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文学理论教育教学研究王焕玲本书对文学理论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正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作者指出文学研究在任何时代都是人文学术和文化传承的核心,论述了文学理论知识能够提升现代人的人文修养。作者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理论的基础上,也阐述了文学和文学理论面临的危机、文学理论教育教学的困境,并提出了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路径——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文学理论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向 加专业、深入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
英美文学发展与翻译理论研究陈洪富本书属于英美文学方向的著作,主要研究了英美文学的发展以及翻译问题。众所周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做好英美文学翻译工作,有助于英美文学研究与学习,增加文学创作的生命活力。基于此,本书分为英美文学发展和英美文学翻译两部分,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包括英美文学概述、英美文学发展历程、文学翻译概述、英美文学翻译基本理论、英美文学翻译应用理论、英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限度、英美文学翻译的实践探析等,希望对英美文学学习以及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
20世纪文学经典鉴赏顾梅珑本书从文学理论和文学要素的视角出发,精选了20世纪文学经典作品(包括艾略特、海明威、福克纳、加缪等人的小说、散文、杂文等),对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悬念设置、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进行鉴赏,并关注荒原、存在、时间等重要现代文学主题,阐释20世纪主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潮。书稿每一章节均有关键词(术语)介绍、作者作品介绍、拓展阅读等栏目,旨在帮助读者从一定的高度了解、审视20世纪文学整体样貌,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
-
《诗经》《楚辞》赏析晓波《诗经》作为我国 早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我国的根文学。其中采用的赋、比、兴写作手法,亦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范式。楚辞也称骚体、楚辞体,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的一种文体。“楚辞”句式错落而有韵律,“兮”字频现。本书选取了《诗经》108首、《楚辞》15篇进行赏析,主要依据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纂的《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版本,力求贴近诗歌本义。读罢此书,定使读者加深对《诗经》《楚辞》的体悟和理解。
-
现代文学理论实践(日)土田知则,青柳悦子本书利用现代文学理论的框架具体分析文学文本。按照欧洲的文论,“理论”(Theory)和“实践”(Practice)一直被认为是非对称的两级关系,“理论”像是洋溢着光辉的崇高 ,“实践”则像是衣衫褴褛的婢女。而本书将“文学理论”和“实践”放在同一高度,采用“理论”和“文本”相互对话式的研究方法,在用理论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反过来重新思考现代文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
中国文学史简编陆侃如,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简编》是 文学家陆侃如、冯沅君先生撰写的,本书从中国文学的起源、周代的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隋唐宋元的文学、明清的文学、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学的几个分期阶段,对中国文学史取得的成就和规律做了充分的说明。《中国文学史简编》叙述全面,重点突出,旨在总结我们祖先在文艺领域内的劳动成就,寻求文学发展的规律,寻求文学和社会生活与阶级斗争联系的规律,给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以适当的估价。《中国文学史简编》用语通俗,具有学术开创性,体现了进步的文学观。
-
1900—1940年间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学交流与互鉴孙敏暂缺简介...
-
当代俄罗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思潮与趋势研究周启超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概括地论述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俄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过程,详细阐述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潮、流派、团体出现的前因后果、各次论争的内容与背景、各种观念与主张的基本含义。对于其中比较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以专论形式阐述其学术精要。该书还对俄国文学批评的各种思潮、文学创作倾向、社会运动方针的紧密结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它是俄语语言文学界由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 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
中国文学的跨域世界观吴俊,何宁,刘云虹本书立足当代中国,以文学、艺术为论域,辑录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翻译与艺术界学者的学术论文,经由多学科路径共同思考与探讨中国文学视域下的世界以及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国,力求以自我与他者的双向视角,围绕中国文学经验的世界传播与世界文学共同体建构、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外文学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学译介与传播等议题,就中国文学的跨域世界观展开考察与研究。文学是丰富、多元、动态发展的,本书将充分关注文学发生、发展、生成、译介与影响的全过程,力求在 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学进行 为深入的探索。
-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诗性特征研究陈瑜本书立足于中国古典诗歌与古代白话小说的创作实际,以及中国古代诗学与小说评点的理论实际,再辅之以近、现代学人对中国传统诗学、中国小说理论、中国叙事学理论的新探索与新挖掘,以之为知识背景,尝试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诗性特征作一番探索。力求深入学理层面,对受诗学传统与叙事学传统交替浸染的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作本土性的、比较的研究。关注传统诗学的创作模式、思维习惯和运思模式之于小说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