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邓星伯临证医集
作者:[邓星伯著述];邓学稼,张元凯编纂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ISBN:9787543918238
定价:¥4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病种从内科的伤寒,温病到风、劳、臌、膈;外科的鼻疳、失荣到乳癌、龟背、脱疽,以及不少急危重顽和颖难杂症等。这是邓氏日常看病的门诊医案,也是邓氏一生的临床片段资料和仅存实录。邓氏为马氏医术杰出继承人之一。临诊50余年来,日门诊常逾百人,外出会诊,月必数起,科属多,病种广,远首求医者众。其用药平稳老炼,以清理为先,与时推移,而皆有规矩。剂量从1-2到20-30剂,常获显效。从其病种的分类来看,热性病以伏邪、疟、痢为多;内科以中风、怔仲咯血、桑叶黄、黄疸、噎膈、膨胀、痿躄、痺、咳嗽、肺痈、肺痿、遗精为多;外科以喉痹、脑漏、疬、痰、乳岩、内痈、流注、湿毒、四肢风、梅毒为多;妇科多经闭、崩漏、带下、安胎、杂病、儿科多时痦、胎火。本书特点为治病用药平正,医案通俗,寓意精邃,且直书治法,间有精义。
作者简介
邓星伯,(1861-1937)先生,无锡城郊江溪桥邓巷人。出身中医世家。幼年读书勤勉,21岁继承家学,开业行医。27岁又从当时誉为“江南第一圣手”的常州孟河马培之学医,手录其师藏书400余卷,白天随师从诊,晚上博览经典,严冬盛暑,研读不辍,深得业师诊治之精粹。33岁时为侍奉多病老母回无锡行医。同时有堂弟、堂侄和儿子等参与,集内、外、妇、儿科于一堂,诊务繁忙,求医者日以百计,并常应邀至闽、粤、皖、鄂、鲁、豫、浙、沪等地应诊。时人评他:揆阴阳,辨五色,施方术,一锤定音,着手成春。清廷摄政王载沣患湿温伤寒,由宫保彭玉麟推荐并亲自到无锡传旨,诏邓星伯去京诊病。此事轰动全邑。抵京后,经诊治,旬余即愈,闻名内宫,传为妙手。后又经推荐去山东为田中玉将军看病,旬日即愈。临行,田赠一年轻婢女给邓作侍妾。归途中邓星伯问悉婢女原籍淮阴,因家贫被售至山东为婢,怜其遭遇,即取道江北,将婢女送还其父母,并赠银接济,嘱其另择伴侣。邓星伯非常重视历代医家的经典著作,崇古而不泥于古,善于吸取各家之长。对时病,常按三焦辨证,尤喜参用河间三焦同治法进治,医案简洁,每例必出治则,药物轻清流畅。对咳嗽一症,用药尤注意宣肃两法。宣有温清之别,肃有温清之异。邪未尽者,于肃肺药中必加宣肺药物才能收功。对肺病一症,以养肺阴和脾胃、平肝化痰为主用药;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常以调理脾胃,兼用宣肃肺气之药用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尤为擅长外科,对《外科正宗》及《疡科心得集》颇有心得。在临床上,对外疡中最常见之痈和疽,属阴属阳,判别尤为严格。熨烫刀圭手法更为精湛。对肠覃一症,先用药线结扎,再用烙铁熨落,手法灵巧,为人称颂。在外科治疗中,重视《内经》中关于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对虚弱患者,常以养胃阳、理胃气之法,便能调治而愈。生平喜以和、缓、平三法诊治,认为对虚弱患者更为相宜。他说:药物轻清,当谓用药如用兵。用之得当,虽药少性味平和,就能中病,且可起沉疴。
目录
前集
第一篇 内科
一、杂病
(一)虚损
(二)痨疾
(三)咳嗽
(四)哮喘
(五)咳血
(六)音哑(喉痹)
(七)哎哕
(八)呃逆
(九)噎格
(十)胃脘痛
(十一)黄疸
(十二)肿胀
(十三)泄泻
(十四)痢疾
(十五)便秘
(十六)便血
(十七)消渴
(十八)鼻渊
(十九)内风
(二十)类中
(二十一)神志(癫、狂、癎)
(二十二)内伤杂病
(二十三)痿证
(二十四)痺证
(二十五)遗精
(二十六)阳痿
(二十七)阳强(强中)
(二十八)癃闭
(二十九)淋浊
(三十)汗
二、时病
(一)温病
(二)暑病
(三)湿
(四)伏邪
(五)疟疾
(六)虫病
第二篇 外科
一、颌面部
(一)时毒
(二)热疖
(三)血痣
(四)睛明毒
(五)目翳
(六)鼻痔
(七)耳痔
(八)风热痰
(九)兜腮痈
(十)痰核
(十一)颊车板硬
……
第三篇 皮肤科
第四篇 妇产科
后集
第一篇 内科
第二篇 外科
第三篇 妇产科
第四篇 儿科
第五篇 杂病膏丸方
附录一 外科用药
附录二 中药计量旧制换算法定新制(克)表
后记
第一篇 内科
一、杂病
(一)虚损
(二)痨疾
(三)咳嗽
(四)哮喘
(五)咳血
(六)音哑(喉痹)
(七)哎哕
(八)呃逆
(九)噎格
(十)胃脘痛
(十一)黄疸
(十二)肿胀
(十三)泄泻
(十四)痢疾
(十五)便秘
(十六)便血
(十七)消渴
(十八)鼻渊
(十九)内风
(二十)类中
(二十一)神志(癫、狂、癎)
(二十二)内伤杂病
(二十三)痿证
(二十四)痺证
(二十五)遗精
(二十六)阳痿
(二十七)阳强(强中)
(二十八)癃闭
(二十九)淋浊
(三十)汗
二、时病
(一)温病
(二)暑病
(三)湿
(四)伏邪
(五)疟疾
(六)虫病
第二篇 外科
一、颌面部
(一)时毒
(二)热疖
(三)血痣
(四)睛明毒
(五)目翳
(六)鼻痔
(七)耳痔
(八)风热痰
(九)兜腮痈
(十)痰核
(十一)颊车板硬
……
第三篇 皮肤科
第四篇 妇产科
后集
第一篇 内科
第二篇 外科
第三篇 妇产科
第四篇 儿科
第五篇 杂病膏丸方
附录一 外科用药
附录二 中药计量旧制换算法定新制(克)表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