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李杜诗学
作者:杨义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1-01
ISBN:9787200042313
定价:¥4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古代诗话之所以显得散漫、杂乱、零碎,一方面是由于欧阳修以《六一诗话》创造这种体裁的时候,自称“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因而随意记录逸闻和感想。后人沿用这一体例,也就难免散乱;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诗人和诗话作者重感悟,感悟所得,往往如电光石火,璀璨尽管璀璨,毕竟多是星星点点。星星点点也弥足珍视,因为它们是悟性与经典的直接对话。它们往往把握住第一感觉,保留着对经典生命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对于李杜诗学这种“双重高峰研究”,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启发,使现代阅读和李杜诗学的本真生命进行简明的“接通”。比如,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说:“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对于杜甫的(春望)诗,它使阅读的悟性和诗作的悟性碰头,颇为精微地解读出一些极有滋味的言外之意。唐诗之所以能够以有若麻雀的鼻子那么短小的篇幅,蕴涵着有若沧海一样浩大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含量,就是它以出色的悟性使有限的文字“接通”千载万里,给后世阅读者的悟性留下了广阔的“后设空间”。进而言之,花鸟溅泪惊心,不仅是意在言外,而且已涉及悟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即人把生命移植给外物。因为此花此鸟已经可以如人一般感伤时世,怨恨别离,带上了前者为国、后者为家的无限悲哀了。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又说:“老杜《雨》诗云:‘紫崖奔处黑,白鸟去时明。’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之句似之。《赠王侍御)云:‘晓莺工进泪,秋月解伤神。’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似之。殆是同一机轴也。”所谓同一机轴,是指通过生命移植,自然物也具人性、也解人意,紫崖能奔走,山花欲燃烧,晓莺善于进发眼泪,秋月懂得伤心劳神,整个自然界都和诗人一道多愁善感,悲欢与共,进行着精微的生命交流了。这就是说,悟性在接通天人之间内在的或精神的渠道的过程中,表现出把人的生命向外界事物移植的功能。不过,这种功能可以表现为强势的,具有某种攻击性、侵略性;也可以是弱势的,具有明显的渗透性、亲和性。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说:“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杜甫的《剑门》诗说:“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这里的罪天、铲山、醉湖,都是把天地湖山当成有生命的存在或把自己的生命移植给它们,从而把内心的愤懑和忧虑发泄和泼洒到天地万象之上。这就是俗所谓“不打不成交”,在把天地万象当作对手,在生命对抗中实现生命的移植。至于亲和性的生命移植,当然是以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为驰名,他在抒写自己的孤独行乐、歌舞徘徊、醉醒交欢的过程中,招呼明月和身影,共享生命的悲欢。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洪迈《容斋随笔》卷三说:“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传闻不足信,但反映了人们对李白与月的生死因缘的某种别具会心的理解。《襄阳歌》写纵酒行乐,有一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买卖赊借,乃是人间的交往交易行为,对于清风明月,实在是关卿底事?但是说了不用买之后,还要一再地说要赊要借,这就在奇思妙想中注入了生命体验和关怀。《送韩侍御之广德》说:“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两次“赊月色”还不够,又去“借明月”,《游秋浦白笥陂》说:“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这些赊赊借借,可以看作人与天地的生命契约,奇思妙悟,促成了生命的带亲和感的移植。由悟睦而产生的生命移植带有浓郁的泛灵论的色彩,视天地万象皆有灵性,这乃是李白之为“谪仙人”灵性感觉或生命感觉的重要特征所在。生活是诗的最终源头,尽管诗是心灵的乐章,但心灵永远是在生活中的心灵。既在生活中,就必然有事。作为诗人的杜甫,生活在开元、天宝及其以后的年代,先是以旅食者、后是以漂泊者的身份,经历、考察和体验着唐王朝盛极变衰的危机,以及叛乱突至的浩劫。他可谓是多事之秋的多难多思者,“三多”聚头,导致了独特形态的“国家不幸诗家幸”。社会崩裂所造成的巨大痛苦,是最容易强化敏感的诗人的社会历史意识和生存意识的。生活在盛唐后期和安史之乱中的诗人,很难再有那么一份心情把诗当作单纯的个性张扬,因为个性的发展已受到生存的严峻挑战。李白式的昂首云天的“把酒邀月”,被杜甫式的满目疮痍的“穷年忧黎元”所代替了。杜甫把遨游云际的诗神拉回到真实的生活领域,这里存在着芸芸众生的忧虑、叹息、泪痕和血迹。多事之秋,使诗强化了叙事功能。诗歌功能的这种变化,很早就被推崇杜甫的中唐诗人元稹感受到了。他称杜诗:“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又说杜甫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旁”。所谓铺陈终始,语或出自《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讲的是叙事。叙事而切近现实,也就无法简单地套用乐府旧题了。杜诗加强叙事,在一些篇章或一定程度上,把言志诗学改写为叙事诗学,实际上是使诗的审美眼光下视近观,逼入现实生活的深处。如果要做一些回顾,那么中国古代诗歌虽然以言志缘情作为强势,但是叙事的传统在《诗经》和汉乐府中早就存在了。因为叙事与抒情,都是植根于人类好奇心和欲望深处的智慧形式。《诗经》十五国风有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中写农事、征战、家庭生活的篇章,不乏叙事成分。雅颂中的《生民》、《公刘》诸篇,甚至被人称为言简意赅的周族史诗。古乐府的不少篇章,洋溢着民间叙事情调,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充满戏剧性、性格冲突或命运感,写形传神,脍炙人口,已久为传诵。《太平御览》卷五二一录古乐府《上山采蘼芜》,则为弃妇与故夫的问答之词,讲了一个家庭破裂的缺陷后又面临更深的缺陷的故事。这些古老的叙事传统,或以经学渠道,或以民间渠道,在汉魏六朝至初盛唐的数百年间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文人诗中了。杜诗的贡献在于把叙事传统引入深刻而痛切的现实生活中,引入动荡不安的历史脉络中。前人称之为“诗史”,并非说他不善于言志、抒情、议论,而是说他强化了诗的叙事功能,并以叙事赋予言志、抒情、议论更多的质重感和沉着感,摹形写影,刻骨铭心,从而在广阔的领域开发了诗歌叙事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他的“写真”的文艺观很值得注意。《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一诗写道: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佳此志气远,岂惟粉墨新。万里不以力,群游森会神。威迟白凤态,非是仓鹧邻。高堂未倾覆,常得慰嘉宾。曝露墙壁外,终嗟风雨频。赤霄有真骨,耻饮洿池津。冥冥任所在,脱略谁能马。这是一个孤独老者于巫山秋夜的观萤图,他采取流动视角观察着和关注一种自然生物的生命形态,关注着它的光影和踪迹。小小萤火从巫山夜色中穿过疏帘,飞上诗人的衣服时,他感觉到一种与自然生命不期而遇的惊喜。忽、复、却、偶四个虚字,随着萤火由近及远的轨迹,由屋里、檐前而井栏、花蕊,表达了这种不期而遇、又一往情深的生命关怀的突然性、重复性、变化性和偶然性。当诗人以沧江白发与萤火尔汝相称的时候,他是希望这些自然生命重新慰藉自己的枯寂愁怀的。四个虚字牵引着诗人“见”的眼光忽上忽下,忽近忽远,既以流动不已之笔,表现了萤火的生命形态,又以飘忽不定之笔,透露了诗人的心理状态。在对自然生命形态的体验中,杜诗“自”字的使用的频率较高,极见工力。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说:“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如‘感时花溅泪’是也。故作诗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饮》诗云:‘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遣怀》诗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忆弟》诗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滕王亭子》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这些“自”字,多指自然景物的自在状态,但也蕴含着人与自然自在状态之间情感难通的无可奈何之感。比如《忆弟二首》之二:“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在战乱频仍中家弟流离未归已达三年之久,诗人来到故园。那里花开鸟飞,春色盎然,但它们都是自生自灭、还去还来,不涉人间悲喜,不得人伦与乐。因而以“自”字写美景,却加倍反衬心头无可奈何的悲哀。当然“自”字还有别义,如《上兜率寺》说:“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这里的“自”不是作自然自在解,而是作自从解,它与“有”字对仗,显得非常大器。因而赵翼《瓯北诗话》赞叹道:“东西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尽纳入两个虚字中,此何等神力!”值得注意的是,能在虚字中灌注一种独特强大的力量感,确是杜诗的一项创造。宋朝范唏文《对床夜话》卷二说:“虚活字极难下,虚死字尤不易。盖虽是死字,欲使之活,此所以为难。老杜‘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及‘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人到于今诵之。予近读其《瞿塘两崖》诗云:‘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犹、忽二字如浮云著风,闪烁无定,谁能迹其妙处。他如‘江山且相见,戎马未安居’,‘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地偏初衣袷,山拥更登危’,‘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皆用力于一字。”……
作者简介
杨义,男,汉族,1946年8月30日生于广东省电白县,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获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等。主要著作有《鲁迅小说综论》、《中国现代小说史》、《20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中国历朝小说与文化》、《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新文学图志》、《中国比较文学批评史纲》、《中国叙事学》、以及《杨义文存》等30余种。论著普获首届国家图书奖(1979-1992)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78-1991)及第三届(1996-1998)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奖励。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1992)、英国学术院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1998)。讲学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名古屋大学,以及国内(包括港台)各主要大学及研究单位。
目录
导言:李杜诗学原理及学术方法论
一、盛唐魄力与诗学新境界
二、文化原点与悟性思维
三、悟析互补与成见透底
四、把握关键命题与形成新诠释学法则
五、诗人才性与民族精神情境、家族文化基因
上编 李白诗学
第一章 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方式
一、醉态盛唐
二、魏晋风度的盛唐化
三、作为诗学思维方式的醉态狂幻
四、情绪巅峰体验中的精神自由
五、生命哲学的特殊形态
六、生命危机中的醉态强力
七、逼近宇宙人生之本真
第二章 李白的时空错综的诗性哲学
一、历史情结与诗学时空
二、以生命体验历史的形成
三、在地缘与人缘的联想之间
四、精神对应与意义对应
五、古今对语与人天对语
六、思维网络与精神原点
第三章 李白代言体诗的心理机制
一、化妆抒情的历史渊源
二、代妇人立言的才子道
三、代言体的审美心理学
四、弃妇情结与文人生存境遇
五、广义代言与人生探索
第四章 李白山水诗学雄奇清隽的双重品格
一、从山水审美独立到山水审美融通
二、以天视物的山水世界
三、魂系山水的精神诗史
四、山川灵化的生命感觉
五、人与山水对话的主动态度
六、深度直觉与有意味的简化
第五章 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
一、明月意象的本质与历程
二、人月相得与借月探幽
三、复合意象与复合情感
四、玩月雅兴与体味自然
五、纯美追求与隐喻的味外味
第六章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与文化密度
一、从印象感悟到理论思辨
……
下编 杜甫诗学
第一章 杜甫的“诗史”思维
第二章 杜诗的叙事方式
第三章 杜诗复合意象的创造
第四章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
第五章 杜诗结构学
第六章 杜诗的语句方式
余论:诗学研究与现代中国人文精神建设
一、盛唐魄力与诗学新境界
二、文化原点与悟性思维
三、悟析互补与成见透底
四、把握关键命题与形成新诠释学法则
五、诗人才性与民族精神情境、家族文化基因
上编 李白诗学
第一章 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方式
一、醉态盛唐
二、魏晋风度的盛唐化
三、作为诗学思维方式的醉态狂幻
四、情绪巅峰体验中的精神自由
五、生命哲学的特殊形态
六、生命危机中的醉态强力
七、逼近宇宙人生之本真
第二章 李白的时空错综的诗性哲学
一、历史情结与诗学时空
二、以生命体验历史的形成
三、在地缘与人缘的联想之间
四、精神对应与意义对应
五、古今对语与人天对语
六、思维网络与精神原点
第三章 李白代言体诗的心理机制
一、化妆抒情的历史渊源
二、代妇人立言的才子道
三、代言体的审美心理学
四、弃妇情结与文人生存境遇
五、广义代言与人生探索
第四章 李白山水诗学雄奇清隽的双重品格
一、从山水审美独立到山水审美融通
二、以天视物的山水世界
三、魂系山水的精神诗史
四、山川灵化的生命感觉
五、人与山水对话的主动态度
六、深度直觉与有意味的简化
第五章 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
一、明月意象的本质与历程
二、人月相得与借月探幽
三、复合意象与复合情感
四、玩月雅兴与体味自然
五、纯美追求与隐喻的味外味
第六章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与文化密度
一、从印象感悟到理论思辨
……
下编 杜甫诗学
第一章 杜甫的“诗史”思维
第二章 杜诗的叙事方式
第三章 杜诗复合意象的创造
第四章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
第五章 杜诗结构学
第六章 杜诗的语句方式
余论:诗学研究与现代中国人文精神建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