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通关攻略傅相霖,王一淇,王小雨教材内容的编写以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意义、基本格式、结构布局为先导,重点介绍常用研究方法,确立选题,开题报告撰写,论文题纲目录、绪论、正文、摘要、关键词的写作技巧,将理论文字表述融于图片、范文案例当中,以生动活泼的手绘标记和图案,将论文写作中的重点知识点加以标注和解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通关攻略》创新使用平实有趣的文字语言来讲述专业写作的理论知识,努力使该教材 贴近当下艺术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材的知识传播效力,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
五溪流域民间工艺美术服饰篇成雪敏,成竹《五溪流域民间工艺美术·服饰篇》主要介绍了五溪流域民族民间服饰类工艺美术的概念、类型、特征及文化觅踪,从服饰艺术、织布工艺、织锦工艺、刺绣工艺、银饰工艺、印染工艺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全书通过遗存的服饰类工艺美术样态揭示五溪流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及精神活动,描述并展示传统手工技艺的社会记忆和历史记录。全书为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建构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视角和言语空间,本书不仅适合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和服装相关专业师生学习,也可供广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使用。同时,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设计构成实验孙可《设计构成实验》梳理2011~2023年笔者在四川美术学院讲授设计构成实验课程的教学成果,涵盖“设计构成1——形式语言”与“设计构成2——多维视觉”两个阶段的核心内容,集中呈现了12种实验性与开创性的课题训练,探讨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法。本书运用“平衡学习法”引导学生“设计意识”与“形式基础”双方面的同步协作。实验的目的在于立足基础技能之上的拓展思维,不局限特定学科与市场模式,扩充表达的可能性,为未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而教育。
-
烙在时光里的印痕席慕蓉《烙在时光里的印痕》是席慕蓉 的回忆性散文集。在这本书中,她以书信、日记的形式追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新梳理了人生中重要的人和事,包括她在绘画本业上的困惑与拼搏,对诗的痴迷与信仰,以及对原乡的思念与牵挂。其中 为珍贵的材料,是20世纪60年代作者留学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时,写给远在 的家人的家书。这些家书被作者的父亲珍藏了一生,作者直到2020年才在一次偶然的整理中,从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了这些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信。旷野无垠,长日将尽,透过一位作家的一生,读者也可以一窥过去的时代,了解一段特殊记忆中的历史。
-
自深深处(英)奥斯卡·王尔德《自深深处》是奥斯卡·王尔德在狱中写给恋人的长信。1895年,王尔德与昔日爱人波西的父亲对簿公堂,被判入狱,身败名裂。在狱中,他给波西写下了这封长信,历数恋人给他带来的痛苦,也探讨了爱情、文学、人生、艺术等内容。这封长信可以说是王尔德在狱中的自白书,也好似他发自灵魂的一首哀歌。
-
儿童的宽容体验与宽容教育孙瑞玉本书是在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对儿童宽容体验进行描述,呈现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探究其发生机制,分析不同类型宽容体验的级序,进而思考儿童宽容体验蕴含的教育学启示。 本书绪论部分从儿童与成人体验的差异入手,阐明关注儿童宽容体验的意义,并就如何从现象学教育学视角探究儿童宽容体验进行方法论说明。第一章“儿童宽容的原初形态”描摹、分析儿童存在论意义上的宽容体验,进而探究宽容原初形态的一般模式、特征。第二章“儿童不宽容的流露”呈现儿童自我意识觉醒时,开始对破坏其身体图式完整性的行为进行拒绝,由此表现出不宽容,进而分析儿童早期不宽容的普遍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原谅、容忍和宽容”针对儿童对宽容理解存在的偏差,通过词源分析和日常情境分析厘清原谅、容忍和宽容的异同,并就如何引导儿童准确理解宽容概念提出建议。第四章“情不自禁的宽容”描述由爱和同情这两种原初的价值意识所引发的儿童的宽容体验,进而探究这种宽容体验的发生机制及教育导向。第五章“瞻前顾后的宽容”描述儿童基于个人利益权衡的宽容体验,分析这种宽容体验的发生机制,理性思考其对儿童价值成长的意义。第六章“信念使然的宽容”描述由自由和平等这两项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价值信念引发的儿童的宽容体验,进而探究这种宽容体验的发生机制和教育建议。宽容的原初形态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宽容,“情不自禁的宽容”“瞻前顾后的宽容”和“信念使然的宽容”属于伦理学意义上的宽容。第七章“儿童宽容体验的教育学意蕴”从整体上分析虽然儿童这些不同形式的宽容体验没有呈现出某种与年龄直接相关的发展秩序,但在“自我”和“他者”关系维度上存在高低秩序和奠基顺序。进而论述教育者需依据儿童宽容体验的发生机制和秩序反思宽容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式真正有效促进儿童宽容品质的养成。
-
价值理性及其培育高政价值理性是价值合理化的形式与能力,是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价值实践等能力的基础。价值理性因其独特的内涵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价值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培育和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价值理性将是价值教育主要的目标。本书从价值理性出发,旨在培养青少年学生比较良好的价值理性素养,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形成理性的价值实践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价值教育落地,才能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书将会给价值教育理论研究者、德育工作者、学校一线教师等带来关于价值理性培育方面一定的启迪。启发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不同来源的价值原则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对不同内涵的价值原则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
-
价值品质论崔岐恩本书旨在揭示价值品质的本质、渊源、结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机理,为价值教育的开展起到基础性的铺垫作用。本书通过梳理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中价值品质因子,追寻价值品质的历史脉络,综合考察价值品质的结构和发生、发展的机理,以规范论为外部诉求、以德性论为内在禀赋,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系统论证价值品质在当代生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本书的主要意义在于在历史传统中考察价值品质,在内在论与内化论融合中界定价值品质,在对唯规范论和唯品质论的批判中把握价值品质,以人的价值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幸福生活为旨归。
-
儿童的正义感及其培育胡金木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价值教育的问题,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要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教育的成败和民族的未来。本书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帮助儿童即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儿童的正义感是一种可贵的价值品质,本书从思想遗产、正义观念、社会同情、良善生活、民主参与、互惠有爱方面,对儿童的正义感及其培育等进行理论的分析,以期培育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胡萨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能够激发、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将成为价值教育能否在中小学得以真正有效实现的关键。 本书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提出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不是在传承接受现成价值观的能力,而是如何唤醒与激活学生内心关于价值观的原初意义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开展价值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价值意识与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学生对价值观的敏感性、理解力、判断力与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