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孙子兵法新译
作者:(春秋)孙武著;李兴斌,杨玲注译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2001-01-01
ISBN:9787533309589
定价:¥12.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军形第四本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如何从敌我双方实力出发,巧妙运用攻与守这两种基本作战形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的问题。孙子认为,敌人能否被战胜决定于敌人,自己能否被战胜则决定于自己,所以,战争指导者应首先创造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放过敌人可被战胜的时机(即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孙子指出,“胜兵”总是“先胜而后求战”,“败兵”总是“先战而后求胜”,而“修道”与“保法”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形,含有形象、形体等义,在战争中指一切客观的、可见的、相对稳定的各种与实力有关的因素。本篇所论,主要是物质条件和物质准备如何,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问题,故以“形”名之。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有余],攻则(有余)[不足]①。善守者,藏于九地②之下;善攻者③,动于九天④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①此句底本与简本正相反,但意思均通。②九地:与下文之“九天”相对,形容地之极深处。一说,指对应于按九宫划分之天宇的星野分区,也叫“九野”。如此,则所指非深而是广子。③竹简本无此三字。但据文意似应有,故不改。④九天:形容天之极高处。一说,指按九宫划分之天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会首先做到不可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机会。己方之不可被战胜全在于自己,而敌人之可以被战胜则决定于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能使敌人必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却不可以强求。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就要善加防守:当敌人出现了可以被战胜的机会时,就要及时发动进攻。[在兵力一定的情况下],取守势,就会感到兵力富馀;取攻势,就会感到兵力不敷使用。善于防守的人,好像藏于九地之下,[使敌人无法找到];善于进攻的人,好像自九天而降,[让敌人猝不及防]。所以,他们既能够保护自己,又能够取得全胜。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①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日,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②。不忒者,其所措胜,胜易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③。①秋毫:鸟兽秋天长出的绒毛,因其极细小,故常用以比喻分量轻微。②不忒:没有差错。忒,音tè差错。③此处简本为“正”,与底本之“政”义通,均为主宰的意思。预见胜利超不过普通人的见识,不能算是最高明的。战而胜敌,天下人都叫好,不能算是最高明的。所以,能举起秋毫算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限明,能听见雷霆算不上耳聪。古时候所说善于用兵的人,都是在容易取胜的情况下获胜的。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获胜之后,既无智慧的名声,又无勇武的战功。但其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不出差错。不出差错,是由于他采取的措施使敌人处于必败的地位,己方已经必胜无疑。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导致敌人失败的机会。所以,能打胜仗的军队,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去寻求与敌人决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却是先与敌人开战,然后才去寻找获胜的条件。善于用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日胜①。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②,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也],若决积水于干仞③之溪者,形也。①度:计算,量度。引申为土地面积的大小,故下文曰“地生度”。量:数量,容量。指物质资源的数量,因其由国土面积大小决定,故曰“度生量”。数:数目,员额。这里指兵员众寡,因其直接受物质资源充足与否的影响,故曰“量生数”。称:比较,衡量。指对敌我双方力量强弱优劣的比较和权衡,因其直接决定于兵员之众寡,故曰“数生称”。胜:指战争胜利之可能。因其决定于双方实力之比较,故曰“称生胜”。②以镒称铢:比喻以绝对优势之兵力对处于劣势之敌人。镒,音yì,铢,音zhū,均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说为二十两),一两为二十四铢,二者之比为576:1。③千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一说七尺)。兵的人,总是修明政治,加强内部团结,确保各项法令制度的贯彻执行,所以能够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宰。兵法上判断胜负的根据有五个方面: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国土幅员的不同,产生大小不同的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土地面积,产生丰乏不同的物质资源数量;丰乏不同的物质资源数量,产生众寡不同的兵员数额;众寡不同的兵员数额,产生强弱不同的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军事实力,产生胜负不同的战争结果。所以,能够赢得胜利的军队与对手之间好比是以镒去称量铢,而注定要失败的军队与对手之间则好比是用铢去称量镒。在实力比较中处于胜利地位的一方使用他的民众作战,就好像在千丈之高的悬崖上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形”啊!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①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②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膠]其所之③也。①速:简本及《御览》所引均作“远”,因与文意不合,故不从。②画地而守:指不假城池、不必设防即可守住,比喻极为容易。③胶其所之:误导敌人,将其引往错误的方向。膠,诈、欺的意思,古通“谬”。“乖”、“谬”互训、意通。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冲击的是敌人的空虚之处。退却而使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要交战,敌人即使深沟高垒,也不得不与我交战,是因为我方打击了敌人必须救应的地方。我不想交战,即使是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与我交战,是因为我方设法误导、改变了敌人的行动方向。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①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②。能以众击寡③,则吾之所与战者约④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①专:集中,专一。②我众敌寡:竹简本作“我寡敌众”,不从。③以众击寡:竹简本作“以寡击众”,不从。④“约:少,寡。诱使敌人暴露形迹而我却不露形迹,就会使我方兵力集中而敌方兵力分散。我方的兵力集中到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到十处,我方就是以十倍的兵力攻击敌方之一部,如此就会形成我方兵力雄厚而敌方兵力寡弱的局面。能以众击寡,那么我所要与之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我所要与之交战的地点敌人无法知道,无法知道则其需设防的地方就多;敌人设防的地方多,则我要与之交战的敌人就少。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会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会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会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会薄弱;处处设防,就会处处兵力薄弱。兵力感到寡弱,是因为被动地处处防备敌人;兵力感到充足,是因为主动地使敌人防备自己。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①,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②之,越人③之兵虽多,亦奚④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⑤也。敌虽众,可使无斗。①此处与后句中之“地”与“日”,竹简本位置正相反,今不从。②度:音du6,推断,忖度,估计。③越人:即越国人。其时吴越为敌国。④奚:音xī,疑问词,“何”的意思。⑤胜可为:《军形》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说“胜可为”,看似矛盾,实乃辩证的统一:前者是说,胜利虽可以预知,但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不可单凭主观愿望强求;后者是说,在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之后,将帅只要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胜利就是可以争取到的。故策之①而知得失之计,作之②而知动静之理,形之③而知死生之地,角之④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⑤,而应形于无穷。①策之:根据客观情况对敌人行动计划进行分析判断。策,策度、预测。②作之:挑动敌人,使之动作。作,动作,引申为挑动。③形之:示形于敌。④角之:与敌较量一番。这里指为了解敌人兵力部署情兄而进行的试探性进攻。⑤战胜不复:战略战术灵活多变,每次取胜的方法都不重复。所以,能事先知道交战地点,能事先知道交战日期,就可以长驱千里而参加会战。不能事先知道交战地点,不能事先知道交战日期,就会左翼救不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队救不了后队,后队救不了前队,更何况远的数十里、近的数里呢!根据我的判断,越国人的兵力虽然多,但对于取胜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人兵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战斗。所以,通过对敌情的分析判断,可以了解敌人在谋划上的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并使之行动,可以发现敌人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而引诱敌人暴露形迹,可以观察敌人所据地形的险易;通过与敌人进行小规模的较量,可以了解敌人兵力配备上的虚实强弱。因此,佯动示形达到了极致,就可以使自己不露任何形迹。不露任何形迹,则隐藏再深的间谍也无法窥见我方的企图,再聪明的敌人也无法对付我们。根据具体形势而克敌制胜,并将这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无法了解其中的奥妙。人们都知道我所以能战胜敌人的具体方式,却不知道我用这种方式为什么能战胜敌人。所以,每次战胜敌人的办法都不再重复,而要根据具体情况的不断变化作出无穷的变化。……
作者简介
暂缺《孙子兵法新译》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凡例
卷上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卷中
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卷下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附录
一、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残文
二、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佚文
三、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摹本
四、《史记·孙子列传》原文及译文
凡例
卷上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卷中
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卷下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附录
一、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残文
二、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佚文
三、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摹本
四、《史记·孙子列传》原文及译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