效统一的担保物权法律制度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