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
全球视野下的新闻真实探索刘沫潇在传播盈余的革命性时代,新闻真实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争议与挑战。通过对 32位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的半结构式访谈,以及中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四种不同所有制类型媒介平台的实地考察,全书在 化背景下探索了新闻真实,并集中解决了有关新闻真实的三个关键问题:新闻真实指的是什么?为何需要新闻真实?如何 好地追求新闻真实?即新闻真实的内涵(是什么)、意义(为什么)和实现(怎么办)问题。本书表明,在传播盈余和智能化媒介背景下,“真相”的概念没有消亡,但其意义正变得日趋复杂,不再那么教条和 。这一思维方式上的变化相应地带来了实践层面的革新:比如 加注重技术在还原真相方面的作用;对客观性报道原则进行反思并尝试寻找替代性方案,一些机构已经开始探索以“透明”和“开放”而非单纯的“客观公正”来增进公众对真相叙事的信任;重新定位新闻业与受众的关系,通过与公众进行对话而非“填鸭式”的信息灌输与受众共建真相叙事;重视求证辟谣的现实功能和建设性作用,探索可以 好服务社会的报道方式。全书尝试在开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新闻真实的内涵、功能和实现途径进行语境化的考察,以 好的反思和阐释当下的新闻实践,并为新闻真实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和思路借鉴。
-
广播电视产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周兴涛,刘丽,刘磊本书稿是一部传媒产业类著作,将对中国广播电视产业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以及技术维度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时间维度:对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历史及发展进行细致讲解,了解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历史发展脉络;空间维度:广播电视产业作为一个传媒产业集群,对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内部框架以及作为传播领域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技术维度:结合新时代现状,对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全媒体、融媒体,微观个人媒体影响进行研究。本书涉及的相关学科有传播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对从事传播学、社会学专业的研究学者与相关领域工作者具有学习与参考的价值。
-
中国农村广播网发展研究潘佼佼本书通过对1949年到1978年中国农村广播网的历史考察,试图去阐述广播这一现代电子媒介在中国乡村的扩散过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本书将详细讲述中国乡村接触广播网的历史,即从全国收音网的建设、合作社收音站的设立再到 终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整个过程。同时,本书将呈现在不同的广播发展方案竞争中,有线广播网如何从一个县内的创新试点一跃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建设方案。通过五十年代末与六十年代末两拨有线广播网的建设热潮, 终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线广播网成为了乡村 普及、也是唯一的大众媒介。
-
清华新闻传播学讲座精选史安斌,张耀钟本书是将各期讲座讲稿整理集结整理出版。编者从2003-2021年的演讲稿中精选篇章构成本书,开篇选用的是李彬教授所做的题为“重思中国传播学”的演讲。他紧扣“学术”“前沿”两个主题,旁征博引,整理和耙梳出当代中外文化政治冲突与融合的芜杂脉络,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值得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做出深入思考和有力回应的紧迫课题。这篇演讲经过作者本人数易其稿,反复修订,既点破了本书的题旨,同时也切中了时代脉搏,堪称本书代前言的“ ”。本书的“终篇”是本课程另一位主持人史安斌教授题为“全球传播的新视阈和中国对外传播的重新定向”的演讲,以近年来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演进、 传播变局和我国全面实施的“传媒走出去”工程为切入点,对范院长、柳院长和李彬教授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新闻传播学的本土化时代化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和开掘。其余篇章按照演讲者所聚焦的主题被分为“新闻与责任”“传播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四个部分。这种人为的划分是为了编辑和阅读上的便利,这些主题和相对应的演讲稿之间是彼此呼应和相互交融的。
-
基层传播论张慧瑜基层传播是研究基层空间里的传播行为,是以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基层治理为基础,探究传播参与基层实践的中国经验。基层传播不仅考察信息扩散到基层的过程,而且反思媒体、媒介在基层发挥的社会功能。由于中国长期是落后的发展中 ,通过革命和改革的方式完成现代化转型,基层传播在基层社会改造和动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传播有三个鲜明特色,一是基层传播依靠政党和行政来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传播;二是基层传播的功能不仅是信息传递, 重要的是借助基层媒介完成群众动员;三是基层传播高度介入基层发展和社会建设,是一种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传播学。本书 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从理论角度探究基层传播的历史来源、媒介形态和社会功能;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是研究基层传播与根据地时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之间的关系,分别以无线电、群众写作、门板报、新闻摄影、华北电影队为典型案例,呈现流动的媒介、逆向流动的主体塑造流动的根据地的历史经验;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则研究基层传播与生产宣传、公共卫生宣传、社会教育、当下社区营造等不同领域的互动关系。基层传播通过政治介入、社会革命、文化教育等基层“化”手段,实现基层社会的媒介化、公共化和社会化,让普通百姓、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空间的多重主体。可以说,20世纪中国形成了丰富的基层传播实践,小到黑板报、宣传栏、标语、口号,大到广播站、县级电视台,再到基层社会广泛存在的联欢会、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多样态的群众文艺活动。这些基层化媒体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的管理、协调中,是基层单位公共化、社会化的平台。在基层传播中有一种从上到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到边远区域的干部、医务、文艺、技术等专业知识分子,这些逆向流动的主体通过文化站、技术站、流动文艺演出等方式,使得信息、文化、技术与基层群众产生密切的互动,是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实践。
-
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刘军本书属于群众文化艺术方面的著作,由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与管理、群众文化艺术的组织与发展、推动我国当代群众文化艺术科学发展的路径探索、群众艺术创作、文艺院团改革与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的建议及对策、群众舞蹈活动的组织与创作、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和实施、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化、群众文化艺术治理的规范化、互联网时代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等部分构成,全书主要研究群众文化艺术建设与管理,分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现状及对策,阐述群众文化艺术舞蹈表演方面创作的具体内容,对从事群众文化艺术研究工作者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
百佳记者怎样炼成宋逊风本书采用根据新闻采访和写作经验,联系对照本人获得 新闻奖的作品,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其独创的“超前报道”“预见性采访”“矛盾式写作法”以及评论文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全书内容传递正能量、树立正气,充分折射出新闻记者为人民“鼓与呼”,笃定“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为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初心,秉承“对党忠诚、对人民挚爱、对正义呼唤、对理想执着”的主流。
-
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高彦珺本书主要包括五章内容。 章为电视新闻概述,主要包括电视新闻的界定、电视新闻的价值要素构成、电视新闻的叙事结构、电视新闻的叙事方法、电视新闻的叙事理念。第二章为媒体融合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媒体融合中的产业融合、媒体融合中的产业共生、媒体融合中的合作及演化博弈。第三章为 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比较及启示,主要包括 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经验、 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比较。第四章为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大背景、当代电视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困境、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分析、当代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五章为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及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
传播学概论许静 编著本书从有效沟通的角度,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各基本分支领域如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语言和非语言传播、大众传播以及 传播和 传播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着重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技术发展、组织生产、规范管理及效果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方法也有初步的介绍。作者广泛参阅 外各种传播学教材,并加以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丰富,行文通俗易懂。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以及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同时也可满足其他专业和一般读者了解传播学基础知识的需要。
-
新闻传播政策、法律与伦理刘斌本教材广泛汲取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我国新闻传播领域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及职业伦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全书共十五章,内容涉及新闻传播的制度与政策、行业资质、管理规范、职业伦理、法律法规等方面,同时就新闻传播的特征及其权利渊源、新闻传播内容的法律底线、网络传播与网络安全、网络传播的主体责任与行为规范、新闻传播与著作权、新闻传播与人格权、新闻传播与司法公正、新闻侵权抗辩、新闻传播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于新闻传播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培养新闻传播学科的 人才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