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
-
大都市圈治理唐亚林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空间布局战略体系,大都市圈是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形态、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和协同共荣、探索新时代新型大都市治理范式的重要场域,围绕大都市圈构建区域共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成为如今城市化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从纵向历史看,中外大都市圈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形态与特征?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大都市圈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特征有何差异?在空间形态上,都市圈作为复杂的城市联合体,具有怎样的功能定位和空间格局?都市圈与城市群、大中小城市、中心城区、小城镇、郊区等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怎样的层次关系与复合结构?在演化动力上,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驱动下,大都市圈的日趋成型经历了怎样的内生过程?又如何主动响应国家战略的主动设计与主动塑造?在体制机制上,大都市圈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应该如何建构有效的体制机制?如何将大都市圈发展路径有机嵌入现有区域治理制度体系当中?如何探索区域战略协同和共荣发展的新型治理范式,建构国家、区域、城市等多层次、跨区域和跨主体协同与共同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开创带有普遍意义的城市群协调发展道路?本书对上述问题作了详尽的回应,有助于读者对大都市圈治理的认识。
-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通论张新安本书首先介绍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科使命、理论基础、拟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一章),概括性介绍西方自然资源经济学当前现状与发展趋势,包括西方自然资源经济学一些最新的前沿性研究课题(第二章),接下来的一章是自然资源通识,介绍自然资源基本概念、自然资源属性和自然资源分类等,包括定义内涵外延边界分类作用地位(第三章)。在这三章之后,第四和第五章分别介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委托代理以及产权难以界定的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相应地,第六和第七章分别介绍自然资源资产价值与核算以及生态产品价值与核算,具体讨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对象界定、基础理论、发展历程与应用实践、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属性特征和价值构成、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总体框架与方法、自然资源核算服务支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以及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本的关系、生态资产核算理论与方法基于经济路径的激励决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第八、第九章仍然与此相关,分别研究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和有偿使用问题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特征,包括对生态补偿和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讨论。基于产权和外部性,第十章讨论了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包括自然资源配置理论框架、市场配置、政府调控以及高标准自然资源市场体系构建路径。第十一、十二章分别以自然资源安全评价、自然资源与绿色发展为题,研究了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第十三、十四章讨论了生态修复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提升以及气候变化与资源经济相关问题,最后一章介绍了自然资源经济管理制度。
-
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与出口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研究张凤,冯等田,刘迪,王蕾本书从分析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及企业出口动态演进趋势出发,以贸易便利化通过企业出口动态、结构参数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结构为主线,实证检验了出口增长微观结构影响因素及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二维结构、企业出口市场选择、企业四维出口动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结构参数(替代弹性和异质性参数)的估计和出口国内技术复杂度的测度,进一步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和产品出口持续期对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本项目共分为十章,内容设计如下: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与企业出口动态;第三章企业出口动态与中国出口增长结构;第四章贸易便利化与贸易二维出口结构;第五章贸易便利化与出口市场选择;第六章贸易便利化与企业四维出口动态;第七章贸易便利化,结构参数与企业四维出口动态;第八章贸易出口持续与出口质量结构优化;第九章贸易出口持续与出口质量结构优化-基于RCEP视角的再分析;第十章总结。
-
宜居环境与区域创新张敏结合国内外高质量文献,本书首先对宜居环境因素(amenities)的核心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以科学设计宜居环境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典型性事实分析得出我国区域创新呈现集中分布及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特点后,研究就宜居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书依据2003年-2014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宜居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为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以及深入理解宜居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影响的机制和渠道,研究进一步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宜居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分析和影响渠道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异质性分析和影响渠道分析
-
中国企业RCEP国家经贸风险防范和争端解决指引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编随着中国企业与RCEP其他成员国企业经贸交往的进一步深化,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成员国企业产生更多商事争议。国际商事纠纷常见的争议解决机制包括法院诉讼、商事仲裁和商事调解,不同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各具特色,选择适合商事交易具体情况的争议解决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商事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本书从数据编、制度编、机构编、案例编四个方面,对RCEP成员国贸易概况、RCEP主要成员国贸易争议解决制度、RCEP区域内代表性国际仲裁中心、RCEP贸易企业风险防范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编写,旨在为中国企业有效防范国际经贸风险、高效解决经贸争端提供指引,为对外经贸合作高质量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
司法财物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徐汉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司法财物管理体制变迁是一个伴随着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并适应司法现代化要求的演进过程。现行的司法体制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及其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由与其相对应行政区划的人事、财政部门来管理和保障。虽然,这种管理体制的产生受制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行政管理、行政区划等具体制度安排及其制度环境。但其弊端之一是导致司法权的中央事权属性与管理保障上的地方性产生冲突,与建立统一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相适应。
-
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刘敏本书以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虑到已有研究在互联 网金融风险水平系统性测度、风险特征规律挖掘、风险感知测度、及风险传导等方 面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本研究从风险测度、风险感知和风险传导等方面出发,对 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展开深入系统的思考,科学思考并拓展已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以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和感知的测度能力,提高金融市场风险防范能力,提高货币 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提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水平。
-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改革李晨光当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筹资环节改革的焦点集中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中个人账户“空账”是否还要继续做实以及如何做实这一难题上,这也是中国养老保险未来发展无法回避且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一直是以工资总额或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作为缴费基数,这也是社会保险制度产生之后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方式,在国际上已形成惯例。已有文献均没有对此提出疑问,也没有关于改变用人单位以工资总额作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论述。因此本书即以此作为切入点,研究哪些变量可以作为企业参保缴费基数并探讨企业缴费基数改变前后的经济变化,再结合对于个人账户做实前后的经济变化研究,就构成了本书研究内容的主要框架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统账结合的制度框架和个人缴费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探索企业改变缴费基数和做实个人账户的经济效应和经济影响,从而为养老保险下一步改革提供参考。
-
我国财政支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李冬梅农业因其面临的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而具有天然弱质性,在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正是源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弱质性特点,世界各国政府无不特别关注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其中,利用财政手段弥补农业的市场失灵、提升农业人口收入水平、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常用的政策手段。财政支农政策是否能够满足农业和农民的需求、是否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否能使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保障、财政支农的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有效,都直接影响着财政对农业市场失灵弥补效果的实现。本书拟通过对我国政府财政支农理论基础、政策背景、财政支农政策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与不足等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借鉴若干国家的相关经验,提出对我国未来财政支农的政策建议。
-
中国牧草产业经济 2022王明利本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ASTIP-IAED-2021-01)”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资助的系列出版物,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中国牧草产业经济2010》-《中国牧草产业经济2021》,都是针对当前我国和世界牧草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我国牧草产业作为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幼小产业,在产业发展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后形成的研究报告。《中国牧草产业经济2022》将重点对2022年我国牧草产业生产要素和市场供求变化现状及趋势、草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未来趋势、牧草产业发展关键政策实施的绩效评价以及草食畜牧业发展变化趋势等进行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