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
新时代人民福利共建共享研究牛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征程后,提高人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水平,是我国社会福利建设 重要的任务。本书从大福利的视角研究我国如何推进人民福利的整体性建设,从福利整体性的基本内涵、福利整体性与美好生活建设的互构性,以及人民福利建设制度的整体性设计如何体现人民主体性,人民福利整体性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提供主体的多元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把人民主体性和福利的共建共享性有机联系起来,开启以能动的方式建设人民福利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
预测科学的转变(日)井田喜明本书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井田喜明所著。讲述了预测科学从科学萌芽到人工智能进入预测领域的发展转变历程。通过人工智能在气象现象、火山活动、地震及海啸预报中的应用案例,介绍了人工智能预测的基本方法和预报能力,进而对人工智能预测的可能性和极限进行了深入思考。该书从科学体系和混沌的角度切入,增加了读者对于预测科学本质的认识和转变的理解,对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及地球科学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华中学术第42辑汤江浩《华中学术》的核心是学术,表达的是学人对学术的尊重、追求和坚守,并力图通过学术个性的张扬和学科之间的互渗打通以实现学术研究的开拓和创新。本书为第42辑,包括学缘漫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研究、文艺学研究、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等栏目,展示各个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成果。
-
中国社会组织研究 第25卷徐家良本卷收录主题论文7篇、书评2篇、访谈录2篇、域外见闻1篇。主题论文涉及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时间银行、社会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妇联项目评估、社会组织信用监管体系、志愿服务风险。书评分别对《公益创业:一种以事实为基础创造社会价值的研究方法》和《社会治理视域中的日本非营利组织》进行了评述。访谈录介绍了无锡新吴区九色公益服务中心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以及苏州社会组织促进会在社会组织培育中的枢纽支持功能。域外见闻介绍了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通过吸纳第三方社会力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社区范围内全面落实、覆盖医疗保障的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中国学术性社团的治理逻辑与创新孙发锋,高玉贵本书以治理为切入点,以“现状—问题—对策”为中心线索,研究了中国学术性社团健康发展的问题,探究了中国学术性社团萌生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出了推进中国学术性社团治理现代化的多维路径。
-
清华社会学评论 第十九辑王天夫《清华社会学评论》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自2000年创刊以来,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关注转型期实践逻辑,推动本土化理论研究”为宗旨,刊发了许多在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近年来,《清华社会学评论》开始以热点主题的形式组稿出版,以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历史社会学”“劳工社会学”“科技与社会”等问题的讨论热潮,搭建起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该刊从2017年度起恢复出版,并改为每年两期,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出一期。本期为第十九辑,设置“把中国问题放在心中:老清华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学理论研究年度述评”“学术论文”三个栏目,共收录学术论文13篇。
-
同心共筑 并蒂花开乡村振兴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实施乡村振兴都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两者可以实现同发展、共促进。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民族团结+”模式,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方面多点发力,推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融合促进篇,讲述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第二部分政策解读篇,解读了各民族在同步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政策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操作实践篇,重点论述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阻滞因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案例等内容。
-
访惠聚政策对南疆乡村妇女角色和地位的影响路径研究李苗本研究以新疆“访惠聚”政策实施范围内的乡村为案例,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和嵌入性治理理论基础上,纳入摩塞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开展了跨度长达6 年的调查研究,力求呈现在“访惠聚”政策干预下妇女角色与地位的变化,探究变化过程中政策实施的路径及所发挥的 作用,并尝 公共价值理论和“群众路线”理论对已有研究框架做补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紧跟学界当前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长期跟踪调查、获取了大量 手资料,并结合性别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开展研究,对 乡村治理的推进具有参考价值,同时能够在 上为新疆问题相关的话语表达提供学术支持。研究发现,“访惠聚”政策。政策通过驻村工作队为核心的系统干预嵌入乡村治理的结构中,通过推动社会治理、脱贫攻坚、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等方式促成多主体的治理结构的变迁,对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全面影响。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24辑杨宜音群体是学科关注的研究领域。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社会群体是由相同社会身份与行为特征的人所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边界的人群集合。 外群体认知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刻板印象、群体互动等方面。本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以“社会群体印象评价”为主题,围绕社会群体印象评价的个人与社会视角、社会群体属性对印象评价的影响、文化变量在现实社会群体印象评价中的作用、群体刻板印心理加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构建了中国社会群体印象评价的“位置-贡献”两维模型,对当代中国社会群体心理建设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四川社会发展报告刘伟《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23)》在连续5年聚焦城乡基层治理的基础上,针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聚焦人口与社会发展年度主题,借助统计数据的方式,尽量客观地记录四川省社会发展领域的十年变迁。2022年,四川省社会建设的重心依然深耕在基层社会的微小单元,继续在基层治理领域深刻着力,下深水、谋突破。在四川多元的社会形态治理中,乡镇、村社的基层社会治理单元 加合理,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加优化,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供给差距不断缩小,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志愿服务、五社联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均稳步优化,在基层社会层面,为应对各类社会稳定风险夯实了稳固的基层基础。2023年,四川省社会建设领域还需要继续直面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多元社会形态的社会治理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四川省在社会治理领域还存在“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二是县域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三是社会活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