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黄浦江张春海 著2014年至2020年间,摄影师张春海拍摄了这个项目《黄浦江》。他以外滩为起点,向西南到淀山湖,向东北到吴淞口,这样一路把黄浦江沿岸的所见汇集到了一起。在松江,人们带着烧烤架和吊床,在桃花树下组团打手机游戏;在奉贤,金汇港闸桥上遇到两位老男孩,他们的消遣就是在江边看船;在闵行,夕阳余晖里,西岸吴泾电厂的烟囱在吐最后一口烟雾,而东岸这边一位光头大哥刚刚在水边布好了渔网;在浦东高桥,江心沙路,天色已暗,一辆集卡开过来,耀眼的灯光里是怀抱孩子来散步的年轻母亲。这些草莽之间零星的、不太起眼的瞬间,在他的眼里就是各种时空里闪着光的江边切片。
-
百年追寻王坤玉 刘华霞 主编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百年记忆”,简单回忆1923年老上海大学附中(1923—1927)的办学制度、校友事迹、教员信息等;第二部分“十年跨越”,详细介绍新上海大学附中二十年(2002—2020)来的的跨越式发展;第三部分“十年深耕”,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多角度、立体化地聚焦并呈现不同时期学校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亮点。附录部分则由历年大事记、师生员工名单、重要史料等组成。
-
瞿式耜未刊书牍瞿式耜,严志雄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明末诗人、官员。本书分为信札和附录两个部分。信札部分收录瞿式耜未刊书牍280通,系严志雄教授整理之钞本《瞿中丞启稿》,原件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善本室,上海图书馆亦有藏。信札撰作时代大致为崇祯元年四月至崇祯二年一月(1628.04—1629.01),涵盖瞿式耜授官前后至被贬谪、滞留北京时,其信札写寄呈的对象人物众多,如钱谦益、文震孟、倪元璐、茅元仪、高弘图、刘鸿训、钱龙锡、王家祯、张国维、张凤翔、范景文、薛国观、李邦华、成基命、申用懋等,皆其时重臣,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附录部分收录了《明史·瞿式耜传》、瞿式耜崇祯朝《掖垣疏草》。
-
牡丹之辉雷米·马修没有人会质疑这一点: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牡丹——中国之象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光彩夺目。然而,我们不理解中国,因为我们不懂得倾听中国,我们不了解中国。遥远的中国依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在这部著作里,雷米·马修思维敏锐,一方面引导我们修正我们对中央帝国的见解与“恐惧”,另一方面将中国思想的密码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中国不是一个威胁,也不是解决我们当今困难的他山之石。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历史文化中看出来——其历史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哲学影响。中国与西方犹太-基督教世界截然不同,她不打算将真理强加给全世界,她感兴趣的是道,是达成目标的方法。不,中国人既不“狡诈”,也不“冷漠”,她只是培养了礼貌、谦逊这些基本品质,努力在一个“知廉耻的社会”中不丢脸面。是的,中国一直在变化,并且向全世界开放。不管是在经济、政治层面上,还是在财务、文化层面上,中国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牡丹之辉》灵巧细致地向我们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消除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误解。总而言之,或许我们最终都会爱上中国。
-
感恩同行一路生花林苑华暂缺简介...
-
继往开来 聚焦一流施先亮暂缺简介...
-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研究马丽丽,陈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书从“理念”“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概念入手,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标要求、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等一系列问题,从法治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和法治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概括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主要内容,突出强调新时代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融入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体系、融入中国特色普法宣传教育。
-
刑事一体化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石经海,田恬,骆多,吴永辉,施珠妹,唐龙飘本书针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的突出困境,基于重大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刑事一体化的制度体系理念等,认为“认罪认罚从宽”作为由中共中央决定和审议推行的重大司法改革,不可能只是作为独立量刑情节的实体从宽和程序从简(通过司法解释就能做到),而应是理念上有转型、政策上有突破、立法上有改变、程度上有激励的重大革新。一方面,在司法上,通过对接刑法中的出罪、免刑、减轻、从轻处罚、缓刑等既有定罪量刑制度,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给行为人以更大的“激励性从宽”;另一方面,在立法上,启动立法程序,将“认罪认罚从宽”增设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内容并修订和简化“酌定减轻处罚”核准程序。本书系2016年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项目“刑事一体化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的结项成果和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刑法应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在课题成果(调研报告)刑事一体化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基础上完善而成的,该课题成果于2018年经中国法学会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并于2022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八届“重庆发展研究奖”一等奖。
-
法治与社会论丛方有林,段宝玫《法治与社会论丛》是由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汇聚了法学、社会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自2011年以来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9卷。《法治与社会论丛》(第11卷)延续与承袭了前几卷的风格和体例,坚持对相关法学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对社会现实与实践保持持续的关注和体察。与此同时,本卷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将院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产研合作、产教融合的成果及时应用与转化,收录了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徐汇区人民法院和奉贤区人民法院精于审判业务的法官所撰写的法学论文和个案精解,希冀通过加强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的学术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与研究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和学术内涵。根据研究成果的学科属性和内容,本卷收录的论文分别归入法学各论专题、审判前沿与案例精解专题、社会管理专题、社会调研专题及教学与课程改革专题。“法学各论”收录的文章作者主要来自上海商学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等。这些论文凝聚了诸位学者、专家的研究心得,从多角度、多方位对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审判前沿与案例精解”刊载了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长宁区人民法院审理的部分典型案件的阐析评论。每篇文章在介绍主要案情的基础上,侧重于呈现主审法官在审理、裁判过程中的考量与思辨,以及对法学理论层面相关问题的回应与解读,编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透视法律的实施过程,凸显法律的价目标在司法实践中的印证与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调研”专题收录了来自上海商学院、上海市委党校、浙江工业大学等多位作者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新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其中既有真实的个案访谈,又有诸多的数据支撑与分析。各位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相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
论教育评价改革的牵引性张宁娟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出并回答教育评价改革的牵引性特征,即“何以可能”“以何可能”等问题。本书上篇 提出,牵引性不仅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功能, 对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引导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具有统领作用,并从历史、理论、实践和技术基础四个角度系统论证了这一命题的合理性。本书下篇尝试构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引人才方式变革、以改进增值评价牵引办学模式变革、以发展第三方评价牵引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以加强督导评估改革牵引质量保障机制变革的实践路径,努力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纵深推进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