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宽带接入网络
作者:李明琪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1-01
ISBN:9787030100856
定价:¥2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最新宽带接入网络技术。内容包括ATM无源光网络、以太网无源光网络、ADS和VDSL、宽带无线接入网络技术以及非主流的电力线接入技术。针对与宽带接入网络密切相关的家庭网络应用需求,介绍了适用于家庭网络建设的各种可选的宽带网络接入方式。对由ITU等国际组织所定义的宽带网络应用及宽带接入网络标准也做了简要的介绍。本书可供通信、网络、计算机界的关心宽带接入网络技术的科技人员以及通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对从事智能小区设计工作的建筑界的技术人员和关心此项技术的宽带小区的住宅用户也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暂缺《宽带接入网络》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 宽带接入网络的类型
1. 1. 1 数字用户线(DSL)
1. 1. 2 电缆调制解调器
1. 1. 3 光纤技术
1. 1. 4 无线接入网络
1. 1. 5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
1. 2 宽带家庭网络
1. 3 与宽带接入有关的网络协议
第二章 Internet
2. 1 当前的Internet的结构
2. 2 Internet的演化
2. 3 Internet的资源
2. 3. 1 E—mail
2. 3. 2 FTP
2. 3. 3 在线服务
2. 3. 4 IRC
2. 3. 5 NEWS
2. 3. 6 WWW
2. 3. 7 Gopher
2. 3. 8 BBS
2. 4 Internet的应用
2. 4. 1 商业应用
2. 4. 2 广告
2. 4. 3 通信
2. 4. 4 教育与科研
2. 4. 5 娱乐
2. 5 IP电话
2. 5. 1 1P电话的诞生
2. 5. 2 1P电话的基本技术原理
2. 5. 3 1P电话的未来方向
第三章 网给融合
3. 1 推动网络融合的因素
3. 1. 1 技术因素
3. 1. 2 经济因素
3. 1. 3 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3. 1. 4 政策法规变化的因素
3. 2 国际电联的长期架构研究
3. 2. 1 未来电信的发展趋势
3. 2. 2 公共趋势
3. 2. 3 网络趋势
3. 2. 4 多媒体服务所需的网络支持
3. 2. 5 LTA的商业模型
3. 3 公共交换电话网
3. 3. 1 传统的PSTN
3. 3. 2 明天的PSTN
3. 4 有线电视网络
3. 4. 1 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化改造
3. 4. 2 下一代的有线网络HFC
3. 4. 3 HFC的不足之处
3. 4. 4 HFC承载语音解决方案
第四章 异步传递模式(ATM)与宽带ISDN
4. 1 ATM的历史
4. 2 ATM的优点
4. 3 ATM接口
4. 4 B-ISDN协议参考模型(PRM)
4. 4. 1 物理层
4. 4. 2 物理链路
4. 4. 3 ATM层
4. 5 ATM适应层
4. 6 B—ISDN的高层
4. 6. l 用户平面
4. 6. 2 控制平面或信令
4. 7 多媒体中的信令
4. 8 管理平面
4. 9 B—ISDN的其它方面
4. 9. 1 用户网络接口
4. 9. 2 交易控制
4. 9. 3 服务种类
4. 9. 4 路由
第五章 光纤解决方案1:ATM无源光网络
5. 1 宽带接入网络的光纤解决方案
5. 1. l 光纤入户
5. 1. 2 影响光纤入户实现方案的一个主要障碍
5. 2 光纤接入网络的类型
5. 3 完美服务接入网络行业集团
5. 4 ATM无源光网络
5. 4. 1 物理层操作
5. 4. 2 APON的带宽管理
5. 4. 3 APON确定距离范围协议
5. 4. 4 在APON上运用加密技术
5. 5 防止ONU的泄密
5. 6 APON系统的实验配置
第六章 以太网
6. 1 以太网技术
6. 1. 1 以太网的连接方式
6. 1. 2 以太网的帧格式
6. 2 历史
6. 2. 1 第一个光以太网中继器
6. 2. 2 校园光以太网
6. 2. 3 高速光以太网
6. 2. 4 光干兆以太网
6. 2. 5 GBIC模块
6. 3 光以太网的今天
6. 3. 1 LAN
6. 3. 2 CAN
6. 3. 3 MAN
6. 3. 4 WAN
6. 4 最近的趋势
6. 4. 1 光以太网交换机
6. 4. 2 GBIC模块
6. 4. 3 弹性信息包环
6. 4. 4 万兆以太网建议标准
6. 5 未来展望
6. 5. 1 光以太网进入消费者
6. 5. 2 光以太网LAN
6. 5. 3 超过万兆的以太网
第七章 光纤解决方案2: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7. 1 无源光网络的演变
7. 2 从经济的角度审视以太网PON
7. 3 无源光网络体系结构
7. 4 有源网络元素
7. 4. 1 CO机架
7. 4. 2 光网络单元
7. 4. 3 EMS
7. 5 以太网PON的工作过程
7. 5. 1 EPON的上行/下行交易管理
7. 5. 2 EPON的帧格式
7. 6 光系统设计
7. 7 服务质量
7. 8 应用
7. 8. 1 降低成本的应用
7. 8. 2 新的收益机会
7. 8. 3 竞争优势
7. 9 以太网PON的效益
7. 9. 1 高带宽
7. 9. 2 低成本
7. 9. 3 高收入
7. 10 第一公里以太网起步
7. 11 以太网PON的未来
第八章 ADSL和VDSL
8. 1 引言
8. 2 铜双绞线的容量的增长过程
8. 3 铜双绞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传输质量问题
8. 4 ADSL
8. 4. 1 系统需求参考模型
8. 4. 2 性能
8. 4. 3 传输模式
8. 4. 4 DMT传送
8. 4. 5 频带与位的分配
8. 4. 6 差错校正
8. 4, 7 位速率适应性改变
8. 4. 8 ADSL的特性
8. 4. 9 单载波传送(RADSL)
8. 4. 10 ADSL—Lite
8. 5 VDSL
8. 5. 1 系统需求参考模型
8. 5. 2 传输模式
8. 5. 3 性能
8. 5. 4 传送频带
8. 5. 5 功率消耗
8. 5. 6 传送技术
第九章 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网络
9. 1 概述
9. 2 宽带接入网络是市场和技术的竞争
9. 3 电缆网络及其向HFC的演变
9. 3. 1 电缆网络的历史
9. 3. 2 传统电缆网络
9. 3. 3 HFC网络
9. 3. 4 上行/下行电缆频谱
9. 3. 5 数字电缆网络
9. 3. 6 电缆网络的现代化改造
9. 3. 7 HFC接入的不足之处
9. 3. 8 影响电缆调制解调器运行的因素
9. 3. 9 噪声
9. 3. 10 抑制噪声的方法
9. 4 电缆调制解调器
9. 4. 1 两种类型的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对比
9. 4. 2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运行简述
9. 4. 3 电缆调制解调器参考结构
9. 4. 4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础层
9. 4. 5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运行(服务方面)
9. 4. 6 高速物理层
第十章 高速无线接入
10. 1 引言
10. 2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
10. 2. 1 GEO卫星
10. 2. 2 MEO卫星
10. 2. 3 LEO卫星
10. 3 SkyBridge
10. 3. 1 SkyBridge的历史
10. 3. 2 SkyBridge星群
10. 3. 3 SkyBridge的优点
10. 3. 4 SkyBridge的体系结构
10. 4 Teledesic
10. 4. 1 Teledesic的历史
10. 4. 2 Teledesic卫星群
10. 4. 3 Teledesic的体系结构
10. 5 Iridium(铱星)
10. 5. 1 Iridium的历史
10. 5. 2 Iridium卫星群
10. 5. 3 Iridium的体系结构
10. 5. 4 Iridium的工作频率
10. 6 LMDS
10. 6. 1 LMDS的体系结构
10. 6. 2 有哪些因素推动LMDS成功
10. 6. 3 LMDS的标准化
10. 7 无线宽带调制解调器
10. 7. 1 Internet的传送基础
10. 7. 2 电缆调制解调器系统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本要素
10. 7. 3 无线下行系统的体系结构
10. 7. 4 频带和限制
10. 7. 5 在用户的场所接收信号
10. 7. 6 获取到达广播无线发射机的信号
10. 7. 7 无线返回(双向无线)选择
10. 7. 8 无线Internet接入的市场背景
10. 7. 9 用于Internet接入的MMDS/WCS发射机系统
第十一章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
11. 1 引言
11. 2 历史
11. 3 电力线作为高速传送媒体
11. 4 电力线传送的体系结构
11. 5 电力线上的噪声
11. 6 物理层传输
11. 6. 1 多频率调制
11. 6. 2 展宽频谱调制
11. 7 媒体接入控制和数据链路层
11. 8 电力线通信的应用
第十二章 家庭网络
12. 1 引言
12. 2 家庭网络的类别
12. 3 HomeRF LAN
12. 3. 1 HomeRF系统概念
12. 3. 2 HomeRF的体系结构
12. 3. 3 物理平面
12. 3. 4 控制平面
12. 3. 5 HomeRF的优点和缺点
12. 4 电力线以太网
12. 4. 1 电力线以太网的应用
12. 4. 2 电力线以太网系统概念
12. 4. 3 可供选择的物理层技术
12. 4. 4 可供选择的控制层技术
12. 4. 5 关于数字电力线技术的总体评述
12. 5 家庭电话纷
12. 5. 1 家庭电话线系统概念
12. 5. 2 电话线接入需求
12. 5. 3 电话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 5. 4 物理层
12. 5. 5 电话线网络的服务和优缺点
12. 6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
12. 6. 1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的体系结构
12. 6. 2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的优点和缺点
12. 7 几种家庭网络技术的对比
第十三章 应用
13. 1 引言
13. 2 服务与应用的定义
13. 3 服务概况
13. 3. 1 服务分类
13. 3. 2 ATM的服务结构
13. 4 应用领域
13. 4. 1 关键传统应用
13. 4. 2 正在开发的应用
13. 4. 3 正在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接入性能
14. 1 概述
14. 2 网络性能问题
14. 3 性能需求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14. 3. 1 有多少个九就足够了
14. 3. 2 网络性能的原理阐述
14. 4 ADSL技术简要回顾
14. 5 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简要回顾
14. 6 ADSL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对比
14. 6. 1 容量
14. 6. 2 吞吐量
14. 6. 3 可伸缩性
14. 6. 4 性能/服务类别
14. 6. 5 安全性
14. 6. 6 成本
14. 6. 7 语音适应能力
14. 6. 8 可靠性
14. 6. 9 Internet应用方面的对比
第十五章 标准
15. 1 标准的作用
15. 2 与接入技术有关的标准
l5. 2. 1 ADSL/VDSL
15. 2. 2 电缆调制解调器/HFC
15. 2. 3 电缆网络上的数据接口规范(DOCSIS)项目
15. 2. 4 IEEE802. 14
l5. 2. 5 CableLabs
15. 2. 6 ATM论坛
15. 2. 7 DAVIC
15. 2. 8 Internet相关的标准
l5. 2. 9 XIWT
15. 2. 10 ISOC
15. 2. 11 VON
15. 2. 12 IETF
15. 2. 13 ECTF
15. 2. 14 IMTC
主要参考文献
1. 1 宽带接入网络的类型
1. 1. 1 数字用户线(DSL)
1. 1. 2 电缆调制解调器
1. 1. 3 光纤技术
1. 1. 4 无线接入网络
1. 1. 5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
1. 2 宽带家庭网络
1. 3 与宽带接入有关的网络协议
第二章 Internet
2. 1 当前的Internet的结构
2. 2 Internet的演化
2. 3 Internet的资源
2. 3. 1 E—mail
2. 3. 2 FTP
2. 3. 3 在线服务
2. 3. 4 IRC
2. 3. 5 NEWS
2. 3. 6 WWW
2. 3. 7 Gopher
2. 3. 8 BBS
2. 4 Internet的应用
2. 4. 1 商业应用
2. 4. 2 广告
2. 4. 3 通信
2. 4. 4 教育与科研
2. 4. 5 娱乐
2. 5 IP电话
2. 5. 1 1P电话的诞生
2. 5. 2 1P电话的基本技术原理
2. 5. 3 1P电话的未来方向
第三章 网给融合
3. 1 推动网络融合的因素
3. 1. 1 技术因素
3. 1. 2 经济因素
3. 1. 3 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3. 1. 4 政策法规变化的因素
3. 2 国际电联的长期架构研究
3. 2. 1 未来电信的发展趋势
3. 2. 2 公共趋势
3. 2. 3 网络趋势
3. 2. 4 多媒体服务所需的网络支持
3. 2. 5 LTA的商业模型
3. 3 公共交换电话网
3. 3. 1 传统的PSTN
3. 3. 2 明天的PSTN
3. 4 有线电视网络
3. 4. 1 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化改造
3. 4. 2 下一代的有线网络HFC
3. 4. 3 HFC的不足之处
3. 4. 4 HFC承载语音解决方案
第四章 异步传递模式(ATM)与宽带ISDN
4. 1 ATM的历史
4. 2 ATM的优点
4. 3 ATM接口
4. 4 B-ISDN协议参考模型(PRM)
4. 4. 1 物理层
4. 4. 2 物理链路
4. 4. 3 ATM层
4. 5 ATM适应层
4. 6 B—ISDN的高层
4. 6. l 用户平面
4. 6. 2 控制平面或信令
4. 7 多媒体中的信令
4. 8 管理平面
4. 9 B—ISDN的其它方面
4. 9. 1 用户网络接口
4. 9. 2 交易控制
4. 9. 3 服务种类
4. 9. 4 路由
第五章 光纤解决方案1:ATM无源光网络
5. 1 宽带接入网络的光纤解决方案
5. 1. l 光纤入户
5. 1. 2 影响光纤入户实现方案的一个主要障碍
5. 2 光纤接入网络的类型
5. 3 完美服务接入网络行业集团
5. 4 ATM无源光网络
5. 4. 1 物理层操作
5. 4. 2 APON的带宽管理
5. 4. 3 APON确定距离范围协议
5. 4. 4 在APON上运用加密技术
5. 5 防止ONU的泄密
5. 6 APON系统的实验配置
第六章 以太网
6. 1 以太网技术
6. 1. 1 以太网的连接方式
6. 1. 2 以太网的帧格式
6. 2 历史
6. 2. 1 第一个光以太网中继器
6. 2. 2 校园光以太网
6. 2. 3 高速光以太网
6. 2. 4 光干兆以太网
6. 2. 5 GBIC模块
6. 3 光以太网的今天
6. 3. 1 LAN
6. 3. 2 CAN
6. 3. 3 MAN
6. 3. 4 WAN
6. 4 最近的趋势
6. 4. 1 光以太网交换机
6. 4. 2 GBIC模块
6. 4. 3 弹性信息包环
6. 4. 4 万兆以太网建议标准
6. 5 未来展望
6. 5. 1 光以太网进入消费者
6. 5. 2 光以太网LAN
6. 5. 3 超过万兆的以太网
第七章 光纤解决方案2: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7. 1 无源光网络的演变
7. 2 从经济的角度审视以太网PON
7. 3 无源光网络体系结构
7. 4 有源网络元素
7. 4. 1 CO机架
7. 4. 2 光网络单元
7. 4. 3 EMS
7. 5 以太网PON的工作过程
7. 5. 1 EPON的上行/下行交易管理
7. 5. 2 EPON的帧格式
7. 6 光系统设计
7. 7 服务质量
7. 8 应用
7. 8. 1 降低成本的应用
7. 8. 2 新的收益机会
7. 8. 3 竞争优势
7. 9 以太网PON的效益
7. 9. 1 高带宽
7. 9. 2 低成本
7. 9. 3 高收入
7. 10 第一公里以太网起步
7. 11 以太网PON的未来
第八章 ADSL和VDSL
8. 1 引言
8. 2 铜双绞线的容量的增长过程
8. 3 铜双绞线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传输质量问题
8. 4 ADSL
8. 4. 1 系统需求参考模型
8. 4. 2 性能
8. 4. 3 传输模式
8. 4. 4 DMT传送
8. 4. 5 频带与位的分配
8. 4. 6 差错校正
8. 4, 7 位速率适应性改变
8. 4. 8 ADSL的特性
8. 4. 9 单载波传送(RADSL)
8. 4. 10 ADSL—Lite
8. 5 VDSL
8. 5. 1 系统需求参考模型
8. 5. 2 传输模式
8. 5. 3 性能
8. 5. 4 传送频带
8. 5. 5 功率消耗
8. 5. 6 传送技术
第九章 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网络
9. 1 概述
9. 2 宽带接入网络是市场和技术的竞争
9. 3 电缆网络及其向HFC的演变
9. 3. 1 电缆网络的历史
9. 3. 2 传统电缆网络
9. 3. 3 HFC网络
9. 3. 4 上行/下行电缆频谱
9. 3. 5 数字电缆网络
9. 3. 6 电缆网络的现代化改造
9. 3. 7 HFC接入的不足之处
9. 3. 8 影响电缆调制解调器运行的因素
9. 3. 9 噪声
9. 3. 10 抑制噪声的方法
9. 4 电缆调制解调器
9. 4. 1 两种类型的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对比
9. 4. 2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运行简述
9. 4. 3 电缆调制解调器参考结构
9. 4. 4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础层
9. 4. 5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运行(服务方面)
9. 4. 6 高速物理层
第十章 高速无线接入
10. 1 引言
10. 2 卫星通信基本原理
10. 2. 1 GEO卫星
10. 2. 2 MEO卫星
10. 2. 3 LEO卫星
10. 3 SkyBridge
10. 3. 1 SkyBridge的历史
10. 3. 2 SkyBridge星群
10. 3. 3 SkyBridge的优点
10. 3. 4 SkyBridge的体系结构
10. 4 Teledesic
10. 4. 1 Teledesic的历史
10. 4. 2 Teledesic卫星群
10. 4. 3 Teledesic的体系结构
10. 5 Iridium(铱星)
10. 5. 1 Iridium的历史
10. 5. 2 Iridium卫星群
10. 5. 3 Iridium的体系结构
10. 5. 4 Iridium的工作频率
10. 6 LMDS
10. 6. 1 LMDS的体系结构
10. 6. 2 有哪些因素推动LMDS成功
10. 6. 3 LMDS的标准化
10. 7 无线宽带调制解调器
10. 7. 1 Internet的传送基础
10. 7. 2 电缆调制解调器系统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本要素
10. 7. 3 无线下行系统的体系结构
10. 7. 4 频带和限制
10. 7. 5 在用户的场所接收信号
10. 7. 6 获取到达广播无线发射机的信号
10. 7. 7 无线返回(双向无线)选择
10. 7. 8 无线Internet接入的市场背景
10. 7. 9 用于Internet接入的MMDS/WCS发射机系统
第十一章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
11. 1 引言
11. 2 历史
11. 3 电力线作为高速传送媒体
11. 4 电力线传送的体系结构
11. 5 电力线上的噪声
11. 6 物理层传输
11. 6. 1 多频率调制
11. 6. 2 展宽频谱调制
11. 7 媒体接入控制和数据链路层
11. 8 电力线通信的应用
第十二章 家庭网络
12. 1 引言
12. 2 家庭网络的类别
12. 3 HomeRF LAN
12. 3. 1 HomeRF系统概念
12. 3. 2 HomeRF的体系结构
12. 3. 3 物理平面
12. 3. 4 控制平面
12. 3. 5 HomeRF的优点和缺点
12. 4 电力线以太网
12. 4. 1 电力线以太网的应用
12. 4. 2 电力线以太网系统概念
12. 4. 3 可供选择的物理层技术
12. 4. 4 可供选择的控制层技术
12. 4. 5 关于数字电力线技术的总体评述
12. 5 家庭电话纷
12. 5. 1 家庭电话线系统概念
12. 5. 2 电话线接入需求
12. 5. 3 电话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 5. 4 物理层
12. 5. 5 电话线网络的服务和优缺点
12. 6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
12. 6. 1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的体系结构
12. 6. 2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的优点和缺点
12. 7 几种家庭网络技术的对比
第十三章 应用
13. 1 引言
13. 2 服务与应用的定义
13. 3 服务概况
13. 3. 1 服务分类
13. 3. 2 ATM的服务结构
13. 4 应用领域
13. 4. 1 关键传统应用
13. 4. 2 正在开发的应用
13. 4. 3 正在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接入性能
14. 1 概述
14. 2 网络性能问题
14. 3 性能需求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14. 3. 1 有多少个九就足够了
14. 3. 2 网络性能的原理阐述
14. 4 ADSL技术简要回顾
14. 5 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简要回顾
14. 6 ADSL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对比
14. 6. 1 容量
14. 6. 2 吞吐量
14. 6. 3 可伸缩性
14. 6. 4 性能/服务类别
14. 6. 5 安全性
14. 6. 6 成本
14. 6. 7 语音适应能力
14. 6. 8 可靠性
14. 6. 9 Internet应用方面的对比
第十五章 标准
15. 1 标准的作用
15. 2 与接入技术有关的标准
l5. 2. 1 ADSL/VDSL
15. 2. 2 电缆调制解调器/HFC
15. 2. 3 电缆网络上的数据接口规范(DOCSIS)项目
15. 2. 4 IEEE802. 14
l5. 2. 5 CableLabs
15. 2. 6 ATM论坛
15. 2. 7 DAVIC
15. 2. 8 Internet相关的标准
l5. 2. 9 XIWT
15. 2. 10 ISOC
15. 2. 11 VON
15. 2. 12 IETF
15. 2. 13 ECTF
15. 2. 14 IMTC
主要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