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组网用网:千兆位以太网组网技术
作者:(美)David G.Cunningham,(美)William G.Lane著;韩松 等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3-01
ISBN:9787505365551
定价:¥3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千兆位以太网及其在多速率局域网中的使用。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以太网的产生与演变以及OSI与千兆位以太网标准参考模型;第二部分介绍网络访问控制,包括网络介质访问知识及干兆位中继器、网桥、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功能;第三部分介绍基带传输基础与光纤通信基础;第四部分介绍公共1000BASE-X物理层;第五部分介绍1000BASE-X介质相关层;第六部分介绍建网的系统考虑及方法,并且展望了千兆位以太网的发展趋势。本书在介绍各个专题时,采用原理框图和图形的方法说明系统各部分的工作,使读者易于理解。本书适合于大专院校通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网络开发、管理、维护及使用的网络工程技术人员;IT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制定网络标准的有关人士。
作者简介
DavidG.Cunningham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王后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和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进入英格兰Bristol的惠普实验室作为一位主要的链路技术科学家和工程经理之前,他在英国曜研究实验室工作了两年。David具有14年以上的通信系统设计经验,并亲自领导了许多利用光纤进行长距离千兆位传输的基础研究工作。他是一位拥有多项专利的主要发明者,而且在许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他参与制定局域网/广域网标准的时间在10年以上,其间还曾作过IEEE802.12按需优先级标准分工作组的编辑。由于他对千兆位以太网标准的制定作出了贡献,David受到了千兆位以太网工作组(IEEE802.3z)的表彰。WilliamG.Lane拥有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子工程硕士学位以及Davis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在1960年进入位于芝加哥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之前,他曾做了8年的工业设计工程师。Bill是他们学校的计算机科学计划的创始人,还是计算机工程计划的合作创始人。他有32年的教学经验,还兼任政府和工业部门的计算机和通信系统顾问,他还在一所美国海军大型实验室约担任过为期10年的顾问。最近,Bill用5年多时间参考了IEEE802标准的制定。在此期间,与他人合作编写了IEEE802.12“Ethernet-compatibleIEEE802.12DemandPriority”标准,并担任技术编辑。他还参与了千兆位以太网标准的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 千兆位以太网初探
第1章 以太网的发展:速度需求
1. 1 以太网基础知识
1. 1. 1 以太网的最初目标
1. 1. 2 以太网的非目标功能
1. 1. 3 CSMA/CD工作原理
1. 1. 4 以太网的基本组成
1. 2 以太网的发展
1. 2. 1 第一代以太网:在同轴电线上的10Mbps以太网
1. 2. 2 10BASE—T以太网:在话音级双绞线电话电缆上的10Mbpe以太网
1. 2. 3 100BASE—X快速以太网:铜缆及光缆上的100Mbps以太网
1. 2. 4 快速交换式以太网:另一种快速以太网
1. 2. 5 干兆位以太网:铜线和光缆上的1000MbPs以太网
1. 3 以太网的演变和现状
1. 3. 1 传输速率
1. 3. 2 交换机
1. 3. 3 星形拓扑及其对网络的影响
1. 3. 4 新的操作功能
1. 3. 5 最初的以太网目标
1. 3. 6 最初的非以太网目标
1. 4 谨慎的结论
第2章 OSI和干兆位以太网标准参考模型
2. 1 IS0/OSI参考模型
2. 1. 1 网络服务类型
2. 1. 2 网络服务原语
2. 1. 3 OSI模型下的网络通信
2. 2 干兆位以太网参考模型
2. 2. 1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2. 2. 2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组
2. 2. 3 LCC/MAC服务原语
2. 2. 4 服务原语定义
2. 2. 5 物理子层组
2. 3 小结
2. 3. 1 再论OSI模型
2. 3. 2 再论服务原语
第二部分 网络访问和控制
第3章 介质访问控制
3. 1 MAC概述
3. 2 MAC帧格式
3. 2. 1 基本的MAC帧格式
3. 2. 2 MAC控制帧格式
3. 2. 3 VLAN标记的MAC帧格式
3. 3 帧发送
3. 3. 1 帧组装
3. 3. 2 半双工传输
3. 3. 3 全双工传输
3. 3. 4 MAC控制帧的发送
3. 3. 5 VIAN标记帧的发送
3. 4 帧接收
3. 4. 1 地址识别
3. 4. 2 成帧
3. 4. 3 FCS确认
3. 4. 4 帧类型判定
3. 4. 5 帧拆卸及转发
3. 4. 6 冲突过滤
3. 4. 7 无效MAC帧
3. 4. 8 错误恢复
3. 5 空闲方式
3. 6 小结
3. 6. 1 与速度有关的差异
3. 6. 2 工作方式的差异
3. 6. 3 与帧格式有关的差异
第4章 干兆位中继器. 网桥. 路由器和交换机
4. 1 中继器
4. 1. 1 半双工中继器
4. 1. 2 全双工带缓冲的中继器
4. 1. 3 被管理的中继器
4. 2 网桥
4. 2. 1 MAC中继帧传输
4. 2. 2 网桥协议实体帧的传输
4. 2. 3 网络配置和重配置
4. 2. 4 网桥缓冲控制和发送延迟
4. 3 路由器
4. 3. 1 路由选择协议
4. 4 交换机
4. 4. l 交换机的结构
4. 4. 2 流量控制和端口缓冲器结构
4. 4. 3 端口速度控制
4. 5 VIAN标记和基于优先级的帧传输
4. 6小结
第三部分 传输技术基础
第5章 基带传输基础
5. 1 单工. 半双工和全双工
5. 2 发送机的特性和功能
5. 2. 1 编码器
5. 2. 2 多路复用器(MUX)
5. 2. 3 调制器
5. 2. 4 脉冲成形滤波器
5. 3 接收机的特性和功能
5. 3. 1 解调器
5. 3. 2 多路分解器(DEMU:()和译码器
5. 4 噪声. 信噪比(SNR)和位差错
5. 5 眼图
5. 5. 1 发送眼图
5. 5. 2 接收眼图
5. 5. 3 眼图分析
5. 5. 4 眼罩
5. 6 滤波效应导致的脉冲失真
5. 7 均衡
5. 7. 1 带宽受限均衡和接收脉冲形状
5. 8 线路编码
5. 8. 1 传输脉冲编码
5. 8. 2 分组编码
5. 9 小结
第6. 章 光纤通信基础
6. 1 干兆位以太网光链路
6. 2 基本设计限制和考虑
6. 2. 1 光功率预算
第1章 以太网的发展:速度需求
1. 1 以太网基础知识
1. 1. 1 以太网的最初目标
1. 1. 2 以太网的非目标功能
1. 1. 3 CSMA/CD工作原理
1. 1. 4 以太网的基本组成
1. 2 以太网的发展
1. 2. 1 第一代以太网:在同轴电线上的10Mbps以太网
1. 2. 2 10BASE—T以太网:在话音级双绞线电话电缆上的10Mbpe以太网
1. 2. 3 100BASE—X快速以太网:铜缆及光缆上的100Mbps以太网
1. 2. 4 快速交换式以太网:另一种快速以太网
1. 2. 5 干兆位以太网:铜线和光缆上的1000MbPs以太网
1. 3 以太网的演变和现状
1. 3. 1 传输速率
1. 3. 2 交换机
1. 3. 3 星形拓扑及其对网络的影响
1. 3. 4 新的操作功能
1. 3. 5 最初的以太网目标
1. 3. 6 最初的非以太网目标
1. 4 谨慎的结论
第2章 OSI和干兆位以太网标准参考模型
2. 1 IS0/OSI参考模型
2. 1. 1 网络服务类型
2. 1. 2 网络服务原语
2. 1. 3 OSI模型下的网络通信
2. 2 干兆位以太网参考模型
2. 2. 1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2. 2. 2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组
2. 2. 3 LCC/MAC服务原语
2. 2. 4 服务原语定义
2. 2. 5 物理子层组
2. 3 小结
2. 3. 1 再论OSI模型
2. 3. 2 再论服务原语
第二部分 网络访问和控制
第3章 介质访问控制
3. 1 MAC概述
3. 2 MAC帧格式
3. 2. 1 基本的MAC帧格式
3. 2. 2 MAC控制帧格式
3. 2. 3 VLAN标记的MAC帧格式
3. 3 帧发送
3. 3. 1 帧组装
3. 3. 2 半双工传输
3. 3. 3 全双工传输
3. 3. 4 MAC控制帧的发送
3. 3. 5 VIAN标记帧的发送
3. 4 帧接收
3. 4. 1 地址识别
3. 4. 2 成帧
3. 4. 3 FCS确认
3. 4. 4 帧类型判定
3. 4. 5 帧拆卸及转发
3. 4. 6 冲突过滤
3. 4. 7 无效MAC帧
3. 4. 8 错误恢复
3. 5 空闲方式
3. 6 小结
3. 6. 1 与速度有关的差异
3. 6. 2 工作方式的差异
3. 6. 3 与帧格式有关的差异
第4章 干兆位中继器. 网桥. 路由器和交换机
4. 1 中继器
4. 1. 1 半双工中继器
4. 1. 2 全双工带缓冲的中继器
4. 1. 3 被管理的中继器
4. 2 网桥
4. 2. 1 MAC中继帧传输
4. 2. 2 网桥协议实体帧的传输
4. 2. 3 网络配置和重配置
4. 2. 4 网桥缓冲控制和发送延迟
4. 3 路由器
4. 3. 1 路由选择协议
4. 4 交换机
4. 4. l 交换机的结构
4. 4. 2 流量控制和端口缓冲器结构
4. 4. 3 端口速度控制
4. 5 VIAN标记和基于优先级的帧传输
4. 6小结
第三部分 传输技术基础
第5章 基带传输基础
5. 1 单工. 半双工和全双工
5. 2 发送机的特性和功能
5. 2. 1 编码器
5. 2. 2 多路复用器(MUX)
5. 2. 3 调制器
5. 2. 4 脉冲成形滤波器
5. 3 接收机的特性和功能
5. 3. 1 解调器
5. 3. 2 多路分解器(DEMU:()和译码器
5. 4 噪声. 信噪比(SNR)和位差错
5. 5 眼图
5. 5. 1 发送眼图
5. 5. 2 接收眼图
5. 5. 3 眼图分析
5. 5. 4 眼罩
5. 6 滤波效应导致的脉冲失真
5. 7 均衡
5. 7. 1 带宽受限均衡和接收脉冲形状
5. 8 线路编码
5. 8. 1 传输脉冲编码
5. 8. 2 分组编码
5. 9 小结
第6. 章 光纤通信基础
6. 1 干兆位以太网光链路
6. 2 基本设计限制和考虑
6. 2. 1 光功率预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