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作者:朱方明主编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1-01

ISBN:9787561421796

定价:¥4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与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相比,这部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许多变化。其鲜明特征至少有以下几点:①形式更加活泼,可读性更强。每章除有内容提要、正文、思考题和参考文献等通常应有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一些专栏。这些专栏包括观点争鸣、新闻资料、学术动态、经典论述等,内容丰富,而且采用了新颖的版式设计,特别突出了基本观念。②具有理论前沿性。本教材尽可能反映了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最新成果和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分,特别是我国经济学家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③理论结合实际更加紧密。本教材尽可能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征。
作者简介
暂缺《政治经济学》作者简介
目录
1.导论
1.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1.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1.3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2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2.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3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1.3.1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3.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1.3.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2.商品和货币
2.1商品
2.1.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1.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1.3商品的价值量
2.1.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2货币
2.2.1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2.2.2货币的职能
2.2.3货币流通规律
2.2.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2.3价值规律
2.3.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3.2价值规律的作用
2.4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2.4.1市场机制
2.4.2市场调节
2.4.3市场失效
3.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3.1货币转化为资本
3.1.1资本的总公式
3.1.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1.3劳动力的买和卖
3.2剩余价值的来源
3.2.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2.2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3.2.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2.4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
3.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3.3.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3.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3.3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4工资
3.4.1工资的本质
3.4.2工资的形式
3.4.3工资的国民差异
4.资本的积累过程
4.1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4.1.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4.1.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
4.1.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4.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4.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4.2.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4.2.3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4.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4.3.1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趋势
4.3.2相对过剩人口
4.3.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4.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4.4.1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
4.4.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5.资本的流通过程
5.1资本循环
5.1.1货币资本的循环
5.1.2生产资本的循环
5.1.3商品资本的循环
5.1.4三个循环的统一
5.1.5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5.1.6流通费用
5.2资本周转
5.2.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5.2.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5.2.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5.2.4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5.2.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5.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5.3.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5.3.2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5.3.3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5.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4.1经济危机的实质
5.4.2经济周期
5.4.3经济危机的根源
6.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6.1成本价格与利润
6.1.1成本价格
6.1.2利润
6.1.3利润率
6.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6.2.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差别
6.2.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6.2.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6.2.4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6.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6.3.1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原因
6.3.2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7.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7.1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7.1.1商业的职能和特点
7.1.2商业资本的形成
7.1.3商业资本的作用
7.2商业利润也是平均利润
7.2.1商业利润的来源
7.2.2商业利润的实现形式
7.2.3商业资本家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7.3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7.3.1商业流通费用
7.3.2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8.生息资本和利息
8.1借贷资本和利息
8.1.1借贷资本的形成和职能
8.1.2利息与企业利润
8.1.3利息率
8.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8.2.1银行资本
8.2.2银行利润
8.2.3银行体系
8.2.4银行业务
8.3信用
8.3.1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8.3.2信用形式及其本质
8.3.3信用和虚拟资本
8.3.4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9.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9.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9.1.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和特点
9.1.2资本主义地租
9.1.3地租.租金与土地价格
9.2级差地租
9.2.1级差地租的形成
9.2.2级差地租I
9.2.3级差地租II
9.2.4最坏上地也提供级差地租
9.2.5级差地租与虚假社会价值
9.3绝对地租
9.3.1绝对地租的形成
9.3.2绝对地租的趋势
9.4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矿山地租
9.4.1垄断地租和垄断价格
9.4.2建筑地段地租
9.4.3矿山地租
10.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0.1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
10.1.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10.1.2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社会化
10.2垄断的形成
10.2.1垄断形成的可能性.必要性
10.2.2垄断组织的发展过程
10.2.3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与变化
10.3垄断的特征
10.3.1生产的集中和垄断
10.3.2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10.3.3资本输出
10.3.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10.3.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10.4垄断与竞争
10.4.1垄断竟争与自由竞争
10.4.2垄断竞争的基本形式
10.4.3垄断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及自由竞争
10.5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
10.5.1垄断价格的形成
10.5.2垄断利润的来源
10.5.3垄断条件下利润分配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1.1.1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1.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1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1.4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
11.5国有垄断资本的其他形式
1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
11.6.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及形成的原因
11.6.2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
11.6.3通过经济一体化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
11.6.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调节的作用
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
12.1.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2.1.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2.1.3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了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12.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12.2.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手段的矛盾
12.2.2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与资本主义实现条件的矛盾
12.2.3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2.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2.3.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12.3.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后记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
1.1.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2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
1.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2.2社会主义公有制
1.2.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2.4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3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3.1按劳分配
1.3.2其它分配方式
1.3.3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形式的关系
1.3.4效率与公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1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1.2计划与市场
2.1.3市场机制
2.1.4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1经济体制
2.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3.1市场体系概述
3.1.1市场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3.1.2市场体系的结构划分
3.1.3市场体系的主要作用
3.1.4几种市场状态描述
3.2商品市场
3.2.1消费晶市场
3.2.2生产资料市场
3.3要素市场
3.3.1金融市场
3.3.2劳动力市场
3.3.3其它要素市场
3.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
3.4.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要途径
3.4.2法规建设
3.4.3伦理建设
4.消费者行为
4.1欲望.需要.需求与消费
4.1.1基本概念
4.1.2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1.3消费者需求的决定因素
4.1.4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其变化
4.2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4.2.1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4.2.2影响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因素
4.3.2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使用
4.3储蓄和投资
4.3.1储蓄
4.3.2投资
4.3.3储蓄.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5.企业
5.1企业的性质
5.1.1企业的含义及类型
5.1.2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5.1.3企业内部经济关系
5.2企业制度的演变
5.2.1简单协作
5.2.2工场手工业
5.2.3机器大工业
5.2.4古典企业与现代企业
5.3现代企业制度
5.3.1产权制度
5.3.2法人制度
5.3.3有限责任制度
5.3.4公司治理结构
5.3.5代理问题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5.4.1国有企业
5.4.2集体企业
5.4.3私有制企业
5.4.4混合所有制企业
5.5企业行为
5.5.1成本与收益
5.5.2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5.5.3经济规模
5.5.4企业成长
6.农业和农村经济
6.1农户与农业生产
6.1.1农业的地位
6.1.2农户
6.1.3农业经营方式
6.2农业产业化
6.2.1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产
6.2.2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和类型
6.2.3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6.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6.3.1种植业结构
6.3.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6.3.3发展乡镇企业
6.4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
6.4.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6.4.2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4.3小城镇建设
6.4.4农业现代化
7.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分配
7.1国民收入的决定
7.1.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7.1.2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7.1.3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7.1.4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
7.2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7.2.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7.2.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7.3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8.经济增长及其方式
8.1经济增长及其制约因素
8.1.1经济增长的涵义和度量
8.1.2积累与经济增长
8.1.3人口与经济增长
8.1.4科技教育与经济增长
8.1.5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
8.2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
8.2.1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8.2.2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
8.2.3经济增长速度和比例
8.2.4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8.3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8.3.1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8.3.2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8.3.3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成因
8.3.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8.3.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8.3.6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途径
9.经济发展
9.1经济发展的目标
9.1.1经济发展的内涵
9.1.2经济发展目标体系
9.1.3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目标
9.2产业结构
9.2.1产业结构的内涵及产业分类
9.2.2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9.2.3产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9.2.4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9.3区域经济结构
9.3.1区域概念的界定
9.3.2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
9.3.3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9.3.4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原则和途径
9.4二元经济与经济发展
9.4.1二元经济的特点
9.4.2我国二元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4.3城乡协调发展
9.5可持续发展
9.5.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9.5.2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9.5.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10.宏观经济调控
10.1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及其平衡关系
10.1.1社会总供给
10.1.2社会总需求
10.1.3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10.2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10.2.1宏观经济调控的模式
10.2.2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0.2.3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10.3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0.3.1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总体结构
10.3.2健全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1.对外经济关系
11.1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
11.1.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
11.1.2国际分工理论
11.1.3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1.2对外贸易
11.2.1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11.2.2进口与出口
11.2.3WTO与中国的对外贸易
11.3国际间资金.技术.劳务的流动
11.3.1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
11.3.2引进技术
11.3.3劳务输出
11.4国际收支
11.4.1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内容
11.4.2国际收支的失衡及调节
11.5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11.5.1实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开放
11.5.2逐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