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昆虫记
作者:(法)若盎-昂利·卡西弥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著;王光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6-01
ISBN:9787506312820
定价:¥1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精神”。本书前言法布尔精神(再版序)"你知道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吗?"我问一些自称知道有"法布尔"这么个人的人。六十岁一代说:"可能是少儿读物吧。"四十岁一代说:"好像是科普小品。"二十岁一代说:"我们觉得是观察记录,法布尔他是个昆虫迷。"这是八年前的事,当时我刚读完十卷本原著。我怀疑人们真的读到了《昆虫记》,当然,这指的是忠实反映原著基本特征的中文译本。就这样,我开始选译一本《昆虫记》。三年过后,译本与读者见面。读者意见传回来:有人说"是好书";有人说"品位高,有意思";有人说"会读的读得出意味";也有人说"法布尔这个人很不简单"。远方读者来信索书,其中有位女大学生表达自己心情:时下校园中追逐物质成风,太缺乏这种纯洁的精神食粮。细想起来,以上事实起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读者不同时期对《昆虫记》的认识。看得出,人们越来越了解《昆虫记》的真面目,越来越深入这部杰作的精髓。我想,如今这个经过修订、充实后再版的译本,会进一步准确地展现十卷本原著的特质和整体风貌。平心而论,我们今天能读到《昆虫记》这样一部作品,是件很幸运的事。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头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实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况且,那又是一个令群情共振的雨果、巴尔扎克、左拉文学时代,一个势不可当的拉马克、达尔文、魏斯曼生物学时代。若不是有位如此顽强的法布尔,我们的世界也就永远读不到一部《昆虫记》了。说我们幸运,还有更深的道理。法布尔之所以顽强,是因为他有着某种精神。如果他放弃了、丧失了自己那种精神,这世界同样不会出现这么一部《昆虫记》。折磨法布尔一生的有两大困扰,一是"偏见",二是"贫穷"。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此后业余自学,花十二年时间,先后取得学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他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达尔文肯定他的成就,帝国教育部奖励他,好心的教育部长还设法推荐他为大学开课。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嫉妒心理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一种偏见。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自己靠打工谋生,才上了小学、中学;以后长年只靠中学教员工资,维持七口之家的生计;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很少有法布尔这么贫困的自然科学家:想喝口酒,只能以家中发酵自制的酸涩苹果汁顶替;要施舍乞丐两法郎,可囊中只掏得出令自己都面露羞色的两个苏;一向腼腆、好强之人,竟不得不为生存而张口请求英国大哲学家密尔(即穆勒)慷慨解囊。然而人们看到,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挤出一枚枚小钱,购置坛、罐、箱、笼,一寸空间一寸空间地扩增设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积累研究资料,化教书匠之"贫穷"为昆虫学之富有。他几乎是在牺牲一切。他没有利用很有优势的物理、数学天赋、大有作为的植物学知识、易出成果的动物生理学基础,走一条驾轻就熟的捷径,却一定要艰难地进行旨在探索"本能"问题的昆虫心理学研究。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沽名钓誉,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之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板凳"上……他几乎是在冒犯一切。儿时不顾父母怒斥,成天往家里带蘑菇、虫子,"好奇心"怎么压也不灭。他自感得意的成果,无一不与前人和权威的短处形成鲜明对照。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保守势力戒备他对旧道德造成威胁;他力主研究昆虫本能的"自动智能"问题,得罪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招致"有上帝决定论者嫌疑"一类非议。他甚至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不吃饭,不睡觉,不消遣,不出门;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艰苦,不知享乐;甚至分不出自己的"荒石园"是人宅还是虫居,仿佛昆虫就是"虫人",自己就是"人虫";后半生五十年,心中似乎只记着一件事:观察实验:写《昆虫记》……有种说法认为,法布尔能这样苦度一生,完全是为了"兴趣",也就是对昆虫的浓厚兴趣。我不以为如此。无论爱虫之心属于先天还是后天,它都是极易变化的东西,更不用说法布尔自幼兴趣何其广泛了。没有坚定意志做支柱,任何兴趣终将游离飘移,化为恍惚。如果说兴趣,我真切看到,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他不断表达对昆虫的爱,但也表达过另一种爱。他说自己怀着"对科学真理的挚爱",因此要"始终坚持真实所特有的一丝不苟态度"(《荒石园》)。这种爱,才给了他把昆虫兴趣变成昆虫学事业的勇气和力量。正因为他爱科学真理,所以他的第一篇成名之作《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纠正、补充了权威专家的一篇"杰出论文"。正因为他爱科学真理,所以他毕生恪守"事实第一"的首要原则。正因为他爱科学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正因为他这是一种酷爱,他才把科学工作乃至一切工作的实证精神发展到极其严谨的地步:即使感到别人指出的错误有道理,他也要先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一番,而后再欣然纠正自己的错误。法布尔把未知世界比作处于黑暗之中的无限广阔的拼砖画面,把科学工作者比作手捉提灯照看这画面的探索者;他认为自己就是这探索者,一步一步地移动,一小块一小块地照亮方砖,使已知构图的面积逐渐增大。黑暗当中,照清未知事物的面目便是揭示了真相,看出事物的规律也就把握了真理。一点儿不假,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如果说,解决"昆虫本能的性质"这一命题是在探索一条真理,那么可以说,法布尔为认识这真理而一生都在揭示真相。为认识真理而揭示真相,这成了法布尔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感到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做出自己独特的奉献。不必为他的去世惋惜,《昆虫记》中凝结着他的一切。法布尔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为何吃苦的问题,他已经用自己的九十二个春秋做出了回答:迎着"偏见",伴着"贫穷",不怕"牺牲"、"冒犯"和"忘却",这一切,就是为了那个"真"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可谓"求真"。求真,这就是"法布尔精神"。《昆虫记》的读者朋友,我们确实是幸运的。但我们有责任读出个"法布尔精神",好让后人也能感到幸运。王光1997年9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法布尔,全名若盎-昂利·卡西弥尔·法布尔,通常称作若盎-昂利·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降生在法国南方阿韦龙省圣雷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其父亲安杜瓦纳·法布尔能言善辩,好鸣不平;其母维克陶尔·萨尔格性情温顺,和蔼可亲。但他们是个山乡究户。人们曾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为“作家、昆虫学家”。
目录
目录
法布尔精神(再版序)
法布尔《昆虫记》(罗大冈初版序节录)
卷首语·致儿子汝勒
卷一
圣甲虫
登旺杜蜂
卷二
荒石园
卷三
肉体食粮与精神食粮
三种垒筑蜂
戳一下变形论
卷四
千条理论说道不如一个事实
天牛吃路
不同技艺的由来
卷五
食尸虫
埋粪虫与环境卫生
蝉和蚂蚁的寓言
蝉卵的遭遇
螳螂猎食
昆虫睡姿辨
卷六
西绪福斯虫与父性本能
潘帕斯草原食粪虫
绿螽斯
蟋蟀出世记
意大利蟋蟀
结串而行的松毛虫
卷七
装死
白蝎“自杀”
捉灯有感
坚果象
大孔雀蛾的晚会
卷八
丁香小教堂
隧蜂
卷九
我的小桌
朗格多克蝎的婚恋和家庭
胭脂虫
卷十
萤火虫备餐
对付菜青虫
说反常
金步甲的婚俗
童年忆事
附录
(1)《蝉和蚂蚁》(普罗旺斯语原文诗)
(2)《昆虫记》1-10卷原著目录总览
(3)法布尔传略
法布尔精神(再版序)
法布尔《昆虫记》(罗大冈初版序节录)
卷首语·致儿子汝勒
卷一
圣甲虫
登旺杜蜂
卷二
荒石园
卷三
肉体食粮与精神食粮
三种垒筑蜂
戳一下变形论
卷四
千条理论说道不如一个事实
天牛吃路
不同技艺的由来
卷五
食尸虫
埋粪虫与环境卫生
蝉和蚂蚁的寓言
蝉卵的遭遇
螳螂猎食
昆虫睡姿辨
卷六
西绪福斯虫与父性本能
潘帕斯草原食粪虫
绿螽斯
蟋蟀出世记
意大利蟋蟀
结串而行的松毛虫
卷七
装死
白蝎“自杀”
捉灯有感
坚果象
大孔雀蛾的晚会
卷八
丁香小教堂
隧蜂
卷九
我的小桌
朗格多克蝎的婚恋和家庭
胭脂虫
卷十
萤火虫备餐
对付菜青虫
说反常
金步甲的婚俗
童年忆事
附录
(1)《蝉和蚂蚁》(普罗旺斯语原文诗)
(2)《昆虫记》1-10卷原著目录总览
(3)法布尔传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