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知情者说:历史关键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

知情者说:历史关键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

作者:魏敬民,徐林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2-01

ISBN:9787500636823

定价:¥15.1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暂缺《知情者说:历史关键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知情者说:历史关键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作者简介
目录
    刘少奇1949年秘密出访苏联的内幕
    1.接受任务,刘少奇为访苏联紧张准备:“在
   中国转入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后,中国人
   民将从各方面得到苏联的更大的援助,中
   苏两国人民的亲密合作将要进入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制定方针,毛泽东为刘少奇
   做舆论宣传:“一边倒是孙中山的40年经
   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
   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2.毛泽东早就有访问苏联的愿望。毛泽东
   对来访的米高扬说:“朋友是有真朋友和
   假朋友之分的。”毛泽东是站在历史的高
   度,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中苏之间的交
   往。他明确指示:“关于完成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准备,苏联是帮助我
   们的,首先帮助我们发展经济。”
    3.赴苏经历惊险万分。斯大林盛宴招待中
   共代表团,仿佛要弥补什么。毛泽东指示
   刘少奇:“商请联共(布)中央同意将共同
   委员会设在中国,由科兄先带主要专家来
   华与我们共同商定全部或主要部分货
   单。”
    4.中共代表团在克里姆林宫同苏联领导人举
   行正式会谈,刘少奇请斯大林给予“指示”,
   斯大林急忙说:“我们是兄弟党,不是上下
   级,我怎么能指示呢?……我们有时谈点
   看法,……你们可千万不能当成什么‘指
   示’,当成什么必须执行的东西,那可就不
   得了喽,不得了喽!”
    5.斯大林建议中共尽快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不可长时期没有政府,否则帝
   国主义和蒋介石会利用这种无政府状态
   乘机捣乱。”刘少奇看了斯大林写的通报
   后,赞叹地说:“写得好极了,通报简明扼
   要。感谢您,斯大林同志!”
    6.斯大林认为他妨碍了中国革命,主动向中
   国同志们道歉:“不,妨碍了,妨碍了!我
   们对中国不大了解,有时好心也办错事。”
   斯大林还向刘少奇和中国代表团的同志
   们谈起了革命中心东移的问题,他说:“西
   欧人由于他们骄傲,在马克思、恩格斯死
   后,他们就落后了。革命的中心由西方移
   到了东方,现在又移到了中国和东亚。”并
   衷心祝愿弟弟能赶上和超过老大哥。
    7.刘少奇结束对苏联的秘密访问,满载成果
   返回中国。翻译师哲回忆说,“少奇自始
   至终以充沛的精力、振奋的精神带领代表
   团的同志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成功地完
   成了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
   政协会上梁漱溟与毛泽东争论的来龙去脉
    1.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与毛泽东交往几十年
   /他两次到延安,向毛泽东请教与毛泽
   东结下了深厚情谊。
    2.第一次进入中南海,就与毛泽东发生争
   论,他说:“得天下易而治天下难。”/与毛
   泽东谈论邓小平,他说:“邓小平年轻、能
   干、深得人心。”毛泽东说:“梁先生看得蛮
   准。”/当毛泽东希望他对伟大的抗美援朝
   战争表示支持时,他却怀疑地说:“卷入朝
   鲜战争,后果会怎么样?”
    3.政协会上,梁漱溟就贯彻总路线问题发表
   自己的看法,他说农民生活太苦,与工人
   相差九天九地/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他,
   说他反对总路线,是代表地主阶级说话/
   梁漱溟再三申辩:“我并不反对总路线,而
   是热烈拥护总路线。”
    4.针对梁漱溟的观点,周恩来在大会上发
   言,他说:对梁漱溟的那套主张,我们不能
   接受,我们应该断然地拒绝/毛泽东插话
   说:“杀人有两种,一种是用枪杆子杀人,
   一种是用笔杆子杀人。你就是这样一个
   杀人犯。”/一石激起千层浪,批判梁漱溟
   反动思想形成高潮。
    5.梁漱溟说:“我就是想看看毛主席有无雅
   量。”毛泽东说:“你要的这个雅量,我大概
   不会有。”/梁漱溟说:“领导党常常告诉我
   们要自我批评,我倒要看看自我批评是真
   是假。”毛泽东说:“批评有两条,一条是自
   我批评,一条是批评。对于你实行哪一
   条?是实行自我批评吗?不是。是批
   评!”
    6.朋友和儿女劝导/梁漱溟开始闭门思过,
   这让他躲过了“右派”帽子/当谈起毛泽东
   时,他黯然道:“他(指毛泽东)已故世了
   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康生与小说《刘志丹》被批判的内情
    1.《刘志丹》是一部描写刘志丹革命生平的
   长篇小说。关于小说的内容,阎红彦提出
   异议,认为小说涉及了“许多原则性问
   题”,上书中央和康生等人。康生还没看
   小说,就为其定了性:“这不是一个单纯的
   文艺的写作问题,看来是带有政治倾向
   的。”
    2.制造冤案,康生是独具本领的。他立即抓
   住小说向习仲勋发难:“你是反党集团的
   挂帅人物,你们这个反党集团,不仅有刘
   景范,还有贾拓夫。上有头目,下有手脚。
   你们活动能量可谓大矣!有在后台摇雕
   翎扇的,有在前台冲锋陷阵的,你们是想
   翻天哩!”
    3.一直以来,毛泽东非常关注意识形态领域
   里的斗争,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批评彭
   德怀的上书为“翻案风”。为了证明毛泽
   东所说“翻案风”的存在,八届十中全会
   上,善于奉迎的康生抓住小说《刘志丹》
   作为“翻案风”的例子。
    4.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做了关于阶级、
   形势、矛盾和党内团结问题的讲话,公开
   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康生“适
   时”地递给毛泽东一张条子,上写:“利用
   写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毛泽
   东念了条子,然后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
   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
   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
   的阶级也是这样。”
    5.专案组认定:《刘志丹》“夸大和歪曲”了西
   北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把毛泽东思想
   变成了刘志丹思想”,是“为高岗翻案”、
   “吹捧习仲勋’,“是一部伪造的西北党
   史”,是“习仲勋反党集团的纲领”。《刘志
   丹》案株连甚广,直到1979年6月才得以
   平反。
   中英建交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往事
    1.艾登说:“英国是承认中国的,只是中国不
   承认我们。”周恩来说:“不是中国不承认
   英国,而是英国在联合国不承认我们。”艾
   登还说:“我这次把在华代办杜维廉带来
   为的是与中国代表团接触。”周恩来说:
   “我也把欧非司司长宦乡带来了。”
    2.毛泽东对来访的蒙哥马利元帅说:“你们
   为什么不稍稍改善一点你们的态度呢?
   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了,你们同台湾没有正
   式外交关系,同意北京政府代表中国,基
   本事情你们已经做了。只剩下个别问题
   这就是……”
    3.197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毛泽东在
   天安门城楼接见英国驻华代办谭森时说:
   “祝英国发展,请问候女王陛下。”从此,发
   展中英关系和互换大使问题进入了新的
   阶段……
   江青与“革命样板戏”的风风雨雨
    1.江青不甘心空有“第一夫人”的头衔,她更
   需要权力/染指政治先从染指文艺入手/
   几场文艺批评,使江青在文艺舞台上初露
   “峥嵘”。
    2.江青看好沪剧《红灯记》/她对剧组进行数
   次“指示”/她“指示”,“奶奶的服装补的不
   是地方”、“红头绳应该这么扎”/《红灯记》
   被江青称为“我的剧本”,成为第一个江记
   “样板’。
    3.样板戏不是江青的专利。京剧现代戏观
   摩会上,江青提出两个数字,否定了建国
   15年文艺工作者的成绩。江青要进行
   “京剧革命”,她要做“旗手”。
    4.在对建国十几年的戏剧工作做了全面否
   定之后,江青以“文艺革命旗手”的姿态,
   开始抓“样板戏”。对于她的做法,张春桥
   找出合理解释:“下级拟定工作计划被上
   级批准,这个计划就是上级的了。”
    5.江青伙同林彪炮制《纪要》,向全党全军和
   全国表明,在江青精心培育下的“革命现
   代京剧”代表了文艺的新的方向。《纪要》
   奠定了江青在“文艺革命”中的“旗手”地
   位。之后,“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大会”召开,“旗手”正式“登基”。
    6.江青欲把样板戏搬上电影/江青不明白,
   那么多名演员、名导演、名摄影能拍出艺
   术片,她自己为什么不能呢?她想到了向
   毛泽东求援,毛泽东亲自为其点将。
   刘少奇死亡的前前后后
    1.1970年,埃德加·斯诺问毛泽东:“你什么
   时候明显地感到必须把刘少奇从政治上
   搞掉?”毛泽东说:“那就早了,1965年1
   月,二十三条发表。二十三条中的第一条
   就是说‘四清’的目标是整党内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当权派。当场刘少奇就反对。’
    2.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
   命”。8月5日,他写了一张大字报,炮轰
   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共和国主
   席首先在政治舞台上倒下了。
    3.张春桥紧急约见蒯大富,说:“……中央那
   一两个提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人,至今
   仍不投降。”“你们革命小将应该联合起
   来,发扬彻底革命精神,痛打落水狗,把他
   们搞臭,不要半途而废……”蒯大富频频
   点头:“请首长放心,我,我保证照办!”
    4.“我有错误我承担,工作组是中央派的,光
   美没有责任。为什么让她代我受过?要
   做检查,要挨斗,我去!我去见群众!我
   是一个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群众?”
    5.面对造反派们对他的侮辱和折磨,刘少奇
   愤怒至极,他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悲愤地说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
   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
   我的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
   表大会。”
    6.刘少奇佝偻着身子,手扶着窗台,拖着打
   伤的腿,一步一步地蹭着,想看到自己的
   孩子们,又蹭到被关押的后院墙根,想听
   到里面的动静,然而,什么也没看到,什么
   也没听到,这已成了他和家人的永诀。
    7.刘少奇曾对他的夫人王光美说:“好在历
   史是人民写的。”“四人帮”垮台后,历史又
   恢复其本来面目,刘少奇的冤案也得以平
   反。遵其遗嘱,刘少奇的骨灰撒向大海。
   评《水浒传》运动鲜为人知的内情
    1.芦获问:“主席,听说你讲过《水浒传》‘只反
   贪官,不反皇帝’?”/毛泽东点点头:“那是
   我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的。”/张玉风说:
   “去年在武汉时,我正读《水浒传》,主席见
   了,对我说过‘宋江是投降派’!”
    2.姚文元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毛泽东关
   于《水浒传》的评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无产阶级、贫下中农和一切革命群众
   在现在和将来,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坚持马
   克思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把毛主席的革命
   路线坚持下去,都有重大的深刻的意义。
   应该充分发挥这部‘反面教材’的作用”/
   毛泽东批示:“同意。”
    3.“四人帮”与周恩来之间的矛盾,早在“文化
   大革命”之初就开始了。王洪文说:“周恩
   来将是我们长期较量的对手。”/“四人帮”
   借批林批孔批大儒,评《水浒》批投降派,重
   新翻出历史上的“伍豪事件”,意欲置周恩
   来于死地/周恩来进手术室前,签下一个文
   件,并大声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
   我不是投降派!’
    4.毛泽东对江青控制的文艺工作不满/邓小
   平着手抓文艺调整工作/抓住了“四人帮’
   砍掉“百花齐放”的罪证,给予“四人帮”猛
   烈一击/“四人帮”利用评《水浒》进行反扑/
   毛泽东失去对邓小平的信任/评《水浒》运
   动进一步高涨。
    5.毛泽东评《水浒》的初衷究竟如何/芦获说:
   “毛主席评《水浒》完全是针对《水浒》这部
   小说的,并没有别的意思。”/邓小平也说:
   “主席把七十一回本读了3个月,读了以
   后,主席发表了这一番言论。有人借这些
   做文章,想搞阴谋。”
   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见证
   ——中韩建交内幕
    1.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人民交往的历史
   悠久,曾经互为友邻。然而,20世纪中
   期,两个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功绩卓著的国
   家却在冷战的背景下交战于三八线。3
   年的战争让两国反目成仇,更换来30年
   的隔海对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悲剧。
    2.两国人民向往和平,但美好的愿望却难以
   打破历史的坚冰。具有悲剧色彩的是,两
   国间第一次官方接触竟然与一架被劫持
   的中国民航客机密切相关。之后,中韩两
   国就苏军在库页岛上空击落一架韩国客
   机事件,表达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3.经济上的互助互补促进了两国关系进一
   步发展,而两国间的体育交流更直观地表
   达了两国人民渴望交流的愿望。卢泰愚
   总结与中国改善关系有三个步骤:“第一
   阶段是进行体育和文化交流,第二阶段进
   行经济交流,第三阶段是建立外交关系。”
    4.卢泰愚在就任大韩民国总统后,亮出了
   “北方外交”的旗号。国际形势的发展,促
   使南北对话迅速升格,由民间水平直接提
   升到总理级的高级会谈。1991年9月,
   第四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接纳朝鲜和韩国
   为新的联合国会员国。李鹏代表中国政
   府表示支持金日成关于在“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政府”的基础上,
   以联邦制方式实现统一的主张。南北高
   级会谈和韩国、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为中
   韩建交铺平了道路。
    5.中韩两国的建交谈判开始于1991年。李
   鹏总理说:“汉城在地理位置上与北京很
   接近,邻居间应当经常交往,中韩两国领
   导人需要进行直接接触。”韩国政府忍痛
   割断与台湾的官方联系,中国也放弃了
   “交叉承认”的先决条件。
    6.中韩建交让台湾感到尴尬和恐慌,台北惊
   呼“狼来了’。1992年8月24日,钱其琛
   和李相玉签署了《中韩两国建交联合公
   报》。与台湾当局强烈抗议、迅速反应相
   比,朝鲜对中韩即将建交的消息保持了克
   制态度。朝鲜对中韩建交反应说:“如果
   中韩建交能导致有利于朝鲜统一的环境,
   朝鲜并不加以反对。”朝鲜党报《劳动新
   闻》发表社论,要求人民“坚持独立的道
   路,保持尊严和荣誉”。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