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西方经济学
作者:李杨主编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2-01
ISBN:9787561422250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编著中,我们注意力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本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在大学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我国国情。编著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培养能从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第三,教材内容要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编著中坚持改革、发展的原则,教材内容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体现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第四,本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编著力争博采众长。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同类优秀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展现当代国内外著名高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暂缺《西方经济学》作者简介
目录
1.绪论
1.1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1.1.1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1.1.2西方经济学第一阶段的发展
1.1.3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转折
1.1.4西方经济学第二阶段的发展
1.2西方经济学的现状
1.2.1西方经济学概况
1.2.2西方微观经济学内容简介
1,2.3西方宏观经济学内容简介
1.3西方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1.3.1西方经济学面临的冲击
1.3.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1.4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
2.市场供求分析
2.1市场分析
2.1.1需求函数
2.1.2需求法则
2.1.3需求与需求量
2.2供给分析
2.2.1供给函数
2.2.2供给法则与劳动力的供给
2.2.3供给与供给量
2.3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均衡
2.3.1市场均衡的含义
2.3.2市场均衡的形成
2.3.3蛛网波动理论
2.4供.求调整
2.4.1供.求调整的含义
2.4.2供.求调整的形式
2.5均衡的障碍
2.5.1阻碍市场均衡形成的主要因素
2.5.2最高限价分析
2.5.3最低限价分析
2.5.4其他价格管制分析
3.供求弹性分析
3.1需求弹性概述
3.1.1弹性的一般含义
3.1.2弹性分析的意义
3.2需求的价格弹性
3.2.1价格弹性的定义与公式
3.2.2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
3.2.3价格弹性两种形式
3.2.4价格弹性的判断与图示,
3.2.5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
3.3需求的收入弹性
3.3.1收入弹性的定义与公式
3.3.2收入弹性的判断与图示
3.3.3收入弹性的实践意义
3.4需求的交叉弹性
3.4.1交叉弹性的定义与公式
3.4.2交叉弹性的判断
3.4.3交叉弹性的图示
3.4.4交叉弹性的实践意义
3.5供给弹性
3.5.1供给弹性的定义与公式
3.5.2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3.5.3供给弹性的判断与图示
4.消费理论
4.1效用分析
4.1.1效用理论概述
4.1.2基数效用与效用函数
4.1.3序数效用
4.1.4边际效用与边际分析
4.2消费者均衡分析
4.2.1无差异曲线
4.2.2收入限制线
4.2.3收入限制下的消费者均衡
5.生产理论
5.1生产的相关概念
5.1.1基本概念
5.1.2生产函数
5.2生产可能性边界
5.2.1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
5.2.2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相关含义
5.3短期生产理论
5.3.1短期生产函数.劳动力的平均产量.劳动力的边际产量
5.3.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5.3.3短期生产理论
5.4长期生产理论
5.4.1等量线.等成本曲线
5.5“看不见的手”原理及其证明
5.5.1“看不见的手”原理
5.5.2“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证明
6.成本理论
6.1成本的几个概念
6.1.1会计成本与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6.1.2产品的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
6.2短期成本理论
6.2.1短期生产成本方程及函数
6.2.2边际成本
6.2.3平均成本
6.2.4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6.3长期成本理论
6.3.1长期成本函数
6.3.2长期边际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
6.3.3短期平均总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
6.3.4长期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经济内涵
7.市场结构理论
7.1市场结构
7.1.1市场结构的概念
7.1.2市场结构的类型
7.1.3各类市场结构的比较
7.2厂商收益
7.2.1厂商收益的定义
7.2.2平均收益曲线(AR)和边际收益曲线(MR)
7.2.3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
7.3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原则
7.3.1总收益—总成本分析法
7.3.2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分析法
8.产品市场
8.1完全竞争市场
8.1.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短期均衡
8.1.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短期行业供给曲线
8.1.3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长期均衡
8.1.4完分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8.2垄断市场
8.2.1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8.2.2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8.2.3价格歧视
8.2.4自然垄断
8.2.5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8.3垄断竞争市场
8.3.1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8.3.2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8.3.3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8.4寡头垄断市场
8.4.1古诺模型
8.4.2斯威齐模型
8.4.3博弈论
8.4.4卡特尔
8.4.5寡头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9.市场失灵
9.1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原因
9.1.1市场失灵的含义
9.1.2市场失灵的原因
9.2政府干预
9.2.1政府干预的依据
9.2.2政府失灵
9.2.3政府干预的范围
10.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10.1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0,1.1流量和存量
10.1.2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0.1.3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0.1.4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0.1.5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10.2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10.2.1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10.2.2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10.2.3用GNP衡量经济福利的局限性
10.3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
10.3.1价格指数
10.3.2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10.3.3就业量与失业率
10.3.4汇率
11.总需求与总供给
11.1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概述
11.2总需求曲线
11.2.1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11.2.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11.2.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1.3总供给曲线
11.3.1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10.3.2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11.3.3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1.4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作用
11.4.1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1.4.2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1.4.3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简单应用
12.国民收入决定
12.1总需求和均衡产出
12.2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2.2.1消费需求
12.2.2投资需求
12.2.3总需求函数
12.2.4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12.2.5均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达式
12.3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2.3.1包括政府部门的总需求函数
12.3.2均衡收入的决定
12.3.3财政政策对均衡收入水平的影响
12.4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
12.5乘数原理
12.5.1乘数的引出
12.5.2乘数的概念
12.5.3乘数的数学推导
12.5.4乘数的推广
12.5.5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13.经济周期理论
13.1经济周期的定义和划分
13.1.1经济周期的定义
13.1.2经济周期的划分
13.2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13.3乘数—加速数模型
13.3.1加速数原理
13.3.2乘数原理
13.3.3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
13.3.4乘数和加速数模型的数学描述
13.3.5经济周期类型
13.4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13.4.1霍特莱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13.4.2现代货币主义
13.4.3货币主义的实证研究
13.4.4货币主义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研究
13.5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13.6其他的经济周期理论
13.6.1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理论
13.6.2投资过度理论
13.6.3政治经济周期
13.6.4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
13.7经济周期的预测
13.7.1预测指标预测法
13.7.2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法
14.宏观财政政策
14.1经济政策目标
14.1.1充分就业
14.1.2价格稳定
14.1.3经济增长
14.1.4国际收支平衡
14.2财政政策的工具
14.2.1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14.2.2财政政策工具
14.3可选择的财政政策比较
14.3.1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4.3.2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比较
14.4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
14.4.1功能财政
14.4.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14.5财政赤字与公债
14.5.1财政赤字
14.5.2公债的经济分析
15.宏观货币政策
15.1货币和货币供给机制
15.1.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5.1.2货币供给的构成
15.1.3银行体系与银行职能
15.1.4货币乘数与银行存款的倍数创造
15.1.5货币供给曲线
15.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5.2.1货币需求及其成本
15.2.2货币需求的原因:流动偏好
15.2.3货币需求曲线
15.2.4流动偏好陷阱
15.3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决定
15.3.1利率的决定
15.3.2均衡利率的变动
15.3.3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5.4货币政策和手段
15.4.1宏观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5.4.2货币政策主要手段
16.IS—LM模型
16.1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
16.1.1IS曲线的形成
16.1.2IS曲线的特点
16.1.3产品市场的均衡与失衡
16.2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
16.2.1LM曲线的形成
16.2.2货币市场的失衡与均衡
16.3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6.3.1IS—LM模型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16.3.2均衡的调节过程
16.4IS曲线与LM曲线的移动及其政策意义
16.4.1IS曲线的移动和宏观财政政策效应
16.4.2LM曲线的移动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
16.4.3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效应
17.通货膨胀与失业
17.1失业
17.1.1失业的概念
17.1.2失业的原因与类型
17.1.3失业的损失
17.1.4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17.2通货膨胀
17.2.1通货膨胀的类型
17.2.2通货膨胀的原因
17.2.3通货膨胀的影响
17.3菲利浦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17.3.1菲利浦斯曲线的由来
17.3.2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17.3.3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解释
17.4对付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策
17.4.1紧缩性需求政策和人为制造衰退
17.4.2收入政策
17.4.3指数化政策
17.4.4人力政策
18.宏观经济学中的争论
18.1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8.2货币主义
18.2.1理论基础
18.2.2政策主张
18.3供给学派
18.3.1主要观点
18.3.2政策主张
18.4理性预期学派
18.4.1理性预期学派的两个假说
18.4.2基本观点
18.4.3政策主张
19.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19.1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
19.1.1国际贸易的理论
19.1.2国际贸易政策
19.2国际收支与汇率
19.2.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19.2.2汇率及其决定
19.2.3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19.3国际货币体系
19.3.1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19.3.2金本位体系
19.3.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3.4牙买加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1.1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1.1.1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1.1.2西方经济学第一阶段的发展
1.1.3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转折
1.1.4西方经济学第二阶段的发展
1.2西方经济学的现状
1.2.1西方经济学概况
1.2.2西方微观经济学内容简介
1,2.3西方宏观经济学内容简介
1.3西方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1.3.1西方经济学面临的冲击
1.3.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1.4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
2.市场供求分析
2.1市场分析
2.1.1需求函数
2.1.2需求法则
2.1.3需求与需求量
2.2供给分析
2.2.1供给函数
2.2.2供给法则与劳动力的供给
2.2.3供给与供给量
2.3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均衡
2.3.1市场均衡的含义
2.3.2市场均衡的形成
2.3.3蛛网波动理论
2.4供.求调整
2.4.1供.求调整的含义
2.4.2供.求调整的形式
2.5均衡的障碍
2.5.1阻碍市场均衡形成的主要因素
2.5.2最高限价分析
2.5.3最低限价分析
2.5.4其他价格管制分析
3.供求弹性分析
3.1需求弹性概述
3.1.1弹性的一般含义
3.1.2弹性分析的意义
3.2需求的价格弹性
3.2.1价格弹性的定义与公式
3.2.2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
3.2.3价格弹性两种形式
3.2.4价格弹性的判断与图示,
3.2.5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
3.3需求的收入弹性
3.3.1收入弹性的定义与公式
3.3.2收入弹性的判断与图示
3.3.3收入弹性的实践意义
3.4需求的交叉弹性
3.4.1交叉弹性的定义与公式
3.4.2交叉弹性的判断
3.4.3交叉弹性的图示
3.4.4交叉弹性的实践意义
3.5供给弹性
3.5.1供给弹性的定义与公式
3.5.2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3.5.3供给弹性的判断与图示
4.消费理论
4.1效用分析
4.1.1效用理论概述
4.1.2基数效用与效用函数
4.1.3序数效用
4.1.4边际效用与边际分析
4.2消费者均衡分析
4.2.1无差异曲线
4.2.2收入限制线
4.2.3收入限制下的消费者均衡
5.生产理论
5.1生产的相关概念
5.1.1基本概念
5.1.2生产函数
5.2生产可能性边界
5.2.1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
5.2.2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相关含义
5.3短期生产理论
5.3.1短期生产函数.劳动力的平均产量.劳动力的边际产量
5.3.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5.3.3短期生产理论
5.4长期生产理论
5.4.1等量线.等成本曲线
5.5“看不见的手”原理及其证明
5.5.1“看不见的手”原理
5.5.2“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证明
6.成本理论
6.1成本的几个概念
6.1.1会计成本与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6.1.2产品的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
6.2短期成本理论
6.2.1短期生产成本方程及函数
6.2.2边际成本
6.2.3平均成本
6.2.4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
6.3长期成本理论
6.3.1长期成本函数
6.3.2长期边际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
6.3.3短期平均总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
6.3.4长期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经济内涵
7.市场结构理论
7.1市场结构
7.1.1市场结构的概念
7.1.2市场结构的类型
7.1.3各类市场结构的比较
7.2厂商收益
7.2.1厂商收益的定义
7.2.2平均收益曲线(AR)和边际收益曲线(MR)
7.2.3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
7.3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原则
7.3.1总收益—总成本分析法
7.3.2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分析法
8.产品市场
8.1完全竞争市场
8.1.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短期均衡
8.1.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短期行业供给曲线
8.1.3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长期均衡
8.1.4完分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8.2垄断市场
8.2.1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8.2.2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8.2.3价格歧视
8.2.4自然垄断
8.2.5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8.3垄断竞争市场
8.3.1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8.3.2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8.3.3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8.4寡头垄断市场
8.4.1古诺模型
8.4.2斯威齐模型
8.4.3博弈论
8.4.4卡特尔
8.4.5寡头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9.市场失灵
9.1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原因
9.1.1市场失灵的含义
9.1.2市场失灵的原因
9.2政府干预
9.2.1政府干预的依据
9.2.2政府失灵
9.2.3政府干预的范围
10.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10.1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0,1.1流量和存量
10.1.2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0.1.3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0.1.4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0.1.5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10.2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10.2.1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10.2.2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10.2.3用GNP衡量经济福利的局限性
10.3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
10.3.1价格指数
10.3.2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10.3.3就业量与失业率
10.3.4汇率
11.总需求与总供给
11.1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概述
11.2总需求曲线
11.2.1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11.2.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11.2.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1.3总供给曲线
11.3.1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10.3.2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11.3.3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1.4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作用
11.4.1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1.4.2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1.4.3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简单应用
12.国民收入决定
12.1总需求和均衡产出
12.2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2.2.1消费需求
12.2.2投资需求
12.2.3总需求函数
12.2.4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12.2.5均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达式
12.3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2.3.1包括政府部门的总需求函数
12.3.2均衡收入的决定
12.3.3财政政策对均衡收入水平的影响
12.4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
12.5乘数原理
12.5.1乘数的引出
12.5.2乘数的概念
12.5.3乘数的数学推导
12.5.4乘数的推广
12.5.5经济的自动稳定器
13.经济周期理论
13.1经济周期的定义和划分
13.1.1经济周期的定义
13.1.2经济周期的划分
13.2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13.3乘数—加速数模型
13.3.1加速数原理
13.3.2乘数原理
13.3.3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
13.3.4乘数和加速数模型的数学描述
13.3.5经济周期类型
13.4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13.4.1霍特莱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13.4.2现代货币主义
13.4.3货币主义的实证研究
13.4.4货币主义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研究
13.5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13.6其他的经济周期理论
13.6.1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理论
13.6.2投资过度理论
13.6.3政治经济周期
13.6.4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
13.7经济周期的预测
13.7.1预测指标预测法
13.7.2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法
14.宏观财政政策
14.1经济政策目标
14.1.1充分就业
14.1.2价格稳定
14.1.3经济增长
14.1.4国际收支平衡
14.2财政政策的工具
14.2.1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14.2.2财政政策工具
14.3可选择的财政政策比较
14.3.1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4.3.2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比较
14.4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
14.4.1功能财政
14.4.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14.5财政赤字与公债
14.5.1财政赤字
14.5.2公债的经济分析
15.宏观货币政策
15.1货币和货币供给机制
15.1.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5.1.2货币供给的构成
15.1.3银行体系与银行职能
15.1.4货币乘数与银行存款的倍数创造
15.1.5货币供给曲线
15.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5.2.1货币需求及其成本
15.2.2货币需求的原因:流动偏好
15.2.3货币需求曲线
15.2.4流动偏好陷阱
15.3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决定
15.3.1利率的决定
15.3.2均衡利率的变动
15.3.3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5.4货币政策和手段
15.4.1宏观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5.4.2货币政策主要手段
16.IS—LM模型
16.1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
16.1.1IS曲线的形成
16.1.2IS曲线的特点
16.1.3产品市场的均衡与失衡
16.2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
16.2.1LM曲线的形成
16.2.2货币市场的失衡与均衡
16.3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6.3.1IS—LM模型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16.3.2均衡的调节过程
16.4IS曲线与LM曲线的移动及其政策意义
16.4.1IS曲线的移动和宏观财政政策效应
16.4.2LM曲线的移动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
16.4.3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效应
17.通货膨胀与失业
17.1失业
17.1.1失业的概念
17.1.2失业的原因与类型
17.1.3失业的损失
17.1.4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17.2通货膨胀
17.2.1通货膨胀的类型
17.2.2通货膨胀的原因
17.2.3通货膨胀的影响
17.3菲利浦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17.3.1菲利浦斯曲线的由来
17.3.2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17.3.3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解释
17.4对付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策
17.4.1紧缩性需求政策和人为制造衰退
17.4.2收入政策
17.4.3指数化政策
17.4.4人力政策
18.宏观经济学中的争论
18.1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8.2货币主义
18.2.1理论基础
18.2.2政策主张
18.3供给学派
18.3.1主要观点
18.3.2政策主张
18.4理性预期学派
18.4.1理性预期学派的两个假说
18.4.2基本观点
18.4.3政策主张
19.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19.1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
19.1.1国际贸易的理论
19.1.2国际贸易政策
19.2国际收支与汇率
19.2.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19.2.2汇率及其决定
19.2.3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19.3国际货币体系
19.3.1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19.3.2金本位体系
19.3.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3.4牙买加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