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书将收入“译文经典”书系。《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四十岁左右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本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地下室》,是这位地下室人的内心独白,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湿雪的缘故》,讲述了他在现实中穷困潦倒的一生。全书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内容深刻,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的全部艺术特色。
-
孤独的双人沙发【日】石田衣良暂缺简介...
-
忍冬Twentine 著,悦读纪出品他踉跄前行时,清风,请你温柔一点儿。帮他吹开繁乱的思绪,陪在他的身边。他回天乏力时,霞光,请你温柔一点儿。安抚一个孤独的灵魂,鼓励他在放弃之前,试着再笑一遍。如果真的尘埃落定,那么长夜,请你温柔一点儿。施舍他一寸土地,让他能够平静地合眼,然后安然长眠。他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才对得起他曾经历的一切苦难、一切艰难。
-
偏爱月亮[中国大陆]绘糖,大鱼文化十六岁的明月敏感安静,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遇到陈昭的第一眼,她不可自拔地沦陷进去。少年肆意、张扬,耀眼得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他强势地闯入她的生活,坏笑着叫她“小月亮”,他们在夏天的尾巴相识,在秋天的傍晚看过最美的晚霞,在冬夜里看了第一场焰火,却在新年的第一天分手。分手那天,她强忍着眼泪,对台阶下等她的人说:“我不值得你喜欢。”陈昭朝她走了几步,黑眸中戾气翻滚:“值不值得,我说了算。”再见已是十年后。两人在街头偶遇,陈昭沉默地站在那里,神情冷淡。昔日的少年一瞬间褪去了所有的戾气,只留下内敛的孤傲和清冷,就像带着锋芒的刀刃,最终隐于坚固的刀鞘。明月的心脏不由地抽搐了一下,下一秒,眼泪没有预兆地掉了下来。本以为他已经和她的青春一起被她淡忘,可无数个夜里,她还是会梦到他,梦到十八岁的少年对十六岁的少女说:今晚的月亮很好看,你也是。
-
走过时间陈建功 编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共同发起文学散文作品遴选出版项目——“年度散文50篇”。《走过时间》从2022-2023年度散文中精选多篇文章、辑录成人物故事篇:主题包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万物有灵且美等,文章或诗意盎然,或先锋深刻。该套系囊括中国当代不同风格散文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具有宏阔的视野与激情,或描述了日常生活的勃勃生机,既有实力派的成熟稳健,亦有青年新锐的崭露头角,题材丰富,写法多样,情感动人,使读者感受到跨越时间、抵达内心的力量。
-
山河故人陈建功 编暂缺简介...
-
青黄之旅孟赤歌本书讲述儒生、李义、吴欢3位男青年被房东驱逐后,无意间参加了旅行团到广西旅游的故事。3位青年在旅途中与容叔等3位老人以及葛新母女、雪妍和尹月2位年轻女孩等人结识,途中产生了“互救”并结下友谊。这个老年群体自行创建了组团养老模式,在旅途结束后决定收留这3位无家可归的男青年。随后,年轻人学会与不同的老人相处,并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教会老年人新的生活方式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厘清内心的情感、填补情感的寄托、获得自我的解放。老年人除了给年轻人一个安居之所外,也竭尽全力帮助年轻人从困境中脱身等。作品聚焦养老、破除群体偏见、创新创业、向善向美等主题,既对焦了银发群体,用心把握时代中的老龄化脉搏,又关注了人的境遇,在人际关系的碰撞中传递善意和温情。
-
故乡的秋夜蒋殊 著《故乡的秋夜》是著名文学作家蒋殊的散文集,收录了她从2013—2023年被选入试卷和知名报刊的优美文字。蒋殊的文字优美而沉静,具有细腻而丰富的感情,适合初高中生作为课外阅读来提升文字鉴赏力和审美力,能让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魅力。本书总共收录了20篇散文,每篇散文还附加一道适合初高中生练习的阅读题以及参考答案,能使读者在阅读之余进行适当练习。另外,还给书中的散文收集了名家书评,有助于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
豆青许冬林《豆青——许冬林中篇小说集》共收录六部中篇,其中五部以女人为切入点,讲述了她们的爱恨情仇,人生命运。二十余岁的阿栀、三十余岁的海棠,四十余岁的丁香和“我妈妈”……这些女性,几乎都以植物为名,她们像植物一样花开艳丽,有蓬勃的力量,也有暗自凋零的哀伤……作者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人间百态,看似简单叙述,实则意义深刻,流露出作者的悲悯情怀和感伤心绪,引人入胜,引人深思。
-
最后的远握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刘文飞俄国白银时代文学中,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是两位最杰出的诗人,他们彼此也是柏拉图式的恋人、挚友。本书共收有两人留存世上的珍贵书信近200封,时间跨度为1922—1936年,两人的通信持续14年之久。这是一曲爱的罗曼司,一场情感的马拉松。两位诗人在保持通信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重大的生活和人生变故,流亡海外,颠沛流离,生活窘迫,但是并没有放弃诗歌创作。这些书信完整地记录下了他俩当年各自的生活和创作,心境和情绪以及帕拉图式的情感历史。促使他们相互走近的,正是他们面对诗歌之命运的责任感和寻求新的艺术可能性的使命感。他们是真正的知己,拥有是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在书信中相互慰藉,相互鞭策,以获得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两人当时生活,也是记录了他们对对方诗歌的评论。两位诗人的通信,也构成了一场诗歌创作竞赛。这些书信在尘封多年之后,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文坛的一份公共财富。这也是20世纪俄语诗歌史、文学史的珍贵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