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医消化病证治准绳

中医消化病证治准绳

作者:李寿山,李小贤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6-01

ISBN:9787800899973

定价:¥23.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分上下两篇,共十四章。上篇为基础理论,有脾胃学说与临床应用研究、解剖生理与经络证候、病因病机、诊法概述、类证鉴别、辨证治则、治法方药七章。下篇为临床证治,分口咽、食管、胃腑、肠道、肝脏、胆系、胰腺病证七章。对70余种常见消化病证,从病证概述、临床表现、诊查要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验方备用、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等方面详加论述。全书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汲取西医病名和必要的查验方法,以供临床参考,内容丰富实用。本书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李寿山男,1922年生,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原任大连市中医医院院长,大连市中医研究所所长,现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大连市中医医院顾问、教授、主任医师、兼任研究生继承生导师。临床擅长内、妇科疑难杂病,对心、肾及消化系统疾病更有独到建树,其主持的科研课题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李寿山医学集要》《中医临证指南》《中医药治疗癌症临证精方》三部专著。参编出版《现代中医内科学》等20余部专著,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目 录
    上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脾胃学说与临床应用研究
    一、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五个阶段
    1.创始于《内经》
    2.发展于仲景
    3.形成于东垣
    4.充实于叶桂
    5.创新于现代
    二、脾胃理论的基本内涵——四个关系
    1.脏腑相互关系
    2.纳与化的关系
    3.升与降的关系
    4.燥与湿的关系
    三、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四个方面
    1.调理脾胃与异病同治
    2.调理脾胃治疗脾胃病
    3.疏肝补肾对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4.调理脾胃的用药规律与注意事项
   第二章 解剖生理与经络证候
    一、口咽
    1.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
    3.经络循行
    4.证候表现
    二、食管
    1.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
    3.经络循行
    4.证候表现
    三、胃腑
    1.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
    3.经络循行
    4.证候表现
    四、脾脏
    1.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
    3.经络循行
    4.证候表现
    五、肝胆
    1.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
    3.经络循行
    4.证候表现
    六、胰腺
    1.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
    3.经络循行与证候表现
    七、大小肠
    1.解剖形态
    2.生理功能
    3.经络循行
    4.证候表现
   第三章 病因病机
    一、外感因素
    1.六淫
    2.疫疬
    二、内伤因素
    1.饮食
    2.劳倦
    3.七情
    三、内生因素
    1.痰饮
    2.瘀血
    3.水毒
    四、其他因素
    1.虫积
    2.药误
    3.创伤
    4.禀赋
   第四章 诊法述要
    一、望诊
    1.望神色
    2.望形态
    3.望眼部
    4.望耳廓
    5.望舌部
    二、闻诊
    1.闻声息
    2.嗅气味
    三、问诊
    四、切诊
    1.脉诊
    2.腹诊
    附:现代医学有关理化检查检验方法
   第五章 类证鉴别
    一、头晕与头重
    二、长吁与短气
    三、纳差与纳呆
    四 恶心与干哕
    五、吐酸与泛酸
    六、嗳气与呃逆
    七、嘈杂与胃痛
    八、胃痛与腹痛
    九、痞塞与胀满
    十、鼓胀与腹胀
    十一、黄疸与黄胖
    十二、噎膈与反胃
    十三、吐血与咯血
    十四、便血与黑粪
    十五、痞块与积聚
    十六、泄泻与痢疾
   第六章 辨证治则
    一、辨证纲要
    1.辨标本 定病位
    2.析证候 求病因
    3.明病势 分主次
    4.求同异 辨缓急
    5.衷中参西寓创新
    二、治疗原则
    1.和阴阳 以平为期
    2.调升降 疏理气机
    3.明虚实 正治反治
    4.审病因 攻补兼施
   第七章 治法方药
    一、治法方证
    1.补益法
    2.消导法
    3.降逆法
    4.除湿法
    5.化浊法
    6.祛瘀法
    7.清热法
    8.泻下法
    9.止泻法
    10.止血法
    二、药物选择
    1.疏肝利胆药
    2.清热解毒药
    3.清热利湿药
    4.健脾益气药
    5.健脾温中药
    6.和胃消导药
    7.和胃降逆药
    8.和胃消痞药
    9.理气解郁药
    10.理气止痛药
    11.行气祛瘀药
    12.软坚散结药
    13.芳香化湿药
    14.酸甘养阴药
    15.通里攻下药
    16.增液润肠药
    17.收敛固涩药
    18.杀虫驱虫药
    19.抗癌药物
    下篇 临床证治
   第一章 口咽病证
    一、口味异常
    二、复发性口疮
    三、慢性唇炎
    四、舌体肿痛
    五、齿龈出血
    六、牙周病
    七、牙髓病
    八、急性咽炎
    九、慢性咽炎
   第二章 食管病证
    一、反流性食管炎
    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三 食管憩室
    四、呢逆
    五、食管癌
   第三章 胃腑病证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残余性胃炎
    三、碱性反流性胃炎
    四、消化性溃疡
    五、上消化道出血
    六、幽门梗阻
    七、胃肠道功能紊乱
    八、胃粘膜脱垂症
    九、胃下垂
    十 急性胃扩张
    十一、胃扭转
    十二、胃石症
    十三、厌食症
    十四、食亦证
    十五、胃癌
   第四章 肠道病证
    一、十二指肠炎
    二、十二指肠壅积证
    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四、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五、肠道易激综合征
    六、克隆病
    七、溃疡性结肠炎
    八、细菌性痢疾
    九、急性阑尾炎
    附:慢性阑尾炎
    十、肠结核
    十一、急性肠梗阻
    十二、消化不良
    十三、便秘
    十四、便血
    十五、泄泻
    十六、脱肛
    十七、大肠癌
   第五章 肝脏病证
    一、病毒性肝炎
    急性肝炎
    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慢性肝炎
    二、肝硬变
    附:肝性脑病
    三、肝脓肿
    四、脂肪肝
    五、肝囊肿
    六、肝豆状核变性
    七、肝癌
   第六章 胆系病证
    一、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
    二、胆石症
    三、胆管炎
    四、胆道蛔虫病
    五、胆道出血
    六、胆道术后综合征
   第七章 胰腺病证
    一、急性胰腺炎
    二、慢性胰腺炎
    三 胰腺癌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