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清华大学志
作者:方惠坚,张思敬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1-01
ISBN:9787302043195
定价:¥2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志(上下)(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本着述而不论的原则,力求客观、准确地记述清华大学的历史,以达到“存史、资治、教化”的目的。
作者简介
暂缺《清华大学志》作者简介
目录
上册
凡例Ⅴ
总述1
第一章 领导体制与行政管理17
第一节 学校隶属关系17
第二节 领导体制18
一、解放前18
二、解放后24
第三节 行政管理机构31
一、解放前31
二、解放后36
第四节 各种常设委员会的设置48
一、解放前48
二、解放后49
第五节 学校规程、条例55
一、解放前55
二、解放后55
第六节 民主管理与监督56
一、教职工代表大会56
二、监察工作委员会58
三、审计室59
第二章 院系设置61
第一节 院系设置沿革61
一、清华学校的系科设置61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61
三、解放后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65
第二节 专业设置71
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的专业设置71
二、50-60年代新技术专业的设置72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专业设置74
四、80年代文理经管专业设置与工科专业调整75
第三节 重点学科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1
一、国家重点学科81
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6
第四节 教研组89
第三章 本科教学94
第一节 概述94
第二节 学制与学位97
一、学制(修业年限)97
二、学分制98
三、学年制99
四、计划学分制99
五、学位授予100
第三节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101
一、培养目标101
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04
三、课程设置133
第四节 教学环节162
一、理论教学162
二、实验教学164
三、课程设计165
四、实习与生产劳动166
五、公益劳动与军训167
六、毕业设计(论文)169
第五节 教学基本建设172
一、课程建设172
二、教材建设176
三、教学实践基地建设184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186
五、校风与学风建设188
第六节 因材施教193
一、校级优秀生的培养194
二、双学士学位制195
三、等级技工培训196
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197
第七节 优秀教学成果198
一、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198
二、市级优秀教学成果200
三、清华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202
第八节 教学管理203
一、教学管理机构203
二、教务通则与学籍管理204
三、成绩考核204
第九节 教学讨论会207
第十节 专科210
一、西南联大时期的专修科210
二、解放初期的清华大学专修科211
三、改革开放后的清华大学专科教育212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214
第一节 学生概况214
第二节 招生制度和办法218
第三节 毕业分配225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227
一、概述227
二、政治辅导员制度229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31
四、形势政策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232
五、先进集体与优秀学生234
六、教书育人235
七、咨询与指导中心237
第五节 学生管理239
一、1911年-1948年239
二、1949年-1976年240
三、1977年-1993年240
第六节 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242
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245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沿革245
一、1925年-1952年245
二、1952年-1966年246
三、1978年-1993年246
第二节 学科设置247
一、1925年-1952年247
二、1952年-1966年249
三、1978年-1993年249
第三节 招生与培养类型261
一、1925年-1952年261
二、1952年-1973年263
三、1978年-1993年264
第四节 培养与课程设置267
一、1925年-1952年267
二、1952年-1965年269
三、1978年-1993年271
第五节 毕业论文与学位授予279
一、规章制度与基本要求279
二、论文答辩281
三、学位审批282
四、同等学力申请学位284
五、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288
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292
第六节 学籍管理与毕业分配294
一、学籍管理294
二、毕业分配(就业)299
第六章 成人高等教育301
第一节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301
一、1955年-1976年301
二、1980年-1993年302
第二节 继续教育304
一、概况304
二、助教进修班及师资培训309
三、短训班和研修班310
四、接受访问学者314
第七章 科学研究315
第一节 概述3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机构及其管理318
第三节 科学研究课题、经费与成果323
一、1925年-1948年323
二、1949年-1976年328
三、1977年-1993年333
第四节 科技开发与合作369
一、科技开发的行政管理369
二、科技开发项目369
第五节 学术论文与著作391
一、学术论文391
二、获奖论文396
三、学术著作398
第六节 专利400
一、专利事务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400
二、专利的申报与实施401
三、专利获奖及其他403
第七节 学术活动与科学讨论会403
一、学术委员会404
二、学术活动405
三、科学讨论会408
第八章 校办产业413
第一节 校办产业的发展沿革413
一、1943年-1945年的清华服务社(西南联合大学时期)413
二、1950年-1957年的校办产业414
三、1958年-1966年的校办产业414
四、1969年-1979年的校办产业415
五、1980年以后的校办产业416
第二节 校办工厂418
一、机械厂418
二、设备仪器厂427
三、印刷厂430
四、电厂432
五、其他工厂433
第三节 校办公司435
一、概况435
二、清华紫光集团436
三、技术服务公司暨软件中心440
四、其他公司及其基本情况441
第九章 实验室442
第一节 概述442
第二节 实验室设置446
一、1936年实验室情况446
二、1948年实验室情况447
三、1952年院系调整后实验室情况447
四、1964年实验室情况448
五、1979年实验室情况449
六、1993年实验室情况449
第三节 仪器设备454
一、概况454
二、世界银行贷款大学发展项目456
三、设备效益管理458
第四节 实验室工作及成果奖励460
一、实验室工作会议460
二、实验室工作与技术成果奖励461
第五节 实验室管理462
一、机构设置462
二、实验室与设备的主要管理办法(规章制度)463
三、设备管理463
四、物资管理464
第六节 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开放实验室464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465
二、开放研究实验室与高技术实验室简介468
第七节 实验研究基地471
一、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基地471
二、1-1.5 微米成套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试验线472
三、清华大学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工程研究中心473
第八节 中心实验室474
一、电教中心474
二、计算中心475
三、分析中心476
四、强度与振动中心477
五、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CAD中心)477
第十章 教师与职工479
第一节 概述479
第二节 教师487
一、教师组成结构487
二、教授名录502
三、学部委员名录513
四、兼任教授名录514
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517
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0
第三节 职工520
一、职员520
二、工程及实验技术与图书管理人员521
三、工人524
第四节 教职工管理527
一、人事管理机构设置527
二、编制与录用527
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529
四、职员行政职级评定、工人技师评定与工人技术等级考核531
五、工资534
六、人事管理主要规章542
第五节 进修与培训544
一、教师进修544
二、职员与实验人员岗位培训546
三、工人岗位培训547
四、职工文化补习548
第六节 教职工思想教育549
一、马列主义理论学习549
二、形势政策教育551
三、人文科学选修课557
第七节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录558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58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559
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0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561
第八节 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562
一、先进集体562
二、先进工作者565
第九节 离退休人员570
一、概述570
二、离退休人员管理573
三、离退休人员活动576
第十一章 图书、档案与出版物579
第一节 图书馆、资料室579
一、历史沿革与基本情况579
二、馆舍与设备582
三、馆藏与图书经费582
四、机构、人员和管理583
五、分类编目和目录体系585
六、读者服务587
七、外国教材中心588
八、网络化建设589
九、研究与教学589
十、国内外馆际交流与合作590
十一、院、系、所图书室(馆)、资料室591
第二节 档案馆592
一、概述592
二、馆内机构、人员和学校的档案工作体制592
三、馆舍593
四、馆藏593
五、规章制度与档案管理594
六、档案利用与服务594
七、科技开发与档案现代化管理之起步594
八、档案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594
第三节 出版社595
一、概述595
二、出版与销售596
三、组织机构与人事599
第四节 出版物600
一、学术刊物600
二、其他报刊605
第十二章 体育与校园文化609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与科研609
一、概况609
二、体育教学机构与管理610
三、课程设置611
四、体育科研613
第二节 学生体育活动614
一、体育锻炼614
二、体育代表队616
三、校内体育竞赛617
四、校外竞赛619
第三节 体育设施625
一、体育馆与体育活动中心625
二、西湖游泳池626
三、室外运动场地626
第四节 艺术教育628
一、概况628
二、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人员629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630
第五节 学生课外文艺活动631
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632
二、学生文艺社团和协会633
第六节 教职工的体育与文化活动637
一、教职工的体育活动637
二、教职工的文艺活动642
第七节 校园内的文化景点646
一、纪念像646
二、纪念亭647
三、纪念碑648
四、校友纪念物649
第十三章 经费650
第一节 美国“退款”办学的由来与金额650
第二节 解放前经费收支概况651
一、1909年-1937年651
二、长沙临大、西南联大时期(1937\|08-1946\|07)653
三、复员北平时期(1946\|08-1948\|12)655
第三节 解放后经费收支概况657
一、各项经费收支概况658
二、世界银行贷款概况668
第四节 财务管理669
一、财务管理的原则与体制669
二、预算的编制与管理671
三、专项财务管理672
四、会计核算及管理手段的电算化673
第五节 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及任职资格评定673
一、机构设置673
二、财会人员任职资格评定674
第十四章 校园建设与管理675
第一节 清华园变迁675
第二节 地产675
一、校园本部面积675
二、校外地产677
第三节 校园规划和基建规划的管理678
第四节 基本建设680
一、概述680
二、各时期各个建筑物的面积及用途684
三、基础设施696
第五节 主要建筑物699
一、古建筑699
二、学校早期建筑700
三、50-60年代主要建筑703
四、70-80年代主要建筑704
第六节 园林建设707
一、校园园林基本情况707
二、池塘和校河708
三、近春园遗址的改建708
四、校园的绿化709
第七节 校园治安与安全712
一、专职机构712
二、群众治保组织713
三、治安管理714
四、交通管理715
五、技术安全管理716
六、消防工作716
第十五章 总务后勤与医疗卫生718
第一节 概述718
第二节 总务后勤管理机构719
第三节 生活管理721
一、食堂管理721
二、学生宿舍管理722
三、教工住宅管理724
四、公共教室的管理与发展728
五、供水、供电、供暖728
六、辅助设施——茶炉、浴室、电话与招待所734
第四节 医疗卫生保健735
一、校医院概况735
二、公费医疗737
三、卫生保健738
第五节 计划生育740
一、概述740
二、机构设置740
三、人口状况740
四、宣传教育741
五、法制建设741
第六节 红十字会741
一、概况741
二、工作简况742
第十六章 对外交流与合作744
第一节 概述744
第二节 出国留学人员745
一、1909年-1948年出国留学人员745
二、1949年-1977年出国留学人员751
三、1978年-1993年出国留学人员751
第三节 国际学术交流754
一、出国考察访问754
二、对外校际交流与合作755
三、国际学术会议758
第四节 外籍专家761
一、解放前清华大学聘请的外籍专家761
二、解放后清华大学聘请的外籍专家763
三、名誉博士、名誉教授与客座教授767
第五节 友好往来770
一、外宾来访770
二、学校领导率团出访774
第六节 外国留学人员776
一、概况776
二、外国留学生培养计划783
三、历年外国研究生人数及指导教师姓名784
四、各类短期学习班785
第十七章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组织787
第一节 组织沿革787
一、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前后787
二、“四一二”政变至抗日战争爆发(1927\|04-1937\|07)787
三、长沙临大与西南联大时期(1937\|11-1946\|07)791
四、复员北平至解放初期(1946\|10-1949\|10)795
五、建国后(1949\|10-1993\|12)801
第二节 历次党代会802
一、第一次党代会802
二、第二次党代会803
三、第三次党代会803
四、第四次党代会804
五、第五次党代会804
六、第六次党代会805
七、第七次党代会806
八、第八次党代会806
九、第九次党代会807
第三节 党委组织机构812
一、1949年3月-1966年6月812
二、1966年6月-1976年10月813
三、1976年10月-1993年12月814
第四节 党员及党员发展概况817
一、1948年12月-1966年6月817
二、1966年6月-1976年12月818
三、1977年1月-1993年12月818
第五节 党员教育822
一、整党与党员登记822
二、经常性的党员教育824
三、评选先进党支部与优秀党员825
第六节 党的纪律检查827
一、纪检机构沿革827
二、纪律处分与平反冤假错案828
三、党风党纪教育829
第七节 干部培养与管理829
一、干部队伍基本情况829
二、干部的培养831
三、干部的任免833
第八节 统战工作835
一、对非党知识分子的工作836
二、对民主党派的工作838
三、侨务及对港、澳、台工作840
四、少数民族和宗教工作841
第十八章 民主党派和群众组织843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清华大学组织843
一、组织沿革843
二、重要活动843
第二节 九三学社清华大学组织847
一、组织沿革851
二、重要活动853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清华大学组织855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清华大学组织856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清华大学组织857
第六节 中国教育工会清华大学组织858
一、历史概况858
二、会员代表大会859
三、组织机构和组织建设863
四、主要活动868
第七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清华大学组织873
一、组织沿革873
二、历次代表大会875
三、团的基层建设880
四、团的活动885
第八节 学生会与研究生会888
一、解放前的学生组织(1919-1948)888
二、解放后的学生组织(1949-1993)898
三、研究生会906
第九节 清华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909
第十节 清华校友总会910
一、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910
二、清华同学会总会910
三、清华校友总会911
下册
第十九章 院系概况
第一节 建筑学院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与建筑设计
五、建筑物理实验室
六、资料室及图书概况
第二节 土木工程系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
五、实验室
第三节 水利水电工程系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
五、实验室
第四节 环境工程系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
五、实验室
第五节 机械工程系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
五、实验室
第六节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一、沿革
……
第二十章 附属单位及街道办事处
参考资料
凡例Ⅴ
总述1
第一章 领导体制与行政管理17
第一节 学校隶属关系17
第二节 领导体制18
一、解放前18
二、解放后24
第三节 行政管理机构31
一、解放前31
二、解放后36
第四节 各种常设委员会的设置48
一、解放前48
二、解放后49
第五节 学校规程、条例55
一、解放前55
二、解放后55
第六节 民主管理与监督56
一、教职工代表大会56
二、监察工作委员会58
三、审计室59
第二章 院系设置61
第一节 院系设置沿革61
一、清华学校的系科设置61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61
三、解放后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65
第二节 专业设置71
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的专业设置71
二、50-60年代新技术专业的设置72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专业设置74
四、80年代文理经管专业设置与工科专业调整75
第三节 重点学科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1
一、国家重点学科81
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6
第四节 教研组89
第三章 本科教学94
第一节 概述94
第二节 学制与学位97
一、学制(修业年限)97
二、学分制98
三、学年制99
四、计划学分制99
五、学位授予100
第三节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101
一、培养目标101
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04
三、课程设置133
第四节 教学环节162
一、理论教学162
二、实验教学164
三、课程设计165
四、实习与生产劳动166
五、公益劳动与军训167
六、毕业设计(论文)169
第五节 教学基本建设172
一、课程建设172
二、教材建设176
三、教学实践基地建设184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186
五、校风与学风建设188
第六节 因材施教193
一、校级优秀生的培养194
二、双学士学位制195
三、等级技工培训196
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197
第七节 优秀教学成果198
一、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198
二、市级优秀教学成果200
三、清华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202
第八节 教学管理203
一、教学管理机构203
二、教务通则与学籍管理204
三、成绩考核204
第九节 教学讨论会207
第十节 专科210
一、西南联大时期的专修科210
二、解放初期的清华大学专修科211
三、改革开放后的清华大学专科教育212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214
第一节 学生概况214
第二节 招生制度和办法218
第三节 毕业分配225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227
一、概述227
二、政治辅导员制度229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31
四、形势政策教育与主题教育活动232
五、先进集体与优秀学生234
六、教书育人235
七、咨询与指导中心237
第五节 学生管理239
一、1911年-1948年239
二、1949年-1976年240
三、1977年-1993年240
第六节 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242
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245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沿革245
一、1925年-1952年245
二、1952年-1966年246
三、1978年-1993年246
第二节 学科设置247
一、1925年-1952年247
二、1952年-1966年249
三、1978年-1993年249
第三节 招生与培养类型261
一、1925年-1952年261
二、1952年-1973年263
三、1978年-1993年264
第四节 培养与课程设置267
一、1925年-1952年267
二、1952年-1965年269
三、1978年-1993年271
第五节 毕业论文与学位授予279
一、规章制度与基本要求279
二、论文答辩281
三、学位审批282
四、同等学力申请学位284
五、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288
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292
第六节 学籍管理与毕业分配294
一、学籍管理294
二、毕业分配(就业)299
第六章 成人高等教育301
第一节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301
一、1955年-1976年301
二、1980年-1993年302
第二节 继续教育304
一、概况304
二、助教进修班及师资培训309
三、短训班和研修班310
四、接受访问学者314
第七章 科学研究315
第一节 概述315
第二节 科学研究机构及其管理318
第三节 科学研究课题、经费与成果323
一、1925年-1948年323
二、1949年-1976年328
三、1977年-1993年333
第四节 科技开发与合作369
一、科技开发的行政管理369
二、科技开发项目369
第五节 学术论文与著作391
一、学术论文391
二、获奖论文396
三、学术著作398
第六节 专利400
一、专利事务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400
二、专利的申报与实施401
三、专利获奖及其他403
第七节 学术活动与科学讨论会403
一、学术委员会404
二、学术活动405
三、科学讨论会408
第八章 校办产业413
第一节 校办产业的发展沿革413
一、1943年-1945年的清华服务社(西南联合大学时期)413
二、1950年-1957年的校办产业414
三、1958年-1966年的校办产业414
四、1969年-1979年的校办产业415
五、1980年以后的校办产业416
第二节 校办工厂418
一、机械厂418
二、设备仪器厂427
三、印刷厂430
四、电厂432
五、其他工厂433
第三节 校办公司435
一、概况435
二、清华紫光集团436
三、技术服务公司暨软件中心440
四、其他公司及其基本情况441
第九章 实验室442
第一节 概述442
第二节 实验室设置446
一、1936年实验室情况446
二、1948年实验室情况447
三、1952年院系调整后实验室情况447
四、1964年实验室情况448
五、1979年实验室情况449
六、1993年实验室情况449
第三节 仪器设备454
一、概况454
二、世界银行贷款大学发展项目456
三、设备效益管理458
第四节 实验室工作及成果奖励460
一、实验室工作会议460
二、实验室工作与技术成果奖励461
第五节 实验室管理462
一、机构设置462
二、实验室与设备的主要管理办法(规章制度)463
三、设备管理463
四、物资管理464
第六节 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开放实验室464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465
二、开放研究实验室与高技术实验室简介468
第七节 实验研究基地471
一、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基地471
二、1-1.5 微米成套工艺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试验线472
三、清华大学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工程研究中心473
第八节 中心实验室474
一、电教中心474
二、计算中心475
三、分析中心476
四、强度与振动中心477
五、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CAD中心)477
第十章 教师与职工479
第一节 概述479
第二节 教师487
一、教师组成结构487
二、教授名录502
三、学部委员名录513
四、兼任教授名录514
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517
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0
第三节 职工520
一、职员520
二、工程及实验技术与图书管理人员521
三、工人524
第四节 教职工管理527
一、人事管理机构设置527
二、编制与录用527
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529
四、职员行政职级评定、工人技师评定与工人技术等级考核531
五、工资534
六、人事管理主要规章542
第五节 进修与培训544
一、教师进修544
二、职员与实验人员岗位培训546
三、工人岗位培训547
四、职工文化补习548
第六节 教职工思想教育549
一、马列主义理论学习549
二、形势政策教育551
三、人文科学选修课557
第七节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录558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58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559
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0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561
第八节 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562
一、先进集体562
二、先进工作者565
第九节 离退休人员570
一、概述570
二、离退休人员管理573
三、离退休人员活动576
第十一章 图书、档案与出版物579
第一节 图书馆、资料室579
一、历史沿革与基本情况579
二、馆舍与设备582
三、馆藏与图书经费582
四、机构、人员和管理583
五、分类编目和目录体系585
六、读者服务587
七、外国教材中心588
八、网络化建设589
九、研究与教学589
十、国内外馆际交流与合作590
十一、院、系、所图书室(馆)、资料室591
第二节 档案馆592
一、概述592
二、馆内机构、人员和学校的档案工作体制592
三、馆舍593
四、馆藏593
五、规章制度与档案管理594
六、档案利用与服务594
七、科技开发与档案现代化管理之起步594
八、档案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594
第三节 出版社595
一、概述595
二、出版与销售596
三、组织机构与人事599
第四节 出版物600
一、学术刊物600
二、其他报刊605
第十二章 体育与校园文化609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与科研609
一、概况609
二、体育教学机构与管理610
三、课程设置611
四、体育科研613
第二节 学生体育活动614
一、体育锻炼614
二、体育代表队616
三、校内体育竞赛617
四、校外竞赛619
第三节 体育设施625
一、体育馆与体育活动中心625
二、西湖游泳池626
三、室外运动场地626
第四节 艺术教育628
一、概况628
二、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人员629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630
第五节 学生课外文艺活动631
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632
二、学生文艺社团和协会633
第六节 教职工的体育与文化活动637
一、教职工的体育活动637
二、教职工的文艺活动642
第七节 校园内的文化景点646
一、纪念像646
二、纪念亭647
三、纪念碑648
四、校友纪念物649
第十三章 经费650
第一节 美国“退款”办学的由来与金额650
第二节 解放前经费收支概况651
一、1909年-1937年651
二、长沙临大、西南联大时期(1937\|08-1946\|07)653
三、复员北平时期(1946\|08-1948\|12)655
第三节 解放后经费收支概况657
一、各项经费收支概况658
二、世界银行贷款概况668
第四节 财务管理669
一、财务管理的原则与体制669
二、预算的编制与管理671
三、专项财务管理672
四、会计核算及管理手段的电算化673
第五节 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及任职资格评定673
一、机构设置673
二、财会人员任职资格评定674
第十四章 校园建设与管理675
第一节 清华园变迁675
第二节 地产675
一、校园本部面积675
二、校外地产677
第三节 校园规划和基建规划的管理678
第四节 基本建设680
一、概述680
二、各时期各个建筑物的面积及用途684
三、基础设施696
第五节 主要建筑物699
一、古建筑699
二、学校早期建筑700
三、50-60年代主要建筑703
四、70-80年代主要建筑704
第六节 园林建设707
一、校园园林基本情况707
二、池塘和校河708
三、近春园遗址的改建708
四、校园的绿化709
第七节 校园治安与安全712
一、专职机构712
二、群众治保组织713
三、治安管理714
四、交通管理715
五、技术安全管理716
六、消防工作716
第十五章 总务后勤与医疗卫生718
第一节 概述718
第二节 总务后勤管理机构719
第三节 生活管理721
一、食堂管理721
二、学生宿舍管理722
三、教工住宅管理724
四、公共教室的管理与发展728
五、供水、供电、供暖728
六、辅助设施——茶炉、浴室、电话与招待所734
第四节 医疗卫生保健735
一、校医院概况735
二、公费医疗737
三、卫生保健738
第五节 计划生育740
一、概述740
二、机构设置740
三、人口状况740
四、宣传教育741
五、法制建设741
第六节 红十字会741
一、概况741
二、工作简况742
第十六章 对外交流与合作744
第一节 概述744
第二节 出国留学人员745
一、1909年-1948年出国留学人员745
二、1949年-1977年出国留学人员751
三、1978年-1993年出国留学人员751
第三节 国际学术交流754
一、出国考察访问754
二、对外校际交流与合作755
三、国际学术会议758
第四节 外籍专家761
一、解放前清华大学聘请的外籍专家761
二、解放后清华大学聘请的外籍专家763
三、名誉博士、名誉教授与客座教授767
第五节 友好往来770
一、外宾来访770
二、学校领导率团出访774
第六节 外国留学人员776
一、概况776
二、外国留学生培养计划783
三、历年外国研究生人数及指导教师姓名784
四、各类短期学习班785
第十七章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组织787
第一节 组织沿革787
一、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前后787
二、“四一二”政变至抗日战争爆发(1927\|04-1937\|07)787
三、长沙临大与西南联大时期(1937\|11-1946\|07)791
四、复员北平至解放初期(1946\|10-1949\|10)795
五、建国后(1949\|10-1993\|12)801
第二节 历次党代会802
一、第一次党代会802
二、第二次党代会803
三、第三次党代会803
四、第四次党代会804
五、第五次党代会804
六、第六次党代会805
七、第七次党代会806
八、第八次党代会806
九、第九次党代会807
第三节 党委组织机构812
一、1949年3月-1966年6月812
二、1966年6月-1976年10月813
三、1976年10月-1993年12月814
第四节 党员及党员发展概况817
一、1948年12月-1966年6月817
二、1966年6月-1976年12月818
三、1977年1月-1993年12月818
第五节 党员教育822
一、整党与党员登记822
二、经常性的党员教育824
三、评选先进党支部与优秀党员825
第六节 党的纪律检查827
一、纪检机构沿革827
二、纪律处分与平反冤假错案828
三、党风党纪教育829
第七节 干部培养与管理829
一、干部队伍基本情况829
二、干部的培养831
三、干部的任免833
第八节 统战工作835
一、对非党知识分子的工作836
二、对民主党派的工作838
三、侨务及对港、澳、台工作840
四、少数民族和宗教工作841
第十八章 民主党派和群众组织843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清华大学组织843
一、组织沿革843
二、重要活动843
第二节 九三学社清华大学组织847
一、组织沿革851
二、重要活动853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清华大学组织855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清华大学组织856
第五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清华大学组织857
第六节 中国教育工会清华大学组织858
一、历史概况858
二、会员代表大会859
三、组织机构和组织建设863
四、主要活动868
第七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清华大学组织873
一、组织沿革873
二、历次代表大会875
三、团的基层建设880
四、团的活动885
第八节 学生会与研究生会888
一、解放前的学生组织(1919-1948)888
二、解放后的学生组织(1949-1993)898
三、研究生会906
第九节 清华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909
第十节 清华校友总会910
一、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910
二、清华同学会总会910
三、清华校友总会911
下册
第十九章 院系概况
第一节 建筑学院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与建筑设计
五、建筑物理实验室
六、资料室及图书概况
第二节 土木工程系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
五、实验室
第三节 水利水电工程系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
五、实验室
第四节 环境工程系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
五、实验室
第五节 机械工程系
一、沿革
二、教研组与教师
三、教学
四、科学研究
五、实验室
第六节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一、沿革
……
第二十章 附属单位及街道办事处
参考资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