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高速宽带光互联网技术
作者:徐荣,龚倩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ISBN:9787115099129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光互联网络的需求源动力、光传送网技术、分层网络结构、节点结构设计、组网技术与网络的优化设计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技术的体系结构、流量工程和MPLS向光网络的扩展等智能光网络技术的详细阐述,着重引出了目前在高速宽带通信领域内非常引人注目的热点技术——将MPLS流量工程控制技术和标签交换技术综合进光网络的新型光互联网技术。重点介绍了四种新型光互联网实现方案,它们是路由器+WDM光网络方案(也就是Packet over WDM技术)、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MPL.mS)方案、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LOBS)实现方案和全光标签分组交换(OLPS)技术。本书系统收集了目前国际上关于光互联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资料,并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对WDM光网络、宽带IP网络和IP over WDM等技术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本书选材新颖、内容详尽、系统性强,在叙述时力求深入浅出,可供具备一定通信技术知识的工程、营销人员阅读,也适合于系统学习光网络和光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和人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高速宽带光互联网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需要光互联网
1. 1 Internet高速增长对带宽的巨大需求
1. 2 新型增值服务对带宽的无限需求
1. 3 探索未来的高速宽带组网技术
1. 4 光互联网应运而生
第二章 高速大容量光通信系统的演进
2. 1 波分复用不断向高速大容量迈进
2. 2 波分复用向城域网渗透
2. 3 波分复用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2. 4 构筑超大容量传输系统的新型光纤技术
2. 4. 1 概述
2. 4. 2 新型非零色散光纤
2. 4. 3 大有效面积光纤
2. 4. 4 消水峰的全波光纤
2. 4. 5 反色散补偿光缆技术
2. 5 无纤光通信技术
2. 6 全球DWDM产品的市场格局及各大公司的光网络理念
第三章 光开夫新技术和光交换原理
3. 1 层出不穷的光开关新技术
3. 1. 1 光开关技术分类与性能比较
3. 1. 2 几种新型光开关技术
3. 1. 3 光开关的应用
3. 2 光交换原理及技术
3. 2. 1 空分光交换
3. 2. 2 时分光交换
3. 2. 3 波分光交换
3. 2. 4 复合光交换
3. 2. 5 自由空间光交换
3. 2. 6 无交换式光路由器
3. 2. 7 阵列波导光栅路由器
3. 2. 8 光子时隙路由
第四章 光网络基本描述和组成结构
4. 1 传统电信网络向光网络的演进
4. 2 光网络结构分类
4. 3 光网络中的光连接和分层结构
4. 4 光网络的拓扑结构
4. 4. 1 物理拓扑
4. 4. 2 逻辑拓扑
4. 4. 3 拓扑结构与网络设计的关系
4. 5 环形光网络
4. 5. 1 单向两纤环结构
4. 5. 2 双向两纤环
4. 5. 3 四纤WDM环
4. 5. 4 多纤环
4. 6 国内外光网络研究概况
4. 6. 1 北美的光网络试验床
4. 6. 2 欧洲的光网络试验项目
4. 6. 3 中国光网络的发展
第五章 光网络节点和光交换阵列的结构与设计
5. 1 光网络节点的基本功能
5. 2 光网络节点的结构分类
5. 3 节点中光交换矩阵的结构设计和性能对比
5. 3. 1 光交换的核心矩阵结构设计
5. 3. 2 交换网络的阻塞性能分析与比较
5. 3. 3 广义交换机的结构性能
5. 4 光交叉连接器( OXC)的节点结构
5. 4. 1 OXC的功能和应用
5. 4. 2 OXC节点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5. 4. 3 结构比较与讨论
5. 5 光分插复用器( OADM)的节点结构
5. 5. 1 OADM的功能和应用
5. 5. 2 OADM的性能参数
5. 5. 3 OADM的技术分类和结构组成
5. 5. 4 OADM的发展趋势
5. 6 光网络中的波长变换器技术
5. 6. 1 波长变换器的功能分类
5. 6. 2 波长变换方法与技术
5. 6. 3 波长变换在光网络中的作用
第六章 光网络的组网技术与优化设计
6. 1 关键器件与技术
6. 1. 1 超高速光传输技术
6. 1. 2 可调谐滤波器技术
6. 1. 3 集成探测器和可调谐激光器
6. 1. 4 宽带光放大器技术
6. 2 光层的生存性
6. 2. 1 概述
6. 2. 2 点到点的光层保护倒换
6. 2. 3 光网络自愈保护环
6. 3 光层开销传送技术
6. 3. 1 先传送阿的管理需求和基本特点
6. 3. 2 数字包封器(digital wrapper)
6. 3. 3 副载波复用(SCM)
6. 3. 4 光监视通路(OSC)
6. 4 路由和波长分配技术
6. 4. 1 RWA的概念和意义
6. 4. 2 与RWA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6. 4. 3 RWA算法的功能分类与比较
6. 4. 4 网络设计与RWA实施
6. 5 光网络中的传输损伤
6. 5. 1 信道串扰问题
6. 5. 2 功率均衡与功率管理技术
6. 5. 3 光网络中的环路问题
第七章 面向数据业务的光互联网技术
7. 1 数据业务的特点及其对光网络的新要求
7. 1. 1 IP业务的特点
7. 1. 2 面向数据业务对光网络提出的新要求
7. 2 IP over ATM
7. 2. l 重叠模型
7. 2. 2 集成模型
7. 2. 3 IPoverATM技术的特点
7. 3 IP over SDH
7. 3. 1 IP/PPP/HDLC/SDH
7. 3. 2 采用 LAPS的 IP over SDH
7. 3. 3 日本NTT的MAPOS协议
7. 3. 4 POS中的高速路由器技术
7. 3. 5 几种 IP over SDH组网方案
7. 3. 6 IP over SDH技术的特点
7. 4 IP over WDM光互联网技术
7. 4. 1 多层协议重叠网络向简化的两层网络结构发展
7. 4. 2 IP over WDM光互联网的提出
7. 4. 3 光互联网关键技术
7. 4. 4 IP via MPLS over WDM的光互联网技术
7. 5 国际国内典型的光互联网
7. 5. 1 有关 IP over DWDM试验情况
7. 5. 2 国内外一些通信公司的光互联网络
7. 6 光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几个发展方向
7. 6. 1 光波长将是未来光网络的基本交换单元
7. 6. 2 光交换机将取代传统的电子交换机
7. 6. 3 路由器功能将不断增强
7. 6. 4 多交换粒度和多业务相融合64节点结构
第八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及其向光网络的扩展
8. 1 为什么需要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8. 1. 1 多层交换技术的演进
8. 1. 2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的形成
8. 2 MPLS的体系结构
8. 2. 1 MPLS的框架结构
8. 2. 2 MPLS技术基础和基本组件
8. 2. 3 MPLS的主要应用
8. 3 MPLS流量工程技术
8. 3. 1 传统的路由器核心网络
8. 3. 2 目前的IP重叠网络
8. 3. 3 应用 MPLS技术的流量工程方案
8. 3. 4 LSP灵活的路径计算和配置
8. 3. 5 基本流控功能的实现——业务流分类
8. 3. 6 MPLS流量工程技术的优点
8. 4 MPLS虚拟专用网络
8. 4. 1 VPN的基本要求和 IP VPN的缺点
8. 4. 2 MPLS虚拟专用网络的技术特点
8. 4. 3 MPLS VPN的操作
8. 5 QOS在MPLS系统中的实现
8. 5. 1 集成服务在MPLS系统中的实现
8. 5. 2 区分服务在MPLS中的实现
8. 6 MPLS向光网络的扩展及智能型自动交换光网络
8. 6. 1 智能型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出现
8. 6. 2 MPLS与WDM技术的结合
8. 6. 3 MPLS over WDM关键技术
8. 6. 4 MPLS over WDM标准化进展
第九章 Packe over WDM光互联网技术
9. 1 Packet over WDM技术概述
9. 2 POW结构体系
9. 2. 1 流分类技术和选路策略
9. 2. 2 网络节点结构设计
9. 2. 3 波长合并和业务汇聚
9. 3 简单波长分配协议( SWAP)
9. 4 WDM层的物理限制
9. 5 POW网络性能的仿真分析
第十章 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 MPLmS)光互联网技术
10. 1 MPLmS技术的形成
10. 2 MPLmS技术原理
10. 2. 1 光标签的定义
10. 2. 2 标签绑定和转发过程
10. 2. 3 节点功能和标签交换路径LSP
10. 2. 4 MPLmS网络的显式路由技术
10. 2. 5 信令协议对MPLmS的支持
10. 3 MPLmS组网技术
10. 3. 1 网络结构
10. 3. 2 MPLmS网络中OXC控制平面与控制方式
10. 3. 3 网络节点结构和功能
10. 3. 4 MPLmS网络的生存性
10. 3. 5 故障探测与定位
10. 3. 6 MPLmS网络的控制结构
第十一章 基于标签光突发交换( LOBS)的光互联网技术
11. 1 概述
11. 2 三种交换技术对比
11. 2. 1 电路交换
11. 2. 2 包/分组交换
11. 2. 3 突发交换
11. 2. 4 对几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11. 3 光突发交换网络结构
11. 4 光突发交换协议
11. 4. 1 JET( Just Enough Time)协议
11. 4. 2 DeR( Delayed Reservation)协议
11. 4. 3 DIR( Differentiated Reservation)协议与优先级机制
11. 4. 4 数据发送前的预时延
11. 5 基于 LOBS的 IP over WDM技术
11. 5. 1 标签光突发交换 LOBS网络
11. 5. 2 MPLS与 OBS的集成
11. 5. 3 OBS MAC层
11. 5. 4 突发数据流装配机制
11. 5. 5 OBS网络的 QOS机制
11. 6 OBS网络的性能
第十二章 光分组交换与全光标签交换技术
12. 1 概述
12. 2 光分组交换技术分类
12. 2. 1 节点间的时延抖动
12. 2. 2 节点内的时延抖动
12. 3 节点结构与同步技术
12. 3. 1 光分组交换节点的结构
12. 3. 2 网络及节点的同步
12. 3. 3 光存储器
12. 3. 4 偏射路由
12. 3. 5 波长变换
12. 4 光分组格式
12. 5 欧洲的光透明分组网(OTP-N)
12. 5. 1 OTP-N网络结构
12. 5. 2 OTP-N网络的参考模型
12. 5. 3 透明光分组的格式
12. 5. 4 IP over OTP技术
12. 5. 5 KEOPS项目中所使用的交换节点
12. 6 全光标签分组交换技术( OLPS)
12. 6. 1 全光分组头复用技术
12. 6. 2 全光标签分组交换网络结构
12. 6. 3 全光标记交换网络的节点结构
附录A 缩略语
附录B 参考文献
1. 1 Internet高速增长对带宽的巨大需求
1. 2 新型增值服务对带宽的无限需求
1. 3 探索未来的高速宽带组网技术
1. 4 光互联网应运而生
第二章 高速大容量光通信系统的演进
2. 1 波分复用不断向高速大容量迈进
2. 2 波分复用向城域网渗透
2. 3 波分复用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2. 4 构筑超大容量传输系统的新型光纤技术
2. 4. 1 概述
2. 4. 2 新型非零色散光纤
2. 4. 3 大有效面积光纤
2. 4. 4 消水峰的全波光纤
2. 4. 5 反色散补偿光缆技术
2. 5 无纤光通信技术
2. 6 全球DWDM产品的市场格局及各大公司的光网络理念
第三章 光开夫新技术和光交换原理
3. 1 层出不穷的光开关新技术
3. 1. 1 光开关技术分类与性能比较
3. 1. 2 几种新型光开关技术
3. 1. 3 光开关的应用
3. 2 光交换原理及技术
3. 2. 1 空分光交换
3. 2. 2 时分光交换
3. 2. 3 波分光交换
3. 2. 4 复合光交换
3. 2. 5 自由空间光交换
3. 2. 6 无交换式光路由器
3. 2. 7 阵列波导光栅路由器
3. 2. 8 光子时隙路由
第四章 光网络基本描述和组成结构
4. 1 传统电信网络向光网络的演进
4. 2 光网络结构分类
4. 3 光网络中的光连接和分层结构
4. 4 光网络的拓扑结构
4. 4. 1 物理拓扑
4. 4. 2 逻辑拓扑
4. 4. 3 拓扑结构与网络设计的关系
4. 5 环形光网络
4. 5. 1 单向两纤环结构
4. 5. 2 双向两纤环
4. 5. 3 四纤WDM环
4. 5. 4 多纤环
4. 6 国内外光网络研究概况
4. 6. 1 北美的光网络试验床
4. 6. 2 欧洲的光网络试验项目
4. 6. 3 中国光网络的发展
第五章 光网络节点和光交换阵列的结构与设计
5. 1 光网络节点的基本功能
5. 2 光网络节点的结构分类
5. 3 节点中光交换矩阵的结构设计和性能对比
5. 3. 1 光交换的核心矩阵结构设计
5. 3. 2 交换网络的阻塞性能分析与比较
5. 3. 3 广义交换机的结构性能
5. 4 光交叉连接器( OXC)的节点结构
5. 4. 1 OXC的功能和应用
5. 4. 2 OXC节点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5. 4. 3 结构比较与讨论
5. 5 光分插复用器( OADM)的节点结构
5. 5. 1 OADM的功能和应用
5. 5. 2 OADM的性能参数
5. 5. 3 OADM的技术分类和结构组成
5. 5. 4 OADM的发展趋势
5. 6 光网络中的波长变换器技术
5. 6. 1 波长变换器的功能分类
5. 6. 2 波长变换方法与技术
5. 6. 3 波长变换在光网络中的作用
第六章 光网络的组网技术与优化设计
6. 1 关键器件与技术
6. 1. 1 超高速光传输技术
6. 1. 2 可调谐滤波器技术
6. 1. 3 集成探测器和可调谐激光器
6. 1. 4 宽带光放大器技术
6. 2 光层的生存性
6. 2. 1 概述
6. 2. 2 点到点的光层保护倒换
6. 2. 3 光网络自愈保护环
6. 3 光层开销传送技术
6. 3. 1 先传送阿的管理需求和基本特点
6. 3. 2 数字包封器(digital wrapper)
6. 3. 3 副载波复用(SCM)
6. 3. 4 光监视通路(OSC)
6. 4 路由和波长分配技术
6. 4. 1 RWA的概念和意义
6. 4. 2 与RWA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6. 4. 3 RWA算法的功能分类与比较
6. 4. 4 网络设计与RWA实施
6. 5 光网络中的传输损伤
6. 5. 1 信道串扰问题
6. 5. 2 功率均衡与功率管理技术
6. 5. 3 光网络中的环路问题
第七章 面向数据业务的光互联网技术
7. 1 数据业务的特点及其对光网络的新要求
7. 1. 1 IP业务的特点
7. 1. 2 面向数据业务对光网络提出的新要求
7. 2 IP over ATM
7. 2. l 重叠模型
7. 2. 2 集成模型
7. 2. 3 IPoverATM技术的特点
7. 3 IP over SDH
7. 3. 1 IP/PPP/HDLC/SDH
7. 3. 2 采用 LAPS的 IP over SDH
7. 3. 3 日本NTT的MAPOS协议
7. 3. 4 POS中的高速路由器技术
7. 3. 5 几种 IP over SDH组网方案
7. 3. 6 IP over SDH技术的特点
7. 4 IP over WDM光互联网技术
7. 4. 1 多层协议重叠网络向简化的两层网络结构发展
7. 4. 2 IP over WDM光互联网的提出
7. 4. 3 光互联网关键技术
7. 4. 4 IP via MPLS over WDM的光互联网技术
7. 5 国际国内典型的光互联网
7. 5. 1 有关 IP over DWDM试验情况
7. 5. 2 国内外一些通信公司的光互联网络
7. 6 光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几个发展方向
7. 6. 1 光波长将是未来光网络的基本交换单元
7. 6. 2 光交换机将取代传统的电子交换机
7. 6. 3 路由器功能将不断增强
7. 6. 4 多交换粒度和多业务相融合64节点结构
第八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及其向光网络的扩展
8. 1 为什么需要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8. 1. 1 多层交换技术的演进
8. 1. 2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的形成
8. 2 MPLS的体系结构
8. 2. 1 MPLS的框架结构
8. 2. 2 MPLS技术基础和基本组件
8. 2. 3 MPLS的主要应用
8. 3 MPLS流量工程技术
8. 3. 1 传统的路由器核心网络
8. 3. 2 目前的IP重叠网络
8. 3. 3 应用 MPLS技术的流量工程方案
8. 3. 4 LSP灵活的路径计算和配置
8. 3. 5 基本流控功能的实现——业务流分类
8. 3. 6 MPLS流量工程技术的优点
8. 4 MPLS虚拟专用网络
8. 4. 1 VPN的基本要求和 IP VPN的缺点
8. 4. 2 MPLS虚拟专用网络的技术特点
8. 4. 3 MPLS VPN的操作
8. 5 QOS在MPLS系统中的实现
8. 5. 1 集成服务在MPLS系统中的实现
8. 5. 2 区分服务在MPLS中的实现
8. 6 MPLS向光网络的扩展及智能型自动交换光网络
8. 6. 1 智能型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出现
8. 6. 2 MPLS与WDM技术的结合
8. 6. 3 MPLS over WDM关键技术
8. 6. 4 MPLS over WDM标准化进展
第九章 Packe over WDM光互联网技术
9. 1 Packet over WDM技术概述
9. 2 POW结构体系
9. 2. 1 流分类技术和选路策略
9. 2. 2 网络节点结构设计
9. 2. 3 波长合并和业务汇聚
9. 3 简单波长分配协议( SWAP)
9. 4 WDM层的物理限制
9. 5 POW网络性能的仿真分析
第十章 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 MPLmS)光互联网技术
10. 1 MPLmS技术的形成
10. 2 MPLmS技术原理
10. 2. 1 光标签的定义
10. 2. 2 标签绑定和转发过程
10. 2. 3 节点功能和标签交换路径LSP
10. 2. 4 MPLmS网络的显式路由技术
10. 2. 5 信令协议对MPLmS的支持
10. 3 MPLmS组网技术
10. 3. 1 网络结构
10. 3. 2 MPLmS网络中OXC控制平面与控制方式
10. 3. 3 网络节点结构和功能
10. 3. 4 MPLmS网络的生存性
10. 3. 5 故障探测与定位
10. 3. 6 MPLmS网络的控制结构
第十一章 基于标签光突发交换( LOBS)的光互联网技术
11. 1 概述
11. 2 三种交换技术对比
11. 2. 1 电路交换
11. 2. 2 包/分组交换
11. 2. 3 突发交换
11. 2. 4 对几种交换技术的比较
11. 3 光突发交换网络结构
11. 4 光突发交换协议
11. 4. 1 JET( Just Enough Time)协议
11. 4. 2 DeR( Delayed Reservation)协议
11. 4. 3 DIR( Differentiated Reservation)协议与优先级机制
11. 4. 4 数据发送前的预时延
11. 5 基于 LOBS的 IP over WDM技术
11. 5. 1 标签光突发交换 LOBS网络
11. 5. 2 MPLS与 OBS的集成
11. 5. 3 OBS MAC层
11. 5. 4 突发数据流装配机制
11. 5. 5 OBS网络的 QOS机制
11. 6 OBS网络的性能
第十二章 光分组交换与全光标签交换技术
12. 1 概述
12. 2 光分组交换技术分类
12. 2. 1 节点间的时延抖动
12. 2. 2 节点内的时延抖动
12. 3 节点结构与同步技术
12. 3. 1 光分组交换节点的结构
12. 3. 2 网络及节点的同步
12. 3. 3 光存储器
12. 3. 4 偏射路由
12. 3. 5 波长变换
12. 4 光分组格式
12. 5 欧洲的光透明分组网(OTP-N)
12. 5. 1 OTP-N网络结构
12. 5. 2 OTP-N网络的参考模型
12. 5. 3 透明光分组的格式
12. 5. 4 IP over OTP技术
12. 5. 5 KEOPS项目中所使用的交换节点
12. 6 全光标签分组交换技术( OLPS)
12. 6. 1 全光分组头复用技术
12. 6. 2 全光标签分组交换网络结构
12. 6. 3 全光标记交换网络的节点结构
附录A 缩略语
附录B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