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卫星数字通信网络技术(上、下册)
作者:陈功富,王永建编著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9-01
ISBN:9787560316253
定价:¥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卫星数字通信网络技术》一书分上册(基础篇)和下册(应用篇)出版。本书以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网络化和个体化及综合多媒体信号等特点来组织内容,全面而新颖。上册为基础篇(1-9章),主要介绍通信卫星的各种主要组成部件功能、频道特点、各类编码方案FEC、ARQ.TCM、TOPCM、DPCM、ADPCM、DM、PC等,各类复接技术;多址技术(TMDA、CDMA、FDMA、SDMA/SS/TDMA等);SCPC和MCPC分配方式,各类调制技术(BPSK、QPSK、MPSK、MSK等);移动地面网与数字卫星网的互联(LAN/MAN互联,与B-ISDN互联,与PDN互联,与PSTN互联,与PLMAN互联)及接口等;VSAT技术;线路计算方法与设计等;下册为应用篇(10-15章),重点介绍新技术应用,ISR系统和lBS系统等卫星新业务;卫星直播业务DBS和DVB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和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Internet网、CATV网与卫星通信网的互联;TCP/IP在卫星网中的新技术;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服务的三维立体卫星网各类方案等。并给出国际国内著名系统的结构特点与指标参数,新开发的新技术等。并对未来发展前景给以综述。本书既有基础理论,又有新技术应用,适合电子与通信工程类、雷达、遥测遥控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及科技人员学习与使用,也可作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卫星数字通信网络技术(上、下册)》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
第1章 卫星数字通信概论
1. 1 卫星通信基本概念
1. 1. 1 卫星通信的定义及特点
1. 1. 2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1. 2 卫星通信地球站
1. 2. 1 卫星通信地球站的组成
1. 2. 2 地球站与卫星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
1. 2. 3 地球站分类与设置
1. 3 通信卫星及其转发器
1. 3. 1 通信卫星
1. 3. 2 卫星转发器及类型
1. 4 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与选择
1. 5 卫星数字通信的技术特点
1. 5. 1 卫星数字通信的技术优势
1. 5. 2 卫星数字通信主要技术简介
第2章 卫星数字通信编码与传输技术
2. 1 信源编码编技术
2. 1. 1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概述
2. 1. 2 量化与PCM编码
2. 1. 3 差分脉码调制(DPCM)
2. 1. 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
2. 1. 5 增量调制(△M或DM)
2. 1. 6 线性预测编码(LPC)
2. 1. 7 矢量量化技术
2. 1. 8 混合编码技术
2. 2 差错控制与信道编码
2. 2. 1 概述
2. 2. 2 前向纠错编码(FEC)
2. 2. 3 自动反馈重发(ARQ)
2. 2. 4 线性分组码
2. 2. 5 卷积码
2. 2. 6 前向纠错编码的性能比较
2. 2. 7 网格编码调制(TCM)
2. 2. 8 扰码与解码
2. 2. 9 信道编码
2. 3 数字复接技术
2. 3. 1 概述
2. 3. 2 同步复接
2. 3. 3 准同步复接
2. 3. 4 CCITT基群复接系统
2. 3. 5 CCITT(ITU)高次群复接技术
第3章 数字信号调制技术
3. 1 对数字调制技术的要求
3. 2 常用的恒包络数字调制方法
3. 2. 1 经常恒包络调制
3. 2. 2 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
3. 2. 3 最小频移键控(MSK)
3. 2. 4 几种调制系统性能的比较
3. 2. 5 /40PSK
3. 2. 6 连续相位调制(CPM)
3. 2. 7 多H相位编码调制
3. 3 非恒包络调制
3. 4 编码调制技术
3. 4. 1 纠错编码与调制结合技术
3. 4. 2 格状编码调制技术
3. 5 编码在卫星数字通信中的应用
3. 5. 1 选择差错控制码的方法
3. 5. 2 用于卫星数字通信中的编码举例
第4章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4. 1 多址方式与信道分配技术
4. 1. 1 多址方式
4. 1. 2 信道分配技术
4. 2 频分多址(FDMA)
4. 2. 1 FDMA的基本概念与系统组成
4. 2. 2 非线性放大器的影响
4. 2. 3 减少交调产物的方法
4. 2. 4 能量扩散与箝位
4. 3 时分多址(TDMA)
4. 3. 1 基本概念
4. 3. 2 TDMA地球站设备
4. 3. 3 TDMA系统的定时与同步
4. 3. 4 帧的结构与效率
4. 4 SDMA/SS/TDMA多址方式
4. 4. 1 工作原理
4. 4. 2 分帧编排
4. 4. 3 SS/TDMA的帧同步
4. 5 SCPC方式
4. 5. 1 预分配的SCPC方式
4. 5. 2 SPADE方式
4. 6 码分多址(CDMA)
4. 6. 1 CDMA及相关技术
4. 6. 2 基本原理
4. 6. 3 伪随机序列
4. 6. 4 CDMA的信号同步
4. 6. 5 系统性能
4. 7 数据卫星分组通信
4. 7. 1 基本概念
4. 7. 2 卫星分组通信网的联接方式
第5章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地面网的互联
5. 1 概述
5. 1. 1 互联的必要性
5. 1. 2 互联的主要障碍和困难
5. 1. 3 互联的前提条件
5. 1. 4 互联的方法
5. 1. 5 各互联法的使用范围
5. 2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N-LSDN的互联
5. 2. 1 N-ISDN的技术特点
5. 2. 2 二者互联的方法
5. 3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专用通信网的互联
5. 3. 1 网络的配置
5. 3. 2 信令的互通
5. 3. 3 数据的互通
5. 4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B-ISDN的互联
5. 4. 1 互联的主要技术障碍
5. 4. 2 互联的主要技术途径
5. 5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LAN/MAN的互联
5. 5. 1 互联的必要性
5. 5. 2 互联的主要方法
5. 6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PDN的互联
5. 6. 1 互联的主要障碍
5. 6. 2 互联的主要技术途径
5. 7 卫星数字称动通信系统与PSTN的互联
5. 7. 1 互联接口的基本功能
5. 7. 2 互联的主要技术
5. 7. 3 互联的各种方法
5. 8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PLMN的互联
第6章 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线路的计算与设计
6. 1 概述
6. 1. 1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质量指标
6. 1. 2 模拟制电话线路标准
6. 1. 3 数字制线路标准
6. 1. 4 可用度指标
6. 2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载波功率的计算
6. 2. 1 天线增益C的计算
6. 2. 2 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的计算
6. 2. 3 载波接收功率C的计算
6. 3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噪声功率的计算
6. 3. 1 噪声功率和等效噪声温度
6. 3. 2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噪声及指标分配
6. 4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载波与噪声功率比
6. 4. 1 上行线路的载噪比与卫星接收机性能指标
6. 4. 2 下行线路的载噪比与地球站性能指标
6. 4. 3 卫星转发器载波功率与互调噪声功率比
6. 4. 4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总载噪比
6. 4. 5 载噪比计算举例
6. 4. 6 门限余量和降雨余量
6. 5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设计
6. 5. 1 SCPC系统线路的计算
6. 5. 2 PCM/PCK/SCPC线路的计算
6. 5. 3 DM/PSK/SCPC线路的计算
6. 5. 4 PSK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设计
6. 5. 5 TDMA系统容量的估算
6. 6 卫星数字通信系统设计的一般程序
第7章 卫星数字通信组网技术
7. 1 通信卫星发射与测控
7. 1. 1 概述
7. 1. 2 运载火箭发射通信卫星的过程
7. 1. 3 航天飞机发射通信卫星的过程
7. 1. 4 发射窗口
7. 2 网络的建立和入网验证
7. 2. 1 新地球站入网运行程序
7. 2. 2 地球站的必备性能特性
7. 2. 3 验证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7. 3 网络监控与管理
7. 3. 1 跟踪遥测指令分系统
7. 3. 2 监控分系统
7. 3. 3 卫星通信系统的管理
7. 4 地面接口技术
7. 4. 1 同步数据公共接口
7. 4. 2 64kbps接口标准
7. 4. 3 2048kbps基群数字系列接口
7. 4. 4 卫星链路与地面网的接口
第8章 数字通信网的性能及其标准
8. 1 概述
8. 2 误码
8. 2. 1 误码的性质
8. 2. 2 误码源
8. 2. 3 误码性能指标
8. 2. 4 误码率的测试
8. 2. 5 通信网可用性
8. 3 定时抖动
8. 3. 1 引言
8. 3. 2 抖动源
8. 3. 3 抖动的积累
8. 3. 4 CCITT有关建议
8. 3. 5 抖动的测试
8. 4 时钟滑动
8. 5 传输延迟
第9章 通信卫星新业务--IDR和IBS系统
9. 1 IDR系统概述
9. 2 IDR方式的优缺点
9. 3 IDR的主要技术特征
9. 3. 1 技术特性
9. 3. 2 工作方式
9. 3. 3 波束覆盖范围
9. 4 IDR系统转发器的容量
9. 5 IDR载波的实现
9. 5. 1 复用标准及转换
9. 5. 2 各项指标参数及控制
9. 5. 3 调制解调器
9. 5. 4 FEC编码的选择
9. 5. 5 定时和缓冲
9. 5. 6 扩展问题
9. 6 具有低速率编码的512Kbps IDR系统
9. 6. 1 概述
9. 6. 2 技术考虑
9. 6. 3 技术措施与特点
9. 7 数字电路倍增设备
9. 7. 1 概述
9. 7. 2 各类工作方式
9. 7. 3 DCME终端简介
9. 7. 4 电路倍增增益
9. 7. 5 网络总体考虑
9. 8 IBS系统简介
9. 9 IBS网络的组成
9. 9. 1 网络互联性
9. 9. 2 地球站和组网选择
9. 9. 3 网络电路类型
9. 10 IBS的业务类型与应用
9. 10. 1 IBS的业务类型
9. 10. 2 业务质量(QOS)
9. 10. 3 应用类型
9. 10. 4 IBS载波特性和链路预算
9. 11 数据网的网络拓朴结构
9. 12 数据网的分层结构
9. 12. 1 分层体系结构及协议
9. 12. 2 OSI的参考模型
9. 12. 3 0SI的环境
9. 12. 4 IBS的作用
9. 12. 5 第二层功能的实现
第1章 卫星数字通信概论
1. 1 卫星通信基本概念
1. 1. 1 卫星通信的定义及特点
1. 1. 2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1. 2 卫星通信地球站
1. 2. 1 卫星通信地球站的组成
1. 2. 2 地球站与卫星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
1. 2. 3 地球站分类与设置
1. 3 通信卫星及其转发器
1. 3. 1 通信卫星
1. 3. 2 卫星转发器及类型
1. 4 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与选择
1. 5 卫星数字通信的技术特点
1. 5. 1 卫星数字通信的技术优势
1. 5. 2 卫星数字通信主要技术简介
第2章 卫星数字通信编码与传输技术
2. 1 信源编码编技术
2. 1. 1 语音信号压缩编码概述
2. 1. 2 量化与PCM编码
2. 1. 3 差分脉码调制(DPCM)
2. 1. 4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
2. 1. 5 增量调制(△M或DM)
2. 1. 6 线性预测编码(LPC)
2. 1. 7 矢量量化技术
2. 1. 8 混合编码技术
2. 2 差错控制与信道编码
2. 2. 1 概述
2. 2. 2 前向纠错编码(FEC)
2. 2. 3 自动反馈重发(ARQ)
2. 2. 4 线性分组码
2. 2. 5 卷积码
2. 2. 6 前向纠错编码的性能比较
2. 2. 7 网格编码调制(TCM)
2. 2. 8 扰码与解码
2. 2. 9 信道编码
2. 3 数字复接技术
2. 3. 1 概述
2. 3. 2 同步复接
2. 3. 3 准同步复接
2. 3. 4 CCITT基群复接系统
2. 3. 5 CCITT(ITU)高次群复接技术
第3章 数字信号调制技术
3. 1 对数字调制技术的要求
3. 2 常用的恒包络数字调制方法
3. 2. 1 经常恒包络调制
3. 2. 2 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
3. 2. 3 最小频移键控(MSK)
3. 2. 4 几种调制系统性能的比较
3. 2. 5 /40PSK
3. 2. 6 连续相位调制(CPM)
3. 2. 7 多H相位编码调制
3. 3 非恒包络调制
3. 4 编码调制技术
3. 4. 1 纠错编码与调制结合技术
3. 4. 2 格状编码调制技术
3. 5 编码在卫星数字通信中的应用
3. 5. 1 选择差错控制码的方法
3. 5. 2 用于卫星数字通信中的编码举例
第4章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4. 1 多址方式与信道分配技术
4. 1. 1 多址方式
4. 1. 2 信道分配技术
4. 2 频分多址(FDMA)
4. 2. 1 FDMA的基本概念与系统组成
4. 2. 2 非线性放大器的影响
4. 2. 3 减少交调产物的方法
4. 2. 4 能量扩散与箝位
4. 3 时分多址(TDMA)
4. 3. 1 基本概念
4. 3. 2 TDMA地球站设备
4. 3. 3 TDMA系统的定时与同步
4. 3. 4 帧的结构与效率
4. 4 SDMA/SS/TDMA多址方式
4. 4. 1 工作原理
4. 4. 2 分帧编排
4. 4. 3 SS/TDMA的帧同步
4. 5 SCPC方式
4. 5. 1 预分配的SCPC方式
4. 5. 2 SPADE方式
4. 6 码分多址(CDMA)
4. 6. 1 CDMA及相关技术
4. 6. 2 基本原理
4. 6. 3 伪随机序列
4. 6. 4 CDMA的信号同步
4. 6. 5 系统性能
4. 7 数据卫星分组通信
4. 7. 1 基本概念
4. 7. 2 卫星分组通信网的联接方式
第5章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地面网的互联
5. 1 概述
5. 1. 1 互联的必要性
5. 1. 2 互联的主要障碍和困难
5. 1. 3 互联的前提条件
5. 1. 4 互联的方法
5. 1. 5 各互联法的使用范围
5. 2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N-LSDN的互联
5. 2. 1 N-ISDN的技术特点
5. 2. 2 二者互联的方法
5. 3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专用通信网的互联
5. 3. 1 网络的配置
5. 3. 2 信令的互通
5. 3. 3 数据的互通
5. 4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B-ISDN的互联
5. 4. 1 互联的主要技术障碍
5. 4. 2 互联的主要技术途径
5. 5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LAN/MAN的互联
5. 5. 1 互联的必要性
5. 5. 2 互联的主要方法
5. 6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PDN的互联
5. 6. 1 互联的主要障碍
5. 6. 2 互联的主要技术途径
5. 7 卫星数字称动通信系统与PSTN的互联
5. 7. 1 互联接口的基本功能
5. 7. 2 互联的主要技术
5. 7. 3 互联的各种方法
5. 8 卫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PLMN的互联
第6章 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线路的计算与设计
6. 1 概述
6. 1. 1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质量指标
6. 1. 2 模拟制电话线路标准
6. 1. 3 数字制线路标准
6. 1. 4 可用度指标
6. 2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载波功率的计算
6. 2. 1 天线增益C的计算
6. 2. 2 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的计算
6. 2. 3 载波接收功率C的计算
6. 3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噪声功率的计算
6. 3. 1 噪声功率和等效噪声温度
6. 3. 2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噪声及指标分配
6. 4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载波与噪声功率比
6. 4. 1 上行线路的载噪比与卫星接收机性能指标
6. 4. 2 下行线路的载噪比与地球站性能指标
6. 4. 3 卫星转发器载波功率与互调噪声功率比
6. 4. 4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总载噪比
6. 4. 5 载噪比计算举例
6. 4. 6 门限余量和降雨余量
6. 5 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设计
6. 5. 1 SCPC系统线路的计算
6. 5. 2 PCM/PCK/SCPC线路的计算
6. 5. 3 DM/PSK/SCPC线路的计算
6. 5. 4 PSK卫星数字通信线路的设计
6. 5. 5 TDMA系统容量的估算
6. 6 卫星数字通信系统设计的一般程序
第7章 卫星数字通信组网技术
7. 1 通信卫星发射与测控
7. 1. 1 概述
7. 1. 2 运载火箭发射通信卫星的过程
7. 1. 3 航天飞机发射通信卫星的过程
7. 1. 4 发射窗口
7. 2 网络的建立和入网验证
7. 2. 1 新地球站入网运行程序
7. 2. 2 地球站的必备性能特性
7. 2. 3 验证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
7. 3 网络监控与管理
7. 3. 1 跟踪遥测指令分系统
7. 3. 2 监控分系统
7. 3. 3 卫星通信系统的管理
7. 4 地面接口技术
7. 4. 1 同步数据公共接口
7. 4. 2 64kbps接口标准
7. 4. 3 2048kbps基群数字系列接口
7. 4. 4 卫星链路与地面网的接口
第8章 数字通信网的性能及其标准
8. 1 概述
8. 2 误码
8. 2. 1 误码的性质
8. 2. 2 误码源
8. 2. 3 误码性能指标
8. 2. 4 误码率的测试
8. 2. 5 通信网可用性
8. 3 定时抖动
8. 3. 1 引言
8. 3. 2 抖动源
8. 3. 3 抖动的积累
8. 3. 4 CCITT有关建议
8. 3. 5 抖动的测试
8. 4 时钟滑动
8. 5 传输延迟
第9章 通信卫星新业务--IDR和IBS系统
9. 1 IDR系统概述
9. 2 IDR方式的优缺点
9. 3 IDR的主要技术特征
9. 3. 1 技术特性
9. 3. 2 工作方式
9. 3. 3 波束覆盖范围
9. 4 IDR系统转发器的容量
9. 5 IDR载波的实现
9. 5. 1 复用标准及转换
9. 5. 2 各项指标参数及控制
9. 5. 3 调制解调器
9. 5. 4 FEC编码的选择
9. 5. 5 定时和缓冲
9. 5. 6 扩展问题
9. 6 具有低速率编码的512Kbps IDR系统
9. 6. 1 概述
9. 6. 2 技术考虑
9. 6. 3 技术措施与特点
9. 7 数字电路倍增设备
9. 7. 1 概述
9. 7. 2 各类工作方式
9. 7. 3 DCME终端简介
9. 7. 4 电路倍增增益
9. 7. 5 网络总体考虑
9. 8 IBS系统简介
9. 9 IBS网络的组成
9. 9. 1 网络互联性
9. 9. 2 地球站和组网选择
9. 9. 3 网络电路类型
9. 10 IBS的业务类型与应用
9. 10. 1 IBS的业务类型
9. 10. 2 业务质量(QOS)
9. 10. 3 应用类型
9. 10. 4 IBS载波特性和链路预算
9. 11 数据网的网络拓朴结构
9. 12 数据网的分层结构
9. 12. 1 分层体系结构及协议
9. 12. 2 OSI的参考模型
9. 12. 3 0SI的环境
9. 12. 4 IBS的作用
9. 12. 5 第二层功能的实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