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
我们从未中产过【以】豪道斯·魏斯 著,蔡一能 译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自力更生”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产阶级。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释了资本主义。
-
故乡可安身董磊明 谢梅婕 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赓续绵延着。本书以古源村为个案,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解剖麻雀”,从社会基础这一视角出发,从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具体领域展开,讲述了古源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故事,进而考察“扎根型城镇化”的轨迹、逻辑和机制。
-
不婚社会[日]山田昌弘《不婚社会》是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新近力作,关注现代人的“结婚难”困境。虽然结婚意愿并不低,结婚率却在年年降低。这一社会现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婚姻对现在的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从“想结婚就能结婚”变成“结婚难”?个体困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社会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未来会不会变成欧美那种“不婚社会”?作者基于扎实的数据和案例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结婚难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婚姻、家庭、生育、性别、情感心理等问题加以系统性论述,为读者呈现出理解婚姻问题来龙去脉的广阔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的问题与困境,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应对之策,预测婚姻的未来走向。
-
乡村的视角贺雪峰《乡村的视角》分为五章,总论,讨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重点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讨论了二者的条件性和过程性,尤其区分了战略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本质差异。第一章,阐释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异的问题。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但并非所有差异都是差距。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区域差异问题,避免当前理论和实践部门常常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混淆的问题。第三章,聚焦构成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支点的县域经济问题。第四章,关于乡村养老,是关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建议。该书主要站在乡村的视角,这样的角度与主流视角有所差异,构成了主流的、自上而下视角的重要补充。
-
翻译学纵论裘禾敏本书稿属于比较文化研究丛书。本书系作者近年来在《外国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出版》《翻译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翻译学论文的汇编,还包括作者待发表的翻译学论著,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翻译主体、典籍英译、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用学等主题。大部分论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杭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汉语词汇语法耕耘集马真《汉语词汇语法耕耘集》收录了马真老师公开发表的论文40篇。大多是有关虚词研究的,少部分关涉到语法、修辞研究以及汉语二语教学方面的。主要分了六个部分:先秦复音词研究、虚词研究论、具体虚词研究、词的释义研究、语法、修辞研究、关于汉语二语教学。重点内容集中在第二、三部分,以举例的方式来探讨虚词在句子中如何使用的问题,以及它们的具体语法意义等。虚词研究是马老师的研究方向,也是她现代汉语教学的重点。总体来说,文章的质量比较高。
-
形式句法研究胡建华本书秉承新描写主义精神,以现代句法语义学为理论工具,从跨语言比较的视角对汉语论元的分布与选择、话题与子话题结构、名动之分、量化、体貌、否定、疑问、焦点与辖域、孤岛现象、反身代词约束与指称、完句条件及显著性和局部性运算等问题做了微观句法语义分析和研究。研究对象除现代汉语外,还包括上古汉语。本书以新描写主义的“解剖麻雀”之法,从多个侧面对上古汉语传世文献中的一些疑难语句所涉及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问题做了细颗粒度的刻画描写和分析。本书适合语言学专业,特别是对理论语言学、句法语义学、汉语语法学、上古汉语句法、跨语言比较句法、语言获得、句法语义接口等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和学者阅读、参考。
-
自由写作法[美] 彼得-埃尔伯自由写作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它要求你将脑海中浮现的语句不假思索地写下来,是将文字写在纸上最简单的方法:如果你时间有限,那么就将一半时间用来自由写作,另一半时间用来整理、修改你的文章;如果你时间充裕,但脑中毫无头绪或头绪太多无从下笔,那么你可以通过自由写作收集或集中想法,随后再自由写作完成初稿,然后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你获得理想的作品。只要按照这些方法勤加练习,人人都将拥有让思想跃然纸上的能力。 作者彼得·埃尔伯是自由写作法最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先驱,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写作与教学经验,与读者分享了毫无灵感或陷入瓶颈时如何高效完成文章。首先,自由而不加批判地写作,这样你就会产生很多的词语和想法,而不必担心这些内容是否优秀;然后,回过头来,采取一种批判性的心态,细细打磨你所写的东西——留下好的内容,扔掉不好的内容,把剩下的内容塑造成有力量的作品。基于自由写作法,围绕写作与修改这两个步骤,作者详细介绍了八种写作方法、六种修改技巧,辩证地分析了写作过程中创造与批判的关系,就如何应对这种复杂关系给出了深思熟虑的写作建议,并强调了如何利用读者反馈来使作品更有吸引力,让读者产生体验感和共鸣。本书是一本经典写作手册,在美国的各种写作训练班中被作为教材使用,适合各类需要写作的人。从学生到教师,从科研人员、小说作者到诗人,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益处。
-
隐喻与转喻陈朗本书基于抽象概念往往是通过隐喻来体现的这一基本假设,探讨人们对实体隐喻体验的差异性来源,包括如个人的体型和体格、年龄、性别、身体,或语言障碍、个性、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和文化、语言背景等;关注隐喻的体验随时间推移、人与人和环境之间的交际与互动,以及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的机制和规律。该著作集合一系列新近研究的理论假设和发现,分析隐喻的变异来源,提供了对如具身隐喻等隐喻现象细致入微的阐释。
-
二十世纪汉语音韵学史稿张玉来等我国汉语音韵学研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传统,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发展到20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型,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各个部门中最富活力、最有成就的分支学科。因此,总结20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得失,不仅具有语言学史价值,对文化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书遵循“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史实为先导、考论为目的、史论结合”为研究导向,全面总结了20世纪现代音韵学在材料、方法、学术史观上的突破,对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等韵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源流梳理,总结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得失,并提示了未来研究可以考虑的方向。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描写20世纪汉语音韵学发展史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